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市

洞市

洞市,位於湖南安化縣東南部,東鄰小淹鎮、滔溪鄉,南與栗林鄉和新化縣交界,西與田莊鄉接壤,北與江南鎮毗鄰。總面積157.45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20650人。距縣城東坪鎮45公里。有些中國地圖上,湖南版塊中可以沒有“梅城”,沒有“東坪”地名,但一定會有“洞市”的地名。因為這裡歷來就是通往邵陽(原寶慶)、新化縣、漵浦縣的必經之路。

百科名片

洞市,位於湖南安化縣東南部,東鄰小淹鎮滔溪鄉,南與栗林鄉和新化縣交界,西與田莊鄉接壤,北與江南鎮毗鄰。總面積157.45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總人口20650人。距縣城東坪鎮45公里。有些中國地圖上,湖南版塊中可以沒有“梅城”,沒有“東坪”地名,但一定會有“洞市”的地名。因為這裡歷來就是通往邵陽(原寶慶)、新化縣、漵浦縣的必經之路。

洞市名稱由來

洞市洞市

洞市有山門洞,位於老街附近,資江的一級支流麻溪中段。因麻溪發源安化與新化交界的大熊山,流經洞市的時候要穿越一個暗流奔涌、深淺難測的古洞,下游洞口如山門鎖溪,因此叫山門洞。山門洞以下即為洞底下,洞市原稱洞底下或洞腳下即來源於此。自唐宋而成茶馬古道,因茶馬古道而成驛,在“山門洞”附近的老街形成繁榮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但洞底下洞腳下之名也一直沿襲至今。 

地形,氣候和豐富的資源 

洞市四面環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高峰大熊山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北部錫潭金田,茅坪等地 海拔--米,相對高差1千米以上。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數座。資水一級支流麻溪橫貫洞市,流經洞市境內的中岐界高城蔣家坪、金田、茅坪等地,流域面積237平方公里,河道長度45·2公里。最大過流量1290立方米/秒。沿途有長溪黃花溪苦裡溪丹竹溪里平溪紅泥溪等二級支流6條,三級到流一條(鹿馬溪)。
洞市各類資源豐富。 境內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一百多科,一千多種;礦產資源蘊藏豐富。境內有銻、金、釩、鉛、鋅等金屬礦產,也有煤、青石板等非金屬礦產。其中銻的含量達到5度,蘊藏量達3000萬噸;金、釩、鉛、鋅不僅含量高,蘊藏量也十分豐富,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水能資源有待開發。洞市地處麻溪河流域,境內溝壑縱橫,水能資源總蘊藏量達9800千瓦,現已開發利用的僅2000多千瓦,占24%,尚有76%有待開發。
洞市有耕地15360畝,其中稻田8088畝,旱土7272畝 ,人均耕地0.7畝。主產稻穀、紅薯、玉米、大豆、蕎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水果、菸草、藥材等。茶葉為傳統大宗產品,大多數村建有新式茶園。有藥材杜仲厚朴12000余畝。烤菸生薑柑橘甘蔗等2800余畝。畜牧以戶養牲豬為主。近年發揮草山多的優勢,發展牛羊飼養。
洞市自然保護區,有數百公頃保存較好的原生植被。有木本植物103科、102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水杉香果樹等10餘種。有野生動物10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金錢釣黃腹角雉蠑螈等40種。有林地9574.8公頃,蓄積量25.16萬立方米。有油茶3260畝,油桐6040畝, 雜竹4000畝,該為可用資源。
流域內險峰如林,古木參天,多出珍禽異獸,是安化縣重要的林區和美麗壯觀的風景區。古蹟亦多竹林山下有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溶洞群,據說可通邵陽辰州等地,為古代蚩尤土著瑤民藏兵之所,沙帽竹林盆地和洞底下盆地,頗與瑤族傳說的千家峒是一處只有一個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間盆地相合。有300多年歷史的鍾靈寺每年吸引著遊客4萬餘人;安化縣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最大的錫潭風橋威武壯觀,古色古香,如長虹臥波;洞市老街.;茶馬古道.;賀氏宗祠,座子坳碑刻,茶馬古道石板路面,永錫橋,陶澍祖墳的石人石馬、陵墓享堂、御書御撰碑匾、石龍庵,石牛寺,鍾靈寺等等.川岩江風光與國家森林公園大熊山連為一體,相輔相成,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絕。
公路1959年,始有柘湘公路經過,青田、金田、丹竹成家橋大屋七里等6個村,總里程18公里。1975年,自力更生修通第一條鄉級公路, 金田至紗帽,全長8公里。1984年以後,鄉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先後建成公路7條, 里程29.5公里;在建公路有竹幸、雙龍、連高、紗何、丹里等5條,里程28公里。至 2000年,共有鄉村公路10條,里程72.5公里,73%的村組通了公路。近年修通江南至高城硬化路面直接與懷桃高等級公路和新化相連.
資水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為1473.1毫米,因受大氣環流制約和地形的影響,具有山區多於湖區的特點。縣洞市位於雪峰山脈為主體的降雨高值區,處於南來暖濕氣流的迎風坡範圍,形成一個多雨中心,每年平均降雨超過1800毫米,並依次向四周遞減. 參考:http://www.donsit.cn/phpwind/read.php?tid=15

