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

決:jué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斷定,拿定主意:~定。~斷。~計。~然。~勝。~議。猶豫不~。一定(用在否定詞前):~不後退。決定(juédìng)1.對如何行動做出主張:他決定報考金融專業。2.決定的事項:這是上級領導的決定。 3.拿定主意:猶豫不決|決策|決斷|決定|堅決。4.一定:決無他意|決不後退。5.決定最後勝敗:決賽|決一勝負|一決雌雄。6.執行死刑:處決|槍決。7.河堤被水衝破:決口|決堤|潰決。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決繁體字:決

部首:冫,部外筆畫:4,總筆畫:6

倉頡:IMDK

鄭碼:TDXG

筆順編號:415134

四角號碼:3518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1B3

基本字義

決

●決

juéㄐㄩㄝˊ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江疏河”。

◎堤岸被水沖開:~口。潰~。

◎斷定,拿定主意:~定。~斷。~計。~然。~勝。~議。猶豫不~。

◎一定(用在否定詞前):~不後退

◎決定最後勝敗:~賽。~戰。

◎執行死刑:處~。槍~。

釋義

【釋義】 ①拿定主意:猶豫不決|決策|決斷|決定|堅決。②一定:決無他意|決不後退。③決定最後勝敗:決賽|決一勝負|一決雌雄。④執行死刑:處決|槍決。⑤河堤被水衝破:決口|決堤|潰決。

【決定】 juédìng ①對如何行動做出主張:他決定報考金融專業。②決定的事項:這是上級領導的決定。

〖例句〗老師決定讓她代表我們班去參加演講比賽。

【決斷】 juéduàn ①拿主意,做決定:請您幫我決斷一下。②拿出的主意;做出的決定:事實證明他的決斷是正確的。

〖例句〗到底要不要出國,他一時難以做出決斷。

【決心】 juéxīn ①堅定不移的意志:誰也動搖不了我的決心。②一心一意,堅定不移地:決心出國深造。

〖例句〗她暗自下定決心要把外語成績搞上去。

【決意】 juéyì拿定主意。

〖例句〗他不顧家人的勸阻,決意辭去教師職位去開公司

更多信息

動詞

草書:決草書:決

決<動>

(形聲。從水,夬聲。本義: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義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史記·河渠書》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決,行流也。――《說文》

人導之而行曰決,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決。――《說文通訓定聲》

予決九川,距四海。――《書·益稷》

決之東方而東流。――《孟子》

治水有決河深川。――《漢書·溝洫志》

決水而灌之。――《韓非子·初見秦》

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史記·秦始皇紀贊

鯀禹決瀆。――《韓非子·五蠹》

決瀆於殷周之世。

決(決)jué

⒈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江疏河。〈引〉堤防被水沖開:~口。

⒉決定:猶豫不~。〈引〉一定,肯定:~不會虧損。不獲全勝,~不收兵。

⒊定最後勝負:~賽。~斗。

⒋判刑,執行死刑:判~。槍~。處~。

⒌通“抉”,扳指,射箭時套在右拇指上。《詩經.車攻》“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⒍決(決)xuè形聲.從水.古夬聲

其他

1。水名.《水經注》:“決水源自廬江郡雩婁縣南大別山,北經雩婁縣東,又北經安豐縣東,又北注淮水。”《漢書.地理志》:“決水北至蓼入淮。”

2。鏇渦(方言)。說“物體在水中打決”意思是說物體在鏇渦中鏇轉;說物體被“決進水中”,是說物體隨著鏇渦沒入水中。《莊子.天下》“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意思是說隨著鏇渦打決,沒有固定方向。隨物而趨,不起兩意。也就是任其自然的意思。

3。量詞(方言)。五指併攏,手背拱起,雙手為捧,單手為決。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雜療方》:“卵一決,勿多食。”

4。鏇轉,搖動。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出入而毋決”,《素女經》:“勿搖動之,徐出更入”。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對比文字可知,決者,乃搖動也。

5。快,疾。《莊子.天下》:“我決起而飛”;《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決驟”;韓愈《雉帶箭》:“沖人決起百餘尺”;韓愈《南山詩》:“或決若馬驟”。這裡“決”都有快,疾之意,應讀作xue。

決quē1.破裂。

通假字

通“訣、缺”

決、訣、缺----《史記·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史記·李斯傳》:“譬猶騁六驥過隙也。”決通訣,又通缺。(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 選》第471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①疏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實宜決之。”

②崩潰,指精氣敗散。《素問·示從容論》:“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髒壞決。”

③判定。《陰陽類論》:“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康熙字典

米蒂行書米蒂行書

【子集下】【冫字部】決·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4

《玉篇》俗決字。(決)《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為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

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又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又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又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又烏穴反。又開也。《儀禮·鄕射禮》袒決遂。《注》決猶闓也。以象骨為之,著右大擘指,以鉤弦闓體也。闓音開。《詩·小雅》決拾旣佽。又絕也,與訣同。《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注》決,別也。又決曹,官名。主罪法者。《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為決曹。又《廣韻》《集韻》《正韻》

呼決切,音血。疾貌。一曰小飛也。與

通。《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決或作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從血作

。亦作決。《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

也。又涓惠切,音桂。疾貌。《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注》決,徐邈讀古惠反。

拼音是jue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