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

海陸豐

海陸豐是汕尾市的舊稱,包括現在的汕尾市所管轄的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深汕特別合作區。海陸豐人祖籍為福建閩南地區,海陸豐閩南文化是福建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汕尾市包括城區、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四個縣區級單位,另有華僑管理區、紅海灣開發區兩大縣級開發區和擁有地級市許可權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居民主要為漢族,還有疍族、畲族等23個民族。海陸豐暨今汕尾市包括汕城區、陸河縣、陸豐市、海豐縣。海陸豐是廣東著名僑鄉,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約百萬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海陸豐是彭湃烈士的故鄉。

奔向海陸豐奔向海陸豐

20世紀20年代,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這是中國第一次農民運動,通過燒田契,分土地,推動了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步伐,推動了全國革命鬥爭的向前發展,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我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八十多年前,英雄的海陸豐人民拿起正義之劍,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仁人志士在在中國共產黨和彭湃同志的領導下,高舉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的大旗,組織了全國第一個農會,掀起了農民運動的革命怒潮。摧毀了海陸豐境內的封建堡壘勢力,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創建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歷史沿革

海陸豐歷史沿革海陸豐歷史沿革

海陸豐區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海陸豐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政策,置惠州府管理。於是,海陸豐地區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

西漢建立以後,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南海國

拒西漢,因勝戰,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定為“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

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改傅羅縣為博羅縣,分博羅縣置欣樂縣(今惠州市惠城區)。

326年(東晉鹹和元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331年(鹹和六年)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此時海陸豐地區屬東官郡海豐縣、海寧縣。

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析欣樂縣東部置懷安縣(今惠州惠東縣),海豐縣(海寧縣西部此時已歸還海豐縣)省入懷安縣。483年(南朝齊永明元年),析義招縣置程鄉縣,析龍川縣置河源縣、新豐縣,析懷安縣置陸安縣(今陸豐大安鎮)。503年(南朝梁天監二年)東官郡東部再次析出設梁化郡,這時東官郡範圍縮小,僅管轄:增城縣、酉平縣(今惠陽區)、安懷縣(今東莞市)、博羅縣、寶安縣等五縣。南梁時,海陸豐地區屬梁化郡懷安縣、陸安縣。

589年(隋開皇九年)改欣樂縣為歸善縣。590年合併梁化郡(含海陸豐)、義安郡(今潮州)、始興郡(今韶關市)、東官郡(今深圳東莞)置循州,治所在歸善縣(今惠州市惠城區)。隋開皇十年的循州地域最為廣闊;十一年(591)則將東官郡併入廣州,始興郡改設韶州,義安郡改設潮州。海陸豐仍屬循州(今惠州)。

605年(隋大業三年)循州更名龍川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復名循州,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南齊陸安,唐改安陸),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惠來、普寧、揭西(今惠來西北部客家地區、普寧西部客家地區、揭西客家地區)。唐武德五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府初轄循、潮、韶三州。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廢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循州總管府撤併入廣州總管府管轄。廣州總管府為唐嶺南五管之一,又是唐嶺南經略史駐地。楊世略,屬於粵東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義安郡海陽縣藍田隘的飛泉徑;歷南陳禎明、隋朝至唐,卒於垂拱年間。總管三州其間,他促進了潮州、循州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進一步融合。今粵東人有紀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績,路曰平南路,公園曰平南公園;並為其建祠、立牌坊,上書“飛泉玉露”,以紀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

917年(南漢乾亨元年)循州移治龍川縣,歸善縣改為禎州,海陸豐地區隨屬禎州。

971年(宋開寶四年)設廣南東路禎州,1021年(天禧五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元代,海陸豐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八都。

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

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道,1930年(民國19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惠陽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粵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劃歸汕頭特區專員公署。

1983年9月1日重新劃歸惠陽地區。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廣東省惠陽地區的海豐、陸豐兩縣行政區域基礎上設定地級市,其市名與時 汕尾鎮重名。紅草、馬宮、東涌、汕尾、田乾、捷勝、遮浪7個鎮建立汕尾市城區,海豐縣行政中心仍為海城鎮,汕尾鎮為今汕尾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析出陸豐縣北部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8個鎮建立陸河縣,陸豐縣行政中心仍為東海鎮,原陸豐縣河田鎮為今陸河縣行政中心所在地。

海陸豐海陸豐

1992年底,市城區設田乾鎮、遮浪鎮,建立紅海灣經濟開發,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 ,以上兩區屬汕尾市政府派出機構。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陸豐市轄區內設有47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場,陸豐市政府駐東海鎮。

