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手冊

《生存手冊》是由約翰·懷斯曼著作、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生存手冊》--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約翰·懷斯曼
第一章 必需物品
1 倖存之道
人類在地球上每個角落幾乎皆能立足。甚至在那些不毛之地,人類也能設法開採那裡的資源——狩獵或者淘金。同時,人類在不斷經受挫折中積累著征服自然的能力。
大自然幾乎處處皆能為人類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區很慷慨,某些地區則很吝
嗇。要使自己能夠受惠於可獲得性資源,需要個人的知識、辨別能力和足智多謀,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渴求生存的意識。男人和女人都曾證明他們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他們之所以能活下來是因為他們有活下去的勇氣。沒有這種勇氣,本書提供的所有技巧和知識都將毫無意義。
生存是維持生命的藝術。緊急關頭,你所擁有的所有裝備都應被視為上天的恩賜。如果獲得營救的時間遙遙無期,在既無地圖又無羅盤的漫漫旅程中,你必須熟知如何儘可能地從大自然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它們,如何引起營救者的注意以便及早獲救,如何在穿越未知地域時選擇正確的路線以便能夠回到文明世界,等等。你必須熟知如何保持健康的體能狀態,如果生病或受傷時,應知道如何設法復愈。同時你必須有能力使自己以及共患難的同伴都能擁有樂觀的精神。
缺乏裝備並不意味著你只能束手無策。從本書中你將能獲得生存的技巧和經驗,但這些技巧和經驗不應隨時間的推移而荒廢,更不能作為教條,你必須隨時準備擴充自己的知識。
我們總是習慣於生存在家鄉的土地上——儘管自己還不覺得——但是真正的生存者必須學會在遠離熟悉的生存環境下,或者這些環境在自然或人為的破壞下急劇改變時,如何生存下來。無論老人還是青年人,不管他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他都會發現只要掌握了這些生存技能和知識,自己就能生存下去。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地球上飛來飛去,在江河泛舟或揚帆入海,遠涉山川或登臨峰巔,或者到遙遠的熱帶國度度假時,人類所能涉足的空間及環境都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但是,生存技巧並不僅僅涉及諸如飛機失事、輪船遇難或沙漠深處車輛拋錨之類的極端事件。當車中的你緊一緊安全帶時,即已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倖存機會。過馬路前左右看看或臨睡前察看一下有無火患實質上是你在本能地執行著生存技能。與生存技巧一樣,這些習慣是必須養成的。
1、1 作好準備
必須儘可能想像各種將會面臨的境地,以便準備相應的技能和裝備。一切準備都是為了生存,這應成為最基本的意識。要攜帶適宜的裝備並儘可能仔細地做好計畫。
你如何裝備自己可能就已決定了你會成功還是失敗。打背包時許多人最初總是裝得太多,最終受罪的還是自己,這類令人噁心的經歷會使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做,但事實上這類情況完全可以事先避免。當你艱難地背負巨大笨重且充斥著過剩物品的背包時,卻幻想若曾帶上手電筒或開瓶刀會有多好,這時的一切就不那么好笑了。物品的選擇要合理,這是一件並不那么容易的事。
裝備檢查清單
在開始任何旅行或探險前開個裝備清單,同時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將離開多久?這段時間我需要多少食物?要帶水嗎?
□我帶的衣服適合相應氣候嗎?一雙靴子夠用嗎?考慮到路途狀況和行走路程,我該帶雙備用靴嗎?
□我需為相應地形攜帶什麼特殊類型裝備呢?
□帶何種醫藥品最合適?
確認自己能勝任計畫中安排的一切。個人狀態越好,完成計畫就會越容易,也更能使自己心情愉快。比如將去爬山,那么在去之前應多做一些有規律的訓練,去時別忘穿上你的登山靴。平時還要多鍛鍊步行能力,訓練時背上裝滿沙子的背包,讓肌肉進入狀態!身體健康狀況是裝備之外的另一類決定性因素。你是否能肯定自己的體能狀況適合這項任務呢?是否為之完全作好了準備?擁有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裝備嗎?出發前應消除所有惱人的包袱輕裝上陣。
要準備好一份應急的行動計畫以防不測。萬事總難如人願,實際情況很少完全按計畫發生。當你的目標受阻時你該怎么辦?如果車輛拋錨了你該怎么辦?如果天氣或路面狀況比預期的更嚴峻又該怎么辦?你該如何使一場即將不歡而散的晚會重新活躍起來?有人突然病了又該怎么辦?這一切事先都應有所準備。
1、1、1 保健及體檢
臨行前進行一次徹底的檢查,確認你擁有所有必須攜帶的針劑,以保證能按計畫順利穿越途經地區。接種可預防以下疾病:黃熱病、霍亂、傷寒、肝炎、天花、脊髓灰質炎、白喉和肺結核,同時還應備有抗破傷風注射液。接種需要充裕的時間——完全的抗傷寒保護需要在6個月內連續接受3次注射。如果途經瘧疾流行區,要注意服用抗瘧疾藥片,必須在旅行開始前兩周服用,這樣在你到達瘧疾流行區前就已有抗病性;在回歸後一月內仍需繼續服用。
記著臨行前拜訪一次牙科醫生。在嚴寒地區,即便健康無損的牙齒遇劇冷也會發痛。至少要保證出發前擁有健康完好的牙齒。
帶上醫療包,它能滿足你可能的需要。和團隊一起旅行時,它要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醫療需要。如果隊中某一隊員不再適合隨隊行動,是否應該將他驅逐呢?朋友之間很難作出這樣的決定,但這是必須的,因為從長遠來看這是惟一的選擇。還需考慮的是,每個成員承受磨難的能力和面臨挑戰時的反應各不相同。壓力往往可以使個人暴露出不為人知的一面。策劃任何團隊性探險活動過程中,確定隊中成員時採取一些淘汰措施是必要的。
1、2 計畫前研究
對於將去之地,你掌握和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好。多與熟知此地的朋友聯繫,詳細研究地圖同時多讀一些相關資料。一定要隨身攜帶一份可靠的地圖。多研究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特點。了解他們對外來者是懷有敵意還是非常友好,儘可能了解當地的習俗和各種禁忌。
越是了解途經地人們生活的細節和習慣——尤其在遠未開化的社會中,那裡人們的生活方式被更牢固地束縛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你在需要時的生存技能和知識也就越多。只有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才能對如何因地制宜地搭房、取火野炊、採藥和取水有更深的了解。
仔細研究你的地圖,在你見到那片土地之前先有感性的認識。盡最大可能對天時地理有更多了解:河流的走向和流速,水的落差、速度以及有無險灘等;山有多高,坡度如何?有何種植被?樹的種類與分布如何?溫度如何,日夜溫差多少?何時天亮,何時天黑?月亮陰晴圓缺?何時潮起潮落?風力風向如何?會有好天氣嗎?
