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

玄中寺

玄中寺,坐落在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稱石壁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為祖庭。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基本信息

概況

玄中寺玄中寺香爐
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五脊六獸懸山式,萬佛殿五間,九脊十獸歇山屋,千佛閣三間硬山工,東西配殿各五間,飛檐斗拱,欞花裝修,雕樑畫棟,油飾彩畫,莫不俱備。殿內木雕佛造型生動,金壁輝煌。寺東山巔兩層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澀重檐,磚座寶頂,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閣內供木雕、泥塑、鐵鑄佛像共七十餘尊。玄中寺文物眾多,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該景點因距縣城較近,所以各方麵條件具備,尤其是交通、食宿更為方便、能滿足客人的基本要求。

玄中寺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北魏時期,弘揚淨土宗的高僧縣鸞曾住玄中寺傳播淨土教義,使玄中寺逐漸聞名於世。曇鸞(476-542年),山西雁門人,少年出家,廣學內外經典,對《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有特別的領悟。晚年移住玄中寺,宣傳淨土宗要義,很多人皈依該宗。東魏孝靜帝元善對其十分敬重,尊為"神鸞"。南朝梁武帝肖衍也很祟信曇鸞,稱之“肉身菩薩”。他圓寂後葬於汾西泰陵之谷。其主要著作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靜土義》。

曇鸞所奉的《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三經之一。它是通過神話傳說,宣傳西方阿彌陀極樂淨土無限美妙莊嚴,教導信徒若是善心修善持戒,或思念阿彌陀佛,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可滅罪消災,死後往生極樂淨土。

歷史

玄中寺玄中寺近觀
隋末唐初名僧道綽主持玄中寺,寺廟再度興盛。道綽(562一645年),并州(山西太原汶水人,是曇鸞淨土宗思想的繼承者。他14歲出家,習《大般涅磐經》,曾師慧瓚禪師,學習禪學。隋大業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曇鸞和尚碑》,被碑文中記述的曇鸞法師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事跡所感動,此後他即以玄中寺為中心傳播淨土教義,提倡掐珠念佛。他在玄中寺為信徒開講《觀無量壽經》約兩百遍,聽者眾多,每當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嘆,念佛之聲響徹林谷。

道綽每日“口誦佛號,日以七萬為限”。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號,便度一粒,如是,率之而積數百萬斛者”。據說他的信徒中,多的念豆量達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可見其心誠。道綽還常自製念珠送給信徒,教他們頌念佛號。由於他的熱忱弘化,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一帶七歲以上男女都會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唐太宗李世民曾到玄中寺訪道綽大師,為文德皇后祈願除病,可見道綽威望之高,影響之大。道綽常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稱之“西河禪師”。著有《安樂集》

貞觀十九年(645年),道淖在玄中寺圓寂

玄中寺玄中寺近觀
道綽之後,繼承和弘揚淨土宗的名僧是善導。善導(613一687年)的生平事跡在本書的陝西西安香積寺里作了全面介紹。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善導到玄中寺拜道綽為師,改信淨土法門,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圓寂後,他才回長安傳播淨土教義。後日本唐僧把淨土宗帶回日本,現日本淨土宗尊善導為淨土宗創始人。

玄中寺在唐朝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並賜名“石壁永寧寺”。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又賜名“龍山石壁永寧寺”。

宋朝時,玄中寺成為律宗道場,建立“甘露義壇”,同西都長安靈威壇、東都洛陽會善壇並稱為全國三大戒壇。然而,在宋哲宗趙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兩次大火,燒毀大半,分別由主持道珍元釗主持修復。金末,寺院再度毀於兵火。

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賜玄中寺為“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住持惠信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重興寺院。太宗後乃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參加長達三晝夜的水陸道場,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惠信弟子廣安做了太原路都僧錄。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達到了極盛。不僅寺內擁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屬下院多達40處,遍布現在的華北各省。

明朝永樂嘉靖和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玄中寺隨封建王朝興盛而興盛,寺廟多次得到重修和擴建。至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玄中寺也淪為廢墟,僧眾四散,文物流失。

為了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當地政府對寺內的殿堂、佛像和文物進行保護,並且從1954年起,對整個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師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門、鐘鼓樓、碑廊、東峰白塔等建築。近些年來,玄中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住持明達法師帶領僧人管理寺廟,進行了整修,使寺貌為之一新,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佛教信徒和遊人前來朝拜、遊覽。

布局

玄中寺玄中寺門樓
玄中寺的原存建築,除建於明歷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樓門外,其餘都已毀棄。現存者均為清代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建。寺廟依山迭起,隱在叢山絕壁之間,殿宇輝煌,樓閣宏偉,寺外清泉翠柏,院內毛竹青育,景象萬千。正如玄中寺大殿極聯所寫:

梵境入幽玄,端坐蓮台,妙法千秋光禹甸;
慈雲遍廣宇,流傳中土,風濤萬里到扶桑。

走進玄中寺,在中抽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

山門為單檐式門洞,正中是“永寧禪寺”四個古樸剛健的大字,金光閃爍。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正中供皆大歡喜的彌勒佛像,兩邊為泥塑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像,威武勇猛。

