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樂

流行樂

流行音樂準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是指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百科詞典》1990 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流行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從音樂體系看,流行音樂是在叮砰巷音樂、布魯斯、爵士樂、搖滾樂、索爾音樂等美國大眾音樂架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樂。其風格多樣,形態豐富,可泛指Jazz、Rock、Se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紀後誕生的都市化大眾音樂。中國流行音樂的風格與形態主要受歐美影響,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本土風格。

基本信息

概念

流行音樂流行音樂
這些的界定有可能使那些本不屬於流行音樂的音樂如《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僅僅因為它們也在民眾中廣泛流傳而都可被劃歸為流行音樂。另一方面,又把那些分明是流行音樂的音樂,由於它們流傳不開這在流行音樂中也為數不少而排除在流行音樂之外。顯然,流行音樂不一定都流行,流行的音樂也不只是流行音樂。
準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即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百科詞典》1990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有些歌曲雖然用通俗唱法演唱,但它的思想性、藝術性較高,這類歌曲不屬於商品歌曲。如《大中國》、《眾人劃漿開大船》、《亞洲雄風》、《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好大一棵樹》等。其實歌曲的類型和唱法沒有必然聯繫,不能認為藝術歌曲只能用美聲唱法演唱,民歌只能用民族唱法演唱,通俗歌曲只能用通俗唱法演唱。首先,三唱法的劃分本身就是不甚科學合理的,這一點已被音樂界所公認,沒有任何音樂家會認為三唱法的劃分是完全科學合理的;其次,唱法目前有三種(如果加上原生態唱法和童聲唱法則有五種),但歌曲的類型遠不止藝術歌曲、民歌、通俗歌曲三種,還有頌歌、抒情歌曲、進行曲、佇列歌曲、軍旅歌曲、校園歌曲、諷刺幽默歌曲等多種類型;再次,音樂界無數事實證明,同一首歌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演唱。著名歌唱家劉秉義演唱過許多台灣校園歌曲,用的是美聲唱法。香港歌星奚秀蘭演唱過許多民歌,用的是通俗唱法。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比任何一個概念都科學、合理、準確。單從字面上看,“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廣為流傳,這樣看來象《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歌曲也可以稱為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咋一看很荒唐,細想一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這些歌曲都是通俗易懂、流傳很廣的。但是,這些歌曲是決不能稱為商品歌曲的,因為它們決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是科學、合理、準確的。
明確了“商品音樂”這一概念,可以解決音樂界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例如“流行音樂能不能進課堂”的問題,事實證明不是一個“不用討論”的問題。而且這個討論永遠不會結束,也永遠不會得到最終結論。原因就是因為“流行音樂”不是一個科學準確的概念。明確了“商品音樂”這一概念後,可以得出結論,“商品音樂”是決不能進課堂的,而第二段所講的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歌曲則完全可以進課堂。

起源

流行音樂流行音樂
從根本上講,最開始的流行音樂應該從19世紀美國工業文明的興起說起。那時大批農業人口進人城市,構成一早期的產業隊伍,城鎮市民的結構產生變化。來源於市民階層中的新文化代表就是早期的流行音樂。那個時代,反映懷念故土,眷念家鄉生活的通俗音樂作品,正好表達了遠離家園而來到陌生環境求生的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純樸的思想感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豐富生活的同時也促使音樂的長足發展。
當時美國的流行音樂多來自於黑人音樂。他們以口傳心授及與異族之間的私人交往,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形式。不管是靈歌、索爾、節奏布魯斯、搖滾樂,甚至是爵士樂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傳來的黑人音樂。特別是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聽眾的耳目,轟動美國,又很快傳遍世界各國。爵士樂風格多樣、節奏性強,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
二戰後又興起了搖滾樂、藍調和鄉村音樂。其中搖滾樂成為主流。搖滾樂同樣源於美國,是黑人音樂的節奏與白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有機結合。搖滾樂強烈的節奏、以反抗為主題且簡單直自的歌詞以及多樣的表演形式、特立獨行的裝扮強烈地吸引著戰後的新一代青年。很多的美國樂隊等都對以後的搖滾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70年代以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走向前衛和極端,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藉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樂器和效果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