洞市老街

洞市洞市
在歷史上,洞市曾商賈雲集,臨街商號遍布,作坊林立。從彭家灣到座子坳青一色的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千米,興盛時期,麻溪河的竹排成百上千,蜿蜒數里。洞市主要出產茶葉、木材、藥材、楠竹等,尤其是黑茶。因為湖南安化黑茶的特殊歷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馬古道的特殊意義。古道上的安化黃沙坪古鎮,明清時期茶葉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茶號80多家,對岸資江一河相隔的唐家觀,茶葉從業人員上萬人,茶號20多家,當時,中國黑茶的70%產自這兩個茶葉古鎮。
洞市村,有一條長達一華里的青石板街。在“柘湘”公路未通前,這裡曾是譚州邵州,“前鄉”到“後鄉”,新化縣到安化縣的必經要道。這條古道上的馬幫至今尚存,被稱為“最後的馬幫”。被廣州、香港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山西《萬里茶路》俄羅斯攝製組等媒體報導,因為這條古道穿越大熊山的原始森林,其中有美麗的峽谷風光和原始古村落,因此,以“茶馬古道,山門洞漂流,原始古村落,南方最後的馬幫,原始次森林,峽谷風光”為特徵的生態旅遊吸引四海賓客。
據傳,從明清至解放後一段時間的數百年里,這裡商賈雲集,店鋪如林,作坊遍布。運輸商品的“竹排”首尾相接長達里許(有兩百多條),“德盛隆”,“瑞福祥”,“泰美和”商號的稠木櫃檯油光發亮,高不見里,充滿大家霸氣。賀家祠堂莊嚴肅穆,氣派非凡。如今,洞市老街早已被一條新型的集鎮簡易水泥路“攔腰斬斷”,當年的鼎沸人聲也已沉寂。青石街面依舊。街口兀自矗立著一幢建於清同治年間的賀氏宗祠,已改建成一個千兩茶茶廠,祠堂門楣上的精美石雕和一些彩繪據說也早已毀於“文革”時期。洞市歷史上的商業盛況皆因其交通樞紐地位而致,所以現在它的“衰敗”不算意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市老街另一頭的新集鎮上,還有十幾家至少是傳了三代的,純手工的“皮紙”(用於糊窗、做風箏及冥紙)造紙私人作坊。這可以算作當年的商業“餘韻”吧。
當你漫步於洞市老街,踏著鏗鏗作響的青石板路,你便如同聆聽到了歷史的回音,滋生出尋幽訪古的高雅意境。透過齊人高的櫃檯望著屋內的老少男女。你會從他們的目光里隱約解讀出當年老闆和夥計的影音。

洞市萬里茶路

洞市洞市
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經岳陽府巴陵入長江,經臨湘,湖北武昌府嘉魚江夏,四百二十五里達漢陽府漢陽縣漢口鎮。計一千一百里許。
或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過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於長沙靖港湘江.
另有陸路2線經新化至寶慶經梅城,寧鄉至長沙麻溪洞市茶集中到漢口後,再由漢口水運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後上岸以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或從玉右的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再用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 然後由恰克圖銷往歐洲和遠東地區。並走西口包頭哈薩克斯坦供應當地的牧民。 然後從俄國輸入的貨物主要是皮毛、哈喇呢子、毛毯、嗶嘰、鐘錶、金沙、皮毛、五金、玻璃器具等。 由洞市茶農和晉商家族共同開闢。

手工制茶

緊壓茶是為了長途運輸和長時間保存方便,將茶壓縮乾燥,壓成方磚狀或塊狀,為了防止途中變質,一般緊壓茶都是用紅茶或黑茶製作。緊壓茶一般都是銷往蒙藏地區,這些地區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無定所,因此青睞容易攜帶的緊壓茶。

洞市洞市緊壓茶

製作方法
緊壓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莊茶及其它適制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蒸、壓等典型工藝過程加工而成的磚形或其它形狀的茶葉。緊壓茶的多數品種比較粗老,乾茶色澤黑褐,湯色澄黃或澄紅。在少數民族地區非常流行。緊壓茶有防潮性能好,便於運輸和儲藏,茶味醇厚,適合減肥等特點。
叫法
緊壓茶喝時需用水煮,時間較長,因此茶湯中鞣酸含量高,非常有利消化,但也促使人產生飢餓感,所以喝時一般要加入有營養的物質。蒙古人習慣加奶,叫奶茶,藏族人習慣加酥油,為酥油茶。洞市緊壓茶分磚茶和花捲茶。

緊壓茶,根據堆積、做色方式不同,分為"濕坯推積做色"、"乾坯堆積做色"、"成茶堆積做色"等亞類。我國緊壓茶產區比較集中,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其中茯磚黑磚花磚茶主產於湖南;青花磚主產於湖北;康磚、金尖主產於四川、貴州;普洱茶之緊壓茶主要產於雲南;沱茶主要產於雲南、重慶。

緊壓茶歷史
緊壓茶加工中的蒸壓方法與我國古代蒸青餅茶的做法相似。緊壓茶生產歷史悠久,產生當在北宋之前。

到十九世紀末期,湖南的黑磚茶、湖北的青磚茶相繼問世。緊壓茶獨具的品質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較強的消食卻膩,適應各地少數民族特殊的烹飲方法之外,是它具有較強的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由於過去產茶區大多交通不便,運輸茶葉是靠肩挑、馬馱,在長途運輸中極易吸收水分,而緊壓茶類經過壓制後,比較緊密結實,增強了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而有些緊制茶在較長時間的貯存中,由於水分和濕度的作用,還能增進茶味的醇厚。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種茶類加工製作的壓縮茶,不僅在國內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售量。

古法造紙

天工開物記載的古法造紙工藝雲: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 凡煮竹,下鍋用徑二〔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裁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面、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妨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

凡楮樹取皮,於春末厚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

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衡斷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呈文紙。芙蓉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洞市古法造紙1煮竹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盪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盪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朝鮮白硾紙,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抄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覆於抗面,其下爇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紙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抄紙槽,上合方半,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於其(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乾自成潔白。

洞市古法造紙2抄紙

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匡。兩手持簾入水,盪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盪則薄,重盪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捎〕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乾。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

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乾而已。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果[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盪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剌〔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

