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家族[美國第十二大家族]

甘迺迪家族[美國第十二大家族]

甘迺迪家族(英語:Kennedy family)是一個對美國政冶有重要影響的愛爾蘭裔美國人家族,老約瑟夫·P·甘迺迪與羅斯·菲茨傑拉德·甘迺迪的後代。甘迺迪家族主要參與美國民主黨的政治活動。他們很多都擁有哈佛大學的學歷,並經常捐助哈佛大學約翰·F·甘迺迪政府學院。家族成員的財富、魅力以及對公共事務的持續參與,使甘迺迪家族成為了美國過去半個多世紀裡的文化符號。1960年美國《幸福》雜誌把甘迺迪家族列為美國第十二大家族,估計擁有資產上億美元。

基本信息

家族歷史

家族起源

甘迺迪家族甘迺迪家族

甘迺迪家族是從愛爾蘭來到美國的移民後裔。1848年,26歲的愛爾蘭人派屈克·甘迺迪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波士頓,並在這裡娶妻生子。

1858年,派屈克·甘迺迪因染上霍亂去世,照料家庭的責任由他的遺孀承擔。過了一些年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子派屈克·約瑟夫長大成人。為了急於掙錢養家,他退學去碼頭當了搬運工,幹活積了點錢後開了一家啤酒館當起小老闆。之後便開始涉足政治,競選州議會議員成功後他又娶了富有的酒店老闆的女兒瑪麗為妻,生下了兒子約瑟夫·甘迺迪。派屈克·約瑟夫很有遠見,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把兒子送進了哈佛大學

約瑟夫·甘迺迪畢業後在父親的支持下他成為一家銀行的董事長,並自稱為是全美國最年輕的銀行董事長。後來約瑟夫從事各種投機買賣賺了不少錢。為了兒女們以後更容易進入社交界,他還把家遷到了紐約

政壇發展

約瑟夫·甘迺迪約瑟夫·甘迺迪

在積聚了幾億美元的資產後,約瑟夫開始留心政治活動,他開始幫助富蘭克林·羅斯福籌集資金,還多次陪羅斯福去競選旅行,但羅斯福只任命他出任新成立的證券管理委員會主席,而約瑟夫看中的位子是財政部長。

1935年約瑟夫“寫”了一本關於競選的書《我支持羅斯福》(實際是請一個記者執筆寫成),1937年羅斯福任命他出任駐英國大使,之後不到三年外交官就被召回國,羅斯福沒再任命他擔任什麼職務。此後,他退出政壇,開始致力於培養四個兒子進入政壇。

約瑟夫·甘迺迪夫婦有9個孩子,在政治上有潛力的是4個男孩,他們是:大兒子小約瑟夫·甘迺迪、二兒子約翰·甘迺迪、三兒子羅伯特·甘迺迪、四兒子愛德華·甘迺迪。根據他自己的經驗,約瑟夫知道要讓兒子有地位,必須先有錢,他設立了一些信託基金,提供給孩子們和妻子每人2000萬美元。

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總統約翰·甘迺迪以及他的兩位弟弟羅伯特·甘迺迪愛德華·甘迺迪都在聯邦政府中擔任要職,並因為他們的年輕、魅力、教育背景等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退出政壇

2011年1月,美國羅得島州眾議員派屈克·甘迺迪結束自己的任期,宣布不再競選連任。派屈克是已故麻薩諸塞州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的兒子,他的離開標誌著,甘迺迪家族63年來首次沒有成員在政府中擔任高級職位。這個曾出過總統和國會議員的家族,將結束其輝煌的政治時代。由於家族年青一代大都遠離政治,導致其在華盛頓的影響力下降。此後,甘迺迪家族唯一一位還在政壇打拚的就剩下鮑比·施萊佛,他是加州聖摩尼卡市議員,也是州長施瓦辛格妻子瑪麗亞·施萊佛的弟弟,瑪麗亞是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外甥女。

主要成員

家族族譜家族族譜
約瑟夫·P·甘迺迪:甘迺迪家族締造者,波士頓銀行總裁,妻子是波士頓市市長女兒;

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曾先後任眾議員和麻薩諸塞州參議員;

尤尼斯·甘迺迪·施萊佛:國際特奧會創始人,名譽主席;

羅伯特·甘迺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弟弟,1964年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

愛德華·甘迺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弟弟,1962年當選為麻薩諸塞州參議員;

小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兒子,《喬治》雜誌創辦人;

卡羅琳·甘迺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女兒,卡羅琳基金會創辦人;

約瑟夫·甘迺迪二世: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侄子,麻薩諸塞州眾議員;