主要特性

流行音樂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與其它大眾媒介的差異主要是流行音樂有5種特性:
流行音樂的新奇性

即流行音樂的流行性或時尚性。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顯著特徵,好奇心是人類心理的一個特徵。而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主要以滿足消費為目的的商業化的娛樂音樂,它必然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種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心理因而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基礎之上的。”流行音樂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因而必然會“致使這種唱、奏、聽某一曲目或運用某一風格的行為方式及其對象在一定的社會範圍擴展蔓延,並形成不同程度的社會風靡與社會群體性狂熱。”流行性和時尚性是流行音樂的基礎。

流行音樂的娛樂性

流行音樂的作品內容通俗易懂,題材多取自於日常生活,以表現愛情主題的為多數,接受和消費的主體多數是以一般平民或亞文化群為主,因此它強調的是它自身的娛樂性和消遣性。

流行音樂的商品性

流行音樂的傳播載體是以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的各類錄音磁帶唱片為主的,在市場經濟下,由於生產者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商品市場,他們必然會以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作為他的最終目標。

快速更替性

既然流行音樂具有商業性,那么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樣,是民眾文化消費商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就必然存在著大批量的生產特性,產品快速的推陳出新,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更新的文化消費的需求。隨著大眾文化需求的不斷變化,使得流行音樂的變更周期越來越短,之後會被更為時尚新穎的形式迅速所代替。

流行音樂的參與性

流行音樂的創作題材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為主,強調個人的心理情感,強調自我,容易引起特別是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且流行音樂鏇律易記易唱,演唱時可以滿足自我的情感宣洩,產生自我陶醉感,從而獲得一種創造性的滿足感。這就使得流行音樂的可參與性大大增強。

流行音樂傳播手段的科技性

科技的進步使得流行音樂的傳播手段發生極大的變化,從最初沒有影像的磁帶、唱片、廣播到有影像的電視、卡拉OK、CD、MTV,再到攜帶型的mp3、mp4等高科技的發明成果,這些科技產品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流行音樂的廣泛“流行”。而MIDI、多軌錄音技術和電子音響合成技術的出現則大大提高了流行音樂製作的效果和音響表現的豐富性。因此,流行音樂的流行性的擴大離不開這些現代科技傳播手段。

風格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叮砰巷是個地名,位於紐約第28街(第五大道與百老匯街之間)。從19世紀末起,那裡集中了很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銷員整天彈琴,吸引顧客。由於鋼琴使用過度,音色疲塌,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於是有人戲稱這個地方為"叮砰巷"(或譯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僅是流行音樂出版中心,也成為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種風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麼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從表現形式來看,歌唱性的鏇律、不複雜的節奏、自然音體系的和聲(有時也出現變化和弦和樂句之間的轉調),大都採用“節歌-疊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職業歌手按譜演唱,講究聲樂技巧,有樂隊或小合唱隊伴奏,經常採用弦樂群作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當時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勞斯比(BingCrosby,1904~1977)、富蘭克·辛納特拉(Frank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為主。叮砰巷歌曲流傳的範圍主要是城裡的白人,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使傳統的叮砰巷歌曲在整個流行音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爵士樂(Jazz)

