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

滑石

滑石是熱液蝕變礦物。富鎂礦物經熱液蝕變常變為滑石,故滑石常呈橄欖石、頑火輝石、角閃石、透閃石等礦物假象。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矽酸鹽礦物,它非常軟並且具有滑膩的手感。人們曾選出10個礦物來表示10個硬度級別,稱為摩斯硬度,在這10個級別中,第一個(也就是最軟的一個)就是滑石。柔軟的滑石可以代替粉筆畫出白色的痕跡。滑石一般呈塊狀、葉片狀、纖維狀或放射狀,顏色為白色、灰白色,並且會因含有其他雜質而帶各種顏色。滑石的用途很多,如作耐火材料、造紙、橡膠的填料、絕緣材料、潤滑劑、農藥吸收劑、皮革塗料、化妝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

基本信息

概述

滑石滑石

滑石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 :“滑石,正白。 又有冷石,小青黃,性並冷利,亦能燙油污衣物。今出湘外始安郡諸處。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人多以作家中明器物,並散熱,人用之不正入方藥。赭陽縣先屬南陽,漢哀帝置,明《本經》所注郡縣,必是後漢時也,掖縣屬青州東萊,卷縣屬司州滎陽。”《本草圖經》:“滑石,今道、永、萊、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種。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雲,YONG城縣出YOUG石,YONG 石即滑石也。土人以為燒器,用以烹魚是也。萊、濠州出者,理粗質青,有白黑點,亦謂之斑石。《本經》所載土地,皆是北方,而今醫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來。或雲沂州出一種白滑石甚佳,與《本經》所云泰山之陰相合。然彼士不取為藥,故醫人亦鮮知用之。今濠州醫人所供青滑石,雲性微寒,無毒,主心氣澀滯,與《本經》大同小異。”《綱目》:“ 滑石,廣之桂林各邑及》?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 白黑二種,功皆相似。 山東蓬萊縣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醫方有桂府滑石,與桂林者同稱也。今人亦以刻圖書,不甚堅牢。滑石之根,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黃子為石腦芝。”

滑石的形態:單斜晶系。晶體呈六方形或菱形板狀,但完好的晶體極少見,通常為粒狀和鱗片狀的緻密塊體。淡綠色、白色或灰色。條痕白色或淡綠色。光澤脂肪狀,解理面顯珍珠狀。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沿底面極完全。硬度1,比重2.7-2.8。性柔,有滑膩感。塊滑石能被鋸成任何形狀,薄片能彎曲,但無彈性。

滑石是一種常見的酸鹽矽礦物,它非常軟並且具有滑膩的手感。人們曾選出10個礦物來表示10個硬度級別,稱為摩斯硬度,在這10個級別中,第一個就是滑石。柔軟的滑石可以代替粉筆畫出白色的痕跡。滑石一般呈塊狀、葉片狀、纖維狀或放射狀,顏色為白色、灰白色,並且會因含有其他雜質而帶各種顏色。滑石的用途很多,如作耐火材料、造紙橡膠的填料、絕緣材料、潤滑劑、農藥吸收劑、皮革塗料、化妝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滑石是已知最軟的礦物,其莫氏硬度標為1。用指甲可以在滑石上留下劃痕。
河南省方城縣的獨樹鎮區北部伏牛山余脈淺山丘陵地帶,已探明的滑石貯量達80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滑石加工生產基地。滑石是一種重要的陶瓷原料,它用於陶瓷坯料和釉料中,作為化工料引入釉中,起降溫,改善釉面粗糙度的作用。

