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

沂河

沂河(“沂”,拼音:yí)古稱沂水。沂河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河水系中的較大河流。位於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發源於山東沂源縣,流經沂源縣後折向南,山東臨沂市的沂水、沂南、河東、蘭山、羅莊、蘭陵、郯城等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江蘇省境內,經駱馬湖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面積173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河床最寬處1540米,流域面積7325平方公里。在臨沂以上主要為山丘區,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多由西側匯入,呈不對稱樹枝狀,屬山水性河道,水流急,洪峰高,暴漲暴落。臨沂以下,進入平原,河道寬淺。

基本信息

概述

沂河沂河
沂河又名沂水。在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東與沭河分流。發源於魯中南山地的沂源縣西部,源頭有南、北二支:北支源於魯山南麓;南支源於南岱崮西麓。二支匯於南麻鎮南,沿深山峽谷曲折東南流,至沂水縣城西折向南,蜿蜒流經沂南、臨沂2縣,於郯城縣西南部入江蘇省,繼續南流注入駱馬湖。長386公里,山東境內長287公里。流域面積11600平方公里,山東境內面積1077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主要支流多在右岸,有東汶河、蒙河、白馬河等。屬淮河水系,山洪河道。

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落差較大。上游流經500米以上的山區,下游流經山東的沂沭平原和蘇北平原。流域是山東省降雨最豐富的地區,降雨集中,洪水迅猛,一瀉而下,易造成下游洪澇災害。河水漲落迅速,含沙量大,下游多淺灘沙洲。建國後,為根治沂(河)沭(河),在下游疏通河道,分沂入沭;在上游及其支流建有跋山、岸堤、田莊、許家崖、唐村等大中型水庫20餘座和眾多的小型水庫,使魯南、蘇北平原地區基本免除了洪澇之害。

2017年12月17日,山東沂河入選首屆“尋找最美家鄉河”大型主題活動年度10條“最美家鄉河”榜單。

源頭

沂河沂河

在1億3千多萬年前的中生代時期,由於燕山地殼運動,促成了沂河斷裂帶,東為膠遼地盾,西為魯中地台,造成河谷皺形,構成了河道的物質基礎。沂河之源素有三源、四源、五源之說。1988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治淮委員會、沂沭泗局沂沭河管理處、山東省臨沂地區(現臨沂市)水利局會同沂源縣(現淄博市沂源縣)水利局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實地勘察,結論是:沂河有四源,主源是徐家莊河(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四源分別是:

1、發源於徐家莊鄉龍子峪村西南小黑山北麓的徐家莊河

2、發源於大張莊鄉老松山北麓的大張莊河

3、發源於大張莊鄉張家旁峪南山的南岩河(又稱仁里莊河)

4、發源於大張莊鄉狼窩山北麓的高村河(又稱田莊河)。

四源相匯田莊水庫,即《清史稿》載“經龍洞山而合”,水庫以下稱沂河。

支流

大小支流百條以上,主要支流有東汶河蒙河、柳青河祊河涑河等。

祊河

沂河沂河
祊河是沂河最大的一級支流,因流經古祊邑(今費縣東南)而得名。祊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北支名浚河,上游叫唐村河;南支叫溫涼河。北支浚河發源於山東省鄒縣東東部南王村西山,經鄒縣,在山東省平邑縣北龐王村西入平邑境後注入唐村水庫。東流經平邑鎮於地方鎮東北入費縣境,在南東州與南支溫涼河相匯。溫涼河源出山東省平邑縣南部太皇崮,東流經白彥至關陽司入費縣境,又經梁邱鎮東北流,入許家崖水庫,出庫繞費城東南,在南東州處匯浚河(溫涼河長86公里,流域面積750平方公里)東流經麻緒南再東南流入蘭山區境,在臨沂城東北方匯入沂河。祊河全長158公里,流域面積3376.32平方公里,下遊河床寬400米左右。匯合口以上浚河長112公里,流域面積2626.32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6330立方米每秒,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22條。

涑河

涑河又叫小涑河、北涑河,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蘭山區與羅莊區境內,源出山東省費縣芍藥山鄉魚鱗山東,東流入馬莊水庫,經西埠東入蘭山區、羅莊區境,經水磨頭折而北去,過大芝房,復東南流,經堰東、堰西之間,於郭莊西北分為二股,南股經兩孔1.46米寬、2米高的引水閘南流,稱南涑河(涑河故道),在湯莊東入山東省郯城境,南流入邳蒼分洪道;北股繼東南流,在臨沂城西又分兩股,環城入沂河,稱北涑河,系明嘉靖年間涇簡王朱祐橓倡議開挖的。河源至入沂河口長60.4公里,流域面積297.2平方公里。最大行洪流量532立方米每秒,長10公里以上支流2條。

