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

熊氏

熊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熊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熊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熊氏的傑出人物,尤北宋為最。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鄶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基本信息

簡介

熊氏熊氏
周成王姬誦時,追封功臣後裔,他的曾孫熊繹受封於楚蠻,建立楚國

鬻熊,姓羋,名熊,又稱熊蚤或羋蚤。祝融氏的後代,是陸終第六子季連的後裔。鬻熊九十歲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做老師。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當做老師。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其時鬻熊已經去世,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於楚地,子孫都以熊為姓。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

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鬻子》說九十歲才見文王,之後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於衛的事,算起他的年齡應該超過一百一二十歲才對。所以前面說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說不長壽。故楚人以鬻熊為始祖(楚人奉顓頊帝高陽氏為先祖,老童、祝融為遠祖,鬻熊為始祖)。

本名熊蚤,又稱鬻熊子、鬻子(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起子書之始,著有《鬻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類有《鬻子說》十九篇”。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諮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今傳《鬻子》僅二卷。),玄帝顓頊的後裔,楚國的先祖,楚國開國君主熊繹之曾祖父。

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世紀。其先祖為黃帝,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鬻熊為季連之裔孫。鬻熊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西周成王時,封熊繹在荊楚,建立楚國,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春秋時,楚國一度強大,勢力曾擴展到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為秦始皇所滅,後人多以熊為姓,並尊鬻熊為熊姓的得姓始祖。

作為傑出大酋的鬻熊,還通曉法術,是一位有聲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輩原為羋[mǐ]姓,羋國後裔。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從此立為國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姓氏字型:熊[熊,讀音作xióng(ㄒㄩㄥˊ),古音亦讀néng(ㄋㄥˊ)]

姓氏來源

源流一

熊氏熊氏
源於羋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羋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受官火正,後世稱其為鬻熊。其子後來事於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便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在《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卻己說:“九十歲才覲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於衛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贏政二十三(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為姓,以念亡國,並尊奉鬻熊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為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為漢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於普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據寧蒗縣永寧普米族傳說,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別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鹽源、寧蒗一帶。又據傳說,聯合為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里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別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戶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為Karla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為熊氏。
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為Kere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為氏,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熊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各支始祖

熊懷璞

熊文惠之子,明正統年間自南昌府豐城縣(今張巷鎮)罐山村遷居湖北鄖陽府竹谿縣。育三子,三子熊東海任揚州府儀征縣知縣,孫熊廣韶任竹谿縣知縣。是為竹谿縣熊氏始祖。
熊守乾

明嘉靖五年由吳入楚,卜居武陵前河五家沖。是為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

明洪武間由豐城遷居長沙河西都之沙河灣。是為湖南長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

明萬曆間自南昌府豐城縣遷居常德武前鄉花葉港。是為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安、熊榮、熊徙
熊安在明洪武初攜三弟熊榮、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遷居宿松城內北廂,未幾,榮轉遷大梵寺坂上屋,徙轉遷山下屋。是為宿松熊氏始祖。
熊慶賢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江西豐城遷到廣西臨桂東鄉五都一甲湖塘江背村(今桂林市郊區朝陽鄉江背村)
熊裕鳳
熊慶賢第五代,於前清康熙元年遷居於靈川四都一圖七甲堯樂村入籍(今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堯樂村)
熊秉璋
乃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江里上村人也,於唐時天佑二年蒞任來奧特授廣西鹽道使司,育桂子三枝,長曰國棟,次曰國梁,居住桂林,三曰國材,辭仕歸農,移居東鄉湖塘。國材公育四子,名曰家福、家祿、家禎、家祥,則家祿公育六子,名曰康福、康貴、康榮、康華、康興、康旺,於後晉時天福元年家祿公帶同六子又移至斯地居住,故稱名為大熊村,厥後兄弟六人分枝,各擇其地而居之,而吾始祖康榮公擇居文昌村,生二子,長曰寧忠,次曰寧恕。忠育四子,名曰克明、克理、克道、克德。恕育四子,名曰克文、克武、克顯、克達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
熊俊三於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與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轉籍江西,家於邑之油草塘。是為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華、熊安御、熊安珠
三人為堂兄弟,明中葉由江西豐城縣轉籍湘陰。是為湘陰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舉
三人為兄弟,由江西豐城遷居衡山縣登山石門石灣。是為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
三人為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遠縣東石鄉遷居瀏陽西鄉。是為湖南瀏陽熊氏始祖。
熊文韞
號野仙子,生歿葬闕,配湯氏,生子二:熊執易、熊九泰。是為湖南安化熊氏始祖。