藥品簡述

滑石滑石

藥名:滑石
漢語拼音:HUASHI
英文名:Talc, Talc powd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lcum;Pulvis Talci
別名:液石、共石、脫石、番石、夕冷、脆石、留石、畫石。
處方名:滑石、滑石粉、西滑石、飛滑石、水飛滑石
性味:甘談,寒。
歸經:入胃經膀胱經
功能: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
主治: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布包。外用適量。
生態環境:多產於變質岩、石灰岩、白雲岩、菱鎂礦及頁岩中。
資源分布:江西、山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遼寧等地。
藥材基源:本品為矽酸鹽類礦物滑石族滑石,主要含水矽酸鎂[Mg3(Si4O10)(OH)2](即3MgO·4SiO2·H2O.)。
採收儲藏:採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
炮製:
1、滑石《世醫得效方》:“碎,綿裹。”《藥品辨義》:“颳去浮黃土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搗碎。
2、滑石粉《雷公炮炙論》:“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於日中曬乾方用。”《蘇沈良方》:“水研如泔,揚去粗者存細者,瀝乾,更研無聲乃止。”
《醫宗粹言》:“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入煎湯皆不作效。”現行,取淨滑石碎塊碾成細粉,或取淨滑石粗粉加入多量的清水,研磨,攪拌,待粗粉粒下沉,細粉粒混懸於水中時,傾取上層混懸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覆運算元次,合併混懸液,靜置沉澱,傾去上清液,將洗淀物曬乾後再碾散。水飛石可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淨,便於內服或外用,以利水通淋,清熱解暑為主。

用藥禁忌

1、脾虛氣弱,精滑及熱病律傷者忌服。孕婦慎服。
2、《本草經集注》: "石韋為之使。 惡曾青。"
3、《本草經疏》:"病人因陰精不足、內熱以致小水短少赤澀或不利,煩渴身熱由於陰虛火熾水涸者,皆禁用。脾胃俱虛者,雖作泄勿服。"
4、《藥品化義》: "渴而小便自利者,是內津液少也;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是熱在下焦血分也,均不宜用。且體滑,胎前亦忌之。"
5、《本經逢原》:"元氣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匆服。"

化學成分

滑石滑石

滑石主含矽酸鎂〔Mg3(Si4O10)(OH)2或3MgO.4SiO2·H2O〕,其中 gO31.7%, SiO263.5 %,H2O4.8%。通常一部分 MgO為 FeO所替換。此外還含氧化鋁(Al2O3)等雜質。常含少量元素晶體屬三斜晶系的層狀結構矽酸鹽礦物。假六方片狀單晶少見,一般為緻密塊狀、葉片狀、纖維狀或放射狀集合體。白色或各種淺色,條痕常為白色,脂肪光澤(塊狀)或珍珠光澤(片狀集合體),半透明。摩氏硬度1,比重2.6-2.8。一組極完全解理,薄片具撓性。有滑感,絕熱及絕緣性強。

藥理作用

1、保護皮膚和黏膜的作用:
滑石粉由於顆粒小,總面積大,能吸著大量化學刺激物或毒物,因此當撒布於發炎或破損組織的表面時,可有保護的作用;內服時除保護髮炎的胃腸黏膜而發揮鎮吐、止瀉作用外,還能阻止毒物在胃腸適中的吸收。滑石也不是完全無害的,在腹部、直腸陰道等可引起肉芽腫。
2、抗菌作用:
用平板法使培養基含10%的滑石粉,對傷寒桿菌與副傷寒甲桿菌有抑制作用; 用紙片法則保對腦膜炎球菌有輕度抑菌作用。

臨床套用

滑石滑石

1、用於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可配車前子木通等品;

2、用於濕熱引起的水瀉,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車前子等同用。

3、對暑熱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鮮藿香、鮮佩蘭等同用;

4、治濕溫胸悶、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葉等同用。

5、本品外用還能清熱收濕,用治濕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爐甘石,枯礬等同用。

6、六一散:滑石粉600g,甘草100g。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細粉,與滑石粉混勻,過篩,即得。本品為淡黃色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潤滑感。顯微特徵:不規則塊片無色,層層剝落痕跡。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功能清暑利濕。用於暑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治痱子刺癢。調服或包煎服,每次6-9g,每日1-2次;外用撲撒患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北京市藥品標準》1983年]