洞市皮紙坊造紙

土紙, 是安化主要特產之一。清同治《安化縣誌》記載:明時,安化即有造紙業發展。清至民國期間,由於資源豐富,土紙日漸發展,產量逐漸增加,年輸出約百萬元以上。民國21年2月《改良紙業》一文稱:“紙為安邑了產大宗,以歸化鎮為最。“民國31年月日2月《湖南之紙》載:湖南產紙數量……,安化實居第一位。”計的產紙37.2萬擔。其中麻溪洞市邱家,方家是至少傳了三代的,純手工的“皮紙”造紙私人作坊。土紙又分燒紙草紙皮紙等燒紙草紙以歸化為最 ,洞市皮紙應該在安化為最.
皮紙的用途:1典籍裝幀 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2包裝裝裱 尤其具有保存植物香味和去異味功能 皮紙綿實勁道,是花炮的最佳用紙和瓷器的理想包裝。安化過去因運輸不便,還有用皮紙做油簍子的。因為用桐油竹篾和皮紙糊成的簍子,較之木製和陶器容具,能減輕許多重量。現在隨著“千兩茶”的復興,則主要用於茶葉包裝。裝表裝裱以隔風保暖等3用做紙傘燈籠等在歐洲一些現代化的都市漫步,倘不小心踅入哪條小街,說不定你會被那些密布的手工作坊所驚訝。裡面的配飾或器具,雖沒有工業品市場上那般俏麗與精緻,卻能牢牢拖住遊人的腳步。
在中國,當城市的人們鍾情電影、電視和歌舞的時候,在廣袤的鄉野,一些古老的儺戲,原始的山歌,粗獷的花鼓,說不定正粉墨登場,鑼鉦鼓嗷,將十里八鄉的農民趕集般地吸引過來。
同樣,當現代造紙業進入了計算機時代,各種文化經濟用紙鋪天蓋地向你湧來的時候,在那遙遠的地方,卻活化石般地遺存著一些手工造紙作坊,它們拾遺補缺著市面上較為稀缺的包裝用皮紙,祭祀用冥紙,扎燈籠、糊紙傘紙扇等生活用紙,你也會不足為奇了。
在安化縣江南鎮洞市村,就散落著七八家這樣的土紙作坊。
洞市,距安化縣城40多公里,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近年,這裡因驚現一條茶馬古道和貢品黑茶“千兩茶”,而被外界炒得沸沸揚揚。只是記者和遊人大都忽略了,值得一炒也值得一看的還有這裡的古法造紙。
所謂古法造紙,即蔡倫造紙之謂也。《後漢書·蔡倫傳》載: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集前人經驗,“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獻漢和帝劉肇,“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從此,蔡侯紙替代了笨重昂貴的竹編木簡和縑帛,而被列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不過,洞市村的紙農們又在蔡倫的基礎上,將造紙的原料選準在單一的樹皮上。這種樹皮來自楮樹,又名構樹或阿桑樹,一種落葉喬木,在安化大山里隨處可見。雖然原料少了,但造紙的程式一道也沒少。
紙農的家均背山臨水,屋場下的溪溝里浸泡著一捆捆的楮樹皮,溪邊築有石灰池,池邊用岩石和泥土砌有古堡樣的土灶,灶上煙囪般地昂著一高高的木甑,木甑一次可蒸煮樹皮400多斤。楮樹皮從石灰池裡漚熟剁爛去掉雜質粗皮後,就放進大甑里蒸煮。一般漚制須3個小時,蒸煮12到15個小時。這兩道工序一次還不行,如是者要反覆兩次,才能將煮熟的樹皮拿到溪水裡漂洗。
漂洗乾淨後,即將樹皮倒進門前的石槽里進行搗制和粉碎。現在有了電,這道工序用上了搗碎機,而過去只能用碗口粗的木棒去捶打,條件好的當然也有用水碾的。搗的過程,也是石灰和清水反覆揉煉和漂洗的過程,循環往復須六次之多,才能將樹皮搗成絮狀或纖維狀,即紙農形容的“變成五厘米長的絨絲絲”。然後將絨絲倒進抄紙池,兌上水,再添加一種特製的滑藥,就可以盪料濾漿造紙了。
整個過程,和《天工開物》里那幾副古樸的插圖——“斬竹漂塘”“煮篁足火”“盪料入簾”“覆簾壓紙”,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書上說的是竹紙,這裡造的是皮紙。

洞市洞市

看著這些古拙拙的器物,濕漉漉的石槽,還有安化特有的黑糊糊的木屋,一種“一步走進歷史,轉眼即成古人”的感受油然而生。
在所有器物中,唯有那個撈紙的簾盤特別精緻,簾棍細細的,比髮絲粗不了多少,密密的,與梳子的密度差不多,所需的紙有多大,簾盤就有多大。不是五行八作中的高人,絕對做不出如此精巧的工具。
工具的精巧,取決於工藝的精巧。“盪料入簾”是整個工序中最技術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這道工序又叫抄紙。搗碎的絨料放入紙槽,兌水攪拌,溶解成稀薄的漿液,抄紙工兩手持簾入槽,輕輕盪起一層薄薄的漿液於簾內,然後作前後左右自如晃動狀,將簾上的漿液平衡蕩漾開來,使其厚薄均勻,繼而簾床向前一傾,盪出沒有泌出的水汁,簾上就沉澱了一層薄薄的漿膜,這便是紙的雛形。
得此雛形後,再將簾盤端至成紙板上,輕輕一揭,板上就留下一張濕紙。如此一次次抄簾,一次次揭放,積累到一定數量,再用槓桿將濕紙里的水份榨乾,整個過程如線條般流暢,如音樂般韻律。遊人觀此,莫不心癢手動,想嘗試一盤。
剩下的工作,便是將渾然一體的濕紙分開,再拿到外面去晾曬,家裡的老人和妻兒都可幫忙了。
方漢是這七八戶紙農中的一位中年漢子,今年42歲,他家祖輩造紙,到他是第七代了。他說,抄紙全憑眼精手快,一天十幾個鐘頭要站得下來,特別是冬天,還不能怕冷水。
以為那滑藥是什麼化學藥劑之類,老方一笑,說山上能做滑藥的植物很多,如滑樹、糯葉、野棉花根、彌猴桃藤等,放上滑藥,紙就不粘連了。他似乎明白我們的用心,又解釋,連漚制樹皮的石灰,經過反覆使用,也沒了衝勁,對環境不會造成破壞。
至於洞市造紙始於何時,已無可稽考。據清同治11年(1872)所編《安化縣誌·物產篇》載:安化“紙有皮紙、火紙。皮紙,樹皮所制,陸璣詩疏:楮謂之榖桑,可搗以為紙,各處有之。火紙,竹筍所制,邑歸化鄉造紙較多,有斧頭尖、千張把等名。”這裡,火紙即燒紙,為敬神祭祀用。歸化是現在的大福、黃沙坪一帶。可見,安化造紙,古已有之,且最發達的地方還不在洞市。
縣誌又載:民國23年(1934年),安化從事紙業生產者有3000多人,約占全省紙業工人的1/10。年產土紙51.2萬擔,年產值達224.2萬元(銀元)。至民國31年(1942年),安化有紙槽1720個,從事造紙業者5100餘人。當年全縣有名的紙莊有:利用厚紙莊、李大楷紙莊、多福紙莊、李正三紙莊等。透過一頁頁翻黃的縣誌,可遙想當年安化“一紙風行天下”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造紙業公私合營,成立安化縣造紙廠,採用機械化生產,日產包裝紙2噸,至1983年,因產品滯銷而停辦。90年代後,農民有了自主權,民間造紙才逐漸恢復。
過去,安化紙業除本縣用紙外,最大銷量是瀏陽醴陵,因為他們的皮紙綿實勁道,是花炮的最佳用紙和瓷器的理想包裝。安化過去因運輸不便,還有用皮紙做油簍子的。因為用桐油竹篾和皮紙糊成的簍子,較之木製和陶器容具,能減輕許多重量。現在隨著“千兩茶”的復興,則主要用於茶葉包裝。
安化皮紙還因為具有“柔韌清香,色澤仿古,著墨不滲,久藏不蛀,價格便宜”等特點,歷來還是練習書法的理想材料。現在省市一些著名書法家也看好安化皮紙,每次到了洞市,都像撿了寶一樣,一刀刀扛回去。

