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雲南之戰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至十六年(1659年)二月,在清統一戰爭中,安遠靖寇大將軍鐸尼、乎西大將軍吳三桂、征南將軍趙布泰等部清軍攻取雲南,滅南明永曆政權的作戰。

事件發展

順治十五年十月,鐸尼奉旨至貴州平越(今福泉),與吳三桂趙布泰洛托等部會師,進攻雲南之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洛托部留守貴陽;鐸尼部為中路,自貴陽取道關嶺趨昆明;吳三桂部為北路,自遵義取道水西,經七星關入滇;趙布泰部為南路,自永順出安龍、都勻,趨黃草壩。十一月,鐸尼部陷曲靖;至盤江,大西軍焚鐵索橋,清軍造浮橋以濟,至松嶺衛,擊敗白文選部2萬兵,遂抵昆明。

吳三桂部先被白文選部阻於七星關,後由間道抄出,陷烏撒(今雲南宜威)。趙布泰部至盤江之羅顏渡,明軍沉船以阻。清軍由下游取所沉船隻,乘夜潛師而渡,大西軍退去。在梁瑞津有李成爵屯兵萬人,清軍環山夾擊,敗之。晉王李定國率主力3萬,據雙河口山頂,布列象陣,被趙部清軍擊潰;又至陸路列柵拒守,亦被擊潰。趙布泰乃自普安州入滇。

結果

十二月十五日,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等拱護下,退出昆明西逃。十六年正月,清軍收復雲南,以鐸尼駐鎮昆明,分兵略地。二月,吳三桂部由羅次(昆明西北)出師,鐸尼自昆明出師,追擊永曆帝。經永昌(今保山)、騰越(今騰衝)、孟村,至中緬邊境,朱由榔已逃入緬甸境內。吳、鐸於三十日班師。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