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TheSwedishSchool)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流派。又稱北歐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它以斯德哥爾摩大學為主要陣地,故又稱為斯哥爾摩學派。起源於19~20世紀之交,形成於20世紀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了一整套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小國開放型混合經濟理論。它不僅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對當代世界有重要影響。當然,它的主要影響是在北歐,對其他西方國家的影響則基本上是學術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

基本資料

代表人物和理論淵源 瑞典學派的理論前驅是K.維克塞爾(1851~1926)、G.卡塞爾(1866~1945)、D.達維遜(1854~1942),主要代表人物有G.繆達爾(1898~1987)、 E.R.林達爾(1891~1960)、E.倫德堡(1907~ )、 D.哈馬舍爾德(1905~1961)、B.奧林(1899~1979)、I.斯塔爾和A.林德貝克(1930~ )等。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瑞典學派的理論淵源是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這一理論將資本邊際利潤率和利息率的差異及其相對變動視為巨觀經濟變動的基本決定因素。根據這一理論,維克塞爾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維持經濟穩定的經濟政策主張。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和巨觀貨幣政策主張,不僅是瑞典學派的理論淵源,而且開了現代西方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先河,成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淵源之一。

發展歷程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瑞典是北歐一個只有850多萬人口,45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國,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對外高度開放型的國家。瑞典學派就是植根於這樣的國度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環境之中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它萌芽於20世紀初。當時正值資本主義已逐漸由自由階段過渡到壟斷統治階段,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已日趨尖銳,以致爆發世界大戰和嚴重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1920年,便在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周期性經濟危機,隨即又進入長期的慢性蕭條。到1927年左右,經過短暫復甦後,1929年更爆發了在資本主義世界史上空前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失業總數超過3,000萬人,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即使在所謂經濟高漲時期,失業人數也大量存在。與此同時,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小撮金融寡頭利用其所控制的國家機器,日益加強了對國家經濟生活的干預,藉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在此情況下,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所宣揚的自動充分就業均衡論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在現實面前已漸趨破產,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便不得不在理論上另闢蹊徑,以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統治。瑞典學派就是為適應這種新的形勢需要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瑞典學派的先驅者維克塞爾在他1898年出版的《利息與價格》(後修訂為《國民經濟學講義》第二卷出版)一書中提出的所謂積累過程原理,乃為瑞典學派的經濟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維克塞爾在該書中首先批評了舊的貨幣數量論,認為它是一些同實踐很少有關係,有些方面簡直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理論,因而是錯誤的。在他看來,在一個銀行信用已充分發展的社會經濟中,一般價格水平取決於銀行提供的貸款條件或貸款利率。但這還不是決定價格水平的充分條件,因為價格上漲既可以與低利率或高利率並存,價格下跌也可以與低利率或高利率並存。他認為,確定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貨幣利息率,即市場利息率自然利息率(NaturalRateInInterest)之間的差異。維克塞爾就企圖從區分這兩種利息率的差異出發來說明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積累過程原理,即巨觀動態的均衡分析。

維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在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史上是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在此以前的傳統庸俗經濟學是進行靜態的均衡分析,而且把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截然分開。維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則把經濟的均衡分析開始動態化,並以利息率為紐帶,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聯繫起來,建立起統一的貨幣經濟理論,用以說明經濟周期的波動。他的這種巨觀動態均衡分析方法,便成為後來瑞典學派普遍沿用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同時由於他的積累過程理論是通過貨幣利息率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而不是通過貨幣數量的變動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因此,他在政策建議方面,也是企圖藉助於調整利息率,而不是藉助於控制貨幣數量來克服經濟周期的波動。這點顯然對凱恩斯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可見,維克塞爾的經濟理論,不僅為瑞典學派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凱恩斯主義的先驅。

瑞典學派的理論淵源除維克塞爾的理論外,還有卡塞爾、達維遜的理論。後二人從不同方面對維克塞爾的理論進行批評和補充而形成了瑞典學派的又一重要思想來源。當然,這兩人的影響同維克塞爾比起來還是屬於次要的。

如果說維克塞爾、卡塞爾、達維遜等是瑞典學派的奠基者,那么,瑞典學派的形成則應歸功於30年代的謬爾達爾、林達爾、倫德貝格和奧林等人,而主要是謬爾達爾。標誌著這一學派形成的主要著作有:

①謬爾達爾在1927年出版的《價格形成問題與變動因素》。此書在傳統的靜態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加進了預期(expectation)因素,強調企業家對未來的主觀預期及不確定和風險等因素在價格形成理論中的重要作用。

②謬爾達爾在1939年出版的《貨幣均衡論》。此書把一些經濟變數區分為事前估計(ex-ante)與事後估計(ex-post)兩種,進行動態分析。

③林達爾在1929年出版的《貨幣政策的目的和方法》。此書企圖建立動態分析的期間分析,以代替靜態均衡分析。

④林達爾在1939年出版的《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作者試圖對預期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一個一般動態理論體系。

⑤倫德貝格在1939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研究》。作者採用過程分析或序列分析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和增長。

⑥瑞典政府失業調查委員會於1933-1935年發表的《失業委員會最後報告書》。參加該委員會最後撰寫的瑞典學派經濟學家有謬爾達爾、奧林、哈馬舍爾德、阿克曼等。他們採用瑞典學派的分析方法和觀點,得出了需要通過政府干預來消除失業的結論。

60年代以後,瑞典學派的經濟理論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這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林德伯克。他所著的《新左派政治經濟學》(1971年)、《瑞典經濟政策》(1974年)兩書,在全面評述激進派經濟學的理論觀點的同時,系統地總結了瑞典近百年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政策,既保持了瑞典學派原來的傳統,又加強了瑞典學派理論中的社會民主主義經濟思想。

學派特點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前面說明,瑞典學派是在本世紀20-30年代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已建立起來、資本主義矛盾已十分尖銳並爆發空前嚴重經濟危機的形勢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學派的理論框架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它與新古典學派比較起來具有如下特點:

(1)首創了“一分法”的經濟分析方法。新古典學派信從薩伊定律和舊貨幣數量論,把貨幣的變動與經濟的變動視為互不相干的兩回事,瑞典學派則最先把二者結合起來創立了貨幣經濟論

(2)倡導動態經濟學,企圖用以修補靜態經濟理論的缺陷,而他們的所謂動態經濟學,則是與他們的貨幣經濟理論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稱為貨幣均衡論。

(3)為了完成動態經濟的分析,在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方面,編造了一系列新的經濟術語和經濟範疇。倡導把一些經濟變數如資本價值、所得、投資、儲蓄、成本等區分為事前、事後兩種數值。主張用所謂期間分析或稱過程分析、序列分析來闡釋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變化過程。

(4)把預期納入經濟分析之中,強調預期在經濟運行中“決定性”作用。

(5)著重純理論的研究,並從經濟理論引伸出政策建議,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這個學派的主要成員大都直接參與瑞典政府經濟政策的制訂和執行工作。因此,瑞典學派的理論對瑞典經濟政策有重要知道作用;而在其純理論的研究方面,如其對凱恩斯學派的巨觀經濟理論和國家干預思想的影響就比較明顯。

(6)注重國際經濟理論和經濟制度理論的研究。瑞典是一個高度開放型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傳統很深的國家。瑞典學派經濟學家們從國情出發,自然對國際經濟理論和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理論的研究比較注重,並取得了相當成果。其中有些理論在西方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國際貿易理論等。

基本內容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1、法論、經濟周期論和政策主張

在20世紀20~30年代,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們以維克塞爾的理論為出發點,在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周期理論和政策主張三方面使瑞典學派的經濟學說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繆達爾在《價格形成問題與變動因素》(1927)、《貨幣均衡論》(1931),林達爾在《貨幣政策的目的與方法》(1929)、《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1939)等著作中,提出了預期和計畫、時點分析和期間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後分析、均衡分析和不均衡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論概念,建立起完整而系統的巨觀動態均衡方法論。 倫德堡在《經濟擴展理論研究》(1937)一書中,運用動態分析法,對經濟周期作了縝密的研究。他採用序列分析法,分階段研究經濟發展過程,並且研究了總投資、利息率、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和經濟合理化等因素對經濟周期變動的影響,奠定了瑞典學派經濟周期理論的基礎。