2011年,經廣東省政府批准,在汕尾市西部建設擁有地級市管理許可權的深汕特別合作區。

當地風情

海豐紅場海豐紅場

說到海陸豐,很多人都知道“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這句話,可對於“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的內涵、外延是什麼,真正了解的人卻不多。可能由於主觀誤會和別人言語的誤導,讓很多人對海陸豐人有所誤解,所以我們更要明確把這話告訴他人,我們這裡是個很好的地方,人們更是淳樸善良,我們都熱愛生活,尊重與歡迎各個朋友。

這句話來源於:明嘉靖時,義軍反賊四起,倭寇乘機入侵南沿掠奪,當時的總兵南下剿寇,因為北軍痞性難訓,不習水性,所以驕兵必敗,今由海豐管地南番小埠碣石,軍中令:吳時來,發動地方官府聯絡當地土著,共同抗擊倭寇,因為土著習水性,知地形,碣石一戰大獲全勝,喜報捷達,皇帝龍顏大悅,曰:有如春雷貫耳,海豐也。(此選段摘錄於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先生<<智囊>>一書卷八第三0六頁第二十八章節。) 所以天上雷公,天下海陸豐就由這句,春雷貫耳演變出來的,當時皇帝說春雷是有很多重意義,萬物復甦,春天已經到來,希望國泰民安。

造成對這句話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甚至誤解。最為典型的是1988年法制日報有一篇《雷區裡的,無雷區》的文章,文章主要是說當時的海豐縣一個邊防派出所,反走私的事跡。該文章引用了“天頂雷公,天下海陸豐”這句,但他錯誤的將他理解為天上最恐怖的是雷公,天下最野蠻的是海陸豐,造成了許多外界人士不了解海陸豐歷史的誤解。

“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有人對它作了這樣的詮釋,堅韌而彪悍野蠻的民風,總是孕育著躁動的期待,總是積澱變革的渴望,蓄勢待發之後爆一聲:嗨,咱們的海陸豐!

海陸豐的自然環境是海、沙、石,海陸豐人對大自的恩賜充滿希望和愛護。但因時代和環境的原因,舊時海陸豐人相信因果報應,因而對神產生親近、崇拜、畏懼的心態,這三種心態最典型的體現是對“雷公神”,在海陸豐人的心目中“雷公神”是宣揚善德,除棄惡行的揚善抑惡的神。所以,因各自的原因對“雷公神”親近、崇拜、畏懼。舊時海陸豐人把自己遭到不公的行為寄託於“雷公神”為他主持公道,相信“雷公神”會使惡行者受到“報應”。至今,在海陸豐人罵惡人的口頭禪中仍帶有“你做歹事,小心雷公敲你呀”(你做壞事,小心雷電劈你)。所以,每當打雷時,遭到不公的人就認為,雷公在對為非作歹者發出警告,希望其停止作惡行為,如作惡者不停止作惡,“雷公神”會根據天條處罰他、或使他得到報應。

在“雷公神”揚善抑惡的精神指導下,海陸豐人正直剛強、於人於國公正,就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海陸豐人民拿起正義之劍,在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戰士彭湃的領導下,發起了中國第一次農民運動,進行燒田契,分土地,推動了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步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偉大的貢獻。海陸豐人正氣正義的行為,產生了革命聖地—汕尾的紅場、紅宮;周恩來總理大革命時期搶渡的黃金海岸陸豐碣石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唯一的一座集佛、道、儒於一身的碣石玄武山的元山寺。海陸豐海、沙、石的自然風光,因歷史的原因,增加了神的神秘化,期望任何海陸豐人應懂得“天頂雷公,天下海陸豐”的內涵。希望海陸豐以外的人別誤解“天頂雷公,天下海陸豐”的內涵。願你體會天上雷公揚善除惡,地下海陸豐人正氣正義的文化。

澎拜澎拜

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陸豐的基礎上設立的!說到海陸豐,是絕對避不開“海陸豐”這幾個字的!“海陸豐”在全國、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要遠較“汕尾”為高,要響亮得多。因為海陸豐人勤勞打拚,遍布全國、甚至海外,各行各業均有海陸豐人,香港私人社團新義安社團的創始人向前就是海陸豐大安人。

在全國,可能會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廣東的朋友也許連海陸豐的名字都未聽說過,或也僅限於聽說而已,並不真正對海陸豐有多少了解。

海陸豐革命老區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海陸豐,則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沒有幾個人會不知曉的了!至於今日海陸豐基礎上成立的汕尾市則是一個籍籍無名而又不斷被誤解的名字了。

民間藝術

1、正字戲,又稱正音戲,也有南下大戲之稱,以中州音韻官話(正音)唱念,系南戲遺響,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歷來被國內外戲劇界的專家、學者譽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正字戲有正音曲(雜以弋陽、餘姚、青陽、四平的一種腔調)、崑腔、亂彈和雜調,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珍稀劇種。2006年,正字戲被國務院公布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2、白字戲,歷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候)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