爵士樂(Jazz)以其極具動感的切分節奏,個性十足的爵士音節和不失章法的即興演奏(或演唱),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音樂領域各界人士的認可。它以藍調(Blues)和拉格泰姆為源頭,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是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爵士樂是在藍調(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的基礎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樂成分,以小型管樂隊的形式即興演奏而逐漸形成的。
藍調(Blues)產生於19世紀90年代。一開始我們就談到爵士樂與藍調有密不可分的淵源,那是因為爵士樂有一部分是建立在藍調音樂的基礎上,有些爵士樂則是直接從藍調音樂轉化而來,它們使用傳統藍調音樂的歌曲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十二小節藍調。
“Blues”具有多重意義,除了音樂類型,它也可以當作是情景上的形容詞。通常在看到這個字眼的時候,人們常會立即聯想到憂鬱與悲傷,而這正是藍調音樂的基本特質。
藍調音樂起源自l9世紀晚期(1890年起),音樂內容混合了非洲的田野吶喊和基督教讚美詩歌聲。其產生原因,可以說是為了抒發演唱者的個人情感,甚至也可以說是黑人早期生活的寫照。我們在電影《紫色》中,看到有兩個黑人工作得正起勁,同時嘴裡也跟著節奏唱和著,那正是原始的作工歌(workSon,也可以說是藍調音樂的前身。這種音樂聽起來十分憂鬱,而這種以歌曲直接陳述內心想法的表現方式,與當時白人社會的音樂截然不同,並成為爵士及搖滾樂的中心。
爵士樂的發源地——紐奧良(NewOrleans)一般認為,紐奧良爵士樂出現在19世紀90年代。但是歷史上第一張爵士唱片問世於1917年,是由“正宗迪克西蘭爵士樂隊”(OriginalDixielandJazzBal1d)在紐奧良錄製的。因此,1917年以前的爵士樂究竟具有什麼特點,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但是根據當時的樂譜記載以及攝影證明,早期爵士樂的速度大約介於中速與快速之間,初次接觸爵士樂的人對這種音樂的感覺是充滿生機和令人興奮。
早期紐奧良爵士樂的另一特點,也許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集體即興演奏。彼此之間自發地互相謙讓與合作,只受和弦進行結構的限制。這種演奏最吸引人的是樂隊成員既競爭又合作,對於強加給他們的限制既重視又視而不見。這種新的聲音在20世紀初期,任何聽眾一聽就能辨認得出,這就是“爵士樂”。

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

鄉村音樂(CountryMusic)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它來源於美國南方農業地區的民間音樂,最早受到英國傳統民謠的影響而發展起來。最早的鄉村音樂是傳統的山區音樂(HillbiyMusic),它的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述性,與城市裡的傷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帶有較濃的鄉土氣息。
山區音樂開始匯人美國流行音樂的主流,並湧現出最早的一批鄉村歌手,如吉米·羅傑斯(jimmieRodgers,1897~1933)融合的布魯斯、白人山區歌謠(Yodels)以及民謠(Folk)等多種音樂風格,被認為是鄉村音樂的開創者,並冠以“鄉村音樂之王”的稱號。
“卡特家族”(TheCanerfamily,由AJvinCarter,1891一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婦三人組成)以一種安逸、諧和的曲風和著眼於家園、上帝和信仰等題材而贏得了聽眾的喜愛。對於像“卡特家族”這樣的藝人,演唱只是一種業餘的謀生方式。但是在鄉村音樂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確為鄉村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早期鄉村音樂留下了寶貴的錄音資料。
很多鄉村音樂家對於把鄉村音樂帶出南部或中西部都作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漢克·威廉士,威廉士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什錦菜》(Jambalaya)成了世界上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
鄉村音樂進入20世紀90年代可以說已完全融入了流行音樂的主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流行色彩更濃了。到了20世紀末,幾乎沒有一種音樂不帶流行色彩,反之會被看作“異類”。另一個特徵是歌手和他們演唱的歌曲跨榜獲獎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很少有人固守一塊陣地。這是商業炒作的結果,經濟槓桿在起調節作用,人們願意為五斗米折腰,於是跟風也成了一種時髦。20世紀90年代的鄉村音樂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這和經濟全球化有關。世界已成為了一個地球村,“走巷串門”也就再平常不過了。鄉村音樂不再是美國的專利,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聽到它,只是少了一些原始味,多了一些時代感。這種煥然一新的鄉村音樂已成為地球村民共同的鄉音。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歌手大都是跨世紀的。他們年輕,充滿希望,是新世紀的先鋒。