瑪麗亞·施萊佛: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侄女,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的夫人;

約瑟夫·甘迺迪三世:美國前法務部長羅伯特·甘迺迪之孫,麻薩諸塞州眾議員。

家族災難

甘迺迪家族小約翰·甘迺迪

1944年,約瑟夫的兒子、海軍飛行員小約瑟夫·甘迺迪在二戰期間死於一起飛機墜毀事件。

1948年,約瑟夫的女兒凱薩琳·甘迺迪在法國一起飛機墜毀事件中罹難。

1963年,約瑟夫的次子、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在達拉斯遇刺身亡。

1963年,約翰的兒子派屈克因呼吸系統疾病夭折。

1968年,約瑟夫的兒子、曾任美國法務部長的羅伯特在參加總統競選時在洛杉磯遭槍殺身亡。

1969年,約瑟夫的幼子、參議員愛德華在麻薩諸塞州遭遇車禍。

1984年,羅伯特之子戴維因過量吸服海洛因致死。

1997年,羅伯特的另一個兒子麥可在科羅拉多滑雪時受傷,翌日在醫院不治身亡。

1999年7月16日,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之子小甘迺迪駕駛小型飛機載著妻子卡羅琳、小姨勞倫·貝塞特飛抵瑪莎葡萄園附近時,飛機不幸墜毀大海,導致機上3人全部遇難。小甘迺迪飛機墜毀的原因對外界一直是個謎。

愛德華·摩爾·“泰德”·甘迺迪(EdwardMoore“Ted”Kennedy)於2009年8月26日辭世,享年77歲。在被腦癌奪去生命後,泰德·甘迺迪成為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甘迺迪四兄弟中唯一一位死於自然疾病的,也是唯一一位活到頭髮蒼白才去世的,他被稱為政壇常青樹,擔任參議員40餘年。

家族性格

1、家族爭強好勝拚命證明自己

小約瑟夫·甘迺迪小約瑟夫·甘迺迪

約瑟夫·甘迺迪總是爭強好勝,他總是認為,不得第一就說不上足夠好。只要哪個孩子沒有得到第一,就會被關在廚房獨自一人吃飯。不論哪個孩子已經獲得了多少個第一,他還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同時爭取父母不斷的認可。——約瑟夫·甘迺迪9個孩子中的老五尤妮斯·甘迺迪·史里弗說。
這個家裡規定了嚴格的紀律條令:吃飯時,孩子們必須在飯前5分鐘全部就座,等待父親。母親羅絲把報紙上報導當天大事的新聞貼在通往餐廳的走廊上,以便孩子們經過時讀上幾條,好在餐桌上參加辯論。

甘迺迪家有兩條快帆船,只有在訓練和參加競賽時方可出航。每次出航,父親都要在港口用望遠鏡觀看,並在結束時講評一番。有一次,羅伯特在轉彎時不慎落入海中,當時他距海岸尚很遠,可是小約瑟夫見此情景非但不救,反而揚帆繼續航行。孩子們恪守“一切為了勝利”的格言,絕對遵從父命。在小約瑟夫、約翰、羅伯特三兄弟間,“一切為了勝利”這句格言經常引起他們的激烈爭奪。當愛德華·甘迺迪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時,他曾被從哥哥們房裡傳出的吼叫、詛咒、謾罵和呻吟聲嚇得不知所措。為了贏得父親的賞識,什麼都可用來作為鬥爭的理由。

2、缺乏家庭溫暖導致患自戀狂

喬(對約瑟夫的暱稱)領導的不像是個家庭,更像是個足球隊,他既是教練,又是經紀人,又是裁判。羅絲的工作則是在孩子們身邊喋喋不休,不斷干涉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不惜任何代價取得每一項競賽的勝利。——約瑟夫·甘迺迪的傳記《父親的罪惡》的作者羅納德·凱斯勒說。

在約瑟夫·甘迺迪和羅絲·甘迺迪的家庭中,父親的形象是苛刻、獨裁併且冷酷的;母親也天生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情。有心理學家分析稱,這樣的家庭是產生自戀症的絕好溫床。約瑟夫使用所有的手段,包括諷刺、挖苦和嘲弄將孩子們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羅絲·甘迺迪則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所有屬於常人的感情似乎都已蕩然無存了。“甘迺迪女士從來沒有說過她愛自己的孩子們,”孩子們的保姆柳拉·亨尼西說,“她要的只是孩子們對她表示尊敬。”最優秀的自戀症研究權威奧托·克恩貝格在他的經典研究著作《邊緣狀態和病態的自戀》一書中列舉了一些冷漠父母的形象,其中之一就有羅絲·甘迺迪

