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春

潘紅春.動物的味覺.生物學通報,1993,28(5):13-16 潘紅春.動物的鹽腺及其分泌機制.生物學通報,1994,29(5):8,18 潘紅春.黑斑蛙味覺器官形態學初步研究.安徽師大學報,1998,21(2):124-127

基本信息

一、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

人物簡介

曾用名潘鴻春,男,1969年2月生,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入選安徽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截止2009年2月,共發表論文50餘篇,申報1項國家專利,參編著作及教材各1本,並榮獲安徽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一)和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三)各1次。

主要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6.9---1990.7 安徽大學生物系,本科學習(動物學專業)
1990.9---1993.7 安徽師範大學生物系,攻讀碩士學位(動物學專業)
2001.9---2004.6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動物學專業)
2002.1---2002.3 印度Annamalai大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資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班
1993.7---至今 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主要講授課程
動物生物學
分子系統學
進化生物學

主要研究方向

動物功能蛋白基因工程方向: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動物功能蛋白基因的篩選、克隆、表達及相應重組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其在藥物、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套用研究。
重要模式生物水螅研究方向:水螅無性生殖時芽體的發生、發育進程及機制、芽體從母體脫落調控機制;水螅基盤再生進程中細胞轉移和分化、形態發生及基盤特異性過氧化物酶的表達等研究。
分子系統學方向:無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系統分類與分子系統進化研究。

主持或參與研究的主要課題

(一)縱向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組成型高表達的水螅基盤特異性過氧化物酶RNAi沉默對極性體制的維持及成熟芽體脫離母體調控機制的影響(No. 31171415),2012,主持。
安徽省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水螅基盤過氧化物酶特異性表達與水螅極性體制形成之間的內在聯繫及作用機制的研究(No. KJ2011A130),2011–2013,主持。
安徽師範大學生物大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 圓網蛛類分子系統發生的研究,2008–2010,主持。
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壁錢科擬壁錢科蜘蛛分子系統發生關係, 2006-2008,主持。
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 悅目金蛛大壺狀腺絲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達,2005-2006,主持。
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 安徽省偶蹄類野生動物分子標記的篩選及套用研究,2002-2003,主持。
(二)橫向課題
皖南雲豹保護生物學研究,安徽省林業廳專項基金,2000-2002
皖南梅花鹿保護生物學研究,國家林業局專項基金,2001-2004
安徽省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皖中、皖北片),國家林業局專項基金,1999-2001

教育科研

主要研究方向:
分子系統學方向:無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系統分類與分子系統進化研究。
動物生理生態學方向:研究水螅、渦蟲、蜘蛛等重要動物類群對環境適應性的生物學機制。
動物功能蛋白基因工程方向: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動物功能蛋白基因的篩選、克隆、表達及相應重組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其在藥物、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套用研究。
主持的主要課題:
圓網蛛類分子系統發生的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生物大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07.1-2008.12
壁錢科與擬壁錢科蜘蛛分子系統發生關係,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2006.1-2008.12
悅目金蛛大壺狀腺絲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達,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005.1-2006.12
安徽省偶蹄類野生動物分子標記的篩選及套用研究,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002.1-2003.12
皖南雲豹保護生物學研究,安徽省林業廳專項基金,2000.1-2002.12
皖南梅花鹿保護生物學研究,國家林業局專項基金,2001.1-2004.12
安徽省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皖中、皖北片),國家林業局專項基金,1999.1-2001.12
兩棲爬行動物味覺器官的進化研究,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997.1-1999.12
獲獎情況:
動物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第一完成人),2001年獲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揚子鱷消化道組織學、超微結構及內分泌細胞研究》(第三完成人),2002年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1999年獲安徽師範大學“皖泰”杯教師教學優秀一等獎
講授課程:
動物生物學
分子系統學
生物信息學