秦滅楚後唯有榘公仍繼宗支以傳於今,是為遷秦一世祖。

榘公生熊洪,洪公生熊乃,遷四川,為四川一世祖。熊乃生二子:熊評(漢丹陽太守)、熊尤(又名百川,為漢京兆尹)。熊評生二子:熊合明(漢彭城大將軍)、熊謙吉;熊謙吉生熊義(為大司農),熊義生熊輯;熊輯生熊橋(漢獻帝初平中,為渠江太守長,因雍容蒞事,聽覽如流,召拜騎都尉)。熊橋生熊弘、熊睦。熊弘(召漢校尉),熊睦(東吳尚書)。熊弘生熊本初(漢徐州牧),熊本初生熊宜。熊宜生熊敬,熊敬生熊敏中(晉騎都尉)、熊介中(晉鹹陽令)。熊敏中生熊尊循(遷鄱陽、江西始祖。我族為尊循始祖後裔)。熊尊循生熊續,熊續生熊遠(東晉尚書,豫一世祖),熊遠生熊勵(為晉參軍),熊勵生熊袞(南北朝御史大夫,為固陵始祖)、熊襄(南北朝齊人,著齊書名河洛金匱)。熊袞生九子:熊震、熊坎、熊艮、熊升、熊晉、熊巽、熊鼎、熊恆、熊泰。熊泰(廣平太守,遠使安南)生熊輝,熊輝生熊緒(五代人,為鄱陽太守,家於莒),熊緒生熊蕎(為齊益州太史),熊蕎生熊韶、熊武。熊韶生熊彬(梁議曹郎),熊彬生熊虬(隋刺奸令),熊虬生熊導、熊尊。熊導生熊志,熊志生熊雍(唐大理司評事)、熊睦。熊雍生熊錫古,熊錫古生熊卓(唐長安史),熊卓生熊岑(唐京兆尹),熊岑生仲牧、叔獻(唐侍制,檀漆液頭祖)。仲牧生三子:熊執易、熊執書、熊執禮;熊執書、熊執禮均為南昌始祖。熊執易(同九經,策賢良方正,德宗朝為右補闕)生六子:熊琳、熊球、熊宗、熊瑜、熊即、熊郎。

熊琳(唐穆宗長慶元年,討賊有功,封汾陽侯,節鎮豫章,遂家溝上) 

熊球(唐宣城太守)生熊烈,熊烈生凱芝,凱芝生熊荊(唐學士) 

熊宗 

熊瑜(唐益州太守)

熊即(唐陳州長守) 

熊郎(唐諫議大夫) 

熊執易長子熊琳生熊喜、熊愈、熊叨。熊喜生熊志瓊(文武全才,唐威武將軍都督兩廣,敕葬金谿縣)。熊志瓊生三子:熊楚(唐吏部侍郎,居溝上)、熊悍(唐秘書少益左丞相)、熊襄(唐侍講學士)。熊襄生二子:熊迪、熊建。熊建生熊廣。 

熊執易六子熊郎(唐諫議大夫)生熊范,熊范生師察,師察生熊喬(唐進士兵部尚書),熊喬生熊鵠(九江太守)、熊鶴(武昌太守)、安生 

熊叨(為豫章一世祖)生六子:長子熊延福(生三子,鍾、鍶、皇,後晉天福二年,登國子監祭酒)

熊叨次子熊延禮(曾孫熊本,慶曆士第官順大夫侍制勛至上拄國江陵封開國伯,食邑九千戶賜紫金袋) 

熊叨三子熊延秘(唐兵部尚書,提兵福建)龍頭閣 

熊叨四子子熊延佑(宮秘少監);

熊叨五子熊延喜; 

熊叨六子熊延祚(官正銀青光祿大夫)南昌石湖祖; 

熊延福長子熊鍾生熊儔、熊侃(下房中房新建青山祖)、熊備(錄塘西邑路下祖);

熊延福次子熊鍶生熊誥(宋雍間仕驃騎上將軍,殿前指揮史);

熊延福三子熊皇生熊洽、熊穴(熊坊駝岑祖)。 

椐國興祖流源考稱:自懷王以後歷漢晉及唐,其間千有餘歲。由江陵而豫章,居南昌府豐城縣、進賢縣、鄱陽者余姓繁衍,人煙輻輳,文風大起,可稱最盛。辨考諸江右進賢舊譜云:時熊經自湖廣任鄱陽尹,升贑州通判,因寓居南塘嶺數傳,至仁瞻生執易(與湖北譜記敘有出入,湖北譜說是仲牧。),執易生琳,以破王仙之黃巢封豫章候。尋廢琳子贄為右拾遺與弟志諒由鄱陽遷豫章數傳,至建六歲失怙入贅於豐城拿闕陳氏生子叨,叨生延福、延禧、延秘、延祚、延佑、諸熊祖之迄。考豐城譜云:長宣公自唐宣宗太申年間由朱氏巷遷紫竹嶺。

久,福以功封銀青光祿大夫,在南塘時又在宣宗太宗年後則長宣公與延福兄弟疑同時人似未可信,為諸延苗裔也。然進賢譜敘又云:惟定建公為南昌熊之始共祖,又云:本公為神宗經略制置使,他譜又載為神宗翰林知制誥,則進賢譜中不外豐城人,豐城譜中亦多進賢人,豐城熊氏與進賢熊氏及散居各省各郡者俱共出一祖可知矣。但世遠年湮未敢意為揣合,而吾祖宗實公自宋祥興十二年由豫章遷楚之上湘白石圍山,而溯其所自固豐城慎嘉公之世裔也,居湘數百年間子姓繩蟄,有分居樓底岩前石頭埠、回龍山中,涉及遷徙秦蜀者星羅棋布,莫不奉宗實公以為一世祖。

