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瘡

濕瘡

濕瘡是一種皮損形態多樣、伴有瘙癢糜爛流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患。中醫文獻記載有浸淫瘡、血風瘡、粟瘡等多種名稱。相當於西醫的濕疹。本病具有多行性損害、對稱分布、自覺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等特點。

簡介

濕瘡濕瘡

濕瘡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損,對稱分布,易於滲出,自覺瘙癢,反覆發作和慢性化為臨床特徵。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為多。

濕瘡在中醫文獻中早有記載,漢代《金匱要略》中稱之浸淫瘡。隋代《諸病源候論》中有詳細記述。以後諸家皆有發揮,因部位不同而有多種命名,如生在手足部的叫瘡,生在耳部的叫鏇耳瘡,生在臍部的叫臍瘡,生在陰囊部的叫腎囊風,生在下肢的叫血風瘡,生在乳部的叫乳頭風等。

濕瘡總由稟性不耐,風濕熱之邪客於肌膚而成。或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或由某些食物,如、蝦、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塵、羊毛、動物羽毛、病灶感染、腸寄生蟲病等引起;有的與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情志變化、神經因素等有關。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不運、濕邪留戀有關;慢性者因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而成;發於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於氣血運行失常,濕熱蘊阻所致。

濕瘡以皮膚瘙癢、糜爛、流滋、結痂等為症狀特點的一類皮膚病。雖然皮損多種多樣,形態各有不同,但均具有多形性損害、對稱性分布、瘙癢、反覆發作等特徵。發病率較高,男女老幼皆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常復發。急性者多泛發全身,慢性者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容易復發、較難根治。相當於西醫學的濕疹。治療以清熱利濕和養血祛風為原則。

總之,濕瘡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膚為主。外治宜用溫和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疾病分類

一般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疾病原因

總因稟賦不耐,風、濕、熱阻於肌膚所致。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魚腥動風之品,或嗜酒,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淫肌膚發為本病;或因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或因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而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

濕瘡濕瘡

1、急性濕瘡。以濕熱為主,常夾有外風。起病較快,常對稱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泛發全身,以面部的前額、眼瞼、頰部、耳輪、口周圍,以及肘窩、?窩、手部、小腿、外陰、肛門周圍等處多見。初起皮膚潮紅、腫脹、瘙癢,面積大小不一,邊界不清。繼而在潮紅的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皰疹水皰,群集或密集成片,此起彼伏,常因搔抓,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流滋、結痂,最後痂蓋脫落,露出光滑紅色的皮膚,並有少量的脫屑。輕者微癢,重者瘙癢難忍,成間歇性或陣發性發作,夜間更甚,影響睡眠。皮損廣泛者,伴有發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等證。治宜清熱利濕,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一般3周左右可治癒,但有復發傾向,常由吃辛辣和魚腥食物所引起。

2、亞急性濕瘡。主要為小丘疹、丘皰疹、小片糜爛和流滋,也可有結痂或脫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紅、水皰及液體滲出的明顯消退所形成,或由慢性濕瘡加重所致。亞急性較易轉為慢性,一般臨床上亞急性濕瘡與慢性濕瘡很難明顯區分。一般無全身不適,或有胸悶、納呆、便溏、苔膩、脈滑等證。治宜健脾利濕,佐以清熱,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3、慢性濕瘡。以血虛風燥,濕熱蘊阻為主。皮損多呈局限性,有浸潤、增厚、粗糙、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中心常有抓痕、血痂及點狀滲出等。其周圍可有散在的小丘疹。多發於手足背、小腿伸側、肘膝屈側、陰部、股部及肛門周圍等。瘙癢劇烈,呈陣發性,以睡前或遇熱時加重。病程數月或更久。或伴有頭昏乏力、腰酸肢軟、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濡細無力等證。治宜養血祛風、清熱利濕,用四物湯合萆?滲濕湯加減。

疾病分型

濕瘡濕瘡

1、耳部濕瘡:又稱鏇耳瘡。多發生在耳後皺襞處,也可見於耳輪上部及外耳道,皮損表現為紅斑、流滋、結痂及皸裂,有時帶脂溢性,常兩側對稱。

2、頭部濕瘡:多由染髮劑、生髮劑、洗髮劑等刺激所引起。呈瀰漫性,甚至累及整個頭皮,可有膿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黃痂,痂多時可將頭髮黏結成團,或化膿染毒,發生臭味,甚至可使頭髮脫落。