代表性學術論文

潘紅春,吳寶山,郝家勝朱國萍. 從16S rDNA基因序列初步探討擬壁錢屬和壁錢屬蜘蛛系統發生關係. 動物分類學報,2007,32(1):131-136
潘紅春,吳寶山,宋大祥,郝家勝,朱國萍. rRNA及MaSp1基因不支持圓網蛛類(蜘蛛目:妖面蛛總科 + 園蛛總科)的單系起源. 動物學報,2007,53(3):489-501
潘紅春,宋大祥,周開亞,朱國萍.蜘蛛大壺狀絲蛋白基因的克隆與原核表達. 生物工程學報,2007,23(3):446-451
潘紅春,宋大祥,周開亞.悅目金蛛絲腺SMART RACE cDNA文庫的構建與鑑定.蛛形學報,2005,14(2):65-69
潘紅春,馬靜靜,郝家勝. 兩種織圓網蜘蛛個體大小與蛛網粘絲區面積間關係. 蛛形學報,2005,18(1):出版中
蘇成勇,朱國萍,郝家勝,陳娜,潘紅春,吳冬霞,張小平.鳳蝶亞科線粒體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統發生分析(蝶亞目,鳳蝶科).動物分類學報,2007,32(2):334-341
陳娜,朱國萍,郝家勝,張小平,蘇成勇,潘紅春,吳冬霞.基於線粒體16S rDNA序列探討蛺蝶科(鱗翅目,蝶亞目)主要類群的系統發生關係.動物學報,2007,53(1):106-115
冬霞,郝家勝,朱國萍,陳娜,蘇成勇,潘紅春,張小平.基於線粒體Cytb基因的線蛺蝶亞科的系統發育.動物學研究, 2007,28(1):1-8
王瑩,蘇成勇,潘紅春,郝家勝.基於線粒體COI基因序列分析寶貝科(Cypraeidae)腹足類動物的系統發生關係.動物分類學報, 2007,32(1):124-13
潘紅春,王芳芳,吳寶山,孫禎,朱國萍. 短波紫外線(UV-C)對日本三角渦蟲的損傷及6種酶活力的影響. 雷射生物學報,2007,16(5):563-568
潘紅春,范傑,王芳芳,孫禎.pH值對日本三角渦蟲種群增長、無性生殖及6種酶活力的影響.水生生物學報,2008,32(2):46-51
孫禎,潘紅春(通訊作者),王芳芳,范傑. 溫度對日本三角渦蟲種群增長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響.安徽師大學報,2008,31(1)
潘紅春,宋大祥,周開亞.蜘蛛絲蛋白研究進展.蛛形學報,2006,15(1):52-59
潘紅春,吳孝兵.揚子鱷牙齒的發生與替換.解剖學報,2002,33(6):652-655
潘紅春,蔡亞非,陳壁輝.揚子鱷舌腺超微結構.解剖學報,1997,28(1):102-105
潘紅春,年士政,陳壁輝.揚子鱷卵殼掃描電鏡觀察.解剖學報,1997,28(1):98-101
潘紅春,唐劍雲,陳壁輝.揚子鱷腎的超微結構.解剖學報,1995,26(4):436-438
潘紅春,陳壁輝.揚子鱷味蕾及口腔上皮形態學初步觀察.動物學雜誌,1998,33(1):46-47
潘紅春,唐劍雲.鯉魚味蕾的分布及上皮解剖學初步研究.動物學雜誌,1994,29(5):13-16
潘紅春.鯉魚味蕾的超微結構,動物學雜誌.1997,32(3):11-13
潘紅春,陳壁輝.兩種不同習性魚類視網膜的光鏡觀察.動物學雜誌,1995,30(5):6-8
潘紅春,吳孝兵.兩種蛙類腎細胞超微結構與環境適應性的研究.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2
潘紅春.虎紋蛙外周血細胞超微結構研究.解剖學雜誌,2001, 24(6):565-568
潘紅春; 吳孝兵; 周開亞.江豚味蕾的分布及超微結構.解剖學雜誌,2003,26(1):64-68
潘紅春,吳孝兵.大鯢右眼隱於皮下一例.解剖學雜誌,2003, 26(4)
潘紅春,吳孝兵,施葵初,顧長明,劉嵩,吳月龍.雲豹味蕾的分布與結構.解剖學雜誌, 2004,27(2):188-191
潘紅春.動物的味覺.生物學通報,1993,28(5):13-16
潘紅春.動物的鹽腺及其分泌機制.生物學通報,1994,29(5):8,18
潘紅春,唐劍雲,陳壁輝.兩種不同習性蛙類腎單位功能調控的比較研究.電子顯微學報,12(1):19
潘紅春,陳壁輝,唐劍雲,華田苗.揚子鱷氣管及肺顯微和超微結構的觀察.野生動物,1995,1:38-39
潘紅春.黑斑蛙味覺器官形態學初步研究.安徽師大學報,1998,21(2):124-127
潘紅春,吳孝兵.揚子鱷臭腺腺細胞分泌顆粒的電鏡觀察.安徽師大學報,1998,21(4):339-342
潘紅春,汪安泰.天藍喇叭蟲的固著行為及偽足形成的觀察.安徽師大學報,1999,22(1):47-49
馬長艷,周開亞,郭豫傑,王義權,潘紅春,趙乃剛汪朝暉.中華絨螯蟹卵巢RACE cDNA文庫的構建.動物學雜誌,2003,38(2)14-16
蔡亞非,唐劍雲,潘紅春,陳壁輝.赤鏈蛇精子頭部形成的電鏡研究.解剖學報,1997,28(1):94-97
李炳華,潘紅春,吳海龍,唐劍雲,陳士起.掃描電鏡下兩種鳥卵結構的比較.野生動物,1997,2,47-48
蔡亞非,潘紅春,陳壁輝.烏龜(Chimemys reevesii)精子的超微結構.解剖學報,1996,27(3):323-326
汪安泰,潘紅春,田勝尼.水螅細胞層內營養分布動態的研究.安徽師大學報,1996,19(3):245-248
徐晉麟,潘紅春,李光敏.採用分裂阻斷法研究黃鱔的核型和減數分裂.水生生物學報,1994,18(2):164-169
專利:
周開亞,宋大祥,潘紅春.重組悅目金蛛大壺狀腺絲蛋白及其製備方法.中國國家專利,2005,專利公開號:1563085
潘紅春. 用於高GC含量基因擴增的高效PCR體系添加劑.2009,中國國家專利申請程式中.

二、西南大學教授

潘紅春,女,生於1966年,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於西南大學。 曾擔任多家製藥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質量管理處副處長、車間主任、總經理助理等職,國家級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藥物分析專業)。長期從事生物製藥及現代藥物製劑等相關領域的科研、產品開發與教學工作,尤其擅長於生物製藥的工程放大、工藝技術最佳化以及藥物製劑的質量研究,熟悉藥品生產的GMP管理。先後主持和參與澱粉酶、糖化酶、磷酸二酯酶、纖維素酶、L-天冬醯胺酶、呈味核苷酸、轉基因植物、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重組人α干擾素、重組人ω干擾素、輔酶Q10、甲硫氨酸維B1、PEG化重組蛋白、紫杉醇、環孢素、布洛芬、沙坦複方降壓藥等相關的20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參與製藥企業質檢中心、基因工程藥物研究室、中試車間、生產車間的工程建設。 在《J Pharm Biomed Anal》、《生物工程學報》、《微生物學報》、《中國生物製品學雜誌》等多種核心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輔酶Q10、紫杉醇、環孢素等相關國家發明專利7項,為企業獲得SFDA藥品批准文號4個和臨床批件2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