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由1902年3月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併而成。2012年5月6日社會黨弗朗索瓦·奧朗德當選新一任總統。

概述

法國社會黨法國社會黨

法國社會黨,是法國最大左派政黨,歐洲社會黨成員。前身為成立於1905年4月23日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目前第一書記(黨首)為瑪蒂娜·奧布里。1981年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勝選取得政權。在密特朗領導下,該黨於1981至1986年與1988至1993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取得多數席次。利昂內爾·若斯潘敗給戴高樂派領袖席哈克,但後來成為總理。2007年,該黨總統候選人塞格琳·賀雅爾敗給薩科齊。

歷史沿革

1902年3月:法國社會黨由饒勒斯領導的獨立社會黨聯盟、布魯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會(可能派)、阿列曼領導的革命社會主義工人黨等合併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法國共產黨
1936年:社會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
1943年: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
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
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
1971年6月:與F.M.M.密特朗參與創建的共和體制協定會合併,稱現名,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
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1993年在議會大選中失去多數派地位。
1995年5月:法國保衛共和聯盟等右翼政黨推舉的候選人J.席哈克擊敗社會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該黨對內強調團結,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主張建設強大的歐洲,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在1991年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提出干涉他國內政的所謂“人道主義干涉義務”和以是否“民主化”作為發展國際關係的主張。
2012年5月6日: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在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得51.05%的有效選票,當選新一任總統。

政治力量

力量衰落

1945年大選,獲23%的選票,黨員人數由人民陣線時的20萬增至35萬,成為僅次於法共的左翼第二大黨。與此同時社會黨多次組閣,並在多屆聯合政府中同法共進行合作。1957年5月,摩勒政府因蘇伊士運河戰爭而被迫下台。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返權力中樞和成立第五共和國以後,社會黨就長期處於反對黨地位。在1965年總統選舉中,密特朗與戴高樂對壘,獲得了45%左右的選票,一舉成為左翼代表人物。1968年5月風暴中,社會黨支持大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參與挑起政治危機。1969年舉行總統選舉,社會黨領導人加斯東·德費爾參加競選,僅獲得5%的選票,表明社會黨面臨著衰落的危機。

相繼執政

1971年6月,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同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大會黨”等組織一道,在埃皮納市召開了代表大會,實現了社會黨的重建。密特朗在大會上明確表示反對“第三種力量”路線,主張同法共建立“左翼聯盟”,並當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

1981年5月,密特朗參加總統選舉,以51.76%的多數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的第四位總統,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入主愛麗舍宮的社會黨總統。

1981年至1995年期間,密特朗連續擔任兩屆總統,創下了執政14年的歷史記錄。在第一次總統7年任期中,1981年6月法共參加莫魯瓦政府,直至1984年因反對社會黨緊縮政策而退出政府。此後法比尤斯接替莫魯瓦,出任社會黨政府總理。1986年立法選舉,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獲勝,成立了席哈克政府,第五共和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左右翼“共處”(左翼總統密特朗和右翼總理席哈克“共處”)局面。1988年,密特朗戰勝席哈克,以54%的多數蟬聯總統。在第二次總統7年任期中,社會黨領導人羅卡爾、克勒松和貝雷戈瓦先後擔任總理,與此同時,莫魯瓦和法比尤斯先後擔任黨的第一書記。1993年立法選舉,右翼政黨獲勝,戴黨人士巴拉迪爾擔任政府總理,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左右翼“共處”,直至1995年總統選舉,右翼戴黨主席席哈克當選為總統時為止。總之,密特朗執政的14年,給第五共和國歷史打下了深重的社會黨印記,使社會黨在蘇東劇變的衝擊下,仍然保持了左翼第一大黨的地位。

1997年提前立法選舉,社會黨同法共實行“多元化左翼”,意外地獲勝,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三次左右翼“共處”(右翼總統席哈克同社會黨總理若斯潘“共處”)。在2002年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中均遭失敗,尤其是若斯潘在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落後於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遭到了歷史性慘敗。於是,法國政局就變成了右翼的一統天下。

2003年5月第戎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左翼改良主義”的新主張,此後在2004年的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黨的力量和影響有了一定的回升。

再次崛起

2007年大選後一些社會黨要員索性倒戈,加入了薩科奇內閣。法國是個入骨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民主社會主義在基層仍有廣泛民意支持率。就在大選失敗後不到1年,泛左翼在市鎮選舉中獲勝;2010年3月大區選舉,泛左翼又奪取22個大區中21個的勝利。
在法國和歐洲嚴峻經濟形勢下,傳統右翼津津樂道的精英主義、效率至上,已不再具有幾年前的亮眼光環,一度被認為不合時宜的左翼政綱,如注重平等,關注弱勢群體等,又重新贏得社會廣泛共鳴。這就構成了社會黨東山再起的基礎。大權獨攬的薩科奇越來越不受歡迎,成為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支持率最低的總統,他的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引發右翼分化,這些都讓社會黨、乃至左翼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2011年底,社會黨內初選舉行。儘管奧朗德和奧布里兩名候選人在初選中競爭激烈,但“內戰”剛以前者獲勝告一段落,,勝利者就一再強調“這是全黨的勝利”、“我們需要一個團結的社會黨”,而失敗者則立即號召支持者在總統大選中“為社會黨而戰”,全力支持奧朗德。這種彬彬有禮、激烈而有分寸的交鋒,在黨內初選中始終貫徹,並被法國政論家評價為“多年未見之政治好局”。
第一輪選舉結束後,梅朗松等幾位泛左翼候選人紛紛在第一時間呼籲支持者“投左翼的票”,而薩科奇爭取極右翼選票努力收效甚微,傳統上屬右翼的中間派貝魯在最後關頭宣布倒向左翼,甚至執政黨內部也出現不同聲音,不論最終選舉結果如何,這一切都預示著,法國社會黨已步入又一個高潮期,法蘭西共和國將再次進入左右勢力勢均力敵、分庭抗禮的時代。

當選總統

奧朗德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奧朗德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

2012年5月6日,在法國南部城市圖勒,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在選後集會上發表講話。社會黨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在當天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得51.05%的有效選票,戰勝現任總統、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尼古拉·薩科齊,當選新一任總統。

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初步結果顯示,社會黨領導人弗朗索瓦-奧朗德以51.9%的支持率贏得選舉。在法國54年的史冊上,領銜左翼的社會黨除密特朗一人曾14年間連任兩屆總統外,大部分時間處於在野地位。
弗朗索瓦·奧朗德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讓其成為法國歷史上繼密特朗之後的第二位左翼總統,終結了右翼戴派政黨獨攬大權17年的政治格局,法國政壇已經改朝換代。雖然性格溫和的奧朗德在國際政壇上並不知名,但在法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的政治人物。他出道較早,並長期擔任法國最大反對黨社會黨第一書記,是左翼政壇元老級人物。

法國政黨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