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別稱泛民人士。是香港人對民主派組織或成員的統稱,現時香港泛民主派組織有民主黨、公民黨、社民連、民協、職工盟、街工等,以及部份獨立民主派議員,廣義來說,只要某個政黨在政治取向上是民主就屬於泛民主派。

基本信息

簡介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Camp),簡稱泛民或民主派,是香港傳媒及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是指支持香港推行民主及普選的民主黨派和社會人物,香港 民主派分成多種路線,包括主流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通過妥協、抗爭、談判、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因此,媒體多簡稱“泛民”,來表達主張不同路線的民主派。

名稱來源

本來泛民一直只通稱為民主派,但由於在2004年立法會選舉後,四十五條關注組的崛起,連同民協、前線、職工盟、街工、長毛梁國雄等人,已經形成與民主黨相若的影響力,泛民主派一詞亦因此大量使用。

自從政務司司長許仕仁首次以“反對黨派”稱呼反對2007年政改方案的議員,親北京的人士及媒體開始以反對派稱呼他們,大部份的泛民組織都避提反對派,不過亦有例外,社會民主連線在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以“旗幟鮮明的反對派”作為他們的宣傳口號。

歷史

泛民主派遊行泛民主派遊行
香港 民主派一直擔起爭取民主的旗幟,其歷史開始追溯自1980年代的中英談判。在此之前,英藉的貝納祺葉錫恩在1949年成立的香港革新會及其他政治團體也曾爭取過全面直選,但由於隨著華人勢力,現今民主派後來的興起,其影響力在1990年代已大不如前。

1950至60年代,香港社會普遍受冷戰思維支配,民間組織大致分成支持共產黨的左派及支持國民黨的右派。六七暴動後,香港左派一厥不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爭取文憑教師合理薪酬運動、金禧事件、保釣運動、艇戶事件等,多由新興起的民間團體領導。熾熱的社會運動風潮因此聚集了一批關注社會的人士,為1980年代民主派的興起提供基礎。

1986年,由百多個社運、壓力團體領袖發表“一九零人政制方案”,支持普選行政長官及1997年至少有半數立法局議席由直選產生。11個民間團體亦以此為基礎在10月27日組成了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由司徒華及李柱銘兩位基本法草委領導,“民主派”略見雛型。

泛民主派泛民主派
1991年立法局第一次直接選舉舉行,民主派亦在18個直選議席中橫掃17席,創下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選舉勝利。

1995年立法局選舉中,民主派大獲全勝,獲得20個直選議席當中的17席,民主黨共取得19席,遠拋離自由黨及民建聯成為第一大黨。

1997年主權移交後,民主派以“重返立法會”為旗號參加1998年立法會選舉,但由於受制於功能組別,民主派一直未能在議席數目中取得突破。

2004年,人大釋法否決0708年雙普選,泛民在2007年後繼而改為爭取2012年雙普選。

2007年,泛民代表,公民黨的梁家傑取得足夠提名挑戰特首選舉,結果以123票對649票落敗。

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取得足夠提名挑戰兩名親建制陣營對手唐英年梁振英。何俊仁最後以76票低票落選。泛民主派在7月1日反對中聯辦干預香港及反對梁振英的七一遊行也錄得了40萬人的數字。

2012年,第五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35個議席結果出爐,泛民主派共贏得18席,建制派贏得17席。

2014年8月,香港泛民主派一些議員被廉政公署調查,香港工聯會向香港立法會具名投訴,有議員被指收受黎智英捐款,投訴指有人漏報利益收受,涉違反《議事規則》。

成員

泛民主派並非正式組織,亦無固定召集人,但在選舉、議會審議一些重要議題、或組織一些大型民間運動例如遊行時,泛民主派有時會進行協調。泛民主派成員有代表藍領階級的政治人物、也有主要服務中產階層以及專業人員的人物。泛民主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現時主要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工黨、職工盟、街坊工友服務處、社會民主連線、民協等。

政治理念

泛民主派有一些共同訴求,一般包括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儘快落實全面真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視“人權”、“平等”、“公義”、“言論自由”等為社會的重要價值。他們在其他政治或經濟理念上則未必有一致的看法。許多泛民主派人士與支持平反六四的民運人士相同。

香港政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