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機

男孩危機

男孩危機,指男生在學業、體質、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都落後於同齡女生的現象。近年來受到高度關注,“拯救男孩”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簡述

男孩危機男孩危機

“男孩危機”一詞最早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家撰文提出,指男生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學習成績正在漸漸落後於女生。中國小男生的學習成績一直落後於女生,中國小的班幹部、三好學生也以女生居多。有記者在走訪教育界人士發現,“男孩危機”在中國小尤其明顯,而在男生通常較有優勢的高中,近幾年優勢也在逐漸喪失。而網路時代、獨生子女一代成年,這些都成為加劇“男孩危機”的因素。

歷史關注

自20世紀末以來,市面上出現了一系列討論“男孩問題”的書。199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書中說,當代男孩“膽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遠不及”當代女孩。1999年,記者蘇珊·法呂迪在著作《Stiffed》中認為,冷酷的全球經濟使美國男人失去雄性。2000年,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哲學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批評女權主義正醞釀一場“針對男孩的戰爭”。2002年,作家伊莉莎白·吉爾伯特稱,“最後的美國男人”只生活在阿巴拉契亞山的帳篷里。這些書無奈地關注著令人失望的當代男孩,憂心忡忡地展望他們的未來,同時也勾起人們對往昔美好歲月的懷念。

調查研究

女孩在學業上全面超越男生男孩在學業上的落後發人深思

有研究者對2002年重慶市6000多名高中生的會考成績進行統計發現:女生的學習成績總分顯著高於男生,在學習最好的學生中,女生的比例高於男生;女生除了在傳統的文科(語文、英語、政治、歷史)上的成績顯著高於男生以外,在數學和生物這兩門男生的傳統強項上,女生得分也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占優勢的科目只剩下物理、化學和地理。在對中國聯考狀元的統計發現:1999-2008年間,聯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狀元郎”已成過去式,“狀元花”則更為貼切。
更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學業落後現在已經延伸到高等教育領域,男生的學業成就遠遠落後於女生。根據中國教育部公布的2006-2007、2007-2008年度國家獎學金獲獎者名單和當時高校男女生比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2006-2007年度,在50000名獲獎者中,男女生獲獎的“實際比例”為1:2.01。2007-2008年度,這一數據則為為1:1.95。連續兩年,男女獲獎比例如此懸殊。統計還表明,2007-2008年度,在教育部頒發國家獎學金的所有2,287所高校中,有1,785所高校中男生獲獎人數少於女生,大學男生學業落後的範圍是全國性的。

問題國際化

英國,英國,“男孩危機”已受到高度重視,不管是英國政府還是教育部門都

男孩的頑皮不應成為男孩不好教育的藉口男孩的頑皮不應成為男孩不好教育的藉口
已認識到“男孩危機”的嚴重性。近些年的考試結果表明,女生幾乎在所有的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現優異。

澳大利亞,男孩不僅在讀寫能力、學校投入和喜歡學校、教育成就等方面與女孩存在差距,在出現紀律問題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中,男孩幾乎占了絕大多數。因此,澳大利亞社會實施了“為男孩爭取成功”行動,開辦“男孩教育示範學校”,以期幫助男孩獲得成功和發展。

美國,男生比女生更早脫離正式的教育制度離開學校,人數比女生多,年齡也比女生小。年輕女性要比年輕男性更願意上大學,更可能讀到畢業,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讀一個碩士學位,2000年拿到碩士學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國的《商業周刊》曾這樣斷言:“在美國各地,女生在學習方面似乎建立了一個羅馬帝國,而男生則像古希臘一樣日趨衰敗。” 於是美國政府開展了“拯救男孩”計畫。分析指出“男孩落後”的原因很多,除了包括沒有父母關愛、缺少男性教師和脂肪含量過高(能導致孩子過度活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之外,男孩落後的原因還在於女孩男孩不同的發育速度和身體、大腦結構的不同等。美國教育專家指出,教育者應該重點幫助男孩們減輕在班級中格格不入的感覺,重視男孩的感情世界,使男孩獲得認可。有專家正在研究更符合不同性別孩子發育特點的學習新方法,如把學習的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只是書面考試。