至於益陽其它縣市,過去均有古法造紙,其中銷量最大的是冥紙和草紙。冥紙不僅有供燒化的紙橋、紙馬、紙錢,還有棺材入殮用的“石灰包”和“魚鱗甲”。草紙在衛生紙巾沒有普及之前,各縣市均有大型的草紙廠。草紙以稻草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簡單,也較粗放。這些紙廠,後因“破四舊”和現代造紙業的衝擊,大都退出歷史舞台。
上世紀90年代初,除了南縣和沅江現代造紙比較發達外,資陽、赫山和桃江的手工造紙均有恢復,其中,資陽區新橋河鎮水口山村就有10多家造紙作坊。業主以孫姓為多,稱自己的祖先是晉武帝太康元年晉滅吳後,從江西遷徙過來的,從事造紙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
雖然益陽的古造紙工藝有所恢復,但較之過去,卻不可同日而語。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任其自生自滅,還是想辦法保住傳統文化中的這一吉光片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民間文化是民族血液中的DNA。那么,益陽皮紙作為民間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是益陽造紙業的DNA,也是益陽傳統文化的DNA。保護好這個文化遺存,對弘揚民族精神,振興益陽經濟,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以為,要留住這道千年風景,可從三個方面考慮:
一、對一些重點造紙村落,政府應積極扶持。要在發掘古造紙工藝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上下工夫,讓從事造紙業的匠人在經濟上獲得保證。對一些比較精緻的手工紙,不能單純從使用價值上去看待,而應把它視為一種文化遺存。
二、進一步發展地方經濟,帶動古造紙工藝。安化“千兩茶”的振興,使洞市皮紙有了新的銷路,今後在書法、紙傘、紙扇甚至宗教、祭祀等用紙上,也應多想些辦法。譬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們的黃表紙,在焚燒時符合宗教和祈福的要求——有大塊的紙灰飄落——使其走向省外,走出國門。
三、樹立全民保護意識,實行民間自救。鄉間可成立“古造紙協會”或“手工造紙聯合體”,以紀念“紙仙”蔡倫為由頭,開展一些經濟文化活動。也可結合農家樂等景點,建一些“紙吧”,讓遊客在“抄紙”“揭紙”的樂趣中體驗古風遺韻,觸摸傳統文化的根脈。

洞市洞市皮紙坊3
洞市洞市皮紙坊2

旅遊指南

洞市旅遊交通圖http://www.donsit.cn/got.htm 教遊客如何來到洞市. 洞市観光の寫真地図http://www.donsit.cn/phpwind/read.php?tid=276 在完善製作中

洞市風景區基本介紹

一 道 :指茶馬古道分二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 洞市域內茶馬古道

洞市域內茶馬古道分三道歸於洞市老街段,主要是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之茶葉,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
這三道是:今天的 A洞市高城峒川岩江
 B洞市龍溪段,分三小段
 1、石牛山萬家沖

 2、碧嶺界龍山溪
 3、仙人橋猴子岩
鷂子界 黃花溪

然後洞市老街集中之茶通過加工和包裝往外運輸銷售,又分兩種方式:
1、 陸路 腳挑馬馱過麻溪,經肖家灣 彭家灣 錫潭過永錫橋江南小淹等地;或腳挑馬馱從洞市老街走潭邵古道經梅城益陽長沙;經新化邵陽等地。
2、水路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資水,與益陽,長沙,武漢相連。

第二大部分 洞市域外茶馬古道

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經岳陽府巴陵入長江,經臨湘,湖北武昌府嘉魚,江夏,四百二十五里達漢陽府漢陽縣漢口鎮。計一千一百里許。
或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過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於長沙靖港入湘江。
另有陸路二線經新化至寶慶或經梅城,寧鄉至長沙 。

洞市域外茶馬古道萬里茶路又當分如下幾種:

一、晉商洞市萬里茶路
二、陝商洞市萬里茶路
三、粵商洞市萬里茶路

一 水 :麻溪河水 當然包括周邊奇石秀山 美麗的松竹花草 ,主要是麻溪山門洞風景區.其他支流以後介紹.