柳青河

柳青河源出山東省費縣汪溝鄉雙山子南麓,至譚家莊西南流入劉莊水庫,東南流入蘭山區內,再東南流匯半程、棗溝頭等地坡水,左匯棗林河,復東南流。原入祊河,因祊河口逐漸南移,柳青河逐漸脫離祊河而獨流入沂河。河流長度34公里,流域面積為295.2平方公里。入口處河口寬72米,設計洪峰流量531平方米每秒。河長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條。

螳螂河

發源於萊蕪、博山、沂源交界處的三府山東北麓,東南流由左岸注入沂河。河長25公里,流域面積133.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1/1000。

東汶河

發源於蒙陰縣西北聚糧山東麓,東流經岸堤水庫,又東南流由右岸注入沂河,河長124.6公里,流域面積24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57/1000。

蒙河

發源於蒙陰縣東南部華皮嶺北麓,東流至垛莊折向東南流,在右岸注入沂河,河長62.8公里,流域面積60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8/1000。

梓河

發源於蒙陰縣北賈莊鄉後雪山和蕎麥凌子山,經沂水,至蒙陰縣重山村東入東汶河,河長64.5公里,流域面積927平方公里。

溫涼河

發源於平陰縣南太皇崮,在費縣城南的南東州入祊河,河長65.8公里,流域面積750平方公里。

白馬河

發源於郯城縣北部嶺紅埠、前宅一帶,於小管莊南經江蘇省邳縣如沂河,河長38.8公里,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

河道變遷

沂河沂河

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後,沂水成為黃河支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開河運河航道成,沂水又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因而改道南流,匯入駱馬湖。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保運河河道和宿遷城,開攔馬河(後名六塘河),引駱馬湖水東注黃海。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至灌河口入海。以後雖多次治理,直至建國後1951年開挖新沂河,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勢。

水文特徵

沂河沂河

沂河流域是山東省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49.1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326.3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根據臨沂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315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65.8億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為8.49億立方米,最大量為最小量的7.8倍。徑流量的年內分配有84%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7、8月份占全年徑流量的67.6%。

沂河位於泰魯沂山地的南側,流域坡度大,集流迅速,洪水迅猛,往往超過下遊河道的排洪能力,易漫溢成災。根據臨沂水文站實測資料,建國以來以1957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上游地區,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據臨沂水文站1954~1967,1971~1979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3.1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439萬噸。

水利概況

沂河沂河
沂河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有北、西兩源。北源出沂源縣魯山西南三府山,西源發源於沂源、蒙陰、新泰3縣(市)交界處老松山北麓的大張莊河。大張莊河為沂河主源。北、西兩源匯於沂源縣城西南,東南流經沂水縣城西折而南流,經沂南、臨沂、蒼山、郯城等縣(市)於鄭城縣吳道口村入江蘇境。沂河在江蘇境分兩股,東股為沂河幹流,南入駱馬湖;西股為老沂河,江蘇省已建閘控制。山東境內沂河長287.5公里,流域面積10772平方公里。

據史料記載,沂河治理,始於明代。1464年(天順八年)修邳州沂泗堤、蘆口亂石壩。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築沂河兩堤共一萬六千八百餘丈。1743年(乾隆八年)修邳州沂泗堤、蘆口亂石壩。1747年(乾隆十二年)浚郯城柳、墨二河,建蘭山(臨沂縣)江風口石工及蘆口碎石壩,又浚沂河、修堤岸。這些治理,主要是為引沂濟運和保障運河安全,防止沂河漬決害運而進行的。民國期間,1912年,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曾編制《沂水入海施工計畫圖》;1946年省建設廳編制的《沂蒙山區計畫綱要》中,也提出治理沂、沭河。但均未實施。

建國後,沂河幹流較大規模治理可分三個時期:1951年到1953年為導沭整沂時期,以沂河幹流築堤、疏浚、裁彎、切灘、護岸和開闢分沂入沭水道為主;1954年到1958年重點是江風口建閘,擴大開挖分沂入沭水道及邳蒼分洪道和部分建築物工程;1971年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開工,到1981年工程停建。

疏浚、培堤及護險工程

1951年4月至1953年5月,在整沂工程中,按沂河臨沂附近6000立方米每秒、李家莊以下3500立方米每秒進行疏浚、培堤,左岸自閻家口至吳道口,右岸自唐沙溝至吳道口、唐沙溝至臨青公路共長100公里進行築堤。開挖武河口行洪道及新墨河七孔橋到小張莊的中泓河槽5.6公里,整堤護險11處3965米。共完成土石方337萬立方米,實用工日185萬個,實支工資糧409萬公斤小米。治理後,李家莊以上行洪能力達8000立方米每秒,李家莊以下達5500立方米每秒。1

