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荊葉

牡荊葉

牡荊葉,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Sieb. et Zucc.) Hand.-Mazz.的葉。分布於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具有解表化濕,祛痰平喘,解毒之功效。用於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濕瀉痢,腳氣腫脹,風疹瘙癢,腳癬,乳癰腫痛,蛇蟲咬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辛、苦,性平。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解表化濕,祛痰平喘,解毒。

主治

用於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濕瀉痢,腳氣腫脹,風疹瘙癢,腳癬,乳癰腫痛,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治風寒感冒:鮮牡荊葉24g,或加紫蘇鮮葉12g。水煎服。

2、預防中暑:牡荊葉嫩葉6-9g。水煎代茶飲。(1-2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3、治急性胃腸炎:牡荊鮮莖葉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久痢不愈:牡荊鮮莖葉15-24g。和冰糖,沖開水燉1小時,飯前服,每日2次。(《福建民間草藥》)

5、治腳氣腫脹:牡荊葉60g,絲瓜絡21g,紫蘇21g,水菖蒲根21g,艾葉21g。水煎熏洗。(《江西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者可用至30-60g;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採集加工

生長季節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牡荊又名:楚、荊、蚊香草、鋪香、午時草、洋公柴、五指柑、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黃荊條、荊條棵、黃荊柴。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絨毛。掌狀複葉,小葉5,少有3;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每邊有少數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中間小葉長4-13厘米,寬1-4厘米,兩側小葉依次遞小,若具5小葉時,中間3片小葉有柄,最外側的2片小葉無柄或近於無柄。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長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鍾狀,頂端有5裂齒,外有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頂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宿萼接近果實的長度。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分布於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藥材性狀

掌狀複葉多皺縮、捲曲,展平後小葉3-5枚,中間3小葉披針形,長6-10cm,寬2-5cm,基部楔形,先端長尖,邊緣有粗鋸齒;兩側小葉略小,卵狀披針形。上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下表面黃褐色,被稀疏毛。羽狀葉脈於背面隆起。總葉柄長3-8cm,密被黃色細毛。氣特異,味微苦。以色綠、香氣濃者為佳。

藥理作用

1、祛痰作用。

2、鎮咳作用。

3、平喘作用。

4、降血壓作用。

5、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能使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數和消化程度顯著提高。

6、對血清蛋白的調節作用。

7、鎮靜催眠作用。

8、抗菌作用。

9、其他作用,增強腎上皮質功能的作用。

10、毒性,無毒。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治小兒腹瀉,皮炎,濕疹,香港腳(足癬),白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