 麻溪山門洞風景區:水碧、山奇、石怪,古樸而神奇的景觀比比皆是,沿溪兩岸松杉竹林鬱鬱蔥蔥,多奇珍異草,美禽美獸,是探險,戶外遠足,燒烤,篝火,游泳,漂流,騎馬,宿營,休閒的好處去.尤其在夏天麻溪清澈的溪水麻溪清澈的溪水, 幽幽的小潭, 是戲水抓魚游泳的理想場所.。
麻溪河宛如一條生命的飄帶,輕盈而飄逸地鑲嵌在青山峽谷間,把大山生命的節奏舒展得蒼勁而有情趣。麻溪河順水漂流而下還有“鷹嘴岩”、“門檻岩”、“山門洞松千樹”、“山門洞杉千樹”、“山門洞翠竹叢”、“山門鎖溪石”、“山門洞碧水灣”、“山門洞跳水石台”“烏龜岩”、“吊索橋”、“廟山塘”、“掛傍山”“飆水溪”“山門洞河卵石沙灘”等多處景觀,遊人漂流其中忽而浪花飛濺,忽而峰迴水轉,其樂無窮。漂流之餘還可鷹嘴岩烏龜岩攀岩攬勝.運動之餘逛洞市老街,賀家宗祠,夜宿山莊,喝羅府家酒,品麻溪河魚潭魚,嘗梅山土菜,欣賞梅山儺舞,去麻溪河天然游泳場暢遊,別有一番風味.洞市古老的筒車石碾可惜已經毀壞,不然在暢遊的同時也能發千古之悠悠.
麻溪三門洞峒底下周邊世產上品茶,志載六洞之條魚洞,仙缸洞茶即三門古洞茶之謂也,今尚有梘茶溪之名存焉,沿溪產茶為安化著名的六洞茶之一,遊客可以去三門洞古制茶坊的制茶體驗http://www.donsit.cn/phpwind/read.php?tid=387&page=e#a
三門洞以上至沙帽,經過麻溪公路大橋,為蜿蜒數里的溪洞,沙帽竹林盆地和洞底下盆地,頗與瑤族傳說的千家峒是一處只有一個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間盆地相合。

三 文化:
三大板塊的文化
1,梅山.蚩尤及瑤文化 http://www.donsit.cn/phpwind/thread.php?fid=58
2,古法技藝文化http://www.donsit.cn/phpwind/thread.php?fid=14
3, 風俗物產文化http://www.donsit.cn/phpwind/thread.php?fid=5和http://www.donsit.cn/phpwind/thread.php?fid=6

洞市洞市
邑人賀製作 詠洞市山門洞雲:"危岩寒古峽,峭壁鎖長灘。岸合杉千樹,峰迴水一灣。"

洞市山門洞山峻石奇水急景美。從洞市山門洞到吊索橋一段有鷹嘴岩;門檻岩 ;山門洞碧水灣飈水溪跳水台烏龜岩;麻溪卵石灘;洞麻溪沙灘;吊索橋;肖家灣騎馬樁;廟山塘掛傍山等景點。

下游碧水沙灘是游泳,篝火,燒烤,夜宿的好出處。

梅山武術

洞市梅山武術
相傳為北宋梅山洞趙天祥所創,注重散打實戰功法。其拳沖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緊迫前,掌法如刀鐮。上用打,下用穿,左右開攻打兩邊。上打如雪花蓋頂,下穿似古樹盤根。拳法講究五行變化。靈活運用剛、柔、直、橫、斜、虛、實七種勁力。手法有沖、貫、扣、蓋、橫、砸、挑、撩及擒拿手、封閉手、砍手、劈手、標手、壓書、接轉手、抓手、擺手等。肘法有靠、橫、直、擋、撞、架頂等十多種。
腿法有彈、踹、蹬、鏟、踩、掛、掃等。梅山拳十分強調樁功練習。其樁功以坐、箭、丁三種為主。坐樁有上、中、下三盤之分,其姿態如三點梅花“品”字形;箭樁多用九點游龍步,其前弓後箭務必做到十趾抓泥。其丁樁要求虛實分明:丁腿腳尖點地為虛,支撐腿全掌著地為實。“立如釘”。梅山拳的格鬥散招也有其獨到之處。其沖拳、貫拳、蓋拳、橫拳等幾十種拳法,在實戰運用時均有許多講究。例如蓋拳,有單雙之變,陰陽之分,陰單蓋拳、陽單蓋拳,陰雙蓋拳、陽雙蓋拳。陰單蓋拳的技法要領是一手握拳,以大臂帶小臂,由曲到伸,向前蓋擊敵方頭部;力達拳背,拳心朝上;另一拳則收防於胸前,當敵方來拳攻擊時,前拳開路擊開來手,後拳由胸前揮出蓋擊敵方頭部。故其拳陰單蓋拳為翻天一火即,陽單蓋拳如雷擊空心樹;陰雙蓋拳似泰山壓頂,陽雙蓋拳如猛虎撲食。其拳勢威猛。

梅山拳有其獨特的理論及技法風格。梅山拳不追求花架子,十分注重散打實戰功法。其拳譜云:“沖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緊迫前,掌法如刀鐮。上用打,下用穿,左右開攻打兩邊。上打如雪花蓋頂,下穿似古樹盤根。”

梅山拳法講究五行變化。靈活運用剛、柔、直、橫、斜、虛、實七種勁力。其手法有沖、貫、扣、蓋、橫、砸、挑、撩及擒拿手、封閉手、砍手、劈手、標手、壓書、接轉手、抓手、擺手等。其肘法有靠、橫、直、擋、撞、架頂等十多種。其腿法有彈、踹、蹬、鏟、踩、掛、掃等。梅山拳技法多樣,實戰中施展起來變化無窮,令人目不暇接。

