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未來

看得見的未來

《看得見的未來》是2010年6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醒客。本書主要講述了裂變的本質與核心等有關內容。

內容介紹

40年前,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開創了未來學的先河;15年前,尼葛洛·龐帝的《數位化生存》描繪了人類數位化生活的美好藍圖。今天,醒客的《裂變——看得見的未來》將從社會、科技和經濟的角度全面解讀人類的未來!

本書從生物進化論、傳播學、社會學、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的角度,全方位預測了網際網路將給人類未來的文化、科技和經濟帶來的深刻變革,極富前瞻性和預見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這些變革產生的深層驅動力,發人深省。

人因溝通而存在,網際網路正在顛覆人類的溝通方式。未來,人類存在的方式、意義和價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存在的終極形態是數字靈魂嗎?上篇——“交流的彼岸”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有意義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人性化,提升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的品質。

為什麼工業社會幾百年來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流程化體系會在網際網路時代凸顯出瓦解之勢?幾千年來,人類的社群關係從農業文明的熟人社會發展到工業文明的契約型社會,在網際網路時代,為何又體現出回歸到熟人社會的趨勢?社群關係存在的理想形態究竟是怎樣的?中篇——“流程的終結”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闡述了秩序的重構為何是時空關係、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全面變革,指明了世界進步的方向。

為什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華爾街的天才經濟學家們會出現集體誤判?因為傳統經濟規則存在的前提——價值分配方式和供需關係,在網際網路時代正瀕臨失效,新的經濟規則正在誕生,財富和價值將被重新定義,泛商業時代即將來臨。下篇——“價值的支點”對這些觀點進行了入微的分析,指出了世界平衡的新基點和以保障世界能夠沿著穩定可持續的路線前進。

本書巨觀上具有足夠的廣度和高度,微觀上又十分通俗易懂。精心組織了大量說理性的故事,108位個性鮮明的人物貫穿其中,趣味性和可讀性極強。

通過本書,我們一起讀懂世界,看清未來。

作者介紹

醒客(Thinker),本名陳世鴻,網際網路戰略顧問。曾供職於新浪網、中華網等入口網站,主管網路運營與產品研發。在網路社區傳播、視頻多媒體、電子商務以及手機無線領域有著資深的從業經驗,是網際網路領域重要的戰略思考型實踐者。同時,他還是科技財經專欄作家,網際網路獨立評論人。

[部落格:醒客眼 Thinker's Opinion]

本書語錄

1. 所有進步都是對過去的決裂,只有變化是永遠不變的!世界正走在“裂變”的路上,因決而裂,因變則通。

2. 裂變是交流演化的核心:從最初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到今天海量的網際網路信息,交流的固定性被打破,在形成豐富性的同時,也帶來了面對紛雜信息的焦躁,人們需要突破孤獨釋放更多的自由。

3. 裂變是時空演化的核心:信息化對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衝擊,世界裂解得“破碎”了。數百年來工業界賴以存在的流程化方法,由於時空“破碎”而面臨失效的危險。微觀的變化也會反映在巨觀的社會關係上,“重構”是時空關係、生產關係、社會關係全面的變革。

4. 裂變是價值演化的核心:生產與消費隨著社會分工的到來而分離,隨著稀缺性的消失價值難以在生產與消費的交換中實現平衡,價值本身也分裂成兩個側面:生產價值與消費價值,隨著動力從生產價值轉向消費價值,社會分工也向人性化回歸。

5. 如果網際網路僅僅作為工具存在,就太可惜了,生活在網路上,那才是網際網路的真正價值。

6. 寂寞與生俱來,需要不停地向外彰顯自己的存在,意識自私性是孤獨的原因,人,一直在掙扎擺脫孤獨寂寞的戰鬥中。

7. 人與機器通過網路融為一體,延伸著我們的存在和知覺,具有圖靈意義的網路也在分享我們的存在,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8. 鄰居變得越來越陌生的背後,空間的連續性被打破,現實的空間正在被解耦(解構)工業化的基礎是契約與流程化,空間解耦正在動搖工業化賴以存在的基礎。

9. 信息蟲洞,讓中間環節消失或者變得透明,不管真實空間有多大的距離,服務者和消費者僅隔著一層薄膜。

10. 網際網路正在重構工業社會以來奠定的時間與空間秩序,世界正走在熟悉到未知的關口上。

11. 人類正經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換,當空間、時間被解耦之後,伴隨著碎片化,過程的最佳化逐漸被海量的精確交換取代。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正在從過程模式向交換模式轉變,世界正在從過程器(Processor)轉變成交換器(Switcher)。

