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丸

白金丸

白金丸,豁痰通竅,清心安神。用於痰氣壅塞,癲癇發狂,猝然昏倒,口吐涎沫。白金丸【來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憂鬱氣結,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鬱金丸(《普濟方》卷十八引《海上方》)、郁礬丸(《得效》卷八)、金蟬丸(《普濟方》卷一○○)、蔚金丸(《醫統》卷四十九)、礬郁丸(《金鑒》卷四十一)、金礬丸(《仙拈集》卷二)、截癲丸(《串雅內編》卷一)、定心化痰丸(《外科傳薪集》)、白玉化痰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

基本內容

白金丸【來源】《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

【組成】白礬(研細) 川鬱金(研細)各等分

白金丸白金丸

【用法】上和勻,皂角汁為丸。

【功用】祛痰散結。

【主治】喉風,乳蛾。

性狀:水丸、糊丸。

功能主治:豁痰,通竅,清心,安神。用於由痰阻心竅引起的癲癇發狂,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又治胸肋脹滿,喉風,乳蛾等。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3~6g,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水丸、糊丸;每袋均裝18g。

生產廠家:

是否醫保用藥:非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非處方

其它:脾胃虛弱,潰瘍病及孕婦等忌用。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白金丸

【來源】《醫方考》卷五引《普濟本事方》。

【異名】郁礬丸(《世醫得效方》卷八)、鬱金丸(《普濟方》卷一○○引《海上方》)、截癲丸(《青囊秘傳》)。

【組成】白礬90克鬱金210克(須四川蟬腹者為真)

【用法】上共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溫湯下。

【功用】豁痰安神

【主治】癲狂。

【方論】方中白礬能化頑痰,鬱金開郁散結,合制為丸,則痰去竅開,神清病癒。

方劑名稱

白金丸

方劑別名

鬱金丸、郁礬丸、金蟬丸、蔚金丸、礬郁丸、金礬丸、截癲丸、定心化痰丸、白玉化痰丸

藥物組成

白礬3兩,鬱金7兩(須4川蟬腹者為真)。

處方來源

《醫方考》卷五引《本事》。

方劑主治

憂鬱氣結,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

方劑功效

去郁痰。

用藥禁忌

忌辛辣食物。

臨床套用

昔有一婦人,癲狂失心,數年不愈,後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覺心胸有物脫去,神衰洒然,再服頓愈。

製備方法

上為末,米糊為丸。

各家論述

白金丸白金丸

白礬鹹寒,可以軟頑痰,鬱金苦辛,可以開結氣。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水送下。

附註

鬱金丸(《普濟方》卷十八引《海上方》)、郁礬丸(《得效》卷八)、金蟬丸(《普濟方》卷一○○)、蔚金丸(《醫統》卷四十九)、礬郁丸(《金鑒》卷四十一)、金礬丸(《仙拈集》卷二)、截癲丸(《串雅內編》卷一)、定心化痰丸(《外科傳薪集》)、白玉化痰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普濟方》引《海上方》本方用法:以薄荷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以白礬、鬱金等分和勻,皂角汁為丸。本方改為散劑,名“郁礬散”(見《醫略存真》)。

性狀

本品為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水丸;味澀

功能主治

豁痰通竅,清心安神。用於痰氣壅塞,癲癇發狂,猝然昏倒,口吐涎沫。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用石菖蒲湯或溫開水送服。

《醫方考》卷五引《本事》:白金丸
【藥方名稱】白金丸
【別名】鬱金丸、郁礬丸、金蟬丸、蔚金丸、礬郁丸、金礬丸、截癲丸、定心化痰丸、白玉化痰丸
【處方】白礬3兩,鬱金7兩(須4川蟬腹者為真)。
【製法】上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去郁痰。主憂鬱氣結,痰涎上壅,癲癇痰多,口吐涎沫,痰涎阻塞包絡、心竅所致癲狂證,一切癇病,久不愈;喉風乳蛾。
【用法用量】鬱金丸(《普濟方》卷十八引《海上方》)、郁礬丸(《得效》卷八)、金蟬丸(《普濟方》卷一○○)、蔚金丸(《醫統》卷四十九)、礬郁丸(《金鑒》卷四十一)、金礬丸(《仙拈集》卷二)、截癲丸(《串雅內編》卷一)、定心化痰丸(《外科傳薪集》)、白玉化痰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瀋陽方)。《普濟方》引《海上方》本方用法:以薄荷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外科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以白礬、鬱金等分和勻,皂角汁為丸。本方改為散劑,名“郁礬散”(見《醫略存真》)。
【注意】忌辛辣食物。
【各家論述】白礬鹹寒,可以軟頑痰,鬱金苦辛,可以開結氣。
【臨床套用】昔有一婦人,癲狂失心,數年不愈,後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覺心胸有物脫去,神衰洒然,再服頓愈。
【摘錄】《醫方考》卷五引《本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