但國興公所稱“舊譜”、“進賢譜”、“豐城譜”等如今編者尚未一見,這些資料當屬熊氏瑰寶,因此,凡今後有人祥考本族世系,當知本文依據為乾隆三十八年譜及湖北熊氏譜,若能找到其他更為詳細的老舊譜書資料映證最好。

乾隆三十八年譜稱宗實公為一世祖,宗實生爟,爟生四子:昌、誼、奭、澗,昌生三子:韓、乾、翰,韓生四子:忠、禮、元、德,元生二子:致極、致桂。致極生二子:義緒、義昭,義緒生二子:如鑠、如銘,如鑠生二子:徐祥、為祥,徐祥生二子萬馮、萬春,萬馮生二子堯凰、堯政,堯凰生二子世耀、世滾,世耀生添美,添美生子忠、子信,子信生五子:安福、安壽、安佑、安禎、安祥;安佑生六子:邦榮、邦華、邦富、邦貴、邦玉、邦德。安佑公六子各有分支,祥見譜書。乾隆三十八年譜在宗實公以下各支各派均有記載,有需要者可以索取。

遷徙分布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左右。

熊姓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並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號的。

唐宋年間,熊姓後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眾,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為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嶽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甌縣)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為望族,後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討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拚死抵抗,但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為明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陝西等省。明代以後,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並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台,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熊氏名人

基本概況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左右。
熊姓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並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號的。
唐宋年間,熊姓後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眾,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所載,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為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嶽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甌縣)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為望族,後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討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拚死抵抗,但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為明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陝西等省。明代以後,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並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台,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歷史人物

明朝兵部尚書-熊廷弼明朝兵部尚書-熊廷弼
熊侶,諡號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朋來——元朝文學家、音樂家,豫章(今南昌)人,宋鹹淳時進士。入元後,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說》、《瑟譜》。
熊文燦——永寧衛(今四川省敘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書。
熊廷弼——明湖廣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飛百,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他召集流亡,整肅軍令,訓練部隊,加強防務,在職年余,後金軍不敢來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賢專權,他被排擠去職。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瀋陽失守,再任經略,與巡撫王化貞不和。次年王兵敗潰退,他同退入關,後為魏忠賢冤殺。
熊大木——福建省建陽人,明代通俗小說的編著者與刊行者。編有《全漢志傳》、《唐書志傳》、《宋傳續集》、《楊家將演義》等通俗小說,其詠史詩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伯龍——清初無神論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鍾陵,漢陽(今屬湖北省)人。歷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學,通佛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曾編著《無何集》將王充《論衡》中駁斥讖緯神學的言論分類編排,從儒學立場對傳統宗教迷信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天不故意造作”,“災異非天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為鬼神。

現代人物

中華民國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人。字天翼。曾任淞滬警備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東北行營主任,1974年1月21日病故,終年81歲。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蘇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學習,加入岳王會,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徐錫麟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爾濱謀刺清海軍大臣載洵,被捕後就義。

哲學家-熊十力哲學家-熊十力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曾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武昌市市長等職,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熊希齡——湖南鳳凰人,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時因反對與日議和,被革職,戊戌政變時被禁錮。辛亥革命後,擁護袁世凱。後任唐紹儀內閣財政總長、內閣國務總理、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國同盟會會員,愛國主義者、報人。著有《中國革命的出路》、《中國社會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省黃崗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參加過武昌起義,任都督府參謀。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原儒》等。
熊雄(1892-1927.5),江西省宜豐縣人。中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督軍、川軍總司令等職,建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務。1970年病逝於北京。
中國內地
熊飛(1911-2000年),湖南省湘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奎(1912-1994年),福建省永定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挺(1905-1981年),安徽省金寨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晃(1913-1996年),湖南省瀏陽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兆仁(1912年——),福建省永定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作芳(1913-1994年),河南省新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伯濤(1904-1975年),武漢黃陂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應堂(1911-1996年),湖北省紅安縣華河區熊家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夢飛(1912-1995年),湖南省耒陽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熊光楷(1939.3-——),祖籍江西省南昌市,出生於上海市。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
上將-熊光楷上將-熊光楷
熊子丹(1930-——),北京市順義區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空軍航空學校。任軍區空軍參謀長助理、空軍師長、成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熊自仁(1943-——),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將。
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匯荃,安徽鳳陽人,生於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後三傑”之首(申健和陳忠經是另二傑)。
熊有倫,1939年生,湖北棗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工程信息和智慧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學界
熊耀華(1938.6.7—1985.9.21),筆名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他在1969年創作了一部先有劇本後有小說的武林奇書《蕭十一郎》,贏得讀者的廣泛讚賞。古龍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古龍為人豪氣乾雲,才華驚人,以無比豐富的創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影響巨大,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熊佛西(1900-1965)戲劇教育家,劇作家。江西豐城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上海戲劇學院首任正職院長,是中國話劇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賽金花》《山水人物印象記》《寫劇原理》《青春的悲劇》《上海灘的春天》等。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清光緒十一年農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上巴河張家灣人。代表作品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等書。
熊召政,著名作家,詩人。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現任《長江文藝》副主編。2005年憑藉《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2007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2007年被評為武漢大學第五屆傑出校友。著有長篇小說《酒色財氣》、《盅王》、《梅花鑰匙》。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資中人。著名教育學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編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校校報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高校校報研究會理事長。為新京報、北京青年報、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深圳晶報、珠江晚報、現代教育報等報專欄作者。