除此之外,德國加拿大挪威瑞典紐西蘭等國,也都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幫助男孩度過危機。主要對策:

第一,強化學校體育課的分量。在美國,它催生了一種崇尚力量的新式運動美式足球。在塑造學生陽剛之氣的路徑選擇上,增加學校的特色體育課如空手道等,幾乎都被各國視為首選。重新塑造男孩的陽剛之氣。
第二,家長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以親職教育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第三,更加重視童子軍運動。美國許多城市的童子軍組織,在學校的配合下,都大量增加了童子軍的活動時間,以期通過野外等各類訓練活動,增強男孩的自信心和戶外活動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合作能力。

表現

各種針對男孩學業危機的調查表明,女孩已經在學業上全面超越男生,然而危機的不僅僅是學業,更糟糕的是,男孩在體質、心理及社會適應的各個方面都面臨更多的“麻煩”。

學業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女生的學業優勢不斷擴展和延伸,幾乎在所有學科領域、在各級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學業表現都趕上或者超過了男生。男生的學業落後現在已經延伸到高等教育領域。

體質

中國自1985年開始的全國性兒童青少年體質監測工作表明,20多年來,中國男孩的體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他們比以前更高了,更重了,但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以及視力指標上連連下降。男孩的體質危機不僅給自己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給未來的國民素質埋下了隱患,而且直接危及到國家安全和未來競爭力。近年來,徵兵工作面臨熱情高、體質差、合格率低的尷尬現狀就是男孩體質危機的具體表現。

心理

許多男孩身陷心理危機,在各種成長熱線、諮詢機構、網癮戒除機構中,需要幫助的男孩往往多於女孩。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2008年發布的數據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於沉溺於網路。眾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多動症、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等兒童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女孩。

社會適應能力

男孩的社會適應也不容樂觀,毋庸諱言,男孩是一個更容易捲入暴力和犯罪的群體。在工讀學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男孩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女孩。2007年,中國工讀學校在校生中,男生比例高達86.30%,是女生的六倍多。

在未來社會,男性將面臨更多的挑戰。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轉型,勞動力市場正逐漸向知識型和服務型社會轉變,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將越來越少,其重要性也將日趨下降。男性在就業市場上的先天優勢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正如學者所言:“隨著以服務和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網路經濟不斷崛起,人際關係和完成多重任務的能力成為職場必備,而這些都是女性的專長。”

原因分析

網路遊戲為男孩危機原因之一網路遊戲為男孩危機原因之一

男孩的學業成就、體質、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所面臨的重重危機都與中國現行教育模式有密切的關係。簡言之,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是男孩危機中最為兇猛的殺手,並因此加劇了所有危機對於男孩的傷害。

忽視男孩特點

現行教育模式忽視了男孩與女孩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女孩不同,男孩更傾向於

首本國小男生性別教材《小小男子漢》首本國小男生性別教材《小小男子漢》
以運動、實驗操作、使用計算機、參與體驗的方式學習。性別教育專家麥可·古里安認為,男孩的大腦與女孩大腦相比,更多地依賴動作,更多地依賴空間機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圖表、圖像和運動物體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單調的語言刺激。同樣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男孩的大腦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他們也更容易表現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為。
教育限制了男孩的成長性格

男孩愛冒險、愛挑戰、愛爭吵、愛跑動,這些行為傾向都與男孩體內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關。當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被要求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上幾個小時的課。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課外活動,但事實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錯了,因為有些學校出於安全和安靜的考慮,常常禁止學生課間奔跑,甚至拆掉了單槓、雙槓等運動器械,春遊、秋遊或遠足之類的野外活動更不敢組織,社會實踐也是少而又少。