3、面部濕瘡:常見於額部、眉部、耳前等處。皮損為淡色或微紅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鱗屑,常對稱分布,自覺瘙癢。由於面部經常洗擦或套用化妝品刺激,病情易反覆發作。

4、乳房濕瘡:主要見於女性。損害局限於乳頭,表現為潮濕、糜爛、流滋,上覆以鱗屑,或結黃色痂皮,反覆發作可出現皸裂,疼痛,自覺瘙癢,一般不化膿。

5、臍部濕瘡:皮損為位於臍窩的鮮紅或暗紅色斑片,或有糜爛、流滋、結痂,皮損邊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膚,常有臭味,自覺瘙癢,病程較長。

6、手部濕瘡:由於手是暴露部位,接觸致病因素機會較多,故手部濕瘡極為常見。好發於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損形態多樣,邊界不清,表現為潮紅、糜爛、流滋、結痂。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至慢性時,皮膚肥厚粗糙。因手指經常活動而皸裂,病程較長,頑固難愈。

7、陰囊濕瘡:為濕瘡中常見的一種。局限於陰囊皮膚,有時可延至肛周,甚至陰莖部。有潮濕型和乾燥型兩種,前者表現為整個陰囊腫脹、潮紅、輕度糜爛、流滋、結痂,日久皮膚肥厚,皮色發亮,色素加深;後者潮紅、腫脹不如前者,皮膚浸潤變厚,呈灰色,上覆鱗屑,且有裂隙,因經常搔抓而有不規則小片色素消失,瘙癢劇烈,夜間更甚,常影響睡眠和工作。

8、小腿濕瘡:好發於小腿下1/3內側,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損呈局限性暗紅色,瀰漫密集丘疹、丘皰疹,糜爛、流滋,日久皮膚變厚,色素沉著。常伴發小腿潰瘍。部分患者皮損中心色素減退,可形成繼發性白癜風

9、錢幣狀濕瘡:是濕瘡的一種特殊類型,因其皮損似錢幣狀而得名。常發於冬季,與皮膚乾燥同時發生。皮損好發於手足背、四肢伸側、肩、臀、乳房等處。皮損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密集而呈錢幣狀,滋水較多。慢性者皮膚肥厚,表面有結痂及鱗屑,皮損的周圍散發丘疹、水皰,常呈“衛星狀”。自覺瘙癢劇烈,反覆發作,不易治癒。

診斷

濕瘡濕瘡

(1)急性濕瘡相當於西醫急性濕疹。本病起病較快,皮損常為對稱性,原發性和多形性(常有紅斑、潮紅、丘疹、丘皰疹、水皰、膿皰、流滋、結痂並存)。可發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亦可泛發全身,但常在頭面、耳後、手足、會陰部位對稱分布。

(2)亞急性濕瘡相當於西醫亞急性濕疹。常由急性濕瘡未能及時治療,或處理失當,致病程遷延所致。亦可初發即呈亞急性濕瘡。皮損較急性濕瘡輕,以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僅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自覺劇烈瘙癢,夜間尤甚。

(3)慢性濕瘡相當於西醫慢性濕疹。皮損多局限於某一部位,表現為皮膚肥厚粗糙,觸之較硬,色暗紅或紫褐色,皮紋顯著或呈苔蘚樣變。部分皮損可出現新的丘疹或水皰。患者自覺瘙癢,呈陣發性,夜間或精神緊張,飲酒、食辛辣發物時瘙癢加劇。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時輕時重。

鑑別診斷

一、接觸性皮炎與急性濕瘡相鑑別。有明確的接觸史。皮損局限於接觸部位,以紅斑、潮紅、腫脹、水皰為主,形態較單一,邊界清楚,去除病因後很快痊癒,不復發。

二、牛皮癬與慢性濕瘡相鑑別。皮損好發於頸項、四肢伸側、尾骶部。初為多角形扁平丘疹,後融合成片,典型損害為苔蘚樣變,皮損邊界清楚,無糜爛滲出史。

疾病治療

地膚子地膚子

本病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膚為主。外治宜用溫和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一、內治
濕熱蘊膚證,龍膽瀉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濕熱浸淫證,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脾虛濕蘊證,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血虛風燥證當歸飲子四物消風飲加減。
二、外治
①急性濕瘡:初起可選用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溫洗;若水皰糜爛、滲出明顯時,可選用黃柏、生地榆、馬齒莧、野菊花等煎湯濕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調搽;急性濕瘡後期滋水減少時,可選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②亞急性濕瘡:外治原則為消炎、止癢、乾燥、收斂,選用三黃洗劑、3%黑豆餾油、10%生地榆氧化鋅油外搽。

