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又稱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於陝西省長安縣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內。周圍青山連綿,林木蔥鬱,景色幽雅。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圓寂於陝西省君縣玉華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的遺言,將其火化後的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水東岸的白鹿原上。唐總章二年(公元664年)遷葬於興教寺,並修建墓塔,以資紀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對墓塔大規模重修,即為今塔。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又稱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於陝西省長安縣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內。周圍青山連綿,林木蔥鬱,景色幽 雅。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圓寂於陝西省君縣玉華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的遺言,將其火化後的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水東岸的白鹿原上。唐總章二年(公元664年)遷葬於興教寺,並修建墓塔,以資紀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對墓塔大規模重修,即為今塔。

概況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唐初貞觀三年,玄奘前往西天印度求取真經,歷時17年始歸,他在印度著書立說,名震天竺,後於貞觀十九年(645年)攜帶大量佛經返回長安,史 書記載說當玄奘回到長安時,市民聞訊紛紛前往迎接,唐太宗也在朱雀大街舉行盛典,親自迎接,禮遇非凡。玄奘回國後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三大譯經地潛心翻譯佛教經典,歷時19年,共翻譯了梵文經典74部、1335卷,他還根據自己在取經途中的遊歷見聞,著作了《大唐西域記》等書,對中亞印度巴基斯坦的古代歷史和地理都作了詳實的記載,也是研究中西亞交流史的重要資料。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埋葬在西安東郊滻河東岸的白鹿原上,唐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在興教寺內,並修建墓塔,興教寺塔就是玄奘德墓塔。墓塔全部是用磚砌築而成的,塔通高21米,是較大型的墓塔,塔的平面呈四方形,五級,樓閣式,每層的邊長5.2米,向上各層逐級內收,收分較大,因此塔身穩重堅固。第一層塔身的南面辟有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著玄奘的塑像;北面鑲嵌著石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銘文詳細記載了玄奘的生平事跡。塔的各層隱砌八角形倚柱和簡潔斗拱的手法,在其它建築上十分少見,是唐代早期磚砌仿木構樓閣式塔的典型。玄奘墓塔左右有玄奘兩大弟子窺基和圓測(新羅人)的墓塔,都有石刻塔銘和泥塑像。寺院中除了興教寺塔以外,還有正殿、藏經樓等建築,都是到了近代才興建的。玄奘高僧是我國唐朝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他於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途經我國甘肅新疆,取道碎葉、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遍游南印度,跋涉乾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克服艱難險阻,於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取回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和唐太宗的敬重。回國後,他以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寺為譯場,同數百名學者和僧人一起虔心從事佛經翻譯工作,歷時19年,譯出經典74部,成為我國第一個從事佛經翻譯的人。這些佛經對後來促進中印文化交流起了或將起著重要的作用。玄奘的舍利塔平面方形,磚砌仿木結構樓閣式五層,通高21米。第一層邊長5.2米,以上各層逐漸內收,下大上小,十分穩固。塔身下為低矮的台基。第一層塔身南面辟磚砌拱門,內為方室供玄奘台像。底層南面刻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覺法師塔銘》。細述了玄類的生平事跡。以上各層均為實心,不能登臨。塔外每層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間。檐下用磚隱砌出最簡潔的斗拱,在其它建築物上是少見的。塔檐採用疊澀磚挑出和收進的做法。第一、三層 磚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層磚均逐層挑出,然後又逐層收進。挑出的檐磚逐層加大,使疊澀呈現出向內曲的弧形曲線。這是唐代疊澀塔檐的藝術特點。每層挑出較大的疊澀出檐,磚層較多,更顯樓閣式塔的意味。塔頂置巨大的方形塔剎,剎座為四瓣仰蓮,上面承托覆缽、蓮瓣寶瓶和寶珠等。塔為紀念性墓塔,因埋葬玄奘遺骨而建,雖不很高,但莊嚴壯觀,馳名中外,在建築藝術上,是我國現存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的典型代表。該塔已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風格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墓塔全部是用砌築而成的,塔通高21米,是較大型的墓塔,塔的平面呈四方形,五級,樓閣式,每層的邊長5.2米,向上各層逐級內 收,收分較大,因此塔身穩重堅固。第一層塔身的南面辟有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著玄奘的塑像;北面鑲嵌著石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銘文詳細記載了玄奘的生平事跡。塔的各層隱砌八角形倚柱和簡潔斗拱的手法,在其它建築上十分少見,是唐代早期磚砌仿木構樓閣式塔的典型。它既不同於漢族傳統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於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喇嘛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玄奘墓塔,分台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門,正面額上刻有“古塔重興”四個大字,東西兩面均刻有“阿彌陀佛”四字。玄奘墓塔門兩側鐫有楹聯一副,上聯是“造塔功德願眾生”,下聯為“發菩提心同成佛道”。塔室似圓形井壁,上小下寬。底部直徑2.14米,頂部直徑1.65米,壁高3.75米,下部設有0.74米高的須彌座。須彌座正中束腰處有修塔題記:“玄奘墓塔”字樣,為考證建造年代提供了線索,左側刻有“吳門石匠吳德謙昆仲造”,右側刻“院道者志園同共斡緣”,上梟部飾有“惹草如意頭飾”。須彌座上環築十層武康石塊,並刻滿一排排浮雕小佛像。玄奘佛像高4.5厘米,寬3.5厘米,僅雞蛋大小,一個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玄奘跏趺坐在蓮座上。這些玄奘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計10800尊,“玄奘墓塔”名稱由此而來。正對塔門有一尊高約30厘米,寬20厘米的佛像,它雖不算在,但在這裡卻是群龍之首,此像為玄奘,以示萬佛端坐恭聽佛祖在講經說法。塔剎是一個石雕葫蘆狀花瓶,寶珠結頂,下設覆蓮、相輪和四角起翹的佛龕,佛龕四周的壼門各鐫刻一尊坐佛,安放在由八層寬窄不等的石塊所組成的剎台上。據說,元代大書法家湖州刺史趙孟頫見了這塔後讚不絕口,欣然揮筆題寫“玄奘墓塔”。