1、3 研究後計畫
對於團隊探險,成員們應經常聚會,討論你們要達到何種目標。要有專人負責以下事宜:醫務、翻譯、炊事、特殊裝備及車輛、駕駛以及嚮導等等。每個成員都應熟悉各自的裝備和任務。必須帶足各類備用品,尤其是電池、燃料和燈泡等。
整個行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行動前準備期、行動執行期和恢復期。明確每一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同時列出進程表。另外,還需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準備,比如車輛拋錨、疾病流行和疏散傷亡人員等。
要估計大致的進度,徒步跋涉時更要有充裕的時間安排。謹慎一些沒有壞處,做得更好當然值得高興。
過分野心勃勃以致超出能力範圍的計畫會帶來各種壓力。這不僅會造成執行人員心理上過分緊張,同時生理上也將精疲力竭,而且會導致錯誤的判斷以及冒不必要的風險,後者往往是出差錯和麻煩的原因。你不可能帶足全部的必需水,但必須保證在旅途中不斷得到補充。不論你採取何種行動路線,計畫過程中都必須首要考慮水源問題。
制定並通過行動路線後,應使非參與行動者或留守人員也有所了解。這樣如果出了意外你還會有被營救的希望。如果徒步爬山,應該通知當地警察和山區營救中心有關行動計畫的細節,包括出發和預期完成計畫的時間。如果開車旅行,應將行進日程和路線通知相關交通部門。如果出海航行,應該接受海岸警衛隊和港運部門的監督和檢查。
切記:一定要有人了解你正計畫做什麼以及什麼時候開始做。籌備前期就應與他們保持聯繫,這樣聯繫中斷本身就意味著按響了警鈴。輪船和飛機的日程安排是嚴格控制的,如果延誤且原因不明,搜尋組就會行動起來、檢查行動路線,以便進行有效營救。要養成告知人們你去哪裡及日程如何安排的好習慣。
2 裝 備
根據前面研究和計畫的結果,你可以選擇適合客觀需要的裝備。長途跋涉應優先考慮對腳的保護。出發前兩周就應試穿新鞋直至合腳。
仔細挑選合適的衣物,穿著既不會發熱又能起很好的保護作用。衣服要合身,不至於影響自由活動,要使它們既透氣又能保暖和防水。有些類型的紡織品既能防水又有助於散發多餘的熱量。在嚴寒天氣應多穿幾層衣服。在溫帶大陸地區,步行者只需背心、襯衫和防風夾克就差不多了。天冷時得加件運動衫,下雨時還得穿上雨衣。你還需要一套換洗的衣服和一套休息時能添加保暖性的衣服。
2、1 睡袋
睡袋的材料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人造織物真空棉;另一種更貴一些,是羽絨的。羽絨睡袋相當輕便而且隔熱保溫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須保持乾燥。一旦羽絨睡袋被弄濕了,不僅會失去隔熱效果,而且要晾乾也相當困難。所以環境條件比較潮濕時,人造織物真空棉睡袋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你還可選擇由可透氣材料製成的露營袋,它也是相當不錯的。露營袋可替代帳篷的部分功能。但從長遠來看,你離不開帳篷,因為它同時還可作為做飯和日常活動的場所。
2、2 包類
你需要一隻背著舒適而且結實的背包,以便攜帶衣物和必要裝備。在你能支付得起的範圍內,儘可能選擇質量最好的。制包的材料應足以安全地承受背包的載量,還應不易磨損。不夠結實的背包會使你一路上狼狽不堪。背包負重的秘密在於,它將大部分重量分擔在臀部上——身體最富韌性、極其耐勞的支點——而不是肩膀或背上,肩膀和背部都易疲憊而不堪承重。所以背包應有結實而舒適的腰帶。
你希望給自己的包配備外部構架還是內部構架?內部構架更輕便些,而且包也易收藏。但外部構架更牢固,而且能解決更多煩人的裝載問題,而且對於裝載笨重物品來說會更有用,在緊急情況下甚至能運載傷病員。一隻好的外部構架應使背包的重量承負在整個身體上,臀部和肩膀的相對負重不再那么多,設計時還應考慮到使背包與背部之間有一層易於排汗的空間。附加構架增加重量並更易被障礙物或樹枝絆住,使得穿越叢林時更加艱辛。但考慮到有利的一面,有還是勝於無的。
最後要強調的是,製作包類的材料一定要選用結實而且防水的織物。最好主袋有一內襯,既能防水滲入又防所裝物品滲漏。側袋也很有用,但袋口要選擇安全的拉鏈而不是搭扣之類,否則容易丟東西。
2、3 裝載
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東西都放在各種聚乙烯透明袋裡,這樣易於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時能保證首先要用的物品不會被放在最底部。你的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帳篷則應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無線電之類也應放在上部,這樣會更便於攜帶。如果你不得不應付颶風,那么儘量不要使包過高,那樣在風中你會難以平衡,同時會消耗更多的體能。
將爐子和各種炊具放在邊袋裡,以便暫駐下來時易於取出。應帶易熟的食品,同時鹽一定要放在適宜的容器里。遇到暖和天氣,你可帶一些可以涼吃的食物,只需保證能弄到足夠的熱飲就可以了。遇到嚴寒天氣,要多帶一些高脂食品和糖類。食物的具體比例可按照自己的口味確定,但一定要保證各類營養物之間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應。這些營養物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慎重地考慮你在遠離陸地時的生存能力,把一切當地不易獲得的必需給養帶足。
2、4 無線電通訊設備
對於一次遙遠的探險來說,無線電通訊設備應該是必備的。預先安排好探險隊與基地之間早晚聯繫的信號和方式,這會使得雙方間的交流容易進行。必須保證你所選擇的頻率在探險地區能夠接送。探險隊里至少應有兩名成員可以熟練地操縱這些設備進行聯絡。
在晚間利用無線電向總部報告探險隊所處方位和已經完成的工作以及隨後的打算。在早晨應注意接收最新天氣形勢、標準時間以及基地傳送給探險隊的其他信息和指示。
為了防備探險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你應安排基地能收到意外情況下你們發出的額外呼叫信號。這樣,在緊急情況下你能呼求幫助,同時可立即得到回應。
