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埋兒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人物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後人有詩云: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流傳故事

這則故事是荒誕不經的,但是一個孝子的深情躍然紙上。當在孝敬母親、關愛兒子的天平上只能傾斜一方的時候,他選擇了做孝子,而捨棄了做慈父。
此故事又重複地申說一個主旨,即行孝是會感動天地的,是會獲得好報的;在挖地獲得黃金一釜之後,既不用埋兒,又可以孝養老母,一個難題因孝而產生,也因孝而圓滿解決。
此故事雖然荒誕,但是對於今人未必沒有啟示。如今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寶貝”,父母對孩子是做牛做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邁的雙親、甚至是夫婦雙方的四位親人冷落了。當然反過來也不能只是為了老人一頭,而忽視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要尋找一種智慧來求其平衡:既對父母不失其孝,又對孩子不失其慈。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難題。
《為母埋兒》,又名《為母棄兒》等,講述了孝子郭巨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第九則故事。 此故事又重複地申說一個主旨,即行孝是會感動天地的,是會獲得好報的;在挖地獲得黃金一釜之後,既不用埋兒,又可以孝養老母,一個難題因孝而產生,也因孝而圓滿解決。
此故事雖然荒誕,但是對於今人未必沒有啟示。如今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寶貝”,父母對孩子是做牛做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邁的雙親、甚至是夫婦雙方的四位親人冷落了。當然反過來也不能只是為了老人一頭,而忽視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要尋找一種智慧來求其平衡:既對父母不失其孝,又對孩子不失其慈。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難題。

為母埋兒為母埋兒

[漢]郭巨,字文舉。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奪,民不得取。”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耀寒門。

傳說來歷

郭巨的母親常分減自己的飲食而給孫子吃。郭巨就對其妻說:“貧窮睏乏不能供養母親,兒子又分吃老母之食,何不拋棄這個小子?兒子可以再生,母親不可再有了。”“盍”,就是“何不”的意思。《二十四孝》的其他版本上為“盍埋此子”,或作“盍棄此子”,一個“埋”字,意思更加顯豁。
於是挖地掘坑三尺,這時卻從土中獲得黃金一釜。“釜”,古代六斗四升為一釜。金子上面寫著字,意思是:“上天賞賜黃金,給郭巨孝子,官員不準搶奪,民眾不準分取。”
這則故事是荒誕不經的,但是一個孝子的深情躍然紙上。當在孝敬母親、關愛兒子的天平上只能傾斜一方的時候,他選擇了做孝子,而捨棄了做慈父。
此故事又重複地申說一個主旨,即行孝是會感動天地的,是會獲得好報的;在挖地獲得黃金一釜之後,既不用埋兒,又可以孝養老母,一個難題因孝而產生,也因孝而圓滿解決。
此故事雖然荒誕,但是對於今人未必沒有啟示。如今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寶貝”,父母對孩子是做牛做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邁的雙親、甚至是夫婦雙方的四位親人冷落了。當然反過來也不能只是為了老人一頭,而忽視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要尋找一種智慧來求其平衡:既對父母不失其孝,又對孩子不失其慈。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難題。 山東省長清縣孝里舖的孝堂山相傳是郭巨故里,據傳“郭巨埋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筆者雖心嚮往一游,但終未成行。看到一些材料的介紹,更是為其魅力吸引。
孝堂山,其實是一座高約30米的土山,古代曾稱作巫山。因為這裡有一座石祠郭氏祠堂,即東漢孝子郭巨的墓祠,因而自南北朝以來,這座土山就著稱於世,且山名因之更名為“孝堂山”。

墓祠結構

先看其祠堂結構,有關材料說:石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進深2.13米,高2.63米,牆厚0.2米,全部用青石砌築而成。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等形狀,作單檐懸山頂式。前面正中置八角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與後牆間置跨度2.13米的三角石樑,負載著重達20多噸的屋頂,並將石祠分為東西兩間。就祠內題記和畫像風格判斷,建築年代約為公元一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
再看此中的文化層積,有關材料介紹:祠的各種建築構件上雕刻有垂帳紋、菱紋等簡樸的裝飾,石壁和三角形石樑上還雕刻有精美的圖畫,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天文星象以及朝會、出行、迎賓、征戰、獻俘、狩獵、庖廚、百戲等,十分豐富。雕刻手法多採用平地線刻法,風格勁利,在漢畫像石中獨具一格。
祠內還保存著許多漢唐以來的遊人題記,其中最早的是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和永康元年(167年)的兩則題記。在石祠的山牆外側,刻有北齊武平元年隴東王的《感孝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書法藝術價值。

墓祠

郭巨墓祠由於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所以自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把它錄入其著作《金石錄》後,後人又多有著錄。雖然有關建築的確切年代仍是千古之謎,至今眾說紛紜,但依然是研究我國建築史的寶貴實物資料。
又聽聞孝里鎮正在熱熱鬧鬧地評選“孝里鎮十大孝子”,此也可以悟通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是如此綿綿不絕的,那么也可以進而曉悟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更是不絕綿綿的了。

二十四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