演藝界
熊天平(Panda,1969年8月24日-),本名熊威,台灣歌手,台中市和平區谷關人,祖籍湖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曾擔任過民歌手、滑雪教練、國家滑雪隊儲訓隊員。1997年出版第1張個人專輯《愛情多惱河》,並且憑著齊秦演唱的《火柴天堂》一曲獲得第八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至今已發行十多張音樂作品,並為許多歌手擔任詞曲創作。2005年與在中國工作時結識的歌手楊洋結婚。2009年和妻子楊洋於7月推出了公益新歌《團團圓圓》。同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六十周年聯歡晚會上和香港的謝霆鋒及中國的屠洪剛一起合唱《大中國》。
熊黛林,中國女演員,模特。出生於江蘇南京。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是護士。愛好舞蹈、音樂、彈琴、畫畫等。由模特出道,2006年後在香港發展,出演多部影視劇。代表作品有《葉問》、《拜金女王》等。
熊乃瑾,著名女演員,80後摩登小天后,以熱衷時尚聞名娛樂圈。她是新版《水滸傳》中痴情嫵媚的閻惜嬌、她是《故夢》中惹人憐愛的小韻仙和水漂萍,她是《房車奇遇記》中叛逆的搖滾女青年柳彤。熊乃瑾在表演上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熒幕形象,不斷突破嘗試不同風格的角色,而她舉手投足間遊走在古典與現代、清純與嫵媚、文藝與商業間的自信氣質,也受到越來越多導演的關注。
熊欣欣,中國著名導演,演員、武術指導。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亞洲動作導演,熊欣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涉足電影行業,經過20多年的執著與努力,終於成功轉型為“導演”。代表作品有:《黃飛鴻》《光輝歲月》等。
熊汝霖,(ShawnRolling,1978.1.2—)內地著名創作型男歌手,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音樂系。2006年央視《夢想中國》冠軍,2012年成立個人飛行大道音樂工作室。代表作品有:《天下無敵》《一如既往》《完美結局》等。


金融界
知名財經博主熊威知名財經博主熊威
熊威,男,生於湖南岳陽,知名財經博主,職業投資人,行銷導師。對期貨外匯黃金原油、CFD均有深入研究,對經濟數據K線理論、均線理論、指標理論、形態理論、波浪理論均有獨特的研究造詣。國內多家知名金融財經網站特約外匯黃金評論撰稿人。目前是《和訊財經》、《鳳凰財經》、《騰訊財經》、《新浪財經》、《中金線上》、《環球外匯網》、《第一財經網》、《網易財經》、《搜狐財經》、《東方網》、《證券之星》、《中國經濟網》、《中國資本證券網》、《中國財經》、《東南財經》、《3G門戶財經》、《中國金融網》、《幸福黃金網》《亞洲外匯網》《東方財富網》《財富雲端》《匯金網》《金投網》《黃金評論網》《滙豐外匯網》《亞洲外匯網》《金融界》《外匯通》等多家財經網站特約撰稿評論分析師,曾連續多年榮獲財經部落格百強。



海外

熊龍:(AlexYoong,1976年7月20日-)是一位馬來西亞籍的華裔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其父親為當地華人熊英華,母親為英國人。有一妹妹PhilippaYoong。熊龍是全球眾多華裔車手中,第一個參加F1正式比賽的華人。
熊玠,男,1935年7月23日出生,祖籍江西省。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州立大學新聞系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1949年隨家前往台灣,1958年移居美國,1977年加入美國籍。後任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兼該校政治研究所主任,美國當代美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政治學會、國際問題研究協會、亞洲問題研究協會、國際法協會、中國問題研究協會會員。與美台上層關係頗深。與美國前總統卡特、里根有一定交往,與美國國會有密切關係,1979年曾參加起草《與台灣關係法》。
熊邦欣,加拿大多倫多的華裔女孩,央視奧運華裔美女主播,獲得多倫多懷雅遜大學電視新聞學士學位,畢業後曾任多倫多FM680電台新聞及交通主播。2007年12月被中央電視台英文國際頻道聘為北京2008奧運會全球轉播的主持人。半年後中央台看出了她的藝術天賦,又讓她再做藝術和文化節目主持人。