搖滾樂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種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到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
“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很好的業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備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從而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被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問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誕生了一種新的風格音樂——搖滾樂
早期的搖滾樂(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地成長起來,使搖滾樂舞台顯現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比爾·哈利(BillHaley,1925~1981),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對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早期搖滾樂歌手有普雷斯利、貝里、多米諾、劉弗斯、埃弗利兄弟等。1964年,英國“披頭士”樂隊(也有人譯作“甲殼蟲”樂隊)首次在美國做訪問演出,引起狂熱反應。他們的演唱主要內容是表現愛情,也有反戰、反暴力等內容。正好當時美國國內反越戰、反種族歧視浪潮湧現,搖滾樂在這一浪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很少有與搖滾樂不發生聯繫的。搖滾樂的歌聲影響了現代美國人的藝術趣味。70至8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著名搖滾樂隊有蓬克、滾石、索爾、重金屬、雷普、波普等。
搖滾樂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是1985年7月13日在倫敦溫布萊體育場和費城甘迺迪體育場同時舉行的現場直播賑災義演音樂會,並向全世界轉播,觀眾超過1.5億人。80多支一流的搖滾樂隊登台亮相,為遭受嚴重饑荒的非洲募捐。這場規模空前的義演不僅為搖滾樂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而且極其壯觀的表現形式,還使它獲得了全球性的意義。

拉丁音樂(Latin Music)

所謂的拉丁音樂(LatinMusic),指的是從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格蘭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間的拉丁美洲地區的流行音樂。
拉丁美洲是一個多民族的組合,因此,拉丁音樂是以多種音樂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多元化的混合型音樂。無論是歐洲的白人音樂、非洲的黑人音樂還是美洲的印第安音樂,甚至是東方的亞洲音樂,都對拉丁音樂作出過不同的貢獻。它們經過長期的沉澱,在以歐洲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同時又大量地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姿多彩、充滿活力、充滿動感的拉丁文化。在拉丁美洲的眾多國家中,以巴西和古巴為首的拉丁音樂,更是走在世界流行音樂的前列。
拉丁音樂以獨具特色的節奏動感和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備受世界樂壇的關注,拉丁音樂家也層出不窮。近幾年流行樂壇中出現的瑞奇·馬丁(RickyMartin)、馬克·安東尼(MarcAnthony)、安立奎·依格萊西亞斯(EnriqueIglesias)等明星都是極具個性的新生代拉丁音樂代表。

說唱樂(Rap)

說唱樂一詞(有時又譯“雷普”或“萊普”),原意為黑人俚語中相當於說話(Talking)或交談(Chatting)的意思。
作為一種流行音樂形式,它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紐約的貧困黑人住宅區。主要特點是以機械的節奏為背景,快速地念誦一連串押韻的詞句。從音樂上看,它的音樂比較簡單,有很多重複,多半沒有鏇律,只有低音線條和有力的節奏,它的來源之一是迪斯科舞會上DJ(唱片播放員)為了介紹唱片,按著舞蹈節奏所插入的說白。詹姆斯·布朗(JamesBrown)半說半唱的風格,通常使其被認為是說唱樂的先驅者之一。說唱樂的盛行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再此以後,它一直以地下音樂的形式活躍於歌壇。1986年,Run—D·M·C的專輯《升起的地獄》RaisingHell)獲第一名,表明說唱樂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並有了全國性的影響。
說唱樂從形式上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反叛性的,如“人民公敵”(PublicEnimy),因經常採取挑戰性的姿態,有時也被稱作“匪徒說唱”(GangsterRap),因此,這類歌曲經常引起社會的爭議,所以很難進入排行榜;另一種是溫和型的,如M·C哈默演唱的歌曲。哈默(M·c·Hammer)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那是個毒品泛濫、充滿暴力的地方。他早年的很多朋友都乾過走私毒品這一行,其中有的成了富翁,有的蹲了監獄。他認識到年輕人必須結識正直的人,選擇正確的道路。他的說唱樂反對吸毒、反對暴力,從正面向黑人年輕一代說話。因此,他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今世界的流行音樂文化,來源於人民民眾生活這片沃土,緊系人民民眾喜怒哀樂,它是世界多元化的結合體,它以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演唱形式被人們所接受,並發展成為國際音樂文化不可缺少而且必備的音樂文化套餐。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種群體意識的體現。具有不可代替的獨特魅力,更是多種文化的結晶。

