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評梅

石評梅

石評梅(1902年—1928年)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祖籍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自取筆名石評梅;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報刊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和劇本。她與高君宇是本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動家,他們用生命譜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基本信息

原名石汝壁,筆名波微。山西平定人。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石評梅石評梅
就讀時即熱新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遊記《模糊的余影》,狀景寫物真實,文字優美流暢,顯示出深厚的文學修養。同年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活動家高君宇並相互仰慕。女高師畢業後至北師大附中女子部任教。1924年與摯友另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5年3月,高君宇不幸病故,在悲痛中創作了大量哀婉悽愴、感情真的摯的悼亡詩文。此後,開始更加嚴肅地思考社會和人生,思想傾向革命。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薇周刊》。1928年7月30日因病逝世後,由友人歸葬與北京陶然亭錦秋墩下高君宇墓旁。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以具有感傷色彩的浪漫主義為主要創作的基調。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作生動地反映了大革命時期火與血的壯麗蒼涼的歷史畫面。

個人簡介

石評梅(1902年9月20日—1928年7月30日)原名石汝璧,筆名波微。

石評梅石評梅故居
山西平定人。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時即熱心於文學創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遊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1928年7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評梅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石評梅(1902年—1928年9月18日)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山西省平定縣城裡人。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弦,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為她發蒙,課之以“四書”、“詩經”。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後就讀於太原師範附小、太原女子師範,成績優異。她除酷愛文學外,還愛好書畫、音樂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1919年,“五四”運動將剛剛讀完師範的石評梅召喚到古都北京。她原擬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但由於那年國文系不招生,便改報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並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評梅亦開始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等報刊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和劇本

1923年秋天,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畢業後,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其間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戀,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高君宇的死,使評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評梅便常在孤寂悽苦中,前來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猝患腦膜炎,醫治無效,於9月30日亦死於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她死後,友人們根據其生前曾表示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將其屍骨葬在君宇墓畔。

主要作品

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她的創作生涯僅僅六年。詩歌、小說、

石評梅石評梅
劇本、評論等體裁,她都曾駕馭過;但其成功卻在散文。在她去世後,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分別由盛京書店(後又改由北新書局)和文化書局出版。1983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評梅作品集》。第一卷為散文,收入《濤語》、《偶然草》,以及過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為詩歌、小說;第三卷為劇本、長篇遊記書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綜合性的《石評梅選集》。

著作書目:

《偶然草》(小說、散文集)1929,北平華嚴書店
《濤語》(散文集)1929,神州
《石評梅選集》(詩歌、散文、小說等合集)1983,山西人民
《石評梅作品集》(散文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詩歌、小說集)1984,書目文獻出版社
《石評梅作品集》(戲劇、遊記、書信集)1985,書目文獻出版社

[研究資料書目]:
《石評梅紀念冊》(薔薇社編)1928,世界日報社

作品賞析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

石評梅石評梅
感情的層面上更為脆弱更為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艷的辭彙,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而是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辯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注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幻想到現實痛苦與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破壞、反抗的全部悲劇起落的連續過程、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她的散文就是她心跡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都充滿著柔弱女性的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了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對既崇敬又心愛的人的緬懷,更表現了她對追求真摯愛情的執著;同時,她深深地理解中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著精神也赫然紙上。

石評梅和高君宇

1920年在山西同鄉會上,石評梅結識了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

石評梅石評梅
將、山西籍最早的共產黨人高君宇。這是石評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轉折點。在同鄉會交談中,得知他們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格外親切,於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誼,二人經常通信,談思想,談抱負。1921年4月15日,石評梅曾致信高君宇,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次日去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煩悶,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所以我就決心來擔負我應負改造世界的責任了。這誠然是很大而煩難的工作,然而不這樣,悲哀是何時終了的呢?我決心走我的路了”;“我很信換一個制度,青年們在現在社會享受的悲哀是會免去的——雖然不能完全,所以我要我的意念和努力完全貫注在我要做的‘改造上’去了。”信中鼓勵石評梅“積極起來,粉碎這些桎梏”,“被悲哀而激起,來擔當破滅悲哀原因的事業,就成了奮鬥的人”由於思想深交,高君宇認為石評梅是一個才情十分可取的女子,便由友情轉成了愛情。石評梅也視高君宇為知己。1924年高君宇因張國燾被捕叛變遭到北洋軍閥政府通緝。他從在京住所臘庫胡同十六號化裝脫險,在狂風暴雨的夜晚到石評梅住處告別。石評梅後來寫的文章回憶說:“杏壇已捕去了數人,他的住處觀尚有游擊隊在等候著他。今夜是他冒了大險特別化裝來告別我。”他勸石評梅“不要怕”,“沒要緊”,“就是被捕去坐牢獄他也是不怕的,假如他怕就不做這項事業。”這件事對石評梅教育和印象頗深。石評梅和高君宇是本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動家。他們的高風亮節、純情俊逸,使他們共同走過了一段執著追求的路。他們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是千載難逢、萬年少有的金堅玉潔的生死戀情,是他們用生命譜成的一曲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高、石的愛情雖然像閃電、像慧星般迅逝,但它永遠放射著淒艷動人、璀璨奪目的美麗光芒!評梅初戀受挫,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加之“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與進取中掙扎。這時,她結識了高君宇。