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

3、 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游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海陸豐西秦戲劇種。

海陸豐海陸豐

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設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醜、婆等十個行當。主要聲腔是正線和西皮、二黃,還有少量崑腔與雜調,正線(以52定弦)為本腔,唱、白沿襲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噪。樂隊(素稱“後場”)分文畔(管弦樂)與武畔(打擊樂),原有打擊樂器八件,俗稱“八張交椅”;管弦樂器四件十一支弦索,俗稱“四大件十一條線”(統由八名打擊樂手兼作)。劇目一千多個,武戲(提綱戲)七百多出,文戲(曲戲)四百多出;有“四大傳”(本傳)、“八小傳”(草傳)、“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風格粗獷、豪放、激昂、雄渾,長於武打,習南派,宗支少林。西秦戲植根海陸豐,流行於粵東,到過閩南、台北、廣州、香港及東南亞。

海陸豐海陸豐

4、 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2006年,陸豐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5、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陸豐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獅王!據考,“蓋仔獅”即源於明代軍獅,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具有目大口闊鼻子短等面部特徵。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不用比”,指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譬如,不論哪個村若有蓋仔獅

在表演,其它獅類是不敢進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結束離開方敢進村。反之,其它獅類在一個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闖進,只有自覺中止表演,選擇離開。其它種類的獅班與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邊讓道等候“老大”的通過,有的乾脆改道避之,頗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陸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6 滾地金龍,“滾地金龍”表演時,由二人鑽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龍鏇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吶按不同的表演情節吹奏不同的曲調,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

【八板頭】等曲牌。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陸豐滾地金龍主要在西南鎮青塘村、安雲村,大安鎮南溪村、頂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鄉)王厝村,城東鎮上神山村,潭西鎮深溝村,海陸豐區香洲街道和順村(鹽酸角)等村流傳。2006年,陸豐滾地金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7、麒麟獅象舞,海豐縣公平鎮的麒麟獅象舞,人稱之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鎮特有的動物舞蹈,象徵公平圩日興市各社團、族群和姓氏之間的團結包容、和諧相處的社會文化,因此被譽為祥瑞、團結之舞,主

要在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上表演;公平麒麟獅象舞,是海陸豐“獅舞”中的奇葩,其象徵包容、和諧的意義,更是獨樹一幟、無與倫比,麒麟獅象舞鑼鼓隊吹奏音樂合拍動聽,以及舞獅人員的精湛舞藝,堪稱公平一絕,在海陸豐地區,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獅象”,因此名揚海陸豐。

海陸豐海陸豐

8、五色獅燈舞,陸豐碣石於明朝初期設衛,建有碣石衛淺澳炮台,是明清時期我國的海防軍事重鎮,期駐軍由朝廷在全國各地統調。相傳在明洪武年間碣石衛城舞“五色獅燈舞”就已有之,並逐漸成為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民眾喜聞樂見、

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威武雄壯的“五色獅燈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獅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當地民俗的傳統舞蹈。“五色獅燈舞”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片紮成骨架,裱上薄棉紙或娟布,獅身高2.8米、長3.2米、寬1.2米,內空,有安插火燭的裝置,分獅頭和獅尾,獅腰用軟繩連線,可以前後活動,獅頭和獅尾各裝竹桿一支。五隻獅分別塗上青、藍、紅、黃、深藍五種顏色,故稱“五色獅燈舞”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9、 大安“八獸舞”,源於唐武德五年安陸縣奠基慶典,時人以“八獸”出賀。由於“八獸”造型逼真,氣勢非凡,被視為吉祥之物。之後,大凡大型慶典,必出“八獸”。大唐遺風,綿延千餘年,流傳至今。道教始於東漢,興盛於唐代,

並延續於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視為漢人的宗教而受到壓制。“八仙”屬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傳說,但並沒有“八仙騎八獸”的出現,至宋時“八仙”才定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八仙騎八獸”的模樣了。“八獸”是指麒麟、獅、象、綿羊、青牛、老虎、鹿、馬八隻動物,是傳說中“八仙”的座騎,由六男二女八位兒童扮成八位仙人騎在八獸上進行表演,故也稱“八仙八騎”、“八仙騎八獸”。依據各仙座騎及表演時的出場順序分列如下:一是漢鍾離騎麒麟、二是呂洞賓騎雄獅、三是韓湘子騎綿羊、四是曹國舅騎青牛、五是李鐵拐騎猛虎、六是張果老騎駿馬、七是何仙姑騎福鹿、八是藍彩和騎大象。

海陸豐海陸豐

10、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則指梁山泊一○八好漢,在智劫生辰綱中,喬裝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現有正義、有機智,不怕艱難,英勇奮進的精神,呈現梁山泊好漢的英雄氣概。英歌舞是陸豐市甲子鎮民間傳統節目,