Hip-Hop

Hip-Hop的根源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整體的經濟狀況改善,一貫被歧視的黑人終於初步獲取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社區.但是對黑人來說歧視依舊存在,貧窮依然深深地壓迫著他們,他們要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必須利用天賦的本錢.黑人有兩大天賦:一是運動,二是音樂.從爵士樂到搖滾,如今是RAP.一個黑人最容易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打籃球,否則就是搞音樂.而Hip-Hop的定義也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它們分別是:音樂,舞蹈,塗鴉,刺青和衣著.它們的出現並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漸成型,並確立門派的.
70年代Hip-Hop開始發展之時,被分為1.D.J2.M.C3.Dancer4.Graf四大部分。在我們提到Hip-Hop的歷史之前,大家要知道這四大部分是Hip-Hop文化里所不可或缺的,而其中和音樂最有密切關係的便是D.J和M.C。D.J和M.C是一起工作的搭擋,一位好的D.J用兩台唱機再加上兩張Beat唱片,就可以玩出一些簡單的音樂節奏,而在這時候會有兩種人立即產生一些反應,一個就是M.C,再來就是Dancer了。M.C的嘴巴開始念出他所想到的Rap,內容多為不滿情緒的抒發或談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而Dancer則開始用身體來表達出他想說的舞。再來就不用說了,就是要解釋Graffti,我想如果你有學習畫畫的話,一定非常想要讓過往的路人欣賞到自己的作品,對吧?GrafftiArt(亦即使用噴漆在街頭的牆上或火車的車廂.....等地方作畫)就是屬於此種心態的表現。
Hip-Hop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創於紐約的窮困工薪階級的黑人民族中。它匯集了非洲音樂、美洲音樂和藝術文化。Hip-Hop是一種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街頭文化的總稱,它包括音樂、舞蹈、說唱、DJ技術、服飾、塗鴉等。在創始之初,Hip-Hop文化由四大元素組成:DJ、MC、StreetDance、Graffiti。這一時期的Hip-Hop稱之為OldSchoolHip-Hop。
當Hip-Hop在90年代大紅大紫之時,許多不同的風格在NewSchool年代萌生出來。Hip-Hop不僅是城市黑人貧民窟中產生的音樂,更成為代表城市黑人貧民的呼聲。說唱音樂家們開始描述他們或他們身邊人們的艱辛生活。
“Hip-Hop”這個詞是一個新興的音樂流派的類別,它自出現到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代表了單一的音樂類別,Hip-Hop在2000年的世紀之交,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其中包括:音樂、服裝和行為方式等。屬稱街頭文化!在整個Hip-Hop的文化中,服裝要算是最出彩的一部分了。典型的著裝包括:寬大的印有誇張Logo的T恤,同樣寬大拖沓的板褲或者是側開拉鏈的運動褲、籃球鞋或板仔鞋、高爾夫球帽或者是棒球網帽、各國風格的包頭巾、頭髮染燙成各異或編成小辮子。而相應的配飾則有:紋身、銀質耳環或者是鼻環、墨鏡、md隨身聽或者是MP3、滑板、背包等。這些零星的服裝湊在一起,就組成了在美國風靡了整整20年的Hip-Hop時尚。Hip-Hop是街頭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他與同是街頭文化的滑板、小輪車等極限運動有著親密的關係。
Hip-Hop一族具有共同的行為方式,即使互不相識,你也能從他的外表準確地判斷。Hip-Hop已經有二十歲了!從八十年代初到公元二千年,從Oldschool到Newschool,從沒有人喜歡刮唱片到人人為街頭音樂而瘋狂,這一種文化帶給這個世界的衝擊,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二十年來,Hip-Hop文化在美國植下了根,成功的結合了娛樂、商業、音樂甚至政治。它是一個獨立而有色彩的團體意識,它是堅固而難以取代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我們常常說的“黑人音樂”,也不是只帶著手勢口裡喊著“Checkitout”,更不只是流行歌手主打樂風奏藍調。Hip-Hop文化就是Hip-Hop文化,它有著人一樣的性格情緒長像。

對中國的影響

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由來已久。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歐美流行音樂在上海的傳播,到五六十年代對港台的影響:從七八十年代港台音樂在內地的傳播,到中國流行音樂不斷融合歐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無一不說明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之深廣。

