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芳齋

漱芳齋

漱芳齋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之精華,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重華宮東側,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於明永樂[明朝]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後,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目前,漱芳齋建築及內裝修均完好,為故宮博物院貴賓接待處,用於國家領導及外國首腦參觀故宮時休息,為遊人不得進入的非開放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漱芳齋漱芳齋
漱芳齋,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後,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

建築特點

漱芳齋漱芳齋
漱芳齋為工字形殿,有前後兩座廳堂,中間有穿堂相連。其中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遊廊相連。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安風門,余皆為檻窗。室內明間與次間以落地花罩分隔,以楠木製作,十分精細,東次室額曰“靜憩軒”,為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御題,是弘曆少時讀書之地。殿前東西配殿各三間,東配殿明間前後皆開門,東出即御花園。院落南房北面接戲台一座,與漱芳齋前殿相對。戲台為亭式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台面90㎡左右,黃琉璃瓦重檐四角攢尖頂,風格高雅,匾名“昇平葉慶”。戲台上有樓,天花板上設天井,可以放井架轆轤等機械設備,供演神仙劇使用,台板下有一口大井。為皇宮內僅次於暢音閣大戲台的一所戲台,也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台,年節時常有演出。

後殿名“金昭玉粹”,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檐明間接穿堂與前殿相連,余皆為檻窗。另有西耳房一間,西配房三間。殿內西梢間修小戲台一座,面東,為竹木結構,樣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專為皇帝和太后吃飯時演出15分鐘的小戲而設的,方亭上懸掛著乾隆皇帝書寫的“風雅存”匾額,前檐左右柱上各懸古琴形木製楹聯曰“自喜軒窗無俗韻,聊將山水寄清音”。台後開小門與西耳房相通。殿之東室額曰“高雲情”,與小戲台相對,為侍宴觀戲之處。

齋內匾額為“正誼明道”,東室懸掛著兩塊匾額“莊敬日強”和“高雲情”,對聯為“花香鳥語群生樂;月霽風清造物心”,匾額及楹聯均為乾隆皇帝御筆。漱芳齋中其他幾處佚名題寫的對聯有:“澄心待萬幾;恭己奉三元”,“自喜軒窗無俗物;聊將山水寄清音”,“瑞景瓊樓開錦繡;歡聲珠閣奏雲韶”,“綠綺琴彈白雪引;烏絲絹寫黃庭經”,“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由舊典時式,其永無愆”,“寫誠敬之心,禮章樂亮;繪恬熙之象,日麗風和”,“清燕凝神,天和閒處養;從容守正,元化靜中涵”,“春秋富佳日,松竹葆長年”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