7、益元散: 滑石粉60份,甘草10份,硃砂3份。以上三味,除滑石粉外,硃砂、甘草分別粉碎成細粉,與上述滑石粉配研,過篩,混勻,分裝成每包6g。本品為淺紅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潤滑感。顯微特徵:不規則塊片,無色,有層層剝落痕跡;纖維束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不規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取本品加鹽酸與氯仿,回流1h,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對照片,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m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一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10:20:7:0.5)為展開劑,以10%磷鑰酸乙醇溶液為顯色劑。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功能清暑利濕,除煩。主治暑熱身倦,心煩口渴,小便黃少。調服或煎服,每次6g,每日1-2次。(《北京市藥品標準》1983年)

8、碧玉散:滑石(飛)600g,青黛35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細粉,過60目篩。各取淨粉,混勻,即得。本品為灰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清暑熱,平肝火。用於暑熱蘊積,煩渴引飲,肝火旺盛,小便短赤。口服,每次12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

9、溫六散: 滑石(飛)600g,乾薑50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細粉,過60目篩。和勻,即得。本品為米黃色粉末;味微甘帶辛。功能祛暑散寒,除嘔止瀉。用於暑月受寒,嘔吐泄瀉。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

10、天水散:滑石(飛)600g,甘草100g,寒水石100g。以上三味,分別研細粉,過篩,混勻,即得。本品為米黃色粉末,味微甘。功能清熱解渴。用於身熱煩悶,口渴引飲。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

11、雞蘇散: 滑石(飛)600g,薄荷60g,甘草100g。以上三味,薄荷、甘草混合,粉碎成細粉,再與滑石粉混合,過60目篩,混勻,即得。本品為淡灰白色至淡青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甘,有清涼感。功能清暑利濕,散風。用於外感暑風,頭痛發熱,小便不利。口服,每次9-15g,每日1-2次,布袋包煎。(《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

常用配方

滑石滑石

1、煩熱多渴。用滑石二兩,搗碎,加水三大碗,共煎成三碗。支渣留水,和米煮粥吃。

2、女勞黃疸(下半天發熱惡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額頭變為黑色)。用滑石、石膏,等分為末,大麥汁送下。一日三次。小便大利即愈,腹滿者難治。

3、傷寒症流鼻血(因汗出不來而流鼻血。如血色紫黑,不可止血,還要服溫性之藥。等到有鮮血流出,便急服本藥去止住)。用滑石粉和米飯,捏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在口中稍稍嚼破,清水送下。血立卡。

4、小便不通。用滑石粉一升,加車前汁,調勻,塗臍的周圍,幹了就換。冬天沒有車前汁,可用水代。

5、妊婦尿澀不通。用滑石粉和水調勻,糊在臍下兩寸處。

6、伏暑吐泄(小便赤色,心煩,口渴)。用好滑石(燒過)四兩、藿香一錢、丁香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此方名“玉液散”。

7、風毒熱瘡(遍身流黃水)。先用虎仗、豌豆、甘草各等分,煎水洗浴,然後用滑石粉撲敷身上。

8、下部濕汗。用滑石一兩、石膏(煅過)半兩、枯白礬少許,共研為末,乾搽患處。

9、腳趾縫爛癢。治法同上。

10、打傷腫痛。用滑石、赤石脂、大黃各等分,共研為末。熱茶洗傷處後將藥敷上。

11、熱毒怪病(眼睛發紅,鼻子腫大,喘氣,渾身出斑,毛髮如鐵)。用滑石、白礬各一兩,研細,加水三碗,煮成一碗半。不停地飲此水,飲完為止。

12、有些病可以用“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來治療。

驗方

滑石滑石

1、治身熱吐痢泄瀉,下痢赤白,癃閉,石淋;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 口瘡,牙齒疳蝕,中暑,傷寒,疫癘: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日三服。惟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傷寒標本》六一散)

2、治熱淋,小便赤澀熱痛: 滑石四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木通湯調下,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滑石散)

3、治氣壅關格不通,小便淋結,臍下妨悶兼痛:滑石八分。研如面。 以水五大合和攪,頓服。 (《廣利方》)

4、治產後淋: 滑石五兩,通草、車前子、葵子各四兩。上四味,治下篩。 酢漿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千金方》滑石散)

5、治小便不利,莖中疼痛,少腹急痛: 滑石、蒲黃等分。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 《千金方》)