其他
熊慶來(1893.9.11~1969),中國數學家,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息宰村,字迪之。1907年,考入昆明方言學堂。1909年,升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1911年進入雲南省高等學堂學習,1913年赴比利時學習採礦公費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他用法文撰寫發表了《無窮極之函式問題》等多篇論文,以其獨特精闢嚴謹的論證獲得法國數學界的交口讚譽。1915~1920年先後就讀於法國格倫諾布爾大學和蒙彼利埃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熊秉明,1922年出生於中國,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中國數學家熊慶來之子。熊秉明集哲學、文學、繪畫、雕塑、書法之修養於一身,旅居法國50年,無論對人生哲學的體悟還是對藝術創作的實踐,都貫穿東西,融合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代表作品有:《張旭與草書》《中國書法理論體系》等;

熊曉鴿,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IDG資本創始合伙人。1993年,協助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先生在中國創立太平洋風險技術基金(現更名為IDG資本),如今在中國管理著25億美元以上的創投資金,成為最早將西方技術風險投資實踐引入中國的人。“贏在中國”欄目策劃人和連續三年評審。波士頓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研究生、湖南大學外語系學士。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秭歸縣:秭歸縣是楚文化發源地,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資料,在距今7000年以前,縣境東鄰朝天嘴一帶就有人類定居生活。商王武丁時代(公元前十三世紀),秭歸為歸國所在地。西周周成王時代(公元前十一世紀),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天下分為郡縣,歸鄉在南郡轄區內。西漢朝元始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置秭歸縣。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還,亦來歸……因名曰秭歸。”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改秭歸縣為長寧縣。隋朝開皇三年罷下諸郡,改長寧縣為秭歸縣。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次年轄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置歸州。宋代仍名歸州。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為歸州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元至元十六年(庚申,公元1356年)降為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轄興山、巴東二縣。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並容美、龍潭十九個土司。清雍正十三年(癸酉,公元1753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為秭歸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先後隸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革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併,秭歸縣隸宜昌市管轄。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熊氏族譜
江陵堂熊氏族譜
蘭溪堂:以望立堂。
秭歸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隻老虎趴在那裡。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家譜文獻

浙江餘姚姚江熊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熊元齡主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常山新村熊氏宗譜三卷,(清)鄭啟新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新村。
浙江常山熊氏宗譜五卷,(民國)徐燮重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大橋村、浙江省常山縣大橋頭鄉新村。
江西南昌豫章熊氏九修族譜,(清)熊魁等纂,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宜豐熊氏秀翁植下支譜,(清)熊炳星纂,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罐山熊氏八修族譜,首二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缺卷首上冊)。
河南光山熊氏族譜四卷,(民國)熊緒端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玉泉、熊濟南等續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房會刊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天門競陵熊氏宗譜,熊矩曾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二十二卷,首四卷,(民國)熊開疆、熊裕絡等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施崗鄉施崗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民國)馮民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前進鄉李昱村。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十六卷,(民國)熊瑞玲、熊敬三續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潘塘鎮鄭樓村。
湖北新洲熊胡氏宗譜四十卷,首八卷,(民國)胡洪耀、胡嗣璈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三店鎮柳溪材。
湖北新洲熊氏宗譜四十三卷,(民國)熊仕藻、熊俊廷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長嶺鄉雄原村。
湖南長沙熊氏三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寧熊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清)蕭作齋序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蘭溪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有二部,僅存卷首)。
湖南寧鄉熊氏三修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民國)熊明陽序,民國二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僅存卷首)。
湖南湘潭中湘熊氏宗譜十四卷,(清)熊廣南、熊象琨等輯,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儒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潭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譜十八卷,(民國)熊詩誠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湘鄉熊氏四修族譜十七卷,(清)熊秀斐修,熊世驥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湘南湘鄉北門熊氏續修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熊堯農、熊著圃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湘陰羅湘熊氏三修宗譜,(清)熊運泰、熊景胡等纂,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熊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貴、熊高明重修,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益陽熊氏續修族譜九卷,(清)熊章溥、熊世珍主修,熊開楠等纂,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79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湖南益陽熊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民國)熊運蓮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沅江熊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第一~二存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蒲江縣大興鄉熊氏族譜,(清)熊世清撰,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魚江村。
泮陵熊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清)熊文熾等纂,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五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熊氏宗譜十卷首二卷,(民國)熊家梁等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姚江熊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熊元齡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玉泉、熊濟南等纂修,民國期間續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天門熊氏宗譜,(民國)熊矩曾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熊宗貴、熊高明重修,清鹹豐年間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中湘射埠熊氏六修支譜十八卷,(民國)熊詩誠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中國家譜網站。
熊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民國)熊軍蓮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沅江熊氏族譜三十五卷,首卷、末卷均上中下冊。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源默熊氏五修族譜續編十八卷,(民國)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鉛印本,分八部,共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熊氏六修族譜二十四卷,首三卷,(民國)熊輝楚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七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五卷、第三十四卷、卷首上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萍鄉萍西湘東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常德熊氏三修族譜,(民國)熊正鄉等纂修,民國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宿松熊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熊玉綸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一~七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宿松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年間雨錢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十二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清)熊兆春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五卷,首二卷,(清)熊羅衢等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慎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一~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熊氏族譜,(民國)熊性淦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羅湘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蒲圻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愛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熊氏續修族譜九卷,首一卷,(清)熊潤先等纂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楚為熊氏三修族譜十一卷。(民國)熊潤先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靖州楚為熊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山熊氏族譜六卷,(清)熊叨懋等纂修。清嘉慶十七年挹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熊氏續修族譜五卷,首二卷,附錄一卷,(清)熊京裕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敘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家乘,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安化熊氏五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熊曉初主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江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熊氏續修族譜,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鄉飛熊村熊氏修,待印。
湖北鄂州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第七卷已遺失,(清)嘉慶甲子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熊昌起(字翥雲)主修,現存於重慶市奉節縣安坪鎮望江村是日字號譜(此譜按千字文排序)。