12. 以物質占有為前提的價值(財富) 觀念,越來越不適應新的時代。

13. 當富足供給遇到需求飽和,不恰當的金融手法推波助瀾,災難正在到來。

14. 用戶服務的誕生,打破了傳統商業從生產者向消費的單向流轉的格局,未來服務將出現雙向以及多向化,生產者、消費者的角色將會淡化。

15. 物質文明匱乏的時代,金錢或者說通貨,“萬能”地代表了對潛在稀缺的恐懼。

媒體評論

醒客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對新聞門戶模式以來的國區域網路絡新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也對全球範圍的網際網路現象進行了解讀,《裂變》從網際網路走到了網際網路之外,闡釋了網際網路對世界社會、科技和經濟將產生的深刻影響。

——陳彤 新浪網執行副總裁/總編輯

“網際網路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它正在完成從使用工具到生活方式的角色轉變。它究竟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革?它究竟將引領世界走向何方?《裂變》一書從人文、科技和經濟三個方面給出了答案,書中大量的分析和預測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現實。”

—— 曾明發 中國網民文化節組委會 執行主任/中國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 副秘書長

未來不可知,網際網路的未來更加不可知,中國網際網路的未來極端不可知。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想像一下那個未來,並在想像中,愉悅著,美好著。

——keso 5Gme網創始人、著名IT部落格作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本書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開放的思維,幫助讀者變得更加明智。互聯時代,一定要“先立足未來,現在才有意義”。“裂變”,讓你“看得見未來”!

——唐彬 易寶支付CEO兼聯合創始人

農業文明使人類結束了流浪式生存而進入定居社會;工業文明使人類征服自然從而創造出財富社會;信息文明的崛起將如何影響社會?本書帶領我們預測人類社會因網際網路的存在而在人文、科技、經濟領域發生的三大變局,以文字解讀世界,用進化的觀點看清未來。

——潘海東 互動百科董事長兼執行長 (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變得很渺小,卻也可以很巨大。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從巨觀角度看待自我價值,並藉由網際網路實現人人都有影響力,本書可以帶給你一個全新的思考與觀察角度。

——鄒明 鳳凰網副總裁

從巨觀領域談論網際網路衝擊的著作並不少見,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其關注的出發點是我們每一個人,甚至微觀到“位元組”和“原子”層面。無論你是否已經感受到“裂變”帶來的巨大顛覆性,但你的生活已經因此而改變。

——朱研 環球網執行副總裁

人類因為溝通而存在,文明因交流的方式不同而改變前進的航程。本書從溝通和傳播的角度講述了網際網路對人類生活方式的顛覆和影響,媒體的形式、價值和地位將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而重新洗牌。作為一個從事過廣播與電視的媒體人,我們應該深思如何去承認並迎接這場即將到來的變革?本書會給我們帶來嶄新的價值視角!

——夏青 中央電視台記者/編導/主持人

想了解網際網路帶來的社會、文化、科技的變化究竟有多深刻,本書將是你的不二之選。市面上講網際網路未來趨勢的書不少,但從哲學高度來講的圖書,這應該是第一本,需要細細品讀。2010年我將《IT時代周刊》定位於精品年,我相信這本書也會成為2010年圖書出版領域裡的精品之作。

——曹健 《IT時代周刊》總編

這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它是“跨界”思考的典範。作者在各個領域的知識積累成就了本書的豐富與生動,很多道理讓人可以在輕鬆的故事之後深入理解。同時也詫異於作者到底“高齡”幾何以有時間形成這樣的多角度、多學科的積累和思考?

——康路 《商學院》雜誌編輯部主任

我們離不開快餐文化的高效率,也需要沉靜思考的深度,《裂變》是適合反覆品讀的人文、科技的文化慢餐。

—— 李崢嶸 《北京晚報》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類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了。但是,人類有了網際網路,孤獨感卻仍排解不去。這是為什麼?網際網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人的生存境況?類似問題,本書不但提了出來,還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作者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有很高的哲學價值,可他不是哲學專業出身——這點很值得慶幸,因為換成哲學專業人士,是很可能意識不到這些問題的。要知道,在哲學領域,如果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即使無法解決它們,也算是立了一大功,因為有質量的哲學問題差不多都無法解決。

網際網路來到中國已有很多年了,難得有一位像醒客這樣有過專業經歷的思考者,從哲學高度對網際網路與人類生存狀態的影響進行了反思,本書算是立了一功。在網際網路行業多年的實務經驗,讓作者的思考有著更為紮實的事實支撐。書中的108個小故事通俗易懂,以小見大,避免了一般哲學論證的枯燥,的確是難能可貴。

——鄭挺穎 《青年參考》

人物是世界的靈魂,通過本書的108個人物,讀懂人文與科技的未來世界。

——薛芳 《人物周刊》

許多故事的背後,思考驅動著真相浮現,《裂變》通過108個故事,演繹思考的力量。

——曹飛躍 《Vista 看天下》

《裂變》是一本將產生深遠影響的書,它將徹底改變人們對未來的看法。

——張靜 《華商報》

圖書目錄

回到未來

未來,看得見!