梅山拳十分強調樁功練習。其樁功以“坐、箭、丁”三種為主。坐樁有上、中、下三盤之分,其姿態如三點梅花“品”字形;箭樁多用九點游龍步,其前弓後箭務必做到十趾抓泥。其丁樁要求虛實分明:丁腿腳尖點地為虛,支撐腿全掌著地為實。“立如釘”,是丁樁追求的至高目標。經常練習這種傳統功法,可使人功力日進。

此外,梅山拳的格鬥散招也有其獨到之處。其沖拳、貫拳、蓋拳、橫拳等幾十種拳法,在實戰運用時均有許多講究。例如蓋拳,有單雙之變,陰陽之分,陰單蓋拳、陽單蓋拳,陰雙蓋拳、陽雙蓋拳。陰單蓋拳的技法要領是一手握拳,以大臂帶小臂,由曲到伸,向前蓋擊敵方頭部;力達拳背,拳心朝上;另一拳則收防於胸前,當敵方來拳攻擊時,前拳開路擊開來手,後拳由胸前揮出蓋擊敵方頭部。故其拳譜云:“陰單蓋拳為翻天一火即,陽單蓋拳如雷擊空心樹;陰雙蓋拳似泰山壓頂,陽雙蓋拳如猛虎撲食。”足見其拳勢之威猛。

獨特之處很多,不一而足。
梅山拳源於“梅山蠻”。地處長沙、益陽之間之安化.新化。是湖南一個古老的地方拳種,形成於宋代,明清時期 逐步完善,有77個拳術套路,統稱“梅山武功”。
梅山武功套路短小精悍,手法勇猛多變,有“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之說;樁功穩固,“四十天學打,三十夜站樁”,有站樁、坐樁、箭樁、丁樁,以坐樁為主。
梅山拳樁穩勢固、勇猛剛烈、樸實無華、無虛花架,招招式式非打即防,套路短小精悍、結構緊湊。有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
“梅山武功”流傳面廣,除遍及湖南大部分地區外,雲南、貴州、廣西、江西、湖北、四川等地也有不少人習梅山武功。現在,梅山拳已列入《中華拳械錄》,在1985年5月徐州全國武術比賽中榮獲“雄獅”獎,被譽為武林的“奇葩魁秀”。

茶文化

梅山洞市泡茶和煎茶

泡茶有蓋碗茶、芝麻茶、芝麻豆子茶、芝麻姜鹽茶等。蓋碗茶,即用較好或名貴的細茶沖泡,一般用以招待有身份的男客和外來遠客。並以西瓜子或炒花生為茶點,酸碟是不用招待這類客人的。芝麻茶,即細茶加芝麻沖泡。芝麻豆子茶,只是加入炒豆子或炒花生米。芝麻姜鹽茶,再加鹽漬薑絲而已,喝時略帶鹹味。吃這類茶也有再撒上炒芝麻的,喝著香鹹可口。梅山人家,一般常備有芝麻、豆子、薑絲。芝麻預先洗淨曬乾,每年鮮姜上市,颳去皮後切絲鹽漬,然後曬乾用磁壇裝好備用。清人黃本驥《湖南方物志》云:“安化茶友善,楚中款客,三君者一有不至,無以為歡。”正是這種風氣。俗話說的“茶是草,客是寶,茶客不來不得了。”如此以茶待客,又說明梅山民風的純樸熱情。

洞市煎茶

煎茶,又稱大碗茶。煎茶多用陳年老紅茶。正如清代陶澍《詠安化茶》詩中寫的“茶成與商人,粗茶留自啜。”這種茶用一個專制側邊開口的蔑蔞裝著,長年吊在火炕上讓煙薰。煎茶時,取下一把茶葉洗靜後丟入開水中煎幾分鐘,倒入茶缸,供一兩天飲用。煎茶喝起來略帶香甜味,夏天飲很解渴。住在大路邊的人家,隨時讓過路客人到家飲用。解放前,安化山區幾乎沒有公路,出門就是兩條腿走路。渴了可隨意到路邊人家歇息喝茶。不分貧富貴賤,老幼婦孺或挑夫走卒,熱情的主人等客人在階沿剛坐定就送上了一碗紅彤彤的涼茶。如果客人未喝夠,還可自己進屋斟,直到喝夠。

煎茶,在冬天還專制有保溫的木桶,開茶倒入陶器包壺可在木桶內保溫十來個小時。包壺有大小不等,足可存入約30煎茶,以招待鄉下來購貨的顧客。壺,口小肚大底小,壺嘴從肚邊中部申出與壺口平齊,口邊有四耳用於提運。保溫木桶成園鼓形,底部架兩邊有軸,裝在茶架上,桶蓋上裝有活動的雕花橫木閂扶手,用以搬動茶桶斟茶,架上安有能擱好幾個茶杯的長形杯槽。瓦包壺放入木桶,周圍塞舊棉絮或稻草保溫。這種包壺,幾乎每家必備,成為梅山茶文化特有的茶具。

