礬山鎮

礬山鎮

“千古文明開涿鹿,合符文化定中華”。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位於北緯40°13ˊ,東經115°25ˊ,海拔690米—2303米,總面積152.85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是河北省百名重點鎮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基本信息

區位交通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鎮毗鄰京津,東南距首都北京120公里,西北距涿鹿縣城42公里;東距官廳湖15公里,東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接壤,共有東靈山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境內交通便利,大秦鐵路、京包鐵路、京張高速公路從鎮附近穿過,沙蔚鐵路、109國道、沙東公路穿境而過,鎮區還修建了22公里的旅遊專線。正在建設中的康——祁公路更是拉近了礬山與北京的距離。鎮政府在康——祁二級公路沿線規劃了占地300畝的“物流服務經濟帶”和“旅遊服務經濟帶”。交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為信息的傳遞和人流物流的集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是“大北京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資源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鎮具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人文資源深厚。是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生活、征戰和融和的地方,境域漢為涿鹿縣治,唐為礬山縣,元改為礬山鎮,1938年宣涿懷聯合縣政府駐礬山鎮,1984年復改礬山鎮。據《史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奪其志,黃帝與蚩尢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現有保存較好的軒轅黃帝、炎帝、蚩尤建都創業的遺址12處,擁有八個中華第一(中華第一古戰場—涿鹿之野,中華第一帝都—黃帝城,中華第一泉—黃帝泉,中華第一陵寢地—橋山,中華第一兵寨—蚩尤寨,中華第一祭堂—中華三祖堂,中華第一會盟地—釜山,中華第一營—炎帝營)。黃帝城亦稱涿鹿故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今南北西三面城牆保存尚好,經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羅哲文、安志敏、王北辰、台灣學者李實等60多位學者考察論證,都認定是5000年左右的建築。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琪先生說:“一百年的文明看上海,一千年的文明看北京,二千年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的文明看涿鹿”。黃帝城文化旅遊區內有黃帝城、黃帝泉、三祖堂、軒轅湖、八卦陣等景點;蚩尤文化旅遊區內有蚩尤泉蚩尤松蚩尤三寨等景點,目前北京諾亞產業董事局註冊資金5000萬元,正在開發蚩尤文化資源。“中華合符壇”點火項目,已被列入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奧運會重大慶典策劃項目之一,目前正在積極爭取立項。中華合符壇30平方公里景區建設項目已與首都旅遊集團統潤公司簽訂開發契約,目前正在實施之中。

生態資源

礬山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資源優勢明顯。礬山鎮森林覆蓋率達到53.1%,其中東靈山海拔2303米,由於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異,使東靈山區域形成灌叢、森林和亞高山草甸三大生態系統,是華北保存最完好的區域。該資源目前礬山與北京門頭溝區共享,已初具開發規模,素有華北的“小西藏”之稱,是避暑和旅遊的最佳地方,是一塊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的“處女地”。

礦產資源

礬山鎮區儲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磷的地質儲量達幾十億噸,省級大型企業——河北省礬山磷礦就座落在這裡。特別是礬山鎮區內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黃帝泉水源自於地下1700米——5000米的深層水,日流量達4666噸,水溫常年保持在12、5°C¬¬——13、4°C之間,經國家國土資源部、國家食品檢驗中心檢驗,此泉水屬含鍶質重碳酸鈣鎂型天然優質礦泉水,可與義大利的“奎拉莫查”等世界名泉水相媲美。

農業優勢

礬山鎮有葡萄和杏扁兩大農業支柱產業,目前已基本形成規模。杏扁總面積達到27000畝,常年產量可達150萬公斤;葡萄總面積13710畝,其中龍眼葡萄6000畝,乾紅釀酒葡萄7710畝,正常年景產量可分別達到200萬公斤和300萬公斤。

勞力資源

礬山鎮總人口21951人,其中:農業人口18928人,勞動力9800人,有剩餘勞力近4000多人,其中有1500多人常年在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務工。有2000名家庭婦女利用業務時間從事家庭手工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較低。

特色產業

礬山鎮仁用杏
仁用杏

礬山鎮仁用杏栽培歷史悠久,經濟效益顯著,多年來一直是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到目前為止,礬山鎮杏扁產量達730多萬公斤,年收入可達3千多萬元,人均收入162元。以2005年產量計,其中盛果期畝產杏仁30公斤,杏核皮81公斤,杏肉189公斤,杏仁按40元/公斤計算,每畝可收入1200元,2.2萬畝可收入2640萬元;杏核皮按0.4元/公斤計算,每畝可收入32.4元,2.2萬畝可收入71.28萬元;杏肉按0.4元/公斤計算,每畝可收入75.6元,2.2萬畝可收入166.32萬元。初結果期畝產杏仁8.75公斤,杏核皮23.625公斤,杏肉55.025公斤,杏仁按40元/公斤計算,每畝可收入350元,8000畝可收入280萬元;杏核皮按0.4元/公斤計算,每畝可收入9.45元,8000畝可收入18.9萬元;杏肉按0.4元/公斤,每畝可收入22.1元,8000畝可收入17.68萬元。在此基礎上我鎮杏扁品種的更新換代,也進入一個較快發展的時期,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的套用及良優品種的示範推廣,杏扁栽植效益將會進一步擴大。