致謝

引子:道生萬物

上篇 孤獨之變:交流的彼岸——從溝通變遷到網際網路

第一章 溝通的想像力-[溝通]

第1節 開始於溝通-[交流開始]

危險的山洞-[語言出現]

族長的經驗-[知識積累]

第2節 嚮往自由-[溝通]

漂流的瓶子-[溝通的夢想]

孤單的幸福-[溝通的時空阻力]

第3節 沒有了距離-[跨越時空的交流]

電里有話-[交流工具]

連線美國總統?-[交流,想像力]

第4節 如何聯絡全球-[溝通結構]

第5節 驢背上的老頭-[困惑的未來]

第6節 回顧與解讀

第二章 我說,你們聽-[交流解耦]

第1節 只聽我說[傳播]

鄉村舞台戲-[角色扮演]

喇叭與銀幕-[從溝通到傳播]

客廳里的照片-[傳播的公共性與私密性]

第2節 看門的人-[媒體]

誰是把關人-[從傳播到媒體]

乏味的主持人-[媒體的單向性]

第3節 不一樣的互動-[多向傳播]

直接面對面-[扁平化]

雞同鴨講-[雙向的傳播]

余華的篝火-[多向傳播]

夜店與咖啡廳-[傳播與溝通的不同]

你是誰的誰?-[溝通的目的性]

第4節 傾訴,傾聽-[交流解耦]

從部落格開始-[個人媒介]

說說話,開開心-[傾訴]

深度潛水員-[傾聽]

樹洞回聲-[傳播解耦]

從嘴巴到耳朵-[溝通解耦]

第5節 孤獨的方向

第6節 回顧與解讀

第三章 基因力量終結-[存在哲學]

一、鐵木真的宿命-[基因自私性]

二、叢林規則困惑-[基因的局限]

1.生存?生活!

2.娶妻生娃

三、意識的自私性

1.自私的決定

2.孩子與聽眾

3.思想的表現

四、智慧的煩惱-[意識自私的特徵]

1.族群文化衝突

2.比較與認同

3.財務自由的彼岸

五、溝通的意義

第6節 回顧與解讀

第四章 保持聯繫-[人際關係]

一、源於寂寞-[寂寞的原因]

1.刷屏控

2.隔著時、空

3.變化的困惑

二、我線上上-[回歸溝通]

1.被感知的力量

2.來來往往

3.對溝通的回歸-[人類存在的基礎]

三、遷居到網路-[網路新特徵]

1.相知相遇前

2.虛擬的社會

3.“萌”時代

4.走向社會化

5.下一代人

四、聊天“滴”生活-[網路生活,社群]

1.300名聽眾的幽會

2.大叔的年齡

3.2000,獸變

4.生日

5.深刻的喜劇-[文化]

五、數字靈魂-[人如何存在]

1.電腦的那一頭

2.圖靈測試

3.網路上延伸

4.自我感知?

六、我們去向何方?-[未來的意義]

七、小結

中篇 碎片之變:秩序的重組——秩序重構的動力

第五章 碎片-[時空解耦]

一、天涯與咫尺

1.照片傳真機-[信息蟲洞]

2.陌生的鄰居-[空間被解耦]

二、散落的空間-[空間解耦]

1.怎么找到你?-[空間相鄰性]

2.蜂窩與豆粒-[空間解耦]

三、薄如蟬翼-[薄膜]

1.北京到矽谷-[信息蟲洞]

2.誰在服務?-[薄膜,透明化]

3.城裡城外-[時空阻力]

4.賣貨千里外-[薄膜,延展]

5.就在你隔壁-[空間蟲洞效應]

6.創新悖論

四、不連續的過程-[過程解耦]

1.導演的錄像-[過程解耦]

2.水稻遊戲-[過程消解]

3.視覺的大片-[過程虛擬]

4.看電影的效率-[過程重組的效率]

5.薛丁格的貓*-[確定過程的終結]

五、越來越零碎-[碎片化]

1.不要包裝-[免打包]

2.越分越細-[分而治之]

3.前傾與後仰-[時間碎片]

六、小結

……

第六章 瓦解的流程-[過程器]失效

第七章 社會進化-[社群]

第八章 平行的世界-[交換機]

下篇 稀缺之變:價值的支點——重新評估的商業價值

第九章 供需失衡-[市場規則失效]

第十章 尋找驅動力

第十一章 市場新格局

第十二章 線上服務-[個性化與去規模]

後記

名詞術語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