當兩地無線電通訊中斷時應立即執行應急計畫。因為你不能繼續正常與基地保持聯絡時,即使一切正常,基地方面也視為意外已經發生。探險隊必須返回或留在最後報告地點等待聯絡。如果你們確實發生意外,基地也可知道你們最後一次聯絡時所處方位和計畫中的目的地,這樣營救計畫也能便於實施。
2、5 車輛
車輛需要經特殊改裝和加固以便應付高原缺氧或各種極端環境。出發前還應徹底檢修車輛以保證一切正常。另外還應配有備用油箱和水箱,以及其他各種備用品和修車器械。(另見“氣候與地形”篇中的車輛部分)
2、6 艦船與飛機
無論是私人旅行還是因公出差,你都應留心各種應急措施。航海當局有檔案規定,緊急情況下旅客有權事先得到通知。記住這個可能會有助於幸免於難。乘坐飛機時機組人員會告知你何處為緊急出口以及緊急情況下如何打開。航海時你可以參加救生演習,學習如何操縱救生艇以及在必須放棄船隻時該怎么做。
飛機上最安全的地方是靠近機尾的部位。飛機失事時機尾往往會折斷,大多數倖存者都坐在這一位置上。如果你乘坐輕型飛機,要多問飛行員一些有關旅途的事宜,當然不應過多干擾他的操縱。你可以問一些諸如旅程有多長、飛機飛越下方是何處之類的問題。要注意細節——它們在緊急情況下往往非常管用。
3 救生寶盒
如何對意外作好準備呢?也許為各種可預見的困難和危險作準備已經使你為難了,你又該如何為完全無法預測的意外裝備自己呢?這類意外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比如輪船沉沒、飛機撞上山峰或者必須迫降在未知險地等。
本書將告知你如何正視意外,如何解決意外。你可能已讀過許多有關登山、航海、探險、沙漠求生和密林尋蹤等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可能有助於你在某一方面掌握相應生存技能。但更為重要的是熟知各種可套用於所有危急情況下的求生技能,以及學會在這些條件下如何尋求解決某類突發事件的思維方式。這正是你能為未知意外事件所作的最好準備。但這還不是全部。你還應裝備後面將會列出的幾項小玩意,這些小玩意能幫你成倍增加倖存的機會。你最好將它們放在小盒裡,這樣便於隨身攜帶。它們是你的救生寶盒。一旦出了意外,你會很高興它們總在身邊。對於居家生活,總是隨身攜帶刀具和這些小工具也許會使你感到很煩。但對於出門旅行者來說,它們都算得上相當小巧了,很便於隨身攜帶。出現意外時沒有它們也許你仍能就地取材,但帶上它們會給你帶來極大的便利。有時對於能否成功地存活下來,它們是至關重要的。
我把裝有這些關鍵性小玩意的小盒稱為救生寶盒。當然,你也可稱之為百寶囊之類。因為這些必要的小工具完全可以全都放在一隻小盒內,比如一隻20支裝的硬鐵皮煙盒就可滿足需要,把它放在外衣口袋裡幾乎完全不為人所注目。要養成隨身攜帶的習慣。為了從感情上使你自己樂意帶著它,不要選擇那些過大的罐型容器,那樣你往往會發覺正要用時卻沒有帶。許多抽捲菸者都帶有這樣的煙盒,而我建議你帶的這種不僅不會有損健康,而且可能會在關鍵時刻挽救你的生命。
擦亮你的煙盒,使之光亮如鏡,然後封好口。為了防水還套用狹長膠帶封緊(見11頁圖a),這樣也便於攜帶和轉移位置。千萬不要忘記最重要的是帶著它。定期檢查煙盒裡的各類小東西,一旦發覺哪個不能用了(比如火柴和藥片),應及時更換。所有藥品都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這樣做有兩個好處:應急時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發出聲響。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四類小東西是為生火準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
3、1 火柴
防水火柴比普通火柴更有用處,但同時體積卻大了許多。普通火柴易燃,不大安全,可用熔化的蠟燭油包住火柴頭解決這個問題。為了節約空間,應將每根火柴桿後半截去掉。
用火柴點火比其他方法當然更為輕鬆,但記住不要浪費,僅僅在其他方法失敗時才用這個寶貝。從鐵盒內取火柴時一次應只拿一根,並隨手蓋好蓋。無論何時都不要將鐵盒開著或者隨便扔在地上。
3、2 蠟燭
蠟燭既可用來生火又可用作光源,對於意外情況下的求生來說,它是無價之寶。應將蠟燭削成條形從而便於擺放。牛羊脂做成的蠟燭在應急時也可食用或用作烹調油,但前提是必須貨真價實。石蠟或其他蠟類製成的蠟燭是萬萬不可食用的。但是在炎熱天氣下,牛羊脂蠟燭不易貯存。
3、3 打火石
火石即使在潮濕狀態下仍能發揮作用。用完了所有火柴之後,它還能幫你繼續生火。精製火石是看得著的火種。
3、4 放大鏡
放大鏡能直接聚光生火,同時對於拔刺穿針之類也大有用武之地。
3、5 針和線
要有幾種型號的針。至少應有一根大號的,針眼可以穿過外科手術縫腱線或粗製的棉紗線。選擇堅韌耐磨的線,並將其繞在針上。
3、6魚鉤和魚線
精心挑選魚鉤並放入小紙包或袋內。記住,小號鉤既能釣大魚也能釣小魚,大號鉤則只能鉤大魚。記著帶儘可能長的釣魚線,它還可用來捕鳥。
3、7 指南針
準備一隻刻度清晰、鈕扣大小的指南針。有些迷你型指南針刻度極易使人迷惑,所以事前要弄清楚。液態填空型是最棒的,應檢查一下不要有漏隙,必須內無氣泡。要確信指針在軸上能正常自由轉動,因為指針容易生鏽。
3、8 β燈
β燈是一種水晶發光體,僅有一枚硬幣大小,但用於夜間察看地圖非常理想,同時夜間垂釣時也是極好的誘餌——儘管昂貴但經久耐用。
3、9 圈套索線
選用約60~90厘米長的精細銅線,用於布置陷阱或圈套,同時還能解決許多求生問題。
3、10 彈性鋸條
鋸條兩端通常有兩個很占空間的大環作把手。由於把手很占空間,可以不要。要用時可用木質栓扣之類的東西代替。鋸條外面浸一層油脂可免生鏽。彈性鋸條能鋸斷很粗的樹。
3、11 醫療小瓶
如圖所示,你可以選擇幾隻細長圓柱體小藥瓶。瓶內盛什麼藥品要根據自己的需要。藥品應裝在密封不透氣的小瓶里,餘下的空間用棉絨塞滿,以免晃動時發出聲響。下面給出的藥品清單幾乎能覆蓋大多數疾病治療的需要。
□鎮痛藥 這類藥可緩解疼痛、減輕痛苦。可待因磷酸鹽是牙痛、耳痛和頭痛的理想用藥。
劑量:根據需要每6小時一片。副作用在於會引起便秘,所以對治療腹瀉也會有所幫助。要注意,兒童、哮喘病患者或生活無規律者禁服。