在杏扁加工方面,在過去傳統的小作坊加工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仁用杏加工企業,目前已形成以閆學珍“建新果品加工廠”和劉福“龍泉果品加工廠”為龍頭的杏扁加工企業,形成個體加工戶500多戶,僅龍頭企業年加工杏仁能力就達到50多萬公斤,銷售額達500多萬元。加上個體加工戶的生產經營規模,礬山鎮杏扁年銷售產值3千多萬元。

“十一五”初期,礬山鎮的扁產業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一是以“優一”為代表的新品種進入結果期,低產園改造步伐明顯加快;二是龍頭企業的加工能力和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帶動了礬山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栽植規模逐年增加,栽培管理趨於規範;三是鎮組織成立了“杏扁”協會,組建了農民經濟人隊伍,推動杏扁產業化向更深層次發展。

旅遊文化

礬山鎮礬山鎮
東靈山生態旅遊區簡介

東靈山生態旅遊區位於涿鹿縣城東南50公里,東距首都北京220公里,北距張家口市120公里,大秦鐵路、沙蔚鐵路、京包鐵路、109國道、沙東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東靈山生態旅遊區總面積3680公頃,分為四大景區,即:東靈山景區、塔寺景區和北靈山景區,共160多個景點。旅遊區內有林面積1840公頃,森林垂直分布明顯,以樺樹為主,並有椴、柞、柏、松等,主峰海拔2303米,為首都最高峰,周圍諸峰層巒疊障,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有勝景二佛山、白熊嶺、仙人台、六郎山、臥虎嶺、南天門、萬年冰、鳳凰谷、空中草甸、雲頂高原、靈山日出等;區內植被萬千,覆蓋率達95%。有野生花卉190多種,中草藥570多種,並有野生動物36種,鳥類185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褐馬雞等。黃花峪、沙棘峪、千藥谷等植被景觀秀麗壯觀。

東靈山不僅景色秀麗,人文景觀也獨具特色,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靈雲寺:位於冰溝景區內,香客至靈雲寺焚香許願,都要到此駐足小憩,虔誠朝拜。朝陽洞:為靈雲寺藏經洞,歷來鮮為人知,傳說洞中有大量經書卷宗,其間洞洞相連,曲徑通幽,神秘莫測。天雨石:即戚繼光長城。現遺址保存完好,極具觀賞價值和考古價值。旅遊區內還有眾多的人文歷史景觀和大量動人的傳說故事,如金猴朝佛、飛天閣、僧冠山、仙姑台、將軍石、石佛灣等,一步一景,景景相連,妙趣無窮,實乃人間仙境。

企業風采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鎮林場基本情況簡介

礬山鎮林場位於鎮區北部,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全場總面積2700多畝,均為杏扁豐產園。區域內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氣候適宜,為杏、李、葡萄等果樹品種的栽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場區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沙蔚鐵路、礬杏公路穿場而過。現有較為完善的防護林體系和部分節水灌溉設施,為農業綜合開發或其它類項目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氣候: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多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少雨,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平均為98.8~114.3毫米。

土壤:土壤類型屬於碳酸鹽褐土。
養分含量為有機質0.54%,全氮0.054%,有效磷3.3,有效鉀145,全鹽0.023。土壤酸鹼度:PH=7.4,土壤容重:1.31,地下水質:PH值8.2,總硬度103mg/l,鈣離子20.4,鎂離子15.2,礦化度10g/m.

氣溫:4—9月份平均氣溫16.4℃~17.7℃。≥10℃的活動積溫2876—3188℃,無霜期125—133天。早霜出現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晚霜出現在4月中、下旬。

黃帝城礦泉水有限公司廠景

黃帝城礦泉水有限公司,取水於流淌千年的古泉——黃帝泉,並經過現代先進技術加工,出品製成黃帝泉牌系列飲用水。此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種礦物元素,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榮譽稱號,“綠色消費”可信產品稱號,河北省飲用水知名品牌。公司也被評為“河北省飲用水十強企業”。