③慢性濕瘡: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黃軟膏、5%~10%複方松餾油軟膏
其他療法西醫療法,選用抗組胺藥、鎮靜劑、維生素類藥物。外用藥,氧化鋅油、3%硼酸溶液濕敷,亦可用糖皮質激素霜劑外搽。

辨證論治

溶解劑,如青黛膏溶解劑,如青黛膏治療

一、內治法
(一)濕熱浸淫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滋;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於,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辨證分析:濕熱浸淫,熱重於濕,故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於,尿短赤;濕熱浸淫肌膚則瘙癢無休,滲液流汁;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革蘚滲濕湯加減。
(二)脾虛濕蘊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流滋,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虛生濕,蘊積肌膚,故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滲出;脾虛濕阻中焦則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
(三)血虛風燥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
辨證分析: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虛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陰血不足則口乾不欲飲,脾虛則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為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瘙癢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二、外治法
(一)急性濕瘡初起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洗,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糜爛、水皰、流滋較多者,以收斂清熱止癢為原則,可選用馬齒莧水洗劑,黃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爐甘石、明礬各20g,煎水待冷後濕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鉛外洗;急性濕瘡後期,滋水減少、結痂時,以保護皮損、避免刺激、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余炎症為原則,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二)亞急性濕瘡以消炎、止癢、乾燥、收斂為原則,有少量流滋者,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無流滋者,可選用青黛散、祛濕散、新三妙散等油調外敷或黃柏霜外搽。
(三)慢性濕瘡以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症浸潤吸收為原則。可選用各種軟膏、乳劑,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如青黛膏、5%硫黃軟膏、5%一10%複方松餾油軟膏、濕瘡膏皮脂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及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

其他療法

西醫療法
①內服藥:以抗炎、止癢為目的,選用抗組胺藥、鎮靜劑。如撲爾敏、苯海拉明、多慮平、酮替芬、阿斯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選其中1~2種藥套用。急性期可選用鈣劑、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等靜脈給藥,或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合併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②外用藥:急性期無滲液者用氧化鋅油,滲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濕敷,當滲出減少時,可用糖皮質激素霜劑,可與油劑交替使用。醫學教育網整理亞急性期用糖皮質激素乳劑、糊劑。慢性期選用軟膏、硬膏、塗膜劑。對頑固局限肥厚性損害可用糖皮質激素作局部皮內注射,1次/周,4~6次為1個療程。

診療效評定標準

濕瘡濕瘡

一、診斷依據
1、亞急性濕瘡:皮損滲出較少,以丘疹、丘皰疹、結痂、鱗屑為主。有輕度糜爛面,顏色較暗紅。亦可見輕度浸潤,劇烈瘙癢。

2、急性濕瘡
(1)皮損呈多形性,如潮紅、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痂皮、脫屑,常數種形態同時存在。
(2)起病急,自覺灼熱,劇烈瘙癢。
(3)皮損常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遠端、陰囊等處多見。可泛發全身。
(4)可發展成亞急性或慢性濕瘡,時輕時重,反覆不愈。
3、慢性濕瘡:多限局於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顯的肥厚浸潤,表面粗糙,或呈苔癬樣變,顏色褐紅或褐色,常伴有丘皰疹、痂皮、抓痕。傾向濕潤變化,常反覆發作,時輕時重,有陣發性瘙癢。
二、證候分類
1、濕熱浸淫: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無休,滲液流汁。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乾,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2、脾虛濕蘊: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
3、血虛風燥: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乾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自,脈細弦。
三、療效評定
1、治癒:皮損消退。
2、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
3、未愈:皮損消退不足30%。

預防與調護

1、急性濕瘡忌用熱水燙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處。
2、濕瘡患者應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應忌食辛辣、魚蝦、雞、鵝、牛、羊肉等發物,亦應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蔥、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濕瘡或慢性濕瘡急性發作期間,應暫緩預防注射各種疫苗和接種牛痘。附:嬰兒濕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