□腸道鎮定劑 可用於治療急性或慢性腹瀉。
劑量:最初用二粒,然後每次便後一粒。
□抗生素 可用於治療常見細菌感染。對於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四環素。
劑量:每片250毫克,一日四次,連續服用五至七天。帶足一個療程的用藥量,服用時應避免同時飲用牛奶或服用鈣鐵製劑及其他氫氧化鋁類藥品。
□抗組胺類藥 可用於治療各類過敏症、蚊蟲叮咬和毒蟲螯刺等,還可治療對某類藥品發生惡性反應的病人。當然,不要過分推崇吃藥或者服藥時飲酒。
□漂白粉 當懷疑水源不清潔而你又無法將水燒開殺菌時,可選用漂白粉,具體用法參照生產說明。
□抗瘧疾類藥品 在瘧疾流行區,這類藥品是必需的。抗瘧疾類藥有多種,每日服用一片就可以了。
□高錳酸鉀 高錳酸鉀有多種用途。將它加入水中並攪拌,水溶液呈淡紅色時可以消毒,至深紅色時可滅菌,至紫紅色則可用來治療真菌病,比如治腳氣。
3.12 外科手術刀片
至少應帶兩個不同型號的刀片。需要用時可臨時自製木製刀柄。
3、13 蝴蝶結
用來固定受傷部位,促使傷口癒合。
3、14 膏藥類
類型多樣,最好防水,使用前應保證將傷口弄清潔。也可以將它們撕成蝴蝶結樣結構以方便使用。(見“健康”部分“傷口的縫合”)
3、15 保險套
可用作很好的水袋——至少可以裝2品脫水。
4 救生箱
在乘車、坐船或飛行時不要將各類救生物品分開放。你可以把它們統統放在一隻救生箱中。救生箱體積較大,不像救生寶盒那樣易於攜帶,但可以放在應急時能迅速拿到的地方。野外跋涉時可以把它系在腰帶上。把燃料、食品、救生包和信號盒等全都放在一隻飯盒內。飯盒在野外可以做飯燒菜,在你需要之時為你服務。在普通旅行時救生箱裡因使用而消耗的物品,一有可能就應立即補齊,它會在應急之時給你生存的保障。
救生箱
必須由防水材料製成並足以容下不鏽鋼飯盒。正面有一栓鉤使包口不致鬆開,背面有結實的拉環以便穿在腰帶上。記住,救生箱裡裝的可都是求生之物——火柴、凝固油脂和閃光信號燈等等——所以應小心輕放、仔細保存。
4、1 飯 盒
鋁製飯盒既輕便又耐用,是很好的炊具,又能盛放各類救生物品。
4、2 燃 料
最好攜帶那種裝在摺疊式爐灶內的凝固態燃料塊(見15頁圖1)。只應在用木柴取火不方便時應急用。它們對取火很管用。只需扳開爐灶外殼就可形成精巧的小鍋灶(圖2),燃料可以在裡面充分燃燒。
4、3 手電筒(圖3)
一隻微型手電筒只會占用極小空間。筒內放有電池,但頭尾應顛倒,這樣即使開關偶然碰開了,也不會消耗電池。鋰電池功率大,使用壽命長,是當然之選。
4、4 閃光信號燈(圖4)
閃光燈可以吸引營救者的注意,尤其是在閉塞地區。帶上紅綠迷你型閃光信號燈頭(圖5)和一隻放電體(圖6)。可選用自來水筆大小的放電體。這些物品是易爆品,更要小心保存。用時可以很方便地將放電體鏇接在閃光信號燈上。平時不要隨便使用,以免浪費電力。(見“營救”篇)
4、5 標記板
每位成員應攜帶一塊由螢光材料製成的條板,大約2米長、0、3米寬,可用於吸引營救者注意(見“營救”篇“信號的傳送”)。一隻條板可能難以引人注目,但所有條板拼在一起就足以發出引人注意的信號了。將它卷在箱內還可固定、分隔其他物品,以免相互碰撞發出聲響。
4、6 火 柴
在一防水小瓶里儘可能多地裝上火柴(圖8)。應急情況下你會體會到其中好處的。如果擺放不好會相互摩擦從而引燃,尤其是非安全性火柴。在擺放時要特別注意。
4、7 茶葉袋(圖9)
一杯芬芳濃郁的茶對於養精補神來說,是沒什麼能比得上的。記著帶上茶粉、小包裝奶粉和糖。
4、8 食 品
遠離陸地時脂肪是最難得的食物。脂肪中貯存著極大的熱量,所以它有足夠的資格在你的救生箱中占一席之地。管裝黃油、豬油或酥油都很適用(圖10)。脫水肉磚(圖11)儘管味道不大好,但營養豐富且易於保存。朱古力(圖12)無疑是好東西,但不宜長放,應定期更換。必須帶上鹽!(圖13)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者選用更好些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
4、9 救生袋
嚴寒條件下,一隻長200厘米、寬60厘米的大聚乙烯薄膜袋也可以救命。意外情況下可鑽在裡面,這樣可以防止熱量散發,即使薄膜袋裡凝結的水汽會弄濕一點你的衣服。如果有既能透氣又能保暖的薄袋當然更好,這樣可以同時解決水汽問題。
5 刀 類
一把刀在緊急求生時是無價之寶,謹慎老練的探險家總會隨身攜帶它。然而刀也是危險物品,常被用作殘殺的工具。如果乘機旅行,作為標準反劫機程式之一,你應該遵循飛行員或機組人員的要求主動交出刀具。此外,當氣氛緊張或者面臨尷尬局面時,無論如何也不要隨便顯露刀槍。
5、1 刀的選擇
多鋒摺疊刀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如果你僅能帶一把刀,應選擇那種適於通常用途、鋒利且結實耐用的刀具,從砍柴到挖野菜或者給動物剝皮都用得著。有些刀柄上嵌有指南針,還有的刀柄中空,以便內放一些救命之物。但問題是,中空型刀柄可能不那么結實,刀柄上的指南針在經歷幾次奮力砍柴之後也失去可靠性。如果丟了這把刀,那些救命之物也就隨之失去了。所以最好還是把其他救生物品放入救生箱系在腰帶上。
切記:鋒刀利刃代表著你的力量。刀在你的所有生存裝備中舉足輕重,應保持刀鋒銳利以便隨時可用,但不要誤用。千萬不要將刀口向樹上或地下扔。保持刀鋒清潔。如果有段時間不用,應擦油後放回刀鞘保存。
當歷險於封閉偏疏之地時,要養成經常檢查刀具的習慣。這應形成條件反射,尤其是過了艱難危境之後。隨時注意察看所有兜袋和物品應成為探險者的第二天性。
5、2 摺疊刀
考慮到便於攜帶,摺疊刀就很有價值。木柄摺疊刀給你的感覺會相對舒服一些:手上有汗時也不易打滑,而且如果刀柄由單塊整木製成,就更不易把手磨得起泡了。
刀把(a)是理想的:單塊圓木構成,刀柄腳橫穿刀柄並於末端封緊固定。如果圓木刀柄破裂了,可以用布或麻線纏繞柄腳。刀把(b)由兩片木柄鉚接在圓木上,容易使手起泡。刀把(c)容易在鉚接處斷裂,特別是用於乾重活時,並且短小的柄腳會導致一時難於找到合適的新把。刀把(d)應該固定牢固並且有一能穿在腰帶上的環。
5、3 月牙型彎式砍刀
這是一種馬來人慣用的彎月型大而重的短刀,對於日常生活來說過於笨重,不便攜帶,但對於野外生活或工作來說是很理想的。最好用的砍刀以刀鋒全長約30厘米,整刀重量不超過750克為宜。刀鋒面最寬處約5厘米,末端深入木製柄把中。彎月型刀刃最適於砍柴,並且刀鋒前伸有利於保護握刀的手。即便相當粗的圓木它也能砍斷,這對於蓋棚子或扎筏都有很大好處。