6、治小便不利: 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數。飲服半錢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滑石白魚散)

7、治小便不通: 滑石末一升,以車前汁和塗臍四畔,方四寸,熱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產乳集驗方》)

8、治黃疸,日晡所發熱惡寒,少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 滑石、石膏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篩。 以大麥粥汁飲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貝瘥。 (《千金方》)

9、治感冒久在太陽,致熱蓄膀胱,小便赤澀,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瀉。兼治濕溫初得,憎寒壯熱,舌苔灰色滑膩者滑石一兩,甘草二錢,連翹三錢,蟬退三錢(去足、土),生杭芍四錢。若滑瀉者,甘草須加倍。 (《醫學衷中參西錄》宣解湯)

10、治傷寒衄血: 滑石末不拘多少。 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只用藥末一大錢,飯少許,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 (《本事方》滑石丸)

11、治暴得吐逆不下食: 生滑石細末二錢匕。溫水服,仍急以熱面半盞,押定。 (《本草衍義》)

12、治熱毒怪病,目赤鼻脹,大喘,渾身出斑,毛髮如鐵,刀因中熱,毒氣結於下焦, 滑石、白礬各一兩。 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減半,不住飲之。 (《夏子益治奇疾

13、治婦人脬轉,小便數日不通: 滑石二兩,寒水石二兩葵子一合。上藥搗碎。 以水三中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聖惠方》滑石散)

14、治天泡濕熱等瘡: 滑石、粉甘草(此當半用為是)。上等分為末,搽敷。或加綠豆末, 以治濕熱肥瘡。 (《景岳全書金黃散)

15、治小兒體熱痱瘡: 滑石末三兩, 白礬灰一兩,棗葉四兩。上藥搗羅為末。先以溫漿水流瘡,後取藥敷之。(《聖惠方》滑石散)

16、治腳趾縫爛: 滑石一兩,石膏(煅)半兩,枯白礬少許研摻之,亦治陰下濕汗。(《瀕湖集簡方》)

文獻論述

藥材滑石藥材滑石

1、《醫學啟源》:滑石,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與諸淡滲藥同白者佳,搗細用。色紅者服之令人淋。

2、《湯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豬苓湯用滑石與阿膠同為滑利,以利水道。蔥豉生薑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滲泄為陽,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3、《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實能治渴也,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氣中和,而渴自止爾。假如天令濕淫太過,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滲泄之,渴自不生。若或無濕小便自利而渴者,則知內有燥熱,燥宜滋潤,苟誤服用,是愈亡其律液,而渴反盛矣。

4、《綱目》: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談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游溢津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盪熱燥濕之劑,發表是盪上中之熱,利水道是盪中下之熱,發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出爾。

5、《本草經疏》:滑石,滑以利諸竅,通壅滯,下垢膩。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為祛暑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本經》用以主身熱泄BI、女子乳難,盪胃中積聚寒熱者,解足陽明胃家之熱也利小便癃閉者,通膀膛胱利明竅也。《別錄》通九竅津液,去結,止渴,令人利中者,濕熱解則胃氣和而津液自生,下竅則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積滯,逐瘀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耳。

滑石滑石

6、《藥品化義》:滑石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能蕩滌六腑而無克伐之弊。主治暑氣煩渴,胃中積滯,便濁澀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兒痘疹發渴,皆利竅滲熱之力也。如天令濕淫太過,小便癃閉,入益元散佐以硃砂,利小腸最捷。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兩症並見,為熱在上焦肺胃氣分,以此利水下行,煩渴自止。

7、《醫學衷中參西錄》:因熱小便不利者,滑石最為要藥。若寒溫外感諸證,上焦燥熱,下焦滑瀉無度,最為危險之候,可用滑石與生山藥各兩許,煎湯服之,則上能清熱,下能止瀉,莫不隨手奏效。又:外感大熱已退而陰虧脈數不能自復者,可於大滋真陰藥中少加滑石,則外感餘熱不至為滋補之藥逗留,仍可從小便瀉出,則其病必易愈。若與甘草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熱痢;若與赭石為末服之,善治因熱吐血衄血;若其人蘊有濕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與士狗研為散服之,小便通利,腫脹自消;至內傷陰虛作熱,宜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草、澤,則退熱較速。蓋滑石雖為石類,而其質甚軟,無論湯劑丸散,皆與脾胃
滑石相宜,故可加於六味湯中以代苓、澤。其滲濕之力,原可如苓、澤行熟地之滯泥,而其性涼於茶、澤,故又善佐滋陰之品以退熱也。