天王殿兩側為鍾、鼓樓。從天王殿通往大雄寶殿的南道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內各立一通古碑。西邊是唐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碑》,字型剛勁秀麗,為唐代女書法家、太原參軍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書,碑中記載了唐太宗與玄中寺的往來,這是道綽任住持時玄中寺盛況的歷史記錄。此碑是金泰和四年(1204年)依唐碑拓重刻。東邊是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

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

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木刻立像,莊嚴凝重,慈祥肅穆。阿彌陀佛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被認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因此,玄中寺的大雄寶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那樣供奉釋迦牟尼佛,而是獨奉阿彌陀佛像。大殿四周懸掛著十六羅漢畫像,姿態各異,形態超脫。

玄中寺玄中寺遠眺
七佛殿上懸掛著“西方聖境”門匾,寺內供奉著泥塑鍍金的七佛像,均為坐像。這七佛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再沿石階登上千佛殿,是玄中寺的最高點。極目遠眺,石壁山幽雅秀麗的景色盡收眼底。千佛殿內供牽著600餘移小型坐式佛像,正中供奉著一尊“旃檀佛”。

大雄寶殿西側的院內,有祖師堂。堂內正面懸掛著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的畫像。這三幅畫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慶長老與高階瓏山為首的佛教訪問團參觀玄中寺所贈,是由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真宗本願寺東本願寺分別繪製的。佛龕前懸掛著一對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淨土宗為紀念善導大師圓寂1300年來華參拜祖跡時贈送的。祖堂內還陳列著日本佛教界贈送的經書、法物、照片等禮品。

北魏造像殘碑上刻佛像,供養人與銘文。銘文為:“大代延昌四年歲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卻波村邑師比丘法歡合邑七十人上為皇帝陛下造石佛兩區願天下太平人民和順願從心。”

在七佛殿兩側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1通。其中有一塊罕見的八思巴文聖旨碑,刻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陰面是漢字正書。此外還有唐長慶三年(823年)的《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記載了玄中寺創建始末和特賜田莊的情況。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廢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鐵佛兩尊,對研究宋代鑄造工藝也有所幫助。

1994年5月10日,掩映在交城石壁山翠綠叢中的玄中寺,晴空萬里,彩繪一新,佛旗招展,鮮花盛開,迎來八方賓客,隆重舉行佛教淨土宗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銅像開光法會。

文化

玄中寺玄中寺大殿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經碰撞,終於尋找到了最佳接合點,與諦義相融通,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出了璀燦奪目的光彩,並以中國為基地向日本朝鮮東南亞和世界各地傳播。淨土宗在中國的出現則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頗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學理論簡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淨土宗是佛教中國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國1億多國民中大約有8000萬人信仰佛教,而在8000萬信仰者中又有4700萬人信奉淨土宗或者淨土真宗。日本的佛教傳自中國是不爭的史實,而淨土宗的傳入緣於中國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說:高倉天皇安元元年(中國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據善導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思想創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因尊曇鸞、道綽、善導為淨土宗之祖,並視三位祖師創辦、駐錫、主持之玄中寺為其祖庭,但長期以來玄中寺何在卻成為不解之謎。本世紀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學者常盤大定博士歷盡艱辛,多方考證,終於找到祖庭,它便是地處山西省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裡的玄中寺。

玄中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根本道場。這裡疊嶺周環,群峰瀉翠,山石拱列如壁,故山名“石壁”,寺亦因山而稱“石壁寺”又名“永寧寺”。據寺內所存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32年)《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銘記載,“時大魏第六王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曇鸞是北魏雁門(今代縣)人,於此講經說法,廣布淨土宗教義,並撰《天親淨土論》兩卷,名重一時,影響極大,被譽為“肉身菩薩”。隋末道綽、唐初善導二大師相繼在此弘揚淨土宗風,拓修寺院,使古剎達到其中史以來的鼎盛期。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親臨瞻禮,施捨“眾寶名珍”,為長孫皇后祈福消災。盛唐以後嘗於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內建“甘露無礙義壇”,與長安靈感壇、洛陽會善壇並為當時“天下三大戒壇”。此後屢經興廢,蒙古太宗辛卯年(公元1231年)賜名“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禪寺”,此後便統稱“玄中寺”。寺宇復興且臻達極巔,不僅廣有土地、山林,而且下院多達40餘處,遠及華北各省,名聲之大,無以復加。寺內現存最古建築為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閣、四殿三院,逐級升高,依山就勢,層層疊置。此外還有鐘鼓二樓、南北塔院、祖師殿、鳩鴿殿、接引殿、準提殿及僧舍、禪院、客房、齋堂等建築散布各處;秋容塔雄峙寺東山巔,為宋代遺物。寺內現存歷代碑碣48通,並有宋鑄鐵彌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為珍貴文物。

歷史記載

玄中寺玄中寺俯瞰
提起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名剎,應首推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十公里處深山中的玄中寺,因為它是淨土宗的發祥地