字輩排行

江西九江縣城門鄉熊氏字輩:“文德傳方遠、詩書裕(玉)後琨、顯耀光前列、昌茂發興隆、禮樂從先進、克韶代啟宏”
江西九江熊氏字輩:“崇德開先安家定國錫爵佑年修心端志輝光遠傳”
江西九江熊氏字輩:“國自希先聖家修六再中”
江西廬山熊氏字輩:“勝漢庭文志邦彥克紹宗光明神佑啟貽謀德業新……詩書延甲第百世慶長春”
江西武寧熊氏一支字輩:“豫章基福慶,金華善律臻,志德宜稱頌,積學廣流傳”
江西武寧熊氏一支字輩:“上世守家國,江陵傳世遠,仁里自貽安”(1864先祖熊世祥自十堰市遷入)
江西修水熊氏字輩:“師望起慶遠軼金華”
江西吉安熊氏字輩:“文運天開泰家國進財豐”
江西灌山熊氏字輩:“金性道慎和位友”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盛朝崇聖典,中運煥賢模,學業宏開紹,修其嗣永夫,存先敦里樂,偉厚少詩書,仁儀宗全市,文章結炬而”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茂啟嗣英振興家聲“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錫衍科衛代”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雍昌逸岳景天昭觀嚴秉皓學之道澤明德義承先哲詩書啟坤訓忠垂世守”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盛朝崇聖典,中運煥賢模,學業宏開紹,修其嗣永夫,存先敦里樂,偉厚少詩書,仁儀宗
全市,文章結炬而”。南昌縣、南新鄉、周坊村、小淇熊
江西豐城熊氏一支字輩:“景運開萬年宗緒顯英才金陵光宇宙世代立天台”
江西豐城熊氏一支字輩:“士師周孔孟仁品尚端莊德厚垂千古道高仰萬邦鴻聲既丕著駿業斯遐揚裕後承先烈榮宗耀祖堂”
湖北鹹豐熊氏字輩:文天大允登朝興國應仕正
湖北廣水熊氏字輩:德世仁居上本宗義永傳齊家禮為貴守己智可全祖澤維新科甲聯登延後嗣書香遠紹人文繼起迪前光
湖北枝江熊氏字輩:“正大光明學維端方”
湖北鄂州熊氏字輩:“國治本賢良“
湖北洪湖熊氏字輩:“明德作善承先必良”
湖北武漢熊氏字輩:“大耀天忠光明尊守”
湖北漢川熊氏字輩:“大開文學崇德向前”
湖北恩施熊氏字輩:“明世代龍文”
湖北棗陽熊氏字輩:“啟開光景萬世克守祖德發揚永大長久”。
湖北宜昌熊氏字輩:“大臣朝天子永遠定家邦”
湖北長陽熊氏字輩:“大德茂盛慶方遠世澤長千古未太元萬發於增光”
湖北宜都熊氏字輩:“一本傳之遠楚幫永吉祥”
湖北當陽熊氏字輩:“君明臣自賢”
湖北應城熊氏字輩:“楚國光輝遠榮華繼祖開溫良恭謹讓存仁必世昌”
湖北鹹寧熊氏字輩:“廷福壽立勝大光明恢先慶緒永遠昌榮燕奕怡謀祖德瑜盛正啟家申元亨利珍”
湖北秭歸熊氏字輩:“開光營遠宗組得達昌隆”
湖北武穴、廣濟熊氏字輩:“德勝萬幫西”
湖北利川熊氏字輩:“克應朝臣正國上元開世永興光前裕昆富貴百代榮華萬年”。
湖北荊州熊氏字輩:“道學登洲紀家傳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詩書必發昌”。
湖北江陵熊氏字輩:“宣宗前緒經學永傳禮義道德可以希賢晉孫履泰謙豫益乾聲名克振榮華芳聯”
湖北石首熊氏字輩:“文必宗夢天尚昌啟懷予德世自芳敦本傳家惟孝友修身華國在忠良”
湖北公安熊氏字輩:“嗣永光先緒家傳志克昌善貽興可遠仁澤世承芳”
湖北竹溪灌山熊氏字輩:“文懷東廣廷國欽邦曰明懋正修齊治金性道慎和位育揚善達德經綸莊敬昭崇安定厚應端理恭臨”
湖北十堰熊氏字輩:“文章聽思應山大永房深林青月正麗從首學天道”
湖北竹山熊氏字輩:“茂先賢世明”
湖北熊氏合修字輩:“發源稽肇祖崇緒本高陽英秀鍾聖賢功勳耀漢唐臣心孚武穆師道啟周疆虎石雄威著螯峰正學張金錢雨孝子寶劍賜忠良各象傳音樂嘉言慶壽康名儒標介節太守具慈祥獻捷東夷畏榮旌甲第光前謀貽燕翼後起兢龍驤俊顏時蕃衍綿延德澤長”
湖南常德:為學希大用,紹廷道孔明
湖南南縣、益陽熊氏字輩:“大發再修旗傳家維禮浪”
湖南安化熊氏字輩:“鹹豐豫履泰師萃責觀臨益需謙節晉乾震鼎恆升”
湖南永州熊氏字輩:“一(時)世有道興(開)宏運,忠孝傳家詩禮先。科第盛增延祖德,迪光垂裕樂長年。奉獻華夏功勳顯,億代永昌福壽全。”(熊日高字輝遠,大明永樂四年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徙至永州府零陵縣七里坪創立基業)