957年沂河遇特大洪水,臨沂站實測洪峰達15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對沂河幹流臨沂城附近按15400、劉家道口至李家莊按12000、李家莊以下按8000立方米每秒,培堤110公里,頂寬3~6米,險工段乾砌石護坡長12公里,完成土石方10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35萬元。1964年又按臨沂附近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對沂河幹流培堤188公里,石護岸0.9公里。自建國到1985年,沂河幹流培築堤防長達235.3公里,其中左岸118.5公里,右岸116.8公里,石護岸70處長36.2公里。

分沂入沭水道開挖

分沂入沭水道是自郯城縣劉道口村北沂河左岸向東南至臨沭縣大官莊西老沭河開挖的一條泄水道,將沂河洪水向東泄入老沭河。分沂入沭水道長19.5公里,於1951年4月開工,至1952年7月結工。按臨沂城附近二十年一遇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時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設計河底寬98-206米,口寬106-223米,地面以下挖深2~2.5米,堤距260-410米。同時挖排水溝27.3公里,築村莊圍埝6.3公里,建橋涵10座。完成土方419萬立方米,開石0.9萬立方米,實用工日300萬個,支付工資(小米)593萬公斤。當時由於資料不足,計算不準,1953年當臨沂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時,僅能分洪405立方米每秒,不到設計標準的一半。

1954年對分沂入沭水道又作了擴大設計,即當沂河在臨沂城附近6000立方米每秒時,除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外,並匯主要坡水黃白排水溝流量132立方米每秒、朱村至大哨排水溝流量78立方米每秒。當臨沂城洪水8500-9200立方米每秒時,相應分洪1565和173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由!陸沂專區施工。1955年完成部分水道擴大開挖及黃莊、朱村、後河口3處護岸,改建大墩、韓埠兩座涵洞,增做小墩塊石鋪路等6處工程。

1956年完成全部水道擴大開挖及大墩、黃莊兩座漫水橋、益新公路石鋪路、進口處護岸、黃莊和大哨兩座涵洞跌水,禹王城石鋪路等7處工程。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15萬立方米,砌石1.1萬立方米,混凝土756立方米,工日375萬個,國家投資446萬元。水道進口河底高程56米,末端高程47.5米,河槽成複式斷面,底寬100~160米,地面以下挖深2.5米左右,堤距280米左右。分沂入沭水道工程自1956年擴大完成後,經14年分洪,當1957年臨沂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時,最大分洪流量3180立方米每秒,達到設計要求。

江風口分洪閘及邳蒼分洪道

江風口亦名武河口,是清代引沂濟運水口,乾隆年間建有石壩、石裹頭等工程,民國時期均已圮廢。建國前,江風口因無法控制分洪流量,為害邳蒼地區。建國後,為減輕郯蒼兩縣80萬畝澇災,確保沂河李家莊以下行洪安全和減輕對隴海鐵路的洪水威脅,1954年興建了江風口分洪閘。閘址位於郯城縣王沙溝村西北,1954年11月1日開工,次年6月建成。設計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弧形閘門7孔,閘高6.5米,閘總長96米,交通橋載重8噸,橋面寬4.3米,工程投資343萬元,完成土方128萬立方米,石方2.3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1萬立方米。建閘後曾9次分洪,1957年超標準分洪3380立方米每秒,運用正常。也曾出現些問題,均已加固處理。

邳蒼分洪道,亦名武河行洪道,是江風口閘下泄洪水道。部分是原武河河道,部分是新開挖的河道。經臨沂、郯城、蒼山3縣,在蒼山縣徐橋村西入江蘇境,在柳林莊注入中運河。全長77公里,山東境內40公里,沿河8個鄉鎮76個村莊。校核洪水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分洪道從分洪閘到多福莊為原武河河道,兩岸築堤行洪。多福莊至省界平地挖河築堤,分洪閘至蠍子山堤距由600米漸變為1公里,廖屯至沙埠為1公里,至蘆塘漸變為1.5公里入江蘇境。堤高3~4米,頂寬自江風口閘以下12公里內為2米,12公里以下為8米。兩岸支流在臨沂地區境內右岸有陷泥河、新涑河、程子河和燕子河,左岸有小涑河等注入。在左岸多福莊攔河處建分洪閘,設計流量200立方米每秒,1957年4月蘇魯兩省協定控制分洪流量84立方米每秒入武河。 該工程於1957、1958年兩期施工,因行洪道堤質量差,又於1963、1964年兩個冬春加固整修。左岸自江風口閘至徐橋築堤42.4公里,右岸從江風口閘至龐莊築堤40.2公里,修建涵洞23處,排灌站9處,石護岸1.48公里,至1985年底國家累計投資776萬元,完成土石方560萬立方米,工日437萬個,行洪能力達3000立方米每秒。該河自1974年後未再行洪,民眾有麻痹思想,扒堤取土,竊取料石及涵洞設備,植樹、打壩蓄水,將造成分洪隱患。