地宮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日前表示,玄奘墓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於玄奘墓塔下的地宮內。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准,玄奘親自設計建造了玄奘墓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裡,卻無人知曉。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由此推測,玄奘墓塔的地宮裡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珍寶。玄奘墓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說,有關部門曾對玄奘墓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玄奘墓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玄奘墓塔的地宮。

玄奘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玄奘(602~664),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辯經勝利後,更名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種形態,經藏是佛說的佛經,律藏是戒律,論藏是後來的弟子們來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人就可以被稱之為三藏法師,除玄奘大師外中國的三藏法師有很多,例如比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是對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稱,而當今佛教界為了尊重古德先賢,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師通達三藏也不用這個名號,21世紀的現在沒有三藏法師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師之實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雲集在台灣,及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地)。大雁塔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親自督造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學了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但也看到其間所隱含的相異之處,特別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體系里,在中國佛教中又形成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的重大差別,而在地論學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諸宗,立宗的趨勢是側重一點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決這些分歧,他選擇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統一國內諸家異說的經典。玄奘帶回並譯出大量經典。組織法相唯識理論,而有法相宗的創立。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7),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與鳩摩羅什(344~413)、真諦(499—569)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淨(700—711)(又說為不空(743—774))並稱為四大譯師。和弟子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遊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小說《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圓寂於長安大雁塔,葬於白鹿原

興教寺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興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墓塔之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玄奘印度取經回來以後,傾注全部心血譯經19年,公元644年圓寂於玉華宮。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皇宮內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將其奉為國寶,為他的去世曾經舉朝致哀。詔令將玄奘的遺骨於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之後千餘年間,幾度枯榮,歷盡滄桑。興教寺內其他建築於清同治年間悉被兵火焚毀,倖存玄奘和兩個弟子的舍利塔。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餘間,又先後由朱子橋、程潛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經樓山門等,並補修了三塔。三塔呈山字形排列,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靈塔,造型莊重穩固,裝飾簡潔明快,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體用青磚砌成,作四角錐體,高21.04米,共5級,平面呈正方形,底層邊長5米。二層以上塔心實砌,玄奘塔造型莊重穩固,裝飾簡潔明快,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層北壁鑲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刻的劉軻撰文《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 。塔底層南面有拱形券洞。龕內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較矮小的磚塔一座,均高7米,都是3級,底邊長2米,分別為玄奘弟子窺基(西)和新羅王之孫圓測(東)的靈塔,造於公元682年和公元1115年,形式與玄奘塔略同。窺基原名尉遲洪道,是尉遲敬德的侄子,17歲出家拜玄奘為師,唐太宗賜他法號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窺基。他聰慧好學,很快就能幫助翻譯經文。50歲時,去世在譯經院的書案旁邊。圓測是新羅(朝鮮)王的孫子。隨遣唐使來到長安,他精通梵語,熟悉漢文,後拜玄奘為師,是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臨終前,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興教寺自建成至今千餘年間,幾度枯榮,歷盡滄桑。建寺約百年之後,即“塔無主,寺無僧”。唐文宗太和二年(828),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間(1862-1874)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幾成廢墟。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餘間,又先後由朱子橋、程潛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經樓、山門等,並補修了三塔。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兩次撥款整修。1982年以來,又進行了全面修繕、增建。1983年,興教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現興教寺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禪堂藏經樓等。

保護狀況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建成後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唐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唐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玄奘墓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四寶:山門鐘鼓樓藏經樓法堂。至徐霞客到西安時,仍見玄奘墓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歷來為人所樂道。法堂,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唐朝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藏經樓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1925年地震,塔頂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玄奘墓塔基座中發現唐朝時期的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唐朝貞觀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旅遊價值

玄奘墓塔玄奘墓塔
玄奘墓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陝西省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 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玄奘墓塔,這裡山青水秀,勝跡如林。處處顯出迷人神韻;玄奘墓塔依山傍水:腳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絕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著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進入山門,寺內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條寬18米,長400米的仿古大街直達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條騰飛的金色巨龍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兩頭威猛的金色麒麟保護著巨大的金色法輪。玄奘墓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個花壇、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兩排茂盛的箭竹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兩邊,且配有兩頭兩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獅子,給人以特別莊重,特別清靜之感。登上十二級台階,兩邊石欄桿上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孩子門最喜歡小獅子口中的活寶,爭相玩弄,竟將其模得光滑溜圓。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嘆為觀止,天王殿內的佛像更讓你心潮澎湃。玄奘,使你倍感親切;威武的韋馱菩薩會讓你肅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寶劍,有的擒地龍,有的抓銀鼠,一個個都腳踏妖魔鬼怪。此處佛像,無論比例、造型、無論色彩、神態,可謂巧奪天工,無可挑剔,你看後定會讚不絕口。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