3、內心躁動不安暗含冒險基因

約翰-甘迺迪約翰-甘迺迪

正如所有追求冒險的人一樣,甘迺迪家族成員的種種行為,可能還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冒險固有的高額回報。——遺傳學教授莫耶西斯醫生說。感到無聊同時內心躁動不安的甘迺迪們總是在尋求新的刺激。

1993年,也就是傑奎琳·甘迺迪·奧納西斯去世前一年,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DRD47R——一個被認為與冒險行為直接有關的基因。這則新聞立即吸引了傑奎琳的注意。傑奎琳對傳記作者說,在這個發現中有幾點令她特別感興趣。比如,在50%具有注意力分散特質的人中,DRD47R基因發生了一些變化,她的兒子約翰有可能就是如此。在酗酒和吸毒者中,有這種基因的人也比沒有不良習慣的人多。而甘迺迪家族具有上述嗜好的人明顯高於正常水平。“DRD47R基因可能存在於甘迺迪家族的最好證據,就是這個家族中頻繁出現的、尋求刺激的冒險行為。”加州大學埃佛林的分子遺傳學教授羅伯特·莫耶西斯醫生說,“帶有這個基因的個體常常行為外向,比一般人更勇於嘗試。由此,他們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顯然冒險也有它的負面作用。”

家族詛咒

愛德華·甘迺迪愛德華·甘迺迪

有關甘迺迪家族流傳中的三種詛咒:

說法一:老甘迺迪1937年到1940年間作為美國駐英大使,在此期間為避免美國捲入“歐洲戰爭”,他曾拒絕為500名被送進納粹死亡集中營的猶太人派發籤證。1940年他回到美國,“甘迺迪家族的詛咒”開始了。

說法二:1937年,老甘迺迪在乘船回美國的途中,同船有一位從納粹魔掌逃出來的猶太牧師,而約瑟夫向船長抱怨,要求船長禁止猶太牧師等人在船上祈禱,結果那位猶太牧師給甘迺迪家族的所有男人下了一個詛咒:他們將遭悲慘的命運。

說法三:在《甘迺迪詛咒》一書中,還提出了坊間流傳的另一種猜測:這個家族由於其難以見光的發家史和濫用權力的行為而受到神的懲罰。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相關案件

2013年10月23日,甘迺迪家族成員小羅伯特·甘迺迪(前美國法務部長羅伯特·甘迺迪的兒子)的表弟麥可·什凱格殺人案又發生戲劇性變化,法院推翻了11年前什凱格謀殺罪成立的判決,並將重新審理此案。

麥可·什凱格殺人案於1975年發生在康乃狄克州的一個高檔社區。當時年僅15歲的瑪莎·摩克雷與同歲鄰居什凱格等幾名少年聚會,卻不幸遭人用高爾夫球桿毆打致死,而作為兇器的球桿,此後被證實為什凱格的母親所有。儘管有明顯的證據,但此案卻久久未破,並長時間離開公眾視線。直到2002年,法院才宣布希凱格謀殺罪名成立,並判處其20年有期徒刑,此時距離瑪莎遇害已經過去27年。什凱格此後始終堅稱自己沒有殺人。服刑幾年後,他的新律師質疑前律師謝爾曼沒有在法庭上充分為什凱格辯護。

世界著名家族

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系。家族有對內和對外兩種職能,這兩種只能把人與人之間緊密的聯 家族親情 系起來,形成不可分割的團體。

家族門閥政治

在亞洲,多年來在“民主體制”下興起的“政治門閥”幾乎可以算作普遍現象。無論是印度的尼赫魯·甘地家族,巴基斯坦的布托家族,還是斯里蘭卡的班達拉奈克家族,菲律賓的阿基諾家族,都是本國最具實力的政治力量。他們的家族興衰,往往伴隨著國內、國際政治的跌宕起伏;家族成員們的從政經歷,也不斷與暗殺、政變、流放等極端事件相伴隨。

全球受“詛咒”的十大家族

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受詛咒的家族”:神諭俄狄浦斯會弒父娶母,他的父親和他自己為了阻止事情的發生都做過諸般嘗試,可最後依然預言成真,俄狄浦斯弄瞎了自己的雙眼,他的母親也羞憤自殺。儘管俄狄浦斯的故事是則神話寓言,但如果真有一個現實中的家庭幾代都遭遇不幸,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它們也許是“被詛咒”了。

李小龍家族| 博爾吉亞家族| 白蘭度家族| 哈布斯堡王朝| 圖坦卡蒙王朝| 尼赫魯-甘地家族| 羅曼諾夫家族| 海明威家族| 馮·埃里克家族| 甘迺迪家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