歐美流行音樂在上海的傳播

歐美流行音樂,隨著殖民地的擴張傳人上海。20世紀20年代初,唱片業就在上海興起了。主營電影唱片的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這便為歐美流行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霞飛路上。醉人的爵士樂夜夜從道路兩側的咖啡館和酒吧里傳出來。可見當時的上海已經有了成型的爵士樂隊。當時上海的“百樂門”便有“東方第一樂府”之稱。
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是黎錦暉。當時的上海已經具備了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所以歐美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從這裡流入內地。
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也開始了對流行音樂的需求,因此黎錦暉創作的流行音樂便在此種情況下應運而生。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與他的兒童歌舞成為主要節目。此時他還在短期內創作了100多首流行歌曲,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即成於此時。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鏇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
黎錦暉組建的“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團體。周璇、白虹、嚴華等成為中國第一代歌星。黎錦光、姚敏等成了著名的流行曲作家。“明月歌舞團”解散後。黎錦暉又在上海的“揚子飯店”舞廳組建了爵士樂隊,將民歌、戲曲音樂改編成爵士化的舞曲。
“金嗓子”周璇也因演唱《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夜上海》、《花樣年華》等歌曲,而久負盛名。這些歌曲也因此流傳至今。可見,歐美流行音樂一開始傳人中國,就在上海找到了市場,並為黎派音樂所接受。

歐美流行音樂在港台的傳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解放初期蘇聯音樂的傳人,內地流行音樂日益衰弱。而此時。歐美流行音樂對台灣音樂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台灣並沒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廣為流傳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實都是早年十里洋場上海灘頭的陳蝶衣、劉雪庵等人的作品。直到60年代末,布魯斯、爵士樂等西洋樂風的湧入。才使舊上海情調的音樂結束了它在台島的流傳。
20世紀60年代。“披頭士”赴港演出對香港樂壇影響較大。一些學生組建樂隊。竭力模仿他們的偶像的演繹方式。利用“披頭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緒。
“披頭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帶給香港社會的“新感性”前所未有。整整60年代的香港樂壇基本上由歐美的搖滾樂、民歌占領著。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流行樂壇已進入黃金時期。列依、“滾石”、迪倫輪番上場,把個西方社會唱得天鏇地轉。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樂。不僅在音樂風格上受歐美風格影響,在演出風格上也效仿歐美風格,演出人員衣著華麗,演唱形式載歌載舞,唱腔多為原聲。場面熱烈,氣氛火爆。
可見,歐美流行音樂不僅對黎派音樂影響至深,還在港台音樂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

七十年代末,歐美流行音樂與港台流行音樂合流,再次傳人內地。時隔30年。流行音樂被趕下大海後。又捲土重來了。首先搶灘的是30年代的黎派音樂,《何日君再來》、《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隨著鄧麗君的低吟淺唱傳人千家萬戶。於是重唱當初被逐出內地的流行曲的歌手們便成了明星。
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三洋錄音機以及廣州太平洋公司生產的盒式音帶,把流行音樂的星星之火,燒成了燎原之勢。崛起的新一代音樂人放開手腳。隨心所欲地把目光投向歐美和日本樂壇,拚命地汲取著營養。他們重新編配30年代的流行曲,使之一頭接上了久違的30年代的早期流行音樂。一頭又開啟了未來。
其中的許多歌曲經鄧麗君演唱後,人們才知道了什麼是流行音樂。才懂得了流行音樂的發聲、吐字、配器及詞曲方面的知識等。在廣州,最早從事流行音樂錄音的是著名的“老三劍客”金友中丁家琳、司徒航。當時很大的一個工作量是電視劇的音樂複製,這就需要“扒譜子”,有時需要把歌詞翻譯成中文,找歌手來演唱。。扒帶子”就成為早期中國音樂人學習流行音樂寫作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外融合創造