分沂入沭水道擴大工程

是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的一部分。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是將沂沭河洪水通過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東調入海。工程項目包括: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擴大開挖工程;沂河劉道口摳紐工程(由劉道口節制閘、彭道口分洪閘及電站、排灌放水涵洞組成);沭河大官莊樞紐(由沭河人民勝利堰節制閘、新沭河泄洪閘及電站組成);沂沭河回水段復堤、護險、截滲、灌溉工程,總乾排工程及附屬工程。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於1971年11月動工,臨沂地區9個縣(市)民工56萬人次及省與臨沂地區、南四湖水利工程建築安裝隊等單位參加施工,經19期施工,至1981年該工程列為停緩建項目而停工,完成計畫工程量一半稍多。已建成彭道口分洪閘、新沭河泄洪閘,部分完成分沂入沭水道擴大、新沭河擴大和總乾排等項工程。

分沂入沭水道擴大工程1971年11月動工,經12期施工,於1977年春結工。完成彭道口至大墩擴大河槽長8.5公里,由原寬170米,加寬到200-210米,加深1~2米,挖河結合築堤,堤頂寬6米。建成韓埠、大墩、黃莊3座交通橋和加固益新公路橋。共完成土沙方148萬立方米,石方365萬立方米,砌石1.9萬立方米,完成工日619萬個,國家投資1214萬元。原計畫將分沂入沭水道調尾入新沭河,因東調工程停建,未實現。

流域景點

沂河沂河
沂蒙山區的許多著名城鎮大都座落在沂河岸邊。沂河所經山區峰巒疊翠,平原一望無際,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蹟薈萃。沿岸有魯山溶洞群、“沂源猿人”頭骨化石、大賢山織女洞、東安故城、並寨漢畫像墓、陽都故城、禹國故城、金雀山、銀雀山漢墓群、郯國故城等古蹟。岸堤、跋山、許家崖等大型水庫已建設成為重點的旅遊景點。

橡膠壩水利樞紐工程

1997年建成的沂河小埠東橡膠壩全長1135米,在臨沂市區攔蓄出1.6萬畝景觀水面,被評為全國18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之一,入選金氏世界紀錄—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

橡膠壩水利樞紐工程在發揮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時,攔蓄1.6萬畝景觀水面——形成沂蒙湖,與橡膠壩這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臨沂市民休閒、娛樂、觀光的好去處。2001年9月,被水利部評為首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8家之一,是當時山東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沂源猿人"頭骨化石遺址

沂河的源頭在沂源。沂源因地處沂河源頭而得名。這裡歷史悠久、地傑人靈,早在四五十萬年之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沂源猿人”,就在這塊物華天寶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人文古蹟,開創著沂蒙山區人類社會活動和遠古文明。有著名的“沂源猿人”化石遺址,上崖洞舊石器遺址,中儒林墓葬群和姑子坪,西顧莊、曹家莊等一批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存,東安古郡治所和齊長城遺址,唐代摩崖石刻等。

田莊水庫

離沂源縣城四公里的田莊水庫可以稱作沂河的源頭,也是沂河上的第一個水庫。沂源是個純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2075個,儘管山上泉眼茂盛,有大小河流1600餘條,但由於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縣,有“山東屋脊”之稱,所以“十年久旱”就成了這裡的自然環境。水乃生命之源,缺水萬物不生;缺水人民就無法生活。為改變這一惡劣現象,1958年政府毅然決定修建田莊水庫。為修建田莊水庫,有9個村莊搬遷或被淹沒了土地。水庫於1960年6月大壩合攏,建成了沂源縣境內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此後,又經歷歷次維修續建,共建有主壩、副壩、溢洪閘、放水洞、水電站等,總庫容量1.3億立方米。壩高31米、大壩全長1100米,像一條橫臥南北的巨龍,靜臥魯山之陽。

跋山水庫

跋山水庫像一顆碩大的明珠鑲嵌在沂水縣城西北15公里、沂河與其支流暖陽河匯流處,建成於1959年,是沂河幹流上唯一的一座水庫,總庫容5.08億立方米,為山東省第三大水庫,被譽為“沂蒙母親湖”。該水庫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大型水庫。大壩呈弓形,西起無兒崮下的白蠟頂,東接小跋山,橫截沂河,全長1780米,最大壩高33.65米,壩頂寬6米。它的建成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促進了當地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沂沐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是淮河流域內一個相對獨立的大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運河水系的總稱。該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北起沂蒙山脈,西至黃河右堤,東臨黃海,南以廢黃河與淮河為界。流域面積7.96萬平方公里,內有耕地5650萬畝,人口4500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