高君宇是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五

石評梅高君宇烈士
四”運動中他和許德珩匡互生等學生代表率先衝進趙家樓,他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1920年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他被推為第一任書記;他是建黨時期的第一批黨員;曾經當選為“二大”的中央委員;他曾經兼任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總務股主任,致力於國共合作反對軍閥政府;他曾經是孫中山的秘書,在廣州協助孫中山鎮壓企圖推翻革命政府的商團叛亂;他曾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熱忱的 “紅娘”……高君宇和石評梅經過幾年的交往產生了極其真摯純潔的感情,君宇曾在紅葉上題詩表白自己對評梅的愛情,但是卻遭到了評梅的拒絕。這說明初戀的挫折在評梅心裡留下了多么深的創傷和她對人生深重的疑慮。直到了君宇病危,評梅才以真心相許。可惜,君宇積勞成疾,1925年春突然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依照他生前的囑託,評梅把他安葬在北京的陶然亭畔。

君宇的死,使評梅感情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幾乎痛不欲生;君宇的死使她真正認識到:君宇是一個偉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誠的情人,才是她生命的盾牌,才是她靈魂的保護者!她決心把自己的青春和愛,全部獻給死了的君宇;最能表現出她的這種感情的是她為高君宇墓碑所書的碑文:“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慧星之迅忽。這是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幾句話,死後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慧星之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都要到陶然亭畔君宇的墓前,揮淚的祭灑,悼亡追悔。她說她和君字“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這樣,過了三年多,評梅終因悲傷過度,於1928年秋病逝,死時才二十六歲。

評梅的朋友們根據她生前的遺願,把她和高君字並葬在一起。當時在古老的北京城,街談巷議,相互傳頌,經年不衰,一時傳為佳話。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經強調保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1982年鄧穎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我和恩來同志對高君宇和石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但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緬懷之思,至今的猶存。”陶然亭的“高石之墓”,記載著兩個年輕人的愛情與痛苦,和他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艱難歷程;記載著一個淒艷動人的愛情悲劇。

1926年上半年,石評梅又與好友陸晶清等編輯北京《世界日報》

石評梅石評梅故居
副刊《薔薇周刊》,工作之餘在京從事文學事業。最初以寫詩歌與散文為主,當時即被稱為北京著名女詩人,到後期創作不少短篇小說。五四以後,革命青年因對舊制度不滿,追求光明的前景,女子尤甚,但現實又是那樣無情,所以她們苦悶、彷徨。石評梅前幾年的大部分詩歌、散文都表現了這種情調,戀愛的挫折,離開父母的心緒都反映了出來。後期她寫小說漸多起來,1927年發表的小說《匹馬嘶風暴》,是這一時期石評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

石評梅思想和創作的進步,除高君宇影響外,石評梅和魯迅的交往也是應予以注意的。1924年石評梅和陸晶清合編《京報》副刊的《婦女周刊》時,深受魯迅的關懷和支持。在《兩地書》許廣平曾有記載;“今早打算以此還《婦周》評梅所索之債,但不見來。今請先生閱之。”1925年11月26日,魯迅在日記中記載:“寄《婦女周刊》社信並稿。”這就是1925年12月24日《婦女周刊》上的《寡婦主義》。1926年8月26日,魯迅離京南下,石評梅曾至前門車站送行。魯迅在當天的日記中記載:“三時至車站,晶清、評梅來送。”魯迅支持《婦周》及評梅事業,但也確曾批評過《婦周》“議論很少”。《婦周》和石評梅的進步不能說和魯迅沒有關係,1926年創刊的《薔薇周刊》就有了明顯的進步。

石評梅逝世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在北京西栓馬樁八號寓所開始發病,劇烈頭

石評梅石評梅
痛,但她以為身體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照常去附中教書,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廬隱等送石評梅進舊刑部街日本山本醫院,師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礪儒和廬隱等均在醫院守護,不久開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醫院轉到協和醫院,診斷為腦炎。30日石評梅即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

她的逝去,對中國現代文學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她才情並茂、文華出眾、極有見地,令當時乃至現在的人折服。她的文學創作體悟非常,在文化、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涉獵也相當廣泛和深入。她的全面修養和綜合的審美眼光激發了她們的藝術創造力,這對加強作品厚度,提高作品品位,使文化氛圍達到更濃郁的效果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大眾喜歡她的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對於當今的創作者來說更是一個鮮明的比照。

1928年10月21日,世界日報社、女師大學生會、春明女校、薔薇社及綠波社等在女師大禮堂開追悼會,廬隱報告石評梅生平事跡,焦菊隱代表綠波社致辭,女師大學生會寫祭文,陸晶清從上海專程趕回北京,悲慟萬分,寫下了《我哭你喚你都不應》的祭文。11月11日至17日,《薔薇周刊》陸續發表了《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12月,由薔薇社編輯,《世界日報》印行《石評梅紀念刊》,登載三十餘篇悼念文章。根據石評梅生前遺願,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石評梅逝世後,經廬隱、陸晶清等的努力,編輯出版了石評梅生前所著的小說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濤語》等書。

參考連結

石坪梅散文選: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prose/shiping

石評梅石評梅景區
meiswx/spm.html

石坪梅傳:http://lib.verycd.com/2005/08/15/0000061028.html

天涯線上書庫: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k/kexin/flcn/

百度石坪梅吧:http://tieba.baidu.com/f?kw=%CA%AF%C6%C0%C3%B7

中國文化網: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0982.htm

評論作家:http://hi.baidu.com/xiaoli1206/blog/item/e61d79adfd9f630a4a36d639.html

豆瓣網: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0265/

紅袖添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8-4-4/2615079.shtml

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zjcd/xdzj/9850_83425.htm

知網空間: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4-NDSZ199404007.htm

盤點中國近代十大才女

近代史上最有影響,而且才華橫溢的十位女性作家。

近代十大才貌雙全的女人

近代十大才貌雙全的女人。

中國近代十大才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