梅山洞市茶禮

茶禮,主要指婚事茶禮。為什麼婚事要講茶禮?古籍中有不少記載說明。如宋代的《品茶錄》、明代的《七修匯稿》等。直接涉及到“南中夷人”的有明代許次舒《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念人猶名其禮曰下禮,南中夷人定親,必不可無,但有多寡。禮失而求諸野,今求之夷矣。”“不移置子”即當地俗稱的“好女不吃兩家茶”。而文中所指“南中夷人”,自然包括了梅山人,因而梅山人的婚事也很重茶禮。北宋建縣後,遷入大批漢人,開始講究“三茶六禮”了。所謂“三茶”指下茶、定茶、合茶。“六禮”為納彩、問名、納吉、納證、請期、親迎。民國時期簡化為問名、為定、納吉、親迎四個程式。問名,俗稱合“八字”,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男家請算命先生推算相合,若不合庚帖則退女方,婚事也就拉倒了。為定,俗稱“扎庚”,男方要送去衣料行裝等茶禮。納吉,俗稱“解禮”,即送去女方所要的彩禮,大多依嫁奩多少提出或看雙方經濟而定。親迎,即是迎親。先天由男方抬去花轎牲禮,由樂隊迎親。現在,移風易俗,改為相親,納聘、迎親三個環節了。相親為下茶,納聘為定茶,迎親為合茶。梅山風俗不同有的由女方準備到男方待客的新娘(媳婦娘)茶。即女方出嫁時備足鬧新房和新婚後待客的茶和茶點。清代范寅《越諺》中所說的“茶料”:“母以蓮、粟、棗、糖遣出嫁女,名此。”這說明梅山越人繼承了越俗並傳至今。不同是的大多用土產或自種自做的花生、瓜子、炒薯絲、花耳及糖果等。一小包一小包的包著,用陪嫁的紅木箱裝著,用來撒給鬧新房的客人。所謂客人,大多是些好熱鬧的青少年,當然也有不少成年人。俗話說:“三天不分大小”,鬧新房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長輩晚輩的,都可入洞房鬧。鬧的目的,除了戲耍逗樂新郎新娘,當然為討包茶點。正如安化清末秀才夏默庵寫的《安化竹枝詞》中一首描述的:“滿門賓客鬧新房,笑向新娘索棗糖。私語伴婆將鑰匙,床頭為啟女兒箱。”如今農村生活大為改善,這種茶點也隨之變了。有些商店適時發展這種新婚糖點商品,即用小塑袋包著花生、瓜子和糖果,這就方便省力多了。在陪嫁的茶點中還有蛋、碗茶、鴛散等。這是新婚第二天由新娘招待賓客的茶。這種茶先把雞蛋煮熟去殼,每碗二個,再放入碗茶或鴛散,然後用鮮湯沖泡,再由新娘用茶盤送向客人。客人可不能白吃,要回以紅包。茶的碗茶是用糯米蒸熟陰乾,稱之陰米,吃時用沙炒或油炸即成。鴛散製作工序複雜多了。先把糯米用水泡發磨漿,然後用植物顏料染成紅黃綠加本色白四色,分別用底側鑽有一個小眼的小竹筒盛著。米汗從小眼流出,在燒熱抹油的大灶鍋上畫著圖案。圖案有“鴛鴦戲水”、“喜鵲啄梅”或“梅花含喜(雙喜字)”等吉祥圖案。圖案有16開紙大小。在油鍋上一次楞畫四幅,圖案成型後,再把圖案卷成空心園筒陰乾。新娘出嫁時,用分四格的抬福裝著,底用紅紙墊,一排排擺著彩色鏤花的鴛散,煞是好看。吃時用滾油一炸就成,再撕碎放入園蛋鮮湯沖泡,頗有風味。

擂茶

擂茶流行於梅山中心地安化一帶。

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洞市洞市擂茶

做擂茶的過程也象一首休閒的詩。洗淨擂缽、擂槌,炒熟主料、雜糧,準備好茶葉、佐料;然後一邊燒水,一邊將擂缽往兩腿間一夾,放進要擂碎的東西,操起擂槌就擂起來。同時準備配食擂茶的炒花生、紅薯片、酸蘿蔔等副食品。要擂的東西都擂好了,用剛燒好的開水一衝,使勁攪拌數下,香噴噴的擂茶便做成了。擂缽為專制的陶器,缽為倒園錐形,口大底尖,內有一排排的齒。擂茶杵,大多用結油茶果的山茶木棒做。這種山茶木質又硬又重,適手耐磨。安化流傳的一首打擂茶歌謠唱道:“高山砍來山茶木,削個擂槌打擂茶。先放茶葉花生米,再放豆子炒芝麻。客人來了先請進,讓客上坐吃擂茶。”

洞市擂茶屬於安化後鄉擂茶,品種很多:按季節分,每季每月幾乎各不相同;按功能分,有止渴的、消炎的、防暑的、抗寒的、充飢的、解饞的等等;按主料和佐料分,更是五花八門,以茶葉芝麻為主要原料的稱芝麻擂茶。還有以大米為主的米擂茶。米擂茶做法,先將大米炒黃磨細和擂好的茶葉加鹽沖泡,如果加八角炒的,吃起來又香又濃,喝上二碗可當餐飯。喝芝麻擂茶,渣子沉入碗底,茶湯稀薄,喝時還得撒上炒芝麻或炒花生或炒豆子。邊喝邊嚼,又香又脆,別有一股風味。加上茶點,邊喝邊聊,更是情趣無窮…… 隨著時代的進步,還出現了各式袋裝擂茶、經冰櫃冷卻的冰擂茶等等。

茶點多土產的花生、南瓜子、炒薯片、玉米及鹽姜等多到20來樣。最誘人的是酸碟。酸碟是用黃瓜、蘿蔔、茭頭等預先放入菜罈做的。吃起來又酸又辣,是下茶的佳品,婦女和小孩特別喜愛,尤其是孕婦,日不可少。這種擂茶因芝麻可解涼潤胃,夏天喝了確有解暑的作用。在冬天加入生薑又起去寒發熱的作用。夏防暑冬去寒,且陶陶然於其中,自有一番天倫之樂。

洞市洞市罈子菜

擂茶待客,來了至親貴客,總要打擂茶,這比泡茶更顯禮重。安化有竹枝詞云:“家家款客有擂茶,婦女逢迎笑語嘩。炒豆煨姜隨意著,最宜還中炒芝麻。”可見其禮遇和風俗。

擂茶不僅用來招待客人,還是婚禮上少不了的茶禮。有歌云:“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缽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子生姑娘。”這種新婚擂茶要由新娘親手擂。新娘在娘家做婦女時就學會了打擂茶。因而平日的打擂茶都是婦女的事。其實新婚後,還要請百客來喝擂茶,因喝的人多,在農村幾乎全村老少都來。做起來要請相鄰的婦女自帶擂缽工具幫忙,那場面才好看呢。她們一字兒擺開,坐在竹椅上,雙腳夾著擂缽,右手握著擂棒,左手扶著擂缽,腰肢微扭,有節奏地擂起來,只聽見擂缽擂得沙沙作響,如果配上音樂,不正是動人的打擂茶舞么!