發育晚熟

研究證實,從胎兒起,男孩在生理和心理發育上都落後於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才能真正追趕上女孩。在動作發展上,女孩的精細運動技能走在男孩前面。在身體發育上,女孩達到成年身高的一半、進入青春期及停止發育的時間都比男孩早。在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上,男孩的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走向成熟,有研究指出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在心理發育方面,英國學者GeoffHarman的量化研究指出,在11歲時,男生口語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的發育水平分別比女生晚11、12和6個月。研究還表明,在自制力和言語發展上,男孩的落後尤為突出。

女權主義對男孩的傷害

美國女哲學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在其傑作《反對男孩的戰爭:走火入魔的女權主義

《反對男孩的戰爭》《反對男孩的戰爭》
怎樣傷害著我們的年輕人》一書中指出,我們的教育制度中對男孩的偏見,美國男孩正面臨著艱難的時刻。這種敵意以一個不準確的、有嚴重偏見的報告作為其宣言,該報告標題是"學校是如何欺騙女孩的?"在1992年由激進的美國大學婦女協會(AAUW)撰寫和發布,它導致多年來對男孩的歧視。
美國教育家詹姆斯·杜布森在《培育男孩》一書中指出: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令人遺憾的是,對大多數孩子和成人來說是很顯然的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成為了人們激烈爭論的焦點,當時一種可笑的想法冒了出來。一小撮鬧鬧嚷嚷的女權運動分子堅持說什麼男女除了生殖器官以外,其他方面是一樣的,任何氣質或行為上的特點都是由父權制的文化偏見所造成的。這種激進的觀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它是有缺陷的,在政治上是別有用心的。但是,這一運動影響了整個文化。女權主義者們鼓吹按照撫養男孩的方式來撫養女孩,以及撫養女孩的方式來撫養男孩,以至於很多孩子的性別意識從小就被刻意模糊了。
杜布森一針見血的指出:斯泰納姆、格里爾等女權主義們大多數一直沒結婚,不喜歡孩子,很討厭男人,然而她們卻對千百萬婦女發出勸告,指點她們怎么來撫養孩子,尤其是怎樣養育健康的男孩。沒有證據表明,斯泰納姆或格里爾有過實在的養育男孩或女孩的經驗。
如果把女權主義觀點推至極致的話,女權活動分子就是想消滅傳統的母親和父親的作用,到頭來,把這一類詞語全都消滅,如妻子、丈夫、兒子、女兒、姐妹、兄弟、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等等。這類標明性別身份的詞語正在被表示中性的詞語所取代,如重要的另一個(significant other)、配偶(spouse)、家長(parent)、孩子(child)和同胞手足(sibling)等。很顯然,這對父母是有很嚴重影響的。
杜布森敦促你們要保護自己的兒子免受這類提倡後現代觀點的人的影響。要保護你的兒女,別讓他們接觸性別女權主義思想,不要去接受那些搞混人的性別身份的人的蠱惑。要保護男孩的男性氣質。正如孫雲曉告誡家長朋友的那樣:把男孩當女孩養,會失去一代男人!

人大代表建議

上海社科院原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王榮華於2012年3月6日在“兩會”上海團開放日上大聲為“男孩”叫屈:“現在中國小女生成績普遍好於男生,女強男弱非常明顯,連以前男生比較強的實驗、計算機等傳統項目,都已經不如女生了。男孩危機要引起重視了。”

王榮華建議,在基礎教育中要“因性施教”,用綜合評價體系代替單一的學業評價體系;在教學上向多元化發展,多一些動手實驗、對抗性活動,讓男生在課堂上有更多表現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要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從工具性學習向目的性學習轉變”。

網路文化分類

漫說銳詞

>>>> 查看更多銳詞漫畫>>>>

教育分類導航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教育網站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各國教育
招生高等教育遠程教育成人教育

新男性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