彎月型砍刀的刀刃可分三部分:B部分適於劈柴砍骨頭之類重活;A部分刀刃利薄,適於給動物剝皮;C部分刀刃也很鋒利。A和C部分刀口不易損壞,B部分儘管鋒利,但由於常乾重活,所以還是容易捲曲或形成缺刻。
刀鞘必須帶有能固定砍刀、使之安全的袢扣,還應有一扣環以便穿在腰帶上。有些刀鞘在正面還有一個能裝小塊磨刀石的口袋。
切記:砍刀刀刃劃破刀鞘露出來的危險性是存在的。拔刀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握刀刃所對刀鞘那一邊(見圖中a),這樣會有危險。養成總是握刀背所對那一邊的習慣。
5、4 如何磨刀
何沙岩石都可磨刀——灰色粘質沙岩石可能最好。石英也不錯,只是很難得。花崗石也可用,取兩塊片石彼此磨平一面。理想的片石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平時可裝在刀鞘正面的小口袋裡。用片石粗糙面打磨卷口,用光滑面使之鋒利。關鍵在於磨出的刀刃必須銳利而且耐用,並不易產生缺刻。
磨刀時右手握緊刀柄,左手手指輕穩壓住刀面,沿順時針方向運動。磨刀石表面應保持濕潤。刀面與磨刀石表面應保持一穩定不變的角度,刀面上的石屑會提示你相應的角度。刀面回拽時左手手指不要加力,那樣易於造成反口。磨刀時逐漸減壓會使刀刃變得精緻鋒利。另一面也應按順時針方向來回磨。
刀刃輪廓類型:A型過於銳尖,會很快用損;B型很好;C型過於精細,容易產生缺刻。
6 正視災難
當災難降臨時,如果只是一味浪費時間顧影自憐直至身心崩潰,那很容易。而且,鴕鳥政策、自暴自棄或者妄想一切只不過是場惡夢等等都是毫無益處的。抱有這種態度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方能拯救自己。
一位健康者、一個營養狀況良好的人,只要有信心,從生理上講就一定能承受相當大的災難。甚至在傷病狀況下,性情堅毅者也一定能勝利渡過難關、奇蹟般地恢復。
生還的難關
求生處境下,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得承受很大壓力。根據面臨的不同境遇,你必須征服以下某些或全部難關:
□恐懼與焦慮
□傷病與疼痛
□嚴寒或酷暑
□饑渴與勞累
□剝奪睡眠
□厭倦與煩躁
□隔絕與孤獨
你能應付自如嗎?你必須應付自如。
良好的訓練和豐富的知識會帶來自信。在面臨求生境地之前,你必須擁有這些。事實上,你拿起本書就已經預示你主觀上有充實自己的意識——這也是真正的開始。信心能幫你戰勝恐懼、厭倦、絕望和孤獨。
良好的身體狀況對於能否生存是至關重要的。你的能力越強,生存狀況也會越好。起初,為了保證安全,或在危險之境長途跋涉,你可能不得不放棄睡眠。不要等到那時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沒有堅持下去的能力,這已經晚了。要通過平時不斷訓練來確保自己的能力,不斷發掘自己應付勞累和長時間放棄睡眠的潛力。
為了尋找食物和水,你可能會不辭辛勞,因為它們會緩解饑渴,但同時這也會使你疲憊,進而迫切需要一處能使你充分休息的容身之所,以便恢復消耗掉的精力。記住,不要過分為之勞累。經常性地小憩一下,同時也可估量一下局勢。
疼痛和發燒是身體狀態不佳或已受傷的警告信號,它們自身並不意味著危險本身。疼痛可以控制和征服,它的生物學功能在於提醒你何處有損以便採取保護措施。有時,為了避免帶來更嚴重的傷痛甚至死亡,你不得不忽略這份痛苦。
複合性骨折傷員如果只是躺在原地不動,無疑是在等死。要獲取幫助,必須寄希望於從孤立無援之地長距離爬行到獲救處。
治療傷痛當然越早越好,可事實上,極度專注於某事或某物時,這種疼痛感會暫時性消退或減輕。但也要記住,忽視小痛或小膿泡也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7 基本需要
生存的基本需要是食品、火、庇護所和水,它們各自的重要程度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沙漠地區水是最首要的問題,在極地圈中避寒場所和水是最首要的。在獲得倖存的努力中,確定你的首要需求是步驟之一。
只有歷經長時間的飢餓,才會導致一名健康者死亡,因為人體貯存的能源也能使生命維持很長時間。毫無掩蔽地暴露在風雨與寒冷之中,即便在溫帶地區也是致命的。浸在極地冰水中即使是幾分鐘也將導致死亡。通常食物很少可能成為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因為即便在難尋之處,首先要面臨的可能還是其他方面。在極端條件下,首要的是蔽身之所——不僅是指身處天寒地凍的極地或者酷暑沙漠,還包括雲煙氤氳的山區。在這些地區,火源也是至關重要的。
7、1 水
絕大多數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都會把水看作當然的資源。他們如此習慣於開關水龍頭,除非極端乾旱導致水資源短缺,否則他們不會想到還會有缺水問題。然而,對於海難或洪災之後的倖存者來說,儘管四周被水包圍,卻得不到可以飲用的水。世上也有許多地方,除非下雨,否則就得不到水。其他生存必需品本書隨後介紹,但水對於普天下萬物都是最重要的。
生命離不開水。所有生物都依賴於水,所有的生物也都含有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平均能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也活不了。水需要優先考慮。不要等到水都用光了才想到去找水。保留你珍貴的存水,盡最大努力去尋找水源。流動的水源最理想。儘管將水煮沸或者利用化學淨化劑都可以殺菌消毒,但流動水還是更好一些。
人體的75%是水。水使人體維持恆溫,使腎臟行使排泄功能,使人擁有清醒的頭腦,使心臟正常跳動。但是體液是有限的,身體消耗的水分必須及時得到補充,否則健康和工作效率都無從言及。
水分損失
正常人平均每天耗水2~3升——即使靜臥者每天也要消耗大約1升水。正常呼吸會從人體帶走水分,隨著工作強度加大和氣溫的升高,深度呼吸和出汗也會促使人體失去水分。病人的嘔吐和腹瀉更會增加水分喪失。必須不斷補充水分以維持正常水分平衡。通過飲水和食用含水食品可以補充水分。
如何維持體液平衡?