湖南婁底熊氏字輩:“文韞→九泰→應華→貢元→超群→鳳儀→元慶→嗣武→淮→紀梁→素常→泰林→忠富→良洋→遠遜→勝雷→日高→升玉→麗書→蔭遠→德定→振芳→紹斗秀侃凌大本夢嘉養之楚才光安國經綸啟仕榮鹹豐豫履泰師卒賁觀臨益需謙節晉乾震鼎恆升聖智開新運化雨溥元群科學臻民富詩書展俊昆蕃衍江陵慶康樂兆和平英雄圖壯景飛虎躍前程宏謨綿萬世宗澤邁長春”
湖南衡陽熊氏字輩:“才子生湘國家聲振豫章克諧崇道範典學式經常”
湖南湘鄉、雙峰熊氏字輩:“福壽思志泰彥添循守大仕一奇金兆秀世基紹霈德立名方達勛崇譽益宣人村昭樹植禮義振班聯”
湖南桃源熊氏字輩:“朝文照世德公覺自忠心武學成明啟尚漢玉振強”
湖南桑植熊氏字輩:“啟懷予德世自芳敦本傳家唯孝友”
湖南張家界熊氏字輩:“再明文國尚英良相世正朝廷隆恩寵錫昌達遐爾遠鎮乾坤忠孝常嘉賢士金階時傳芳聲榮耀光宗洪振盛開詩禮元勛學業丕啟清泰詞華宜紹前人山川鍾其靈秀佐理先卜台星”
湖南瀏陽熊氏字輩:“文德芳傳遠家興正楚湘”
湖南熊氏一支字輩:“宗紹高陽緒家傳翰籍章人才常毓秀昌大永留芳立本開南服延枝振楚邦俊英錦世澤忠孝起賢良”
湖南熊氏一支字輩:“一世有道開宏運忠孝傳家四里先科地顏增盡祖德”
四川富順熊氏字輩:“恩文朝山在之光永膺廷端方維正士昌隆世代承”
四川廣元熊氏一支字輩:“必宗安正景啟維新聯步永德克開少廳有志興隆世發昌盛”
四川廣元熊氏一支字輩:“應仕克在文宗正朝庭開科甲從天起福德永興隆”
四川蓬安熊氏一支字輩:“永興紹家友志子作成”
四川自貢熊氏字輩:“大家文章俊傑真”
四川資中熊氏字輩:“永時應朝廷世代榮昌興有志成文學安邦定太平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賢君錢長久用宏開富貴宣顯達輝祖德名揚萬載傳景祥年積厚道公述宗遠”
重慶銅粱、潼南熊氏字輩:“國能師天大戰玉應全興有德明正錫陳先定永光”
重慶梁平熊氏字輩:“養應開先履道體乾世代克守昌大永傳”
重慶萬州熊氏字輩:“道德維崇祖宗傳繼衡良守家”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應大恩思國正益子萬良世其天心順金玉化文章”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奇仕天正直萬代承永昌朝廷同光輝”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應良成正開山永世朝剛祖季運連方萬代德雲昌”
重慶熊氏一支字輩:“國倫思天大占玉印全光有德明正習成先定遠昌”
貴州龍里熊氏字輩:“朝廷官清明安”
貴州遵義熊氏字輩:“金廷朝胤桀達陵祿挺煥鼎立慶法章遠熙圓紹芳載隆承鎮君楷(仕)模照華光”
貴州熊氏一支字輩:“戰國爭世海文之光永年希江益勝德福地廣興田”
貴州熊氏一支字輩:“端方維正……”
廣西桂林熊氏字輩:“孟在應弘上啟士世澤昌居家傳孝友佐國秉忠良聚順一庭樂登朝萬歲歡鳳翔知道泰麟見慶時康”
廣西桂林靈川熊氏一支字輩:肇啟梓富裕芝福尚官廣茂德奇欽詩學光明應瑞兆科翰文武聯高魁升任朝延維國相超元巨大鉉憲行榮桂宗昌飛鳳祥振家雲貽若繼美均錫萬世永傳芳
廣西富川熊氏字輩:“世子學祖先廷兆慶能有發春芳”
廣西柳州熊氏字輩:“正永成子國”
江蘇睢寧熊氏字輩:“大學之道在新民祥元建運恩兆龍章”
江蘇贛榆熊氏字輩:“秉守方正傳紀永昌”
河南南陽唐河縣熊氏字輩:“美進國夢,萬廣耀祥,堂中太和,顕(賢)有一德,尊道崇儒,誓首作則”
河南信陽熊氏字輩:“應世克科選士大兆山忠厚傳家久”
河南臥龍熊氏字輩:“國兆□百桂志昌士運傳祖德仁辛延澤長金玉啟元惠錫慶樂榮光”
安徽滁洲、定遠熊氏字輩:“權國志陽承明傳家世正道理福光華文昌宗萬英”
廣東英德熊氏字輩:“福祖英東富貴大昌兆德世錦毓發真祥龍中凰彩瑞獻文章朝廷邦國裕仁萬芳麒麟玉印光輝達良原名繡仕地久天長”
遼寧遼陽熊氏字輩:“福德吉萬世玉景振殿榮”
熊氏一支字輩:“國廷正士尚天白有顯邦紹宗啟緒志士克立崇本輝先家道永傳”
熊氏一支字輩:“志國仁恩遠傳家道學良祖宗開善本世徳用光昌”
熊氏一支字輩:“孝義行天永德昌善自龍”
熊氏一支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萬載長廉模儉孝訓世代築朝堂”
熊氏一支字輩:“興志在天成於其仁培德昌厚萬世維新”
桂林灌陽:“陸德光中國,含章紹作文”
陝西洋縣熊氏字輩:世肇基業德澤長,占應聖朝家國光,三多輝先成克永,開啟文明萬代昌
貴州安順小洞口熊氏字輩:應國朝祖賓毓士昌裕厚鍾祥大啟元勛丙文永武中正培成科弟蘭興思光德達全美新如應章衡