安徽廬江縣礬山鎮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鎮位於安徽省廬江縣東南部,距縣城27公里,礬山鎮面積125平方公里,總人口6.96萬。同無為、樅陽縣相鄰。礬山自唐代得名,歷史悠久,以盛產明礬著稱於世,明礬儲量位居中國之冠。礬山地處丘陵山區,這裡環山翠黛,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景色宜人,霧頂山海拔485米,為礬山鎮最高峰。境內廬江礬礦鐘山鐵礦扶搖相望,夜間燈火讕珊,一派山鎮景象。
礬山鎮交通便利,合銅路、裴店路穿境而過,缺口水運碼頭距鎮僅5公里,公路四通八達,水路連江達海,規劃中的裴桂路即將動工,公路運輸條件得到進一步提高。
礬山現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量6000噸,擁有110KV變電所一座,已建成6000門程控電話控制系統,正在規劃擴建1.2萬門程控電話交換系統。郵政局已開展國內、國際特快郵件傳遞任務。
礬山鎮文教衛生事業發達,現有高中一所,國中4所,國小22所,鎮幼稚園2所,教育設施完善,師資力量雄厚,現有衛生院4所,完善的文化衛生設施為豐富人們文化生活,陶冶人民情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礬山林業資源豐富,擁有毛竹2萬畝,杉木林3萬畝,3千畝油茶基地,1萬畝板栗經果林,礬山鎮森林覆蓋率達75%,古塘村為“全國綠化千強村”。
礬山地處廬南礦業地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明礬石、、高嶺土、地開石等。礬山鎮黨委、政府突出工業的中心位置,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重點培植建材、建築、鐵銅開採、高嶺土深加工四大優勢產業,發揮集聚效應,形成規模優勢,著力打造礬山礦產業開發加工的航母群。
礬山鎮搶抓機遇,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工業為支撐,積極發揮資源優勢,推進礬山鎮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浙江蒼南縣礬山鎮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鎮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南部山區盆地,平均海拔280米,境內因盛產明礬而得名,素有“世界礬都”之稱,是浙南最悠久的礦山集鎮。下轄17個行政村、9個居民區、2個辦事處,總人口4.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4%,區域面積59.6平方公里,是溫州市一星級文明城鎮、市級衛生城鎮和雙擁模範鎮,是蒼南縣的經濟文化強鎮之一。
礬山鎮物產豐盈,資源富饒,除了有儲量世界首位的明礬石資源外,還有硫磺礦高嶺土銀灰岩石墨等礦產以及品類繁多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海產物品。礬山交通便利,323省道線貫穿全境,距溫州機場和104國道線分別為100km和27km,距省對台貿易港霞關港30公里,距中墩碼頭、福建省福鼎市前歧姚家嶼碼頭各10公里。是蒼南縣南港片區的交通樞紐和“咽喉”之地,是馬站、赤溪、南宋及前歧等地周邊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匯集點。
礬山旅遊資源豐富,東側鶴頂山海拔998.5米,為蒼南縣第一高峰,山上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異石,想像萬千,登高遠眺,雲海茫茫直達海天之際,遊目騁懷,鄰近城鄉盡收眼底。山上佇立著風力發電場的35根風力發電機猶如擎天巨柱,直插雲霄,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名山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礬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明礬開採可追溯到宋朝末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文化。一年一度的明礬文化交流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各界朋友前來觀光旅遊。礬山人傑地靈,是革命老根據地,是著名革命將領“鐵軍將才朱程烈士的故里,是黨的“七大”代表原黑龍江森林武警總隊隊長劉先同志的故鄉。又是被譽為“東方之子”全國青年作家的現任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黃傳會的家鄉。
礬山鎮礬山鎮
改革開放以來,礬山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礬山鎮擁有化工、五金、機械、紡織、塑編、輕工等幾十門類工業企業和井巷建築企業百餘家。明礬化工生產有數百年的歷史,市直屬企業溫州礬礦系原化工部18家重點化學礦山之一,被列為“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及全國同行業50家”。近年來相繼發展了發酵粉廠,精細化工廠、礬山澱粉廠、鶴龍泉飲用水廠、天湖山礦泉水廠和鶴頂山風力發電場等新企業,引進了同求儀表廠年產值達5100萬元。精細化工廠生產的ST防鏽料填補了全國精細化工行業的一項空白。井巷建築業是礬山鎮一大特色產業,礬山鎮每年有近萬人勞務輸出大軍憑著高超的技術,吃苦耐勞的精神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承攬冶金,人防、交通、煤炭、水電、礦井、國防等地面、地下工程,其中黃河小浪底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京九鐵路等國家重點大工程當中都凝聚著礬山人的勤勞和智慧。
礬山鎮礬山鎮
礬山的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礬山鎮耕地面積8369畝,其中水田6371畝,主要種植水稻蕃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楊梅、四季柚、馬蹄筍等,在發展林業中,堅持“科技興林”,逐步成片改造薪炭林為經濟林,並積極開展綠化造林,森林覆蓋率達52.4%,1998年實現消滅荒山目標。效益農業進一步發展,引進了先進技術、優良品種,開發建立了蘑菇、馬蹄筍、花苗圃、盆菜、大棚蔬菜、藕芋綠竹筍山羊、肉牛、白鵝等十大農業基地。以礬都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輻射其他村居形成了浙南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
礬山金融機構齊全,有礬山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及四個分社、郵政儲蓄所,2002年底礬山鎮存款餘額達2.5億元,貸款總數為1.9億元,為地方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保險機構有社會保險局辦事處、保險公司礬山辦事處、人壽保險辦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