為了使水分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多休息,少活動。
□不要抽菸。
□呆在陰涼場所。如果找不到,可搭一涼棚。
□不要躺在熱騰騰的地面上。
□不要進食或儘可能少進食。如果身體得不到水分,體液會從要害器官轉移以便消化食物,這會加速脫水。脂肪很難消化,需要大量水分。
□不要飲酒,那樣會使器官消耗大量水分。
□不要談話——不要用嘴呼吸,可以用鼻呼吸。
7、1、1 尋找水源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尋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如果谷底見不著明顯的溪流或積水池,要注意綠色植物的分布帶,試著向下挖,很可能植被之下就有水源。在乾涸河床或溝渠下面很可能會發現泉眼,尤其是沙石地帶。在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尤其是在沙丘地帶,很可能會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淡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這層水可能會稍有鹽味,但可以飲用。在懸崖入海處應注意生長茂盛的植物,包括羊齒類和苔蘚類植物。在岩石的斷層間你很可能會發現濕地或泉眼。
如果找不著淡水,通過鹹水蒸餾也可得到(見本篇“日光蒸餾器和蒸餾”部分)。
警告:對於無任何綠色植物在周圍環境中生長的池塘或者周圍出現動物殘骨的地方的其他水源要保持警惕,這些水源可能已被靠近地表的化學物質污染。富含礦物之處的水常會是鹼性的。池塘里的水總要煮沸才能飲用。沙漠地區會有一些無活水源頭的死湖;它們逐漸形成鹽湖。鹽湖裡的水只有經過蒸餾才能飲用。
7、1、2 雨露的收集
除了工業化國家中出現的會增加土壤污染的酸雨外,各個地方雨水幾乎都能飲用,你所做的僅不過是收集而已。儘可能選取大面積的集水區,利用各種可能的容器收集。
在地面上挖個洞,四周用粘土圍住很大一塊地方,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但要防止洞裡的水滲走。如果沒有防滲的薄片材料,金屬材料或者帆布材料都可很好防滲。如果對水的安全性有所懷疑,可以在飲用前燒開。
在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會有很多露水。當它凝結在金屬體上時,可以揩抹下來或者直接舐吸。
你可用衣服浸透水,然後再擰出來。一種方式是將乾淨衣服系在腿上,在濕的植被中穿行,然後可以將水擰出來或者吮吸。
切記:可以控制少流汗,但不要限定飲水。如果必須限量就小口啜飲。在長時間缺水後,一旦發現了水源,千萬不可豪飲,開始也應啜飲。大量豪飲猛灌會導致脫水者嘔吐,造成大量寶貴體液的喪失。
動物作為尋找水源的嚮導
□哺乳動物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定期補水。草食性動物通常永不會離水源太遠——儘管有些種類為了避開旱季可能會長途遷徙上千公里——因為它們早晚都需飲水。留意跟蹤動物的足跡經常會找到水源;下山時可以跟隨其後。肉食性動物飲水一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它們可以在捕食其他動物時獲取水分。所以哪裡出現肉食性動物,並不一定在附近就有水源。
□鳥類
穀食性鳥類,如雀類和鴿類,是不會遠離水源的,它們也早晚飲水。當它們徑直低飛時,那一定是渴求水源。飲足水後它們會停在那裡,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經常性歇息。密切留意它們的飛行方向,可能會找到水。
水鳥即便不停下來吃喝也能堅持長時間遠距離飛行。它們的出現也不一定預示周圍就有水。隼、鷹以及其他肉食性鳥類能從捕獲物中得到水分,所以也不能作為有水的信號。
□爬行類
它們不是水源指示者。爬行類動物可以吮吸露水,也可從捕獲的小動物中獲取水分,從而即便無水也能生存很長時間。
□昆蟲類
昆蟲是很不錯的水源指示者。尤其是蜜蜂:它們通常遠離蜂巢或蜂房至多不超過6500米。但是飲水時間沒有規律。螞蟻也離不開水,一隊向著一棵樹行軍的蟻群很可能是去地下蓄水池飲水。這樣的蓄水之地即便在不毛之地也有可能找到。大多數昆蟲會在水源半徑90米範圍內不停地飛行,尤其那種飛行時露出明晃晃綠身體的歐洲石蜂
□人類蹤跡
人的腳印常能帶你導向一口井或水坑。為了減少蒸發,它們上面可能會覆蓋著灌木或石板。用後應重新蓋好。
7、1、3 凝結水
植物根部可從地下吸收水分。有的樹木根部可延伸到地下15米或更深處獲得水分,個人就是費力也挖不了那么深。當然,你也不必如此,可以讓樹來幫你。在一段樹木的嫩枝葉上套一隻塑膠袋,葉面蒸騰作用會在袋內產生凝結水。
挑選健壯、枝葉濃密的嫩枝條。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以便收集凝結水(左上圖)。
將一聚乙烯薄膜覆在任一生長良好的植株上就可以收集到水分。因為蒸騰作用產生的水汽上升與薄膜接觸時遇冷,會凝結成水滴。如左下圖,將薄膜頂端收口並懸吊起來,或者用有彈性的墊棍支撐起來。凝結的水珠應讓之沿著薄膜內壁流入底部收集皿中。不要讓樹葉觸動薄膜,否則會碰掉凝結的水珠。
日光蒸餾器
在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收集皿,如圖在坑上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膠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逐漸飽和,與塑膠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收集皿中,這種方法適用於沙漠地區或者日夜溫差相當大的地區。塑膠膜比空氣溫度下降得更快,水汽凝結非常明顯。此類蒸餾器在24小時內至少能收集1品脫(55毫升)水。