九十年代的音樂舞台,歡快的拉丁樂以及重金屬樂,都相繼在中國落下了腳。
歐美流行音樂的演唱方法,如麥可·傑克遜、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頓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動了中國聽眾的心。在流行音樂的諸多演唱風格中,。四大天王”中的張學友,可以稱得上兼多種演唱風格的傑出人物。庾澄慶也是個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風格的《老實情歌),拉丁風格的《我最搖擺),藍調風格的《似水年華),鄉村風格《情非得已)。杜德偉的曲風節奏明快,以勁歌狂舞風靡大陸。代表作品有<鍾愛一生)、《天鏇地轉》等專集。
伴隨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國人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國外電影音樂如《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的童聲合唱,《羅馬假日》的主題曲,《出水芙蓉》的電影音樂等,都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21世紀後,由於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進一步影響,使中國當代流行樂壇湧現出了許多實力派歌手和樂團。
在爵士樂的演唱方面,內地的谷峰是比較傑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風格獨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灣的“蟑螂合唱團”,注重和聲的運用,他們演唱的曲調風格與80年代的歐美合唱團的演唱風格類似。在RB風格上,也湧現出了許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楊昆等。歐美藍調風格比較突出的有陶器。
演唱風格上帶有台灣民歌色彩的有“動力火車”,以及內地的地下搖滾等,都是我們深受歐美流行音樂影響並結合自身創造出來的流行音樂。
以上從歐美流行音樂在上海的傳播、在港台的傳播、港台流行音樂在內地的傳播,以及21世紀的歐美風等方面,論述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其中涉及到了歐美流行音樂,從上海灘傳人後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黎派音樂,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次高峰:80年代港台音樂傳人內地後,所形成的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二次高峰,無一不與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息息相關。
從歐美的爵士樂、新民歌,到崔健所創作的搖滾;從80年代內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國電影音樂的流傳等,都充分體現了歐美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之深刻,之久遠。
歐美流行音樂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並占有領先地位。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一體化,隨著中國流行音樂與歐美流行音樂的不斷融合,不斷創新,中國的流行音樂一定會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代表人物

流行音樂的日期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通常分為不同流派。不同的流派常常吸引不同年齡組。大樂隊相較RAP音樂聽眾可能是一個老年組。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和經濟獨立的人,這種“代溝”的日趨廣泛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廣泛。音樂大廳和其他形式的20世紀40年代之前,並沒有如此清楚地標明一代。從通過戰爭結束蕭條,賓克羅斯比(Bing Crosby)是在美國銷量最高的唱片藝術家。他的歌迷基礎已經沒有年齡劃分。音樂廳聆聽者平均為21歲。克羅斯比後退休後,1954年,出現大的代溝。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成為青少年最流行的錄音藝術家,而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是最流行的成人。