歷史悠久,據傳清代光緒年間,甲子地區人民為慶祝一次盛大的廟會,從福建活動形式引進入門,開啟英歌,由於英歌舞具有古老裝扮;武姿雄偉,氣勢動人,受到民眾賞識和喜愛,故此,年年活動,代代承傳,百賞不厭,流傳至今三百餘年,成為獨格英歌舞。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11、 博美飄色,俗稱博美美景,據考證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從蘇州傳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歷史,由當時的博美經商名人林廣神,字尚智,太學士,於蘇州經營紅糖批發生意時,適逢當地節日,舉辦文藝巡遊活動,有感於飄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裝,儀態優美的特點,深受感動;隨之拜請當地藝人為師,購回八套飄色道具,

並聘請名藝人到博美傳授指導創辦飄色藝術、化裝技巧等。從此博美飄色每逢春節、元宵、三月二十三等傳統節日都舉辦飄色表演,至今代代相傳,並有所改進創新和發展。

陸豐博美飄色的表演特點:可分為頂樁和下樁二部份,每架飄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個長250厘米,寬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稱為“屏”,也稱下樁,凌空而起歷史英雄人物造型稱為“飄”,也稱頂樁。兩者由一條精心特製鍛造各種不同規格和形狀各異的鋼條為景梗,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來表現飄色的特點,突出歷史英雄人物的愛國主義氣概。博美飄色現有隻辦五架,過去每架飄色需要八人抬著進行巡遊,現經改裝利用板車輪只需四人推進就可以外出巡遊。飄色必須嚴格挑選8—18歲男女兒童為扮演者,每架飄色需3—5人。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12、 吹打樂。南塘慶興班為代表的《南塘吹打樂》是廣東省音樂之一,它以大小嗩吶“吹歌”為主,再輔於鑼、鼓、鈸等打擊樂組成吹打樂,

有時輔於弦樂演奏,穿插有頭、手、腿頂著瓷碗進行高難度單吹或單人雙吹等表演形式。2006年7月代表廣東省隊到河北省北戴河參加全國第七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吹歌展演獲得“特別優秀獎”和“吹歌大王”榮譽稱號。

13、湖東旱龍船,又稱“山龍船”。是靠海的湖東人民每年端午節見慣了水上龍船競渡,模仿水上賽龍船划行動作,在陸地上象徵性地劃龍船。相傳始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鎮內民眾始創。自清代以來,多在節日和慶典活動進行。長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員分成兩排,站立於船中。表演時,用腰帶繫著船體,以步代舟,帶動龍船前進。在船內鑼鼓聲和指揮者的指揮下,執橈者有節奏的口呼號子作起落整齊的劃橈動作,集體操作划行,掌龍頭和舵尾者也做相應的配合動作,觀之恰似船行水上,場面熱烈,構成一幅力爭上遊,賽龍奪錦的動人畫圖,絲毫不遜在港池內溪上龍舟競渡的情景。特別是,當橈手們隨著嘹亮的哨音唱起優美的漁歌時,更造成了一個迷人的境界,漁歌有對唱、合唱。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龍船是本地民眾喜愛的文藝活動表演項目之一。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陸豐海陸豐

14、紫竹觀道教音樂。陸豐河西紫竹觀道教音樂源遠流長。遠在晉代道教盧循等起義失敗,部分餘眾分散到海陸豐,散居於沿海港門及島嶼,史稱“盧亭”。從那時起,海陸豐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觀、道樂等。紫竹觀源於宋代甲子門的玉清宮,

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遷於陸豐縣東海窖菜園仔稱“覺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間,又再遷於今陸豐市河西鎮湖口大峰山,改“覺生堂”為“紫竹觀”,俗稱“湖口庵”。

紫竹觀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60多平方米,整體建成前中後三殿,前殿供奉“王靈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呂純陽邱長春等道教祖師;後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屬全真教龍門派之法脈。紫竹觀道教音樂分為兩部分:一為道徒早晚課讀的儀禮配樂;一為神誕法事的法樂。其吟唱音樂全照經文,歷代相傳,一字無改,唱聲曲折,故俗諺稱“聰明戲仔,魯笨師公”。謂其故守傳統,不知變化。然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值得稱許。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5、錢鼓舞,又稱《踏錢鼓》,是一種歷史悠久,藝術獨特的民間歌舞。由二個角色或四個角色演唱,今人多編作群舞。演員為童伎,男女配對;身著彩衣,綠男紅女。頭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錢鼓,載歌載舞。原始形態,多穿插有人物、情節。今天流傳下來的故事,有《陳三磨鏡》、《郭華賣胭脂》、《裴航遇雲英》等。這些故事的本身或緣於《唐人傳奇》,或源於《宋元話本》,形態古老。演出時,有幫腔,亦有伴奏。幫腔襯詞用“囉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伴奏樂曲有《柳青娘》、《雙清》、《錢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