這類蒸餾器還有陷阱的功能。塑膠膜能吸引昆蟲和小蛇,它們會沿塑膠膜滑到弧形的底部,在蠕動時掉進收集皿中。
日光蒸餾器也可用於從有毒或污染水中收集蒸騰凝結水。
塑膠膜中央部分吊一石塊確保塑膠膜呈弧形,以便水滴能順條滑至中央底部並落入收集皿中(如上圖)。塑膠膜的兩端也用石塊壓住。將收集皿固定,以免掉入陷阱的生物打翻它。
如果可能,用一虹吸管將收集皿里的水引入更低位置的容器里(如圖a)。這樣就可不斷地取水了。
警告:無論何時也不要飲用海水和尿液!但是,通過蒸餾,兩者都可用來產生可飲用水——海水的殘餘物同時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鹽分。
蒸餾
蒸餾器皿是救生裝置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也可以就地取材。為了蒸餾能順利進行,你需要找到一些能替代實驗室里曲頸瓶工作的東西。將軟管一端插入一隻盛滿水的密閉容器頂部,另一端插進一封閉的冷卻皿中,給盛水的容器加溫,水沸騰產生的蒸汽經管子散發到冷卻皿中遇冷凝結成潔淨的水。管子也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如背包的中空框架等。為了避免蒸汽散出,用泥或濕沙封閉管道與容器之間的接合縫隙。
管子一端插入蓋口容器里,容器里裝有待沸騰的污水、鹽水甚至尿液,另一端插入一隻日光蒸餾器里。用金屬板或樹皮蓋住容器口。用作冷卻皿的日光蒸餾器口甚至可以用捲成圓錐形的樹葉來覆蓋,這樣有助於收集蒸汽。
7、1、4 冰雪化水
熔冰比熔雪容易——只需較少熱能,可以更快更多地化出水來:同樣的熱能,前者能產生雙倍的水量。如果只能用雪,應先熔化小塊的雪在罐子裡,然後逐漸加多,一次性放入大量雪塊的弊端在於,底部雪先融化成的水會被上部的雪浸吸,這樣會產生中空,不利於進一步傳熱甚至會把鍋燒壞。從雪層的底部取出的雪顆粒結構比表層多,易於產生更多的水。
7、1、5 海上冰塊化水
海上的冰塊含鹽高——化成水也無法飲用,除非年代很古老的冰,含鹽量較少。年代越近的冰塊,含鹽量也就越高,這些冰輪廓粗糙,一般呈乳白色。古老的冰塊由於氣候交替的影響,邊緣會不那么光滑,一般呈天藍色。
7、1、6 植物中取水
集水類植物
杯型植物和*"寄生植物葉片常呈中空狀,經常貯有水。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喬木枝幹上。竹類中空的節間也常存有水,尤其是那些年老發黃的莖桿。搖動它們,如果能聽到咕嘟聲響,肯定有水。在每一節的頂剖開一“V”型槽口,將竹桿傾斜就可倒出水來。
(木解)寄生類植物高度從5厘米至9米不等,一般高為30~150厘米。有些種類在組織中貯有大量的水分。在葉片基部形成的貯水器中也都積有水。這些種類分布於夏威夷地區,以及南維吉尼亞至秘魯、阿根廷的廣大地區。
許多瓶狀葉植物能收集和保持水分。在飲用前要濾去陷進瓶狀葉內的各種小昆蟲及其他殘骸物。
旅行者樹是香蕉樹家族中的一員,在葉莖的基部斑紋處貯有1~2升的水。
藤本植物
直徑約為5厘米的粗皮藤本植物也能有效提供水源。但你必須學會判斷哪些是貯水植物,並非所有種類都有可飲用水汁,有些汁液是有毒的。有毒種類在莖被砍斷時會產生濃的乳白色汁液,以後你就會知道不再去碰它了。
如果你直接用嘴去吮吸樹汁,有些藤本會造成皮膚痛癢,所以最好是讓汁液滴落入口中,而不去用嘴直接貼著莖幹。用容器收集樹汁當然更好。
應注意選擇特別能產汁液的莖,由底部回溯到莖的頂端處砍一道“V”型的深痕,然後由靠近地面處砍斷該莖,讓樹汁從斷口處流出至口中或容器里。當不再往外滴時,沿底部向上砍去一段,不斷重複直至耗完整莖的汁液。記住先在莖的頂端砍一“V”型深痕,而不是先砍底部,那樣莖中的樹汁會由於毛細管現象而向上運動的。
根部取水
澳大利亞,水樹、沙漠橡和血木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很容易挖出來。將樹根砍成約30厘米一節,剝去根皮,吮吸汁液,或者直接刮到樹根髓部,擠出樹汁。
除非你曾看過經驗豐富者的演示,你很難找著那些最有價值的沙漠橡樹根。澳洲土著人能確認一種長在類似球狀球根上的細小嫩須,它可以救命。但除非確知如何能找到,否則不要瞎費力氣。
棕櫚類
扁形棕櫚、椰子樹和夏柏櫚都含有富含糖分的樹汁,相當可口。先彎曲花莖至頂端砍斷。這份濃稠汁液流出之後,可以在24小時內重新恢復。努力做到每天能收集一夸脫體積的汁液。夏柏櫚的嫩枝從基部長出,所以你可以從地面水平開始。對於其他種來說,你可能必須爬到枝葉茂盛的樹幹上部才夠得著開花的枝莖。
椰子汁富含水分,但成熟椰子中的果汁有很明顯的輕瀉功能;飲用過多會引起腹瀉,從而失去更多的水分。
仙人掌類
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幹都蘊含豐富水分。但並非所有種類的汁液都可安全飲用——西夸茹是生長於亞利桑那的一種巨型多指仙人掌,汁液毒性很強。注意避開仙人掌刺,一旦弄上皮膚,很難去除,尤其是那些纖如毛髮的棘刺,更會疼痛難忍並會引起化膿感染。
啤酒仙人掌(見“食物”篇中的“沙漠植物”)能高至120厘米,生長於美國南部至南美洲一帶。需要費相當的力氣,才能切開它那粗糙多刺的外皮。最好的方法是從頂端向下切開,將莖皮剝去,內部切皮片狀,取出吮吸。或者將莖髓搗碎,吸取汁液。有些種類的汁液會無色無味,有些種則難以下咽。一般來說,高100厘米的筒仙人掌能產一升乳汁液。與通常乳汁植物都有毒不同,這類仙人掌是個例外。