1927年,由繆達爾、奧林、哈馬舍爾德等經濟學家組成的失業委員會在《失業委員會最後報告書》中,得出通過政府干預經濟以消除失業和經濟蕭條的政策結論,並且提出以巨觀貨幣政策為主,以巨觀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工資政策為輔的經濟政策建議。1939年,林達爾在《貨幣與資本理論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概念,主張提高財政政策在經濟穩定政策中的地位,並且主張變年度平衡財政預算為補償性財政預算,亦即周期性平衡財政預算。

40年代後半期,瑞典學派的正統經濟學家與工會經濟學家就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關係和協調問題,展開了一場經濟政策論戰。在這場論戰中,瑞典經濟學家們不僅重新強調了巨觀財政政策和巨觀貨幣政策的重要性,而且還提出了以加強勞動流動性為主要內容的人力政策,以及以工資指導線為主要內容的收入政策這樣一些微觀經濟政策主張,區別了需求拉上式通貨膨脹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在理論和政策兩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2、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瑞典學派湧現出以林德貝克為代表的第三代經濟學家。林德貝克的《新左派政治經濟學──一個局外人的看法》(1971)、《瑞典的經濟政策》(1974)是戰後瑞典學派最重要的著作。林德貝克是戰後瑞典學派經濟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根據瑞典是小國、開放型經濟和深厚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的特點,進一步發展了瑞典學派的經濟理論,使其帶有三點鮮明的特徵,即小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和混合經濟。林德貝克的小國開放型社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

小國開放型經濟理論 包括小國開放型經濟周期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和失業理論。林德貝克認為,瑞典作為一個小國開放型混合經濟國家,其經濟周期有兩個突出的特徵:①瑞典的對外貿易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動盪對瑞典經濟周期變動有決定性的影響。瑞典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與出口增加息息相關,其下降階段與出口減少密切相連。②瑞典經濟周期波動比較平緩,經濟發展比較穩定,其原因有兩個,一是經濟中的自動穩定器的作用,二是瑞典推行經濟穩定政策。經濟中的自動穩定器主要是指出口部門的多樣性,進出口的平衡趨勢和消費需求的穩定性。經濟穩定政策中穩定效應最大的是高稅率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和勞工市場政策。林德貝克將通貨膨脹的產生歸結為因充分就業而帶來的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的高工資增長率、高額累進稅率和政府反通貨膨脹政策措施的不力和滯後。瑞典學派通貨膨脹理論的一個顯著特色是重視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建立了通貨膨脹理論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型。這一模型將本國經濟分為開放部門和非開放部門,通過世界性通貨膨脹對這兩類部門的影響來說明通貨膨脹現象,認為一國通貨膨脹率等於世界通貨膨脹率加上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勞動率的差額。此外,這一模型還研究了世界通貨膨脹影響的傳遞機制。林德貝克小國開放型失業理論將失業的產生歸結為各個經濟部門發展的不平衡,歸結為勞動力的國際流動造成的勞動力供給的過剩,歸結為高工資率引起的產品國際競爭能力的降低。

瑞典學派瑞典學派
3、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理論

林德貝克將經濟制度分為五種,即無政府主義經濟制度、自由放任經濟制度、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中央集權經濟制度。他認為當代世界上實際存在的經濟制度有三種,即以瑞典為代表的西方混合經濟制度,以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以蘇聯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經濟制度。這一理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當代三種經濟制度進行比較分析,全面論述了分權和集權、市場經濟和中央計畫經濟、公有制和私有制、經濟刺激和行政命令、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宣揚瑞典式混合經濟,亦即帶有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4、會民主主義混合經濟實踐

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混合經濟制度既不屬於傳統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屬於社會主義制度,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制度,即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實際上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經濟政策有兩種趨勢:一是自由化趨勢,即一般經濟政策逐漸取代直接的經濟管制,二是社會化趨勢,表現為服務部門和國民收入的逐步國有化。瑞典混合經濟政策所標榜的政策目標有:充分就業、物價相對穩定、適度經濟成長、收入分配均等化、國際收支平衡、出口生產部門優先發展、人口地域分布合理化、保護環境。林德貝克認為戰後瑞典混合經濟制度在實現充分就業、經濟成長、國際收支平衡和收入分配均等化四個目標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通貨膨脹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而瑞典社會民主主義經濟制度最嚴重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均等化同其他經濟目標之間的尖銳矛盾。西方經濟學家將這一尖銳矛盾稱為福利國家的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