《錢鼓串》很獨特,其音樂語言可謂僅見。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繡花等。兩套動作,揉合一起,天衣無縫,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

16、城隍爺鬼節,三年一次,海豐陶河鎮楊鋪十三村每村派人組團巡遊,兩班社戲鬥彩等,期間有以下活動禮節:

海陸豐海陸豐

迎神為各神明開光、走 午朝祭神、點睛儀式、會景巡遊、搶包山(晚上請鬼吃包、讓鬼打扮、凌晨開放村民搶包山。改為派發平安飽)、化神像等節目

17、 鮜門五月初九賽龍舟,鮜門龍舟賽是在端午節後四天比賽的,因為當天海水最為活躍,天氣晴朗,鮜門初九賽龍舟整個鮜門鎮人山人海,每一家都邀請親戚朋友觀看,在2010年的五月初九鮜門龍舟賽達到頂峰整個鮜門中心區擠滿的了觀看的人。

媽祖文化

海陸豐媽祖文化在國內處有較大影響

在過去,“信仰媽祖的不限於當地居民、農民。而漁民、商賈甚至鎮守海防打官兵也奉祀媽祖,如淺澳天后宮,就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鎮守海防的官兵募捐創建的,並留下許多石刻、匾額。民族英雄林則徐就留下‘滄海恩波’匾額在該宮。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信仰媽祖習俗流傳久遠,影響深遠。”

在今天,汕尾鳳山祖廟已經成為海陸豐地區甚至全省媽祖文化的重要活動中心。“鳳山祖廟正殿始建於明末清初,清乾隆壬戌年(1742年)擴建為現在規模。“鳳山媽祖石像建於1994年,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大型的媽祖藝術石雕像,石像是汕尾港的標誌之一,由我國著名的現代雕塑大師李維祀教授設計,福建惠安名石匠雕刻。石像高16.83米,重約1000噸,468塊福建惠安優質花崗岩石構成,能抗8級地震及12級以上颱風。石像建

海陸豐海陸豐

成至今,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媽祖文化不僅在國內有一定影響,而且聲名已經傳到海外。鳳山祖廟“是目前中國大陸除福建莆田、泉州、天津之外,媽祖民俗活動開展規模較大的社區。”

恩格斯在《德國的民間故事書》一文中指出:“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聖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愛。”

汕尾港作為對外開放的港口是海陸豐對外宣傳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對於海外華僑和台灣同胞,鳳山祖廟已經成為尋根問祖的主要場所,成為聯結海內外華人的精神血脈。據統計,如今世界上媽祖信眾近2億,媽祖廟近5000座,分布在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英國、南非、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29個國家的地區,在台、港、澳地區,媽祖信仰非常普遍。

“鳳山永秀月明天開人間安樂杯聖母,祖廟長靈風靜浪息世界和平頌女神”這是鳳山祖廟廣場廊柱上的一副對聯,在媽祖石雕像下也有著名書法家、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的題詞“世界和平頌女神”。“世界和平女神”是海陸豐地區信眾對媽祖的特別尊稱,它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寄託了人們無了美好的願望,把媽祖的形象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女神”過去只有在古希臘神話中才有。“希臘人將很多地區和城邦的神交織在一起,建立了希臘的神話世界,以武力、強權、正義的統治和文明的藝術來對抗混亂、暴政和野蠻。”

在古希臘神話中,戰爭是永恆的主題。“女神”是為戰爭服務的,她離不開血腥的暴力。這與信仰媽祖的仁慈博愛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也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當今國際局勢十分緊張,地區衝突不斷,民族矛盾激化,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和平與穩定。而“世界和平女神”媽祖正符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必將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弘揚媽祖精神,就是宣傳人類愛好和平、維護和平的崇高宗旨,將人類和平事業推向前進。對於這一主題的挖掘,是海陸豐地區信眾的獨創,也是海陸豐地區媽祖文化的最重要特色。

當前,在海內外信仰媽祖的廣大信眾中,媽祖是勇氣與力量的化身,同舟共濟,獻身祖國,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心聲。我們海陸豐地區的各級政府應該充分利用海陸豐媽祖文化的影響,通過對媽祖文化的深入挖掘,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將廣大信眾緊密聯繫到海陸豐的經濟建設中來,加強溝通,共謀發展機遇,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促使海陸豐經濟實現跳躍式發展。