8、《本經》:主身熱泄癖,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盪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

9、《別錄》: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入利中。

10、《藥性論》:能療五淋,主難產,除煩熱心躁,偏主石淋。

11、《日華子本草》:治乳癰,利津液。

12、《本草衍義補遺》: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

13、《綱目》:療黃疸,水腫腳氣,吐血衄血,金瘡出血,諸瘡腫毒。

14、《本草通玄》:利竅除熱,清三焦,涼六府,化暑氣。

15、《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濕消暑,通經活血,止瀉痢嘔吐,消水腫火毒。

生藥材鑑定

滑石滑石

性狀鑑別

(1) 滑石 為緻密塊狀、鱗片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或扁塊狀。白色、黃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藍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蠟樣光澤,有的呈珍珠光澤。質軟細膩,可於硬紙上書寫,手摸之有滑潤感。無吸濕性,置水中不崩散。氣無,味無,具微涼感。以整潔、色白、滑潤、無雜石者為佳。
(2) 滑石粉 為微細、無砂性的粉末,白色或類白色。手摸具滑膩感。無臭,無味。以粉細、色白、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低正突起。最高幹涉色可達Ⅲ級橙色,底面切片為Ⅰ級紅紫。近於平行消光;正延長符號。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小,一般在10°以內。
品質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滑石粉“檢查”項規定。
(1) 酸鹼度 水煮的濾液遇石蕊試紙應顯中性反應。
(2) 雜質含量限制
① 水中可溶物:取本品5g,加水30ml,煮沸30min,時時補充散失的水分,放冷,濾過,濾渣加水5ml洗滌,洗液和濾液合併,蒸乾,在105℃乾燥1h,遺留殘渣不得過5mg(0.1%)。
② 酸中可溶物:取本品1g,加稀鹽酸20ml,在50℃浸漬15min,濾過,分取濾液10ml,加稀鹽酸1ml,蒸乾,熾灼到恆重,遺留殘渣不得過7.5mg(1.5%)。
③ 鐵鹽:水煮濾液遇稀鹽酸與亞鐵氰化鉀試液,不得即時顯藍色。
④ 熾灼失重:減失重量不得過5.0%。

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0.2g,置鉑坩堝中,加等量氟化鈣或氟化鈉粉末,攪拌,加硫酸5ml,微熱,立即將懸有1滴水的鉑坩堝蓋蓋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堝蓋,水滴呈現白色渾濁。(檢查矽酸鹽)(2)取本品粉末0.5g,置燒瓶中,加入鹽酸(4→10)10ml,蓋上表面皿,加熱至微沸,不時搖動燒杯,並保持微沸40min,取下,用快速濾紙過濾,用水洗滌殘渣4-5次。取殘渣約0.1g,置坩堝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氫氟酸5ml,加熱至冒三氧化硫白煙時,取下冷卻,加10ml水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鎂試劑(取對硝基偶氮間苯二酚0.1g,溶於4%氫氧化鈉溶液1000ml中)1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4→10)使成鹼性,生成天藍色沉澱。(檢查鎂鹽)

藥理作用

1。對皮膚、黏膜的保護作用 滑石粉外用,撒布於發炎或破損組織的表面時,可形成保護性膜.既可減少局部摩擦,防止外來刺激,亦能吸收大量化學刺激物或毒物.並有吸收分泌液,促進乾燥、結痂作用.內服時可以保護胃腸黏膜而發揮鎮吐、止瀉作用,尚可阻止毒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2.抗菌作用 將10%的的滑石粉加入培養基內(平板法),可見到滑石粉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用紙片法,則僅對腦膜炎雙球菌有輕度的抑菌作用.

中藥方劑之滑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