分布於墨西哥、亞利桑那和加州地區的多指仙人掌晴人巨,高達5米,富含大量汁液——但是有毒。可以將汁液收集,經日光蒸餾器蒸發冷凝,在冷夜裡重新凝結,得到可飲用水。
仙人掌屬植物——多汁梨果或隱花果類,具大型耳狀贅疣,產卵形漿果,成熟時轉變成紅色或金黃色。它們的棘刺較大,易於去除。果實和贅疣都飽含汁液。
7、1、7 動物中取水
動物的眼眶裡貯含水,通過吮吸就可得到。
所有魚類,體內都有可飲的流汁。尤其是大魚,沿魚刺延伸,貯有許多新鮮流汁。將魚解剖並取出內臟,保留脂肪並除去骨架。小心不使魚體內的流汁流走,你可以直接飲用它們。
除非你非常缺水,要留心不去吸吮魚肉部分的漿汁,因為它們富含蛋白,消化時會消耗大量的水分。
沙漠動物也可成為流汁的來源。在澳洲西北部地區的旱季里,當地人經常挖開乾粘土層,尋找沙漠青蛙。這些蛙通常在旱季鑽入土層夏眠以求生存。蛙體內貯有水分,可以榨取飲用。
7、2鹽
鹽也是人體必需品。正常飲食條件下,每天每人需要攝入10克鹽。如果排出量大於攝入量,人體就會出麻煩。排汗和撒尿會帶走鹽分,所以氣候越溫暖,鹽分損失也就越多。體力勞動會增加耗鹽量。
缺鹽的首要症狀是肌肉痙攣、頭暈目眩、噁心和易於疲憊乏力。補鹽方式可以是一品脫水加一小撮鹽溶解後飲下。你的救生包裡帶有鹽片,搗碎它們,加適量水溶解。不要整片吞服——這樣會導致胃部難受,也有損腎臟。
如果沒帶或者鹽片用光了該怎么辦?位於海岸邊或海上時可從海水中得到充足的鹽分——一品脫海水裡含有大約15毫克的鹽。但千萬不能直接飲用海水,應先用淡水將它很好稀釋。蒸發海水時可以得到鹽塊結晶。
身處內陸,必須解決鹽分問題。在牧區,你能找到被牛舐過的鹽漬地——不過那時你也抵近文明之境了,不太可能會繼續缺鹽。所有哺乳動物都需要鹽,注意觀察它們的行蹤可以找到鹽。非洲象會甘冒風險探入漆黑幽深的洞中,只是為了舐食洞壁的鹽分。
有些植物也含鹽。在北美洲,最好的是核桃樹的根;在東南亞,可利用夏柏櫚的根。將樹根燒烤至所有水分都被蒸發,便會析出黑色的鹽晶。
如果直接找到鹽有困難,可以嘗試間接方法。動物血液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隨便拋棄,因為它是礦物質元素的有用來源。
第二章 車禍與空難
1 車輛事故求生
1、1 車剎失靈
如果行車途中車剎失靈,應立即換擋並啟用手剎。必須同時做到幾件事:腳從加油踏板上抬起,打開警示燈,快速搖動腳剎(它可能仍連著),換低檔,手剎車制動。不要猛拉手剎,由輕緩逐漸用力,直至停車。
如果來不及做完以上整套動作,可以先從加油踏板上抬腳,再換低檔,抓手剎制動。除非確信車輛不會失去控制,否則不要用全力。小心駛離車道,將車停在你能走離公路的地方,最好是邊坡,或者鬆軟的上坡。
如果車速始終無法控制,比如遇到了陡下坡,為了減速可以不斷衝撞路邊的護欄或護牆。還可利用前面的車輛幫你停車——在距離許可的條件下靠近它。使用警示燈、按喇叭、閃亮前燈等手段使前面的司機接收到你的求助信號——你處於可能會導致相撞的車道上,需要幫助。
撞車如果撞車已勢在必然,保持冷靜,掌握好方向盤以便儘可能將自己及他人的損失降至最低限度。為了減速可以試著沖向能夠阻速的障礙物。較軟的籬笆比牆好,灌木叢比參天大樹要好。它們可使你逐漸減速直至停車。撞牆和樹都很可能是致命的,儘管它們可以使你猛然停車。
安全帶(在許多國家開車必須繫上安全帶)將阻止你在緊急剎車時沖向擋風玻璃。沒系安全帶最好不要試圖硬撐著去對抗衝撞。極少情況下這樣會管用,很可能比順其自然受傷更嚴重,因為減速衝撞更突然。在栽向衝撞點的瞬間應儘可能早地遠離方向盤,雙臂夾胸、手抱頭。這似乎很難做到,但必須記住,撞車時,方向盤會高速撞向你的胸膛。後排乘客也應同樣雙臂夾胸手抱頭部並向後躺,以避開前排的靠背。
跳車除非車輛即將衝出懸崖,留在車上必死無疑,否則不要隨便企圖從急駛的車輛中跳下。跳車前做好必要的準備:打開車門,脫開安全帶,身體抱成團——頭部緊貼胸前,腳膝並緊,肘部緊貼於胸側,雙手捂住耳部,腰部彎曲,從車上滾出。可以順勢滾動,不要與地面硬抗。
同名圖書
書名:生存手冊
圖書編號:572060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定價:28.0
ISBN:780700014
作者:約翰·懷斯曼
出版日期:2003-12-01
版次:1
開本:大32開
簡介:
從本書中能了解基本的生存需求,準備好生存必需品。能應對各種危機,處理突發事故,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如北級氣候、高山氣候、海洋氣候、沙漠和熱帶氣候。在野外吃什麼,怎樣找到食物,如何準備和儲存食物。找到最佳的露營點,搭建庇護篷,在野外,除了使用地圖辯別方向外,你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觀測天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生存必需
倖存之道
救生寶盒
急救箱
刀具
正視災難
基本需要
第二章 求生策略
求生策略
車禍求生
空難求生
第三章 氣候與地形
氣候帶
極地地區
高山地區
海濱
島嶼
不毛之地
熱帶地區
車輛
第四章 食物
食物及其價值
植物類食物
動物類食物
可食用植物
根與塊根
水果
堅果
有毒植物
樹木類
真菌
可食用真菌
北半球及極地植物
沙漠植物
熱帶植物
有毒熱帶植物
海濱植物
海草和海藻類
陷阱及其布置
狩獵
捆綁獵物
魚類及捕魚方法
第五章 有關紮營的技術
避身場所與紮營
取火
烹飪
營地的組建
工具
營地的設備
動物製品
衣服和裝飾
繩索和線
打結
第六章 信號的閱讀
第七章 回歸之旅
第八章 健康
第九章 海上求生
第十章 營救
第十一章 災害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