海陸豐方言

綜述

海陸豐本地方言:閩漳語系海陸豐片區學佬話、客家話、占米話、軍話、畲語。汕尾市海豐、汕尾市城區 、汕尾市陸豐等較多區域通行海陸豐學佬話,三甲地區接近惠來話。

陸河全縣以及陸豐陂洋鎮、八萬鎮、大安鎮、西南鎮。海豐有平東鎮、黃羌鎮、蓮花鎮、赤石鎮等部分區域通行海陸腔客家話。

少量講白話集中於汕尾港和馬宮港。鮜門港,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

海話集中於汕尾港和馬宮港,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深汕區鵝埠、赤石、小漠、鮜門、梅隴等部分人口講“占米話”,其中鵝埠最為集中。“軍話”是明代初期“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有陸豐市西南鎮青塘村、大安鎮坎石潭和平東鎮龍吟塘3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9000人。“畲語”是聚居住在深汕區鵝埠鎮紅羅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語言,使用人口約180人。

海陸豐話(學佬話)

海陸豐人較多講閩屬學佬話,是宋末元朝、直至明末清初,海陸豐才迎來持續三百年之久的大規模移民潮。河洛人自漢唐以來,從陝甘豫首先進入蘇皖,過長江,沿章、貢二水到福建,清朝初葉經潮汕平原大量進入海陸豐。他們與土著居民、客家人、白話人頻繁融合,吸收了大量客、粵和百越辭彙,形成了有別於泉漳話和潮州話的閩南次方言——海陸豐學佬話。尤其是明清時期由福建閩南地區(漳州府、泉州府、興化府莆田縣一帶)先民下廣東沿海開居而來的。它融入了少量的本地客家話以及粵語、客家話辭彙、特點,一定程度上屬於閩粵客濫。通行於廣東汕尾、惠陽、惠東、惠州、博羅等一帶的閩南話和福建原鄉本土的閩南話基本可以通話(漳州、廈門、泉州以及台灣島等閩南語地區)。在惠東縣西南部地區的平山、稔山、吉隆、黃埠、平海、港口、簨寮、鐵沖、鹽洲等幾個鎮也存在(漳音)學佬話,而除了惠東縣以外的惠州地區學佬話,則最接近閩台片閩南語。海陸豐學佬話總體上屬於福建漳州、泉州腔,海陸豐人祖先主要是從福建閩南地區直接遷徙而來,少部分從閩南入潮汕平原再遷陸豐,如陸豐東部的三甲部分村落。海陸豐學佬話是由福建省漳州話、泉州話融合了客家話、廣府白話及原住民畲語演變而產生的帶有濃濃漳州腔特點的學佬話。因此,海陸豐學佬話也屬閩南語漳州話的海陸豐變體。可以自成體系的稱為;海陸豐話或海陸豐學佬話。

客家話

海陸豐地區的客家話,稱為“海陸腔”屬於粵台片海陸小片,主要分布於汕尾市北部山區 台灣新竹、桃園。

海陸豐客家人現在大多依山而居,“客山閩水”形象地概括了海陸豐方言的分布,占了近八成人口的學佬人,集中在中部平原和東部沿海及海城、東海等市縣政府所在地。而聚居在北部山區的客家話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二成五左右。因經濟中心區為學佬話區域,故造成了大量客家屬人口往經濟中心遷移,形成此消彼長的客屬變學佬屬的現狀,大批河洛人的到來使客家話喪失了強勢地位,陸豐講學佬話的南塘鎮四池村魏氏宗族,乾隆年間由北部大坪客家山區遷來,因長期生長在閩語大環境中,魏氏子孫二千多人很多不知道他們原本是客家人。今天學佬人的血管里,其實也流著客家兄弟的血液,這就是血的鎖鏈斬不斷的根。顯然,閩語人口一支獨大。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客家人來的更早——現在能查到最早進入海陸豐的是公平鎮先來嶺的吳姓客家移民,他們在九世紀最後五年的唐僖宗年間就來到這裡。最初的中原先民經江夏到江西,跨興梅山區而來;後來長江流域的移民從湘贛進入粵北,沿北江南下惠陽入海邑。在宋元時期,海陸豐其實是客家話地區。明末清中期今陸河、陸豐大安、西南、海豐 黃羌、平東、公平、蓮花等一帶的客家人大部份被海盜搶掠,紛紛移民遷走,遷往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其他地區。現台灣“海陸腔”就出自海陸豐客家話,所以稱之為“海陸腔”。海陸腔各聲調的調值與四縣腔幾乎相反,受粵語影響較深。

汕尾旅遊

主要景區

汕尾鳳山祖廟旅遊景區、 海城蓮花山、碣石玄武山、海城紅宮紅場、金廂觀音嶺、遮浪旅遊景區、 鮜門旅遊國際度假金麗灣。

汕尾八景

紅場星火

海陸豐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海豐紅宮紅場舊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宮原為“學宮”,1927年在此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海豐蘇維埃政府,並於紅場召開5萬人大會熱烈慶祝。舊址有海豐農民運動陳列室,彭湃銅像,紅二、四師會師紀念亭,大成殿和五代祠,鐫刻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的“碑廊”等。

