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山

白頭山

白頭山是朝鮮對長白山的稱呼,是位於中國東北和朝鮮邊境的界山。是“朝鮮八景”之一。白頭山從100萬年前到18世紀,它是活火山。白頭山面積9.16平方公里,方圓14.4公里,最長4.64公里,最深處384米。白頭山高2750米。以白頭山為中心,周圍的熔岩台地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周圍還有將軍峰(第一高峰)、嚮導峰、團結峰等許多山峰環繞。廣義的長白山指長白山脈,即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東部山地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諸多餘脈的總稱。長白山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其中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天池)。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李京男/李景南《春天的白頭山》朝鮮國畫 作品編號:BZ071255李京男/李景南《春天的白頭山》朝鮮國畫

高麗僧人一然(1206—1289)在《三國遺事》自注中明確指出:“太白,今妙香山。”《新增東國輿地勝覽》指出:“妙香山,在府東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後世學者也多將太伯山(太白山)視為今妙香山。大約到18世紀末,朝鮮人開始將太白山定位為“白頭山”或“長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東史綱目·太伯山考》中根據新羅文人崔致遠《上太師侍中狀》中關於“高句麗殘孽類聚,北依太白山下,國號渤海”的說法,一改前人的解釋,謂“太白山”(太伯山)即“白頭山”,亦即長白山。其後,附和者漸眾。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襲其謬說,將今長白山同“檀君神話”中的“太伯山”聯繫起來,並進一步將中國的東北視為“古朝鮮”的疆域。

主權歸屬

白頭山白頭山
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白頭山)是域外之山,是女真人的故鄉,所以世宗在制定“五禮儀”時,沒有將長白山列入國家祀典中,永興因是太祖誕生地故得到尊崇,其北面的鼻白山成為北嶽,長白山甚至從地方自行設祭的山川名錄中遭到削祀。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長白山定界,成為朝鮮關注長白山的開始。主要看重長白山對其北部關防的天然屏帳作用,故提出長白山天池以南為朝鮮界的定界目標。定界結果,界碑立於天池以南十餘里處,長白山天池歸入清朝,其下分水嶺以南屬於朝鮮,從此,長白山成為中朝界山。

高宗時期,在思想感情上長白山已經被朝鮮化了,故被稱為“我國白頭山”,“我東之白頭”。不過,在現實中,朝鮮又不得不承認長白山為中朝界山。

1962年的中朝邊界條約規定過境線通過天池,較之清朝時的邊界協定,中國讓渡了部分領土(包括54%左右的天池面積)給朝鮮。朝鮮古地圖大東輿地圖中,定界碑及圖們江源都在天池以南,也說明了長白山天池在中國境內。北韓得到一部分天池後立刻將白頭峰改名“將軍峰”。

2007年1月在長春舉行的第六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上,韓國選手獲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賽亞軍。在領獎台上她們突然打出標語:“白頭山是我們的地方”,華文媒體譯為“白頭山是我國領土”。事發後,引起中國民間抗議。但相關訊息由中國政府低調處理,而韓國一方媒體普遍支持運動員的做法。

朝鮮聖山

白頭山是朝鮮革命的聖山。抗日革命鬥爭時期,偉大領導者金日成同志率領朝鮮人民革命軍轉戰於白頭山一帶,這裡有許多密營,宿營地的戰跡地。

命名軍艦

PC-701白頭山艦(朝鮮語/韓語:PC-701백두산)(韓國海軍建軍後的第一艘戰艦,以長白山命名)。

山脈血統

李朝肅宗實錄》載:“長白山,胡人或稱白頭山,以長白故也。”

2009年3月,負責督查北韓軍隊思想紀律的總政治局第一副局長、大將金正閣將金正日推舉為最高人民會議代議員候選人,並表示:“讓我們用槍保衛萬景台血統白頭山血統。”據分析,萬景台是金日成的出生地,因此萬景台血統指的是“金正日”,白頭山據說是金正日的出生地,因此白頭山血統指的是“金正日的兒子” 。

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在2009年2月16日迎來金正日生日之際,在社論中提及“血統繼承”問題稱:“白頭山血統繼承後,主體革命將迎來光明的前途。”

文化歷史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就曾經有所記載。這部書傳說是皋陶之子伯益所著,詳細地記載著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過之地。
長白山又名不鹹山,不鹹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民族----慎慎、沃沮、扶餘、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許多有關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托在這裡,因此,都稱這座山為仙山。
《山海經》將長白山稱之為不鹹山(即神仙山)。
魏晉時期所著的《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有記載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
在《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漠河了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經者以物盛雲。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里(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後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後,對於東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現了規範化的稱呼----長白山。在《契丹國志》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禽獸皆白。”
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於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並命當時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党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說:“自兩儀剖析,山嶽神秀各鍾於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
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到了清代,對於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樹立柳條邊封禁長白山區為聖地,禁止民人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長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
乾隆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傑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於萬年,溥蕃滋於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極敷雲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聖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
歷代文人從金元到明清,以長白山為題材寫的詩歌、散文甚多,不勝枚舉,許多佳作,膾炙人口,現僅將各朝各代的代表作列舉出一二,以饗讀者。
金代中期最大的文人趙秉文(1159~1233,字周臣),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晚年歸隱故鄉河北磁縣,因家有堂名閒閒堂,因而自號閒閒老人,曾著有稱絕於一時的長詩《長白山行》:“長白山雄天北極,白衣仙人常出沒。王龍垂爪落蒼崖,四江飛下天紳白。匹馬渡江龍飛天,雲起侯王化千百。至今甲第多屬籍,時清球馬爭馳突。錦韉貂帽獵春風,五陵豪氣何飄忽。前年北騎瞰中原,準擬長城如削鐵。群家兄弟真連璧,胸中十萬森戈戟。向曾論事天子前,漢庭諸人動顏色。心知不易一囚命,顧肯貪功事無益。西南方面應時須,帝日來前無汝易。從來十益不補損,三輔肖條半荊棘。瘦妻曉曳耙女扶犁,惟恐官軍缺糧給嗚呼瘡痍尚未復,且願休兵養民力。老夫謬忝春官伯,白首書生不經國。佇公功成歸廟堂,再獻中興二三策。
元代詩人王結(字儀伯,河北定興人,元武宗時中進士,順帝時累官至翰林院學士、中書左丞),在其所著長詩《遼東高節婦》中,也著力地描述了長白山:“天東長白近蓬瀛,縹緲仙人玉雪清。鳳去紫簫聲己絕,青鸞獨跨上瑤京。”詩中把長白山比作海上的仙山蓬萊與瀛州,說有玉潔冰清的白衣仙人常在山上出沒,這與歷代有關長白山的神話傳說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