Blues(布魯斯) Lemon Jefferson、Robert Johnson、Mamie Smith、Bessie Smith、Billie Holiday、William Handy、Sam Lightning Hopkins、Clarence “Gatemouth” Brown……
Jazz(爵士) Scott Joplin、Jerry Roll Morton、Louis Armstrong、Fletcher Henderson、Dizzy Gillespie、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Art Blakey……
Rock and Roll (搖滾樂) The Beatles(披頭士)、The Rolling Stones(滾石)、Bob Dylan(鮑勃.迪倫)、Chuck Berry(查克貝利)、Elvis Presley(貓王)、Madonna(麥當娜)、Little Richard(小理察)、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艇)……
Soul(靈魂樂) 惠特尼休斯頓,Aretha Franklin( 艾瑞莎.富蘭克林)、Ray Charles(雷查爾斯)、James Brown(詹姆斯.布朗)、Michael Jackson(麥可.傑克遜)、Marvin Gaye(馬文.蓋)、Stevie Wonder(史提夫.萬達)Adele (阿黛爾)……
R&B(節奏布魯斯) 惠特尼休斯頓、B.B.King、John Lee Hooker、Bobby Bland、Michael Jackson(麥可.傑克遜)、R.Kelly(羅.凱利)、Usher(亞瑟小子)、Babyface(娃娃臉)、Mariah Carey(瑪莉亞.凱利)、Janet Jackson(珍妮特.傑克遜)、Rihanna(雷安娜)Westlife(西域男孩)、Backstreet Boys(后街男孩)……
Rap(說唱樂) Public Enemy、M.C.Hammer、Eminem(阿姆,埃米阿姆)、2pac、Jay-Z、50 Cent、T.I.……
Latin(拉丁) Carlos Santana、Gloria Estefan、Antonio Carlos Jobim、Joao Gilberto、Astrud Gilberto、Ricky Martin(瑞奇·馬丁)、Shakira(夏奇拉)……
Country(鄉村音樂) Shania Twain、Garth Brooks、Jimmie Rodgers、The Carter Family、Bob wills、Bill Monroe、Roy Acuff、Hank Williams、Patsy Cline、Taylor Swift(泰勒.斯威夫特)……
Reggae(雷鬼樂) Bob Marley(鮑勃.馬利)、Jimmy Cliff、Peter Tosh、Black Uhuru、“UB40”、Steel Pulse……
New Age(新世紀) Michael Cretu、Enya、喜多郎、Yani、女子十二樂坊……
Pop(流行樂) Madonna(麥當娜)、Michael Jackson( 麥可.傑克遜)、惠特尼休斯頓Justin Bieber(賈斯汀 比伯)Janet Jackson(珍妮·傑克遜)The Beatles(披頭士)、Prince(王子)、Frank Sinatra(法蘭克.辛納屈)、Elton John(埃爾頓.約翰)、ABBA(阿巴合唱團)、Diana Ross& the Supremes、Britney Spears(布蘭妮.斯皮爾斯)、Modern Talking(摩登淘金)、Katy Perry(凱蒂.佩里)、Owl City(Adam Yong)貓頭鷹之城 (亞當楊)......
時期 詞曲作家 歌手
上海時期 黎錦暉、陳歌辛、黎錦光、姚敏、陳蝶衣、梁樂音、嚴工上、李厚襄 周璇、李香蘭、王人美、白虹、白光、姚莉、黎明暉
改革開放初期 谷建芬、王付林、石鐵源、王酩、張丕基、劉詩召 李谷一、鄭緒嵐、朱明瑛、沈小岑、王潔實、謝莉斯、程琳、成方圓、孫青、張薔
西北風 蘇越、徐沛東、陳哲、郭峰、趙季平、劉志、張黎、徐沛東、侯牧人 劉歡、韋唯、毛阿敏、范琳琳、安雯、胡月、杭天琪、陳汝佳、李娜、田震
中國搖滾 汪峰、崔健、竇唯、黃家駒、伍佰 孫國慶、黑豹、唐朝、指南針、眼鏡蛇、beyond、薛岳、張震岳、汪峰
新生代 高楓、陳小奇、李海鷹、張全復、解承強、畢曉世、李廣平、李漢穎、吳頌今 毛寧、 楊鈺瑩、陳明、周艷泓、那英、李娜、陳琳、孫浩、謝東、孫悅、陳紅、李春波、韓紅
校園歌曲、民謠 李雙澤、楊弦、胡德夫、葉佳修、侯德建、羅大佑、李泰祥、高曉松 葉佳修、劉文正、李建復、潘安邦、齊豫、老狼、沈慶、郁冬
國語流行 陶喆、李宗盛、陳樂融、陳志遠、陳大力、許常德、謝霆鋒、游鴻明、陳煥昌、李子恆、陳耀川、詹建波、周杰倫、陳奕迅、王力宏、齊秦、黃仁清、張平福 鄧麗君、蔡琴、鳳飛飛、龍飄飄、周杰倫、蔡依林、王菲、陳奕迅、許嵩、周華健、王力宏、五月天、謝霆鋒、林俊傑、孫楠、蕭亞軒、孫燕姿、張韶涵、梁靜茹、方大同﹑潘瑋柏、陶喆、鄭源
粵語 陳少琪、黃沾、顧嘉輝、盧國沾、林夕、向雪懷、林振強、小美、鄭國江﹑雷頌德、關聖佑、王傑、黎小田、潘偉源、潘源良 許冠傑、徐小鳳、葉麗儀、汪明荃、關正杰、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艷芳、陳慧嫻、葉倩文、張學友、劉德華、王菲、王傑、羅文、張德蘭、葉振棠、謝霆鋒、甄妮、鍾鎮濤﹑林子祥、達明一派、優客李林、太極樂隊
閩南語 曹俊鴻、鄧雨賢、洪一峰、蔡振南、鄭進一、陳百潭、沈文程、俞隆華、洪榮宏 葉啟田、陳小雲、黃乙玲、陳盈潔、江蕙、林姍、黃思婷、龍千玉、蔡小虎、王識賢、韓寶儀、謝采妘、卓依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