據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淨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台宗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淨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淨土宗就傳颳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據寺內碑文記載,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落成於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憲宗又賜名為“龍山石壁永寧寺”。隨著皇家對玄中寺的重視,該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擴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後,玄中寺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磨難,歷盡滄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燒盡,後經寺僧元釗負責修復。到了金末,該寺又為兵火所毀。到了元朝,由於寺院住持惠信負責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復。但元末的戰亂,又使玄中寺化為灰燼。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建,但均未達到以前興盛時的規模。民國年間,由於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運一天不如一天,歷史上一座名剎也未能逃脫被毀的命運。

玄中寺獲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從五十年代起,各級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玄中寺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不僅重建了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閣等主殿,還修建了祖師堂、禪堂院等建築。重修後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禪堂櫛比,神像或莊嚴,或慈祥,或威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但寺內更值得一看的東西,當推歷代碑刻了。這裡有北魏、北齊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此外,還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數十座。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時期的碑刻,不僅是一批藝術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這裡的碑文不僅記述了玄中寺的興衰歷史,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佛教史,特別是研究淨土宗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國際交流

玄中寺玄中寺法會
1983年3月,日本佛教淨土宗菅原長老的部分遺骨安放在玄中寺,譜寫了中日友好往來的又一佳話。菅原惠慶長老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42年,他克服重重困難,突破封鎖,從日本東京來到玄中寺,參加曇鸞大師1400年的紀念法會,並將玄中寺的棗帶回東京運行寺種植,將寺改為“棗寺”,列為玄中寺的下院。抗戰勝利後,他參加“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遺骨護送團”。在喚起日本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的反省,促進日中和平友好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56年10月,菅原長老應邀來參加玄中寺開光法會,受到中國佛教界的熱烈歡迎。這是戰後日本佛教界的第一個友好訪華使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菅原長老一生曾八次到玄中寺拜謁祖庭,並取“玄中寺”三字分別為其三個孫女命名。1964年7月來寺時還在祖堂前樹下埋下落齒。

日本菅原惠慶長老墓塔與原玄中寺住持象離和尚墓塔都建在寺院東側的山坡上,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墓塔亭閣式,單層石結構。墓塔乎取為四方形,塔基座為四方形蓮花座,座上為四方形須彌座式的金剛寶座。束腰三面刻蓮花浮雕。座上即四方形塔身,塔身上部由一組仰蓮花托著冀角如飛的塔頂,是按中國古代建築四阿頂的傳統形式設計。塔頂上部向內收四層疊澀,其上又托著一組秀麗挺拔的卷葉。塔剎部分由三組蓮花圖案組成,上托一顆摩尼寶珠。全塔共108瓣蓮花,表示念佛能除百人煩惱,得百八之昧。全塔高2.31米,底座直徑1.50米。
中寺還保存著歷代石刻造像、碑記40多件。這些文物不僅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也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參考價值。其中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殘)和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兩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

從佛教的傳承關係來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這兩大宗派都繼承了曇鸞、道綽、善導三祖的淨土法門體系,都尊曇鸞、道綽、善導為他們的祖師,視玄中寺為其祖庭。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兩大宗派的信徒多次來中國訪問,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會會長高階瓏仙為團長、菅原惠慶、竹村教智冢本善隆為副團長的日本佛教訪華親善使節團與我國佛教界四眾弟子一道,在寺內舉行了慶祝古剎重興及曇鸞、道綽、善導三祖師像開光法會。菅原惠慶長老一生曾八次參拜玄中寺,1963年來寺時還將脫落的牙齒埋於祖師堂前的樹下。1982年菅原長老圓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見,玄中寺在當代中日佛教關係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淨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淨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淨土宗就傳颳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旅遊攻略

住宿

玄中賓館位於交城汽車站東南,標間30/人,四人間10/床,在玄中賓館裡有介休綿山風景區接待中心。

交通

玄中寺距天寧寺約7千米,距交城約10千米。從交城文水的公路經過玄中寺山口,搭過路中巴到交城2元。路口進到寺院還有4、5千米,道邊周師傅家有三輪農用車,一次拉4個人,15元左右。在交城內計程車無計價器,城裡統一價5元。


呂梁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旅遊資源數量大,個性突出。境內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優美,文物古蹟景點甚多,革命紀念地和革命遺址聞名中外,享有“三晉第一名山”的“北武當山”,以其雄偉壯觀、山勢陡峭、奇岩怪石、刑態神妙而著稱。為中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玄中寺“作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和日本佛教淨土法門的祖庭,同樣以其山石奇峭、建築獨特、幽淨典雅而聞名中外。“蔡家崖”紀念地、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紀念地有極高的學習、紀念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紀念勝地。
景點 奎星樓 | 雙塔寺 | 南山寺 | 白龍廟 | 漢畫像石 | 鳳山道院 | 安國寺 | 白馬仙洞 | 柏窳山 | 北武當山 | 峰厚崖風景區 | 卦山 | 劉胡蘭紀念館 | 木樓 | 蔡家崖 | 龐泉溝 | 天寧寺 | 山神峪千佛洞 | 聖母廟 | 太符觀 | 香岩寺 | 杏花村 | 玄中寺 | 磧口古鎮 | 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 |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黑龍廟 | 西灣村 | 李家山 | 則天廟 | 香岩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