宗祠通聯

四言通聯

義疏三禮;史擅九朝。——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齊國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經學家,博通五經,尤其精於“三禮”,有弟子千餘人。仕北齊為國子博士,曾與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禮》疑義數十條,後入北周任露門學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下聯典指南宋進士熊克,字子夏,建陽人。紹興年間進士,歷官諸暨知縣、知學士院、台州知州,博聯強記,熟悉歷代典故,有惠政。被薦直學士院,後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興小歷》、《諸子精華》等。
西山廉士;東閣直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人熊孝則,以孝行聞名,孝宗曾召他進京,賜給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鑑》、《性理》、《孝經》等書籍,孝宗又賜他“西山廉士”四字。下聯典指清代湖北孝感人熊賜履,字敬修,一字青岳,號素九,別號愚齋,順治年間進士,由庶士吉士官檢討。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積弊,後歷官經筵講官、纂修實錄總裁、東閣大學士(宰相)兼吏部尚書等職,又四次任會試考官。研究程朱理學,主張“非六經、《論語》《孟子》之書不讀”,著有《經義齋集》等。
江陵世澤;制誥家聲。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熊本,神宗稱其文有典誥,遂知制誥。
唐旌孝子;宋仰名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熊袞,父喪不能葬,晝夜號泣,忽空中雨錢數萬,乃得華葬。下聯典指宋·熊禾,師學朱熹門下,宋亡不仕。

五言通聯

象分青氣外;景盡赤霄前。
——熊孺登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熊孺登《日暮天無雲》詩句聯。熊孺登,進士,鍾陵人。在《全唐詩》中有詩一卷。
獨學參群聖;
清心即半仙。
——熊香海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七言通聯

長思碧洞雲窗下;曾借黃庭雪夜抄。
——熊皎撰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熊皎《懷三茅道友》詩句聯。熊皎自稱九華山人,有詩二卷,今存詩四首於《全唐詩》中。

十言通聯

讀萬卷收,還須行萬里路;享百年壽,何如作百世佛5。
——熊亨瀚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詩人熊亨瀚自題聯。熊亨瀚(1894-1928年),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發粟賑饑,治羨江東之最;勤王斬將,忠欽麾下之城。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熊彥昭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熊飛的事典。
獅嶺播椒馨,節考孝、孝生忠,豈獨簪纓夸世胄;鵝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憑耕讀作人家。

——嚴問樵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江西省鉛山縣鵝湖熊氏宗祠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