“彭湃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農民運動的搖籃。東征時周恩來和革命軍蘇聯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都曾在此住宿和工作。周邊有得趣書室、大榕樹、赤山約農會、海豐縣總農會、海陸豐農民運動講習所、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等革命舊址。現配套龍舌埔廣場,有 “燒田契”和“六人農會”兩組雕像等旅遊景觀。

紅宮紅場和彭湃故居有機地組合成環境優美的紅色經典旅遊線路,年均接待遊客約20萬人次。

玄武靈聲

玄武山位於汕尾市陸豐碣石鎮北郊,依山瀕海,是海陸豐著名的旅遊名勝風景區。

玄武山元山寺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改建於明洪武27年(1577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宗教開放場所。寺內殿堂廡廊,僧舍廳室,共99間。其雕屏彩棟等均具有精美的高工藝觀賞效果。寺中供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釋迦牟尼等神像、佛像,釋道匯流。殿內有清代林則徐題獻的《水德靈長》和劉永福鎮碣時題獻的《靈聲滿道》題匾,該二面匾額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並有同治皇帝及提督、總兵等題匾共40多面。且藏有宋、明、清各代文物1000多件。

玄武山福星塔聳立在元山寺後山,三層可登。塔周有麒麟石、起龍巖,石上有明、清名人題刻。登塔登石,皆可全覽海城勝景,自古“碣台觀海”為陸豐八景之一。蒼榕簇抱之中,四美亭、自得居等景物分布其間。後山園林接碧生香,植圃栽花,恬適開闊。並有齋菜館、停車場、遊客中心等。

玄武山周邊有觀音嶺水月宮、海灘浴場、摩崖題刻群、海石花園、古炮台遺址、南關公園等諸多景點,使人盡怡遊興。

玄武山以其悠久的歷史,珍貴的文物,豐厚的文化蘊層和神秘的宗教氣氛及周邊的名勝風光,千百年靈聲遠播,享譽海內外,慕名而來的國內外信眾,每年達100多萬人次。

有鳳來儀

鳳山,是海陸豐知名旅遊區,位於汕尾市區的品清湖畔。鳳山、小島山、鼎蓋山,三山同列,品清湖環繞。山美,水美,景美。故有“有鳳來儀”的美稱。媽祖面前,長堤蜿蜒,夜輝映月,風平浪靜。放眼望去,風檣雲集,汽笛悠揚,海鳥翩翩。站在鳳儀台上,眺望市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人如流水,車似龍翔。特別是夜色降臨,華燈初上,火樹銀花,有如人間仙景。當你站在鳳儀台上,觀賞通高16.83米的媽祖藝術石雕像時,你可以看到一位妙齡慈祥,神采飛揚的女神,駕風而至。這是廣東通高第一的藝術石雕像。媽祖文化廣場,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氣派恢宏,為世界第一的專業廣場。若漫步海濱路,小吃街上的特色濱海小吃,必令你垂饞。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聖誕,九月九日的媽祖升天紀念日,舉行廟會,人山人海,你可以看到三個“國家稀有劇種”的精湛表演;可以聽到極具海韻特色的漁歌演唱。以及多種唐音宋韻的歌舞串演。這些,都是獨步天下的藝術精華。

平日間,來自省港澳、珠三角、市區內的信眾,求籤問卜,祈神求福,絡繹不絕。正是:三月村莊農事忙,忙中一事至難忘。攜兒偕伴車舟載,好向天后廟進香。

遮浪奇觀

位於汕尾市海豐遮浪鎮的南澳半島素稱“粵東麒麟角”,她瀕臨南海,礁岩多姿多彩,“山、海、沙、石”兼備,“湖、島、灣、嶼”迥異,海水由於地形及海水流向的特殊性,半島東西兩邊的海面景象迥然不同。當這邊的海面波濤滾滾、巨浪排空,尤如萬馬奔騰“捲起千堆雪”之時,那邊的海面卻風平浪靜,波光粼粼,恬靜宜人,一動一靜,令人讚不絕口,實為不可多得的“奇觀”。這裡還是國家級天然浴場,數次被作為國際和國內帆板賽比賽場。她不僅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而且還成為許多電視劇和電影外景拍攝的好地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廂銀灘