山歌

梅山峒民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反映生活、記事傳書,甚至宗教教義等都用民歌、山歌來表達意思。有峒事歌、族歌、節氣歌、椎歌、秧歌等。豐富多彩,色彩斑斕。
梅山人在勞動之餘、喜慶之日、婚娶祭喪之時,常以歌謠抒發感情,並富有蠻、野、逗、辣的鮮明特色。內容極為廣泛、豐富。有歷史歌,勞動歌,儀式歌,時政歌,情歌,生活歌,傳說歌,兒歌等。歷史歌又有洞事歌、族歌、宗師歌,記載了梅山歌謠的起源和發展。勞動歌又有樵歌、獵歌、田歌、秧歌、茶歌、開山歌、拓石歌及各種勞動號子。船民的《資水灘歌》長達600多行,對資水灘多水險及沿岸山川地理、生產、風俗人情、船工生活描繪十分生動,聲調粗獷。儀式歌包括喜堂歌、喪歌、廟堂歌、茶贊、酒贊、神誥等。時政歌則以含蓄幽默、詼諧諷辣見長。梅山情歌更具山歌謠的主鏇律,“歌本三千又七百,歌有八萬七千零;紅黃蘭白傳後世,黃本情歌打頭行”。1987年《中國歌謠集成湖南卷安化次料本》共收集 歌謠 首,其中情歌 首,占 %。演唱形式多樣,有單段式、多段式、長歌式、唱和式、盤歌式、說唱故事式及小調式等等,具有獨特的“野”、“痴”、“逗”、“俏”的地方風格。民歌 民間諺語和謎語也很豐富,已收集整理的有 條。

民間舞蹈和器樂也很盛行,常見的舞蹈有俗舞、龍舞、獅舞、蚌殼舞、宗教舞。已列入優秀傳統風俗舞節目的有布龍、草龍、板凳龍、乾龍船等。獅舞有肉獅、毛獅、文獅、武獅等。民間器樂有風俗樂(八音鑼鼓、開山鑼鼓等)和宗教樂(儒、佛、道、巫的器樂)。

民間戲劇有木偶戲、花鼓戲、祁戲等。民間曲戲有三棒鼓、漁鼓、絲弦、小調、花鼓、唱土地、打蓮花鬧、送財神、送春牛等。民間故事傳說豐富、廣為流傳。文化活動異彩紛呈。

儺戲

梅山峒信巫教,內容豐

洞市儺戲表演
富多彩,色彩斑斕,確實值得挖掘。 信巫教:史載:“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又屈原放逐楚地,用巫辭作《九歌》《招魂》諸篇,以寄其憂憂之情。古梅山人多信梅山教,打獵、捕魚之前都要祭“梅山神”。梅山教屬巫教,先民巫醫不分,巫史不分。說是:“治病工也,或從巫”。 洞市儺戲即是洞市人民舉行儺祭時表演的一種巫教戲劇形式,表演者戴木雕面具,邊舞邊歌,唱詞通俗幽默。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在研究儺文化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果,目前儺學研究熱正在全球掀起,學者們公認儺戲是中國文化的歷史活化石。洞市屬於古梅山腹地,儺戲比較流行。古日本也有儺戲,相傳是從中國古梅山傳過去的。 廣田教授曾在中國留學,為了研究儺學,她先後在我國的貴州、江西、廣西、福建、廣東等6個省200多個縣市進行考證。

特產

茶葉系列:黑茶 即安化鐵色茶
紅茶;綠茶;麻溪河魚;麻溪岩板魚;洞市獼猴桃紅腹頸雞;洞市糍粑;洞市油粑粑;洞市烤紅薯;洞市蕎麥;洞市皮絲;洞市坨子;洞市豆腐;洞市米豆腐;洞市薺菜蛋;洞市腐乳;洞市柑橘;洞市煙燻臘肉;洞市茶油;洞市竹木器;洞市花生;洞市瓜子;洞市雕刻;洞市梅山土菜;何家和楊家李家中藥;洞市蔬菜;洞市植物原藥材;洞市食用菌;洞市棗;洞市香菇;洞市蛋禽肉;洞市核桃;洞市木耳;洞市野生果菜;洞市竹筍;洞市罈子菜;洞市棕片;洞市桐油;洞市植物;洞市礦產 洞市紅薯 洞市芋頭 洞市甜酒

奇石

冰磧岩簡介
冰磧岩全稱為冰磧礫泥岩,是世界稀有的石種之一。其色為灰褐,暗褐,質量重,堅而脆,內夾雜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據考證,冰磧岩形成距今約6——7億年間。 當時,地球上曾發生了全球性“冰蓋氣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後,又發生了“熱室氣候”事件。這種極熱和極冷的現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見的冰磧岩。
二零零一年八月,中南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教授及處國專家一行來湖南安化進行地質勘測,偶然在柘溪鎮肖木村發現了距今七億年的冰磧岩層。它不僅完好保存了7億年前的岩石紀錄,而且保存了冰期之後“熱室”氣候事件的岩石紀錄。這一重大發現為科學家研究當時氣候,地質及地球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國有小面積的冰磧岩外,像安化境內這樣大面積保存下來實屬罕見,且冰磧岩層厚度及規模和岩石質量均稱“世界之最”,擁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被科學界稱為“世界奇觀”。這一重大發現為科學家研究當時氣候,地質及地球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冰磧岩由於產生年代久遠,亦被人們稱作“長壽石”、吉祥石,視為珍寶。

洞市天羅地網女媧神石(資江麻溪洞市石)
洞市天羅地網女媧神石(資江麻溪洞市石)

由於冰磧岩“長壽”、稀有,近年來,已成為安化人民贈送親友的珍貴禮品。二零零三年八月安化縣政府作為珍貴禮物贈送了一塊冰磧岩樣品給澳門區政府。同時它也已成為安化奇石收藏者喜愛的佳品。
在洞市冰磧岩四處可見。

茶馬古道景觀

洞市洞市
洞市洞市
洞市洞市
洞市洞市

中國古鎮游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