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醯化作用

甲醯化作用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甲醯基(即醛基-CHO)的反應。

甲醯化作用

在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甲醯基(即醛基-CHO)的反應。例如:芳烴和二氯甲基烷基醚在四氯化鈦、四氯化錫等催化劑作用下,可引入醛基生成芳醛:反應試劑可用1,1-二氯丙酮(Cl2CHOCH3)或1,1-二氯甲丁酮(Cl2CHOC4H9)。在此反應條件下,由苯得到苯甲醛,由1,2-二甲氧基苯得到3,4-二甲氧基苯甲醛,由得到α-甲醯基萘,由聯苯得到4-苯基苯甲醛。產率較高,套用範圍較廣,是製備芳香族醛類的重要方法。

阿斯巴甜

一個二肽,天門冬醯-苯丙氨酸的甲酯。
。。。。。。。。。。。。NH2。。。。。。。。。。。。|
天門冬氨酸是HOOC-CH2-CH-COOH,以後用Asp表示,苯丙氨酸是
。。。。。。NH2。。。。。。|C6H5-CH2-CH-COOH,以後用Phe表示。

第一個目標要把Asp和Phe連線起來,也就是Asp的a-COOH,也就是寫在右邊的那個COOH和Phe中的-NH2脫水生成一個醯胺鍵(-CO-NH-),兩個基團就連線在一起了。但是,羧基COOH氨基NH2脫水比較困難,所以需要對COOH進行活化。而且,既然Asp上的COOH可以和Phe上的NH2反應,為什麼Phe上的COOH不能和Asp上的NH2反應呢?那樣不是會得到我們不是需要的產物了么?於是我們還要對Asp上的NH2進行保護,也就是消除它同Phe上COOH脫水的能力。所以你的工序採用了以下的策略。先把純的Asp用乙酸酐和甲酸HCOOH處理。這一步有兩個作用。第一個,Asp上的-NH2同甲酸的COOH間脫掉一分子水,生成了“甲醯化”的-NH2,結構-NHCHO。這個東西就不能再和Phe上的COOH脫水了。第二個作用,乙酸酐是一個強脫水劑,它的存在使得Asp中的兩個COOH之間脫水形成一個酸酐。酸酐就是上面說的活化了的COOH,它就可以和Phe的-NH2反應形成肽鍵了。這一步的最終產物結構是:
````CO-O-CO````|````|````CH2--CH-NHCHO
下一步,就該把這個活化、保護了的Asp和Phe進行反應了。反應的結果,Phe中的-NH2選擇性地和上面圖中右邊的那個CO反應,得到下面的結構。
`````````NHCHO````COOH`````````|````````|HOOC-CH2-CH-CO-NH-CH-CH2-C6H5

可以看到,Asp和Phe就被連在一起了。接下來不但要除掉Asp中NH2上的那個甲醯基,還要對Phe上的COOH進行甲酯化,也就是用一個甲醇CH3OH同Phe上的COOH進行脫水。這兩個目標可以把上面的產物在甲醇、鹽酸中回流一下就完成了。最終的產物是阿斯巴甜:
`````````NH2``````COOCH3`````````|````````|HOOC-CH2-CH-CO-NH-CH-CH2-C6H5

簡寫作Asp-Phe-OCH3

最後要說,“醯”這個字的意思是一個酸脫掉-OH後得到的集團。比如說某羧酸RCOOH,脫掉-OH後的集團就是RCO-,就稱作某醯。對於甲酸HCOOH,甲醯基就是HCO-,其實就是一個醛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