金廂銀灘位於汕尾市陸豐市區的金廂鎮,省級風景名勝區——金廂灘濱海旅遊區,有沿海公路可直達。該景區是一處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濱海風光於一體的旅遊觀光遊覽區,有呈S型長約8公里、寬60米的海沙灘,灘上沙質以石英沙為主,不含礫石、貝殼,細軟白淨。海水清澈透明無污染、無海泥,坡緩浪少,為粵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海泳浴場。海沙灘周圍奇礁異石千姿百態,古今名人摩崖石刻隨處可見,有著名的“鎮海石”、“觀濤”、“真趣”,有周恩來搶渡碣石灣的紀念碑和著名書畫家賴少其題刻“龍石”等分布其間,有歷史悠久的古蹟“水月宮”和古官道,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灘上“神、海、沙、石”兼備,享譽海內外。著名地理學家陳傳康稱譽該景區為“粵東旅遊黃金海岸”,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石立記。黃金海岸、銀白的沙灘,湛藍的大海以及翠綠的古松和潺潺山泉,諸多景色編織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鑲嵌在碣石灣畔。來到這裡,置身於大自然之中,將會更加感悟到超然脫俗,反璞歸真的高尚情操。

蓮峰疊翠

位於汕尾市海豐北部約7公里處,主峰海拔1337.3米,為粵東沿海第一高峰,狀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山。南麓坡面上,層巒疊嶂,翠綠相間,堆疊而起,層次分明,形成“蓮峰疊翠”的天下奇景。

境內雲霧繚繞,森林密布,生長著仙人茶、羅漢松、白木香、胭脂木等珍稀植物;飛瀉著玉龍噴須、三井回音、龍潭飛瀑、七星疊瀑、雙龍瀑、回音瀑等十八處瀑布;並分布著召貢、埔仔等溫泉以及大、小東門、天池、如來盤石等自然景觀,具有雄、奇、險、秀、幽之特色,是廣東省的四大名山之一。明清時期,有高僧在此創建雞鳴寺、雲蓮寺、金竹寺等7座古剎,宗教文化發達,被譽為“蓮花佛國”。歷來有白玉蟾、劉克莊、文天祥、丁日昌等名人在此隱居或經過,寫有讚美的詩篇。近代又有周恩來、彭湃、徐向前、古大存等在此開闢和建立革命武裝根據地,留下紅四師師部遺址等。

1995年3月,經省林業廳批准,建立“廣東蓮花山森林公園”。興建了度假山莊、第一泉、茶莊等旅遊新區,使蓮花山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紅色景觀於一體的原生態旅遊名勝景區。

海陸豐飲食習慣

海陸豐飲食習慣海陸豐飲食習慣

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海陸豐人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早餐吃糜(粥),午餐、晚餐吃飯,或午餐吃妙飯或擂鹹茶,農忙時必定是一日五餐,在早午晚三餐都是酒肉飯菜外,在上午的十點下午的四點左右,分別是炒飯或擂鹹茶為點心,點心也僅僅是有勞作間隙作休憩之佐之意。

海陸豐人居家食俗較為隨意、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鹹魚、自家醃製時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獅子頭)、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陸豐臨近港澳,也是著名的僑鄉,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海陸豐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一些新來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也極大地豐富海豐的飲食文化。

海陸豐小吃

海陸豐小吃擂茶海陸豐小吃擂茶

海陸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原名取義於“南海物豐”,地如其名物產豐富,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海陸豐人民勤勞,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和美味。說到海豐小吃的,你到過海豐不,又吃過多少這地地道道的小吃特產呢? 海豐的特產小吃一直不為外人所知道,離開了家鄉品嘗各地美味之後才發覺原來最棒的小吃在自己家鄉!

海陸豐小吃,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牛肉餅、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鹹丸、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海陸豐名人

海陸豐(汕尾市 )這塊紅色大地上,誕生了許許多多著名人士:

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彭湃;

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陳炯明;

謝非謝非

謝非(1932年11月—1999年10月27日)廣東陸河縣河口鎮人,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陳其尤及其繼任者政治活動家黃鼎臣;

明朝宰相諫議名卿葉高標;

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

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飲譽世界樂壇大師、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

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丘東平;

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世界書畫家協會加拿大總會副會長,國際孔子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羅傳殷。有著“高級書法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當代名家)”、“書聖藝術家”、“中國十大傑出書畫家”等榮譽稱號。

海陸豐比鄰港澳地區,在香港有著不少明星是海陸豐人,比如徐克,向華強,黎耀祥、林保怡、馬浚偉、李珊珊、蔡一智、蔡一傑、徐淑敏等。

著名的一代醫學名賢,地下黨員柯麟;

當代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仕祿;

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

著名歷史學家鄒小楊;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黃旭華;

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鄭少俊;

國家體操隊名將黃曼丹。

劉亞梅 (南拳王 、30年代南拳三大領袖之一、其吞吐拳為文化遺產項目)

楊其珊(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陳潮。

溫源寧(1899年-1984年),廣東陸豐人。英國劍橋大學法學碩士。我國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錢鍾書是其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