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風味

江蘇風味

江蘇高郵一帶所飼養的鴨子個頭大、毛皮緊、潛水深、覓食力強,一般都在水網地區放養,多食魚蝦,所生的蛋蛋質細,黃油多,平均每隻重105克左右,比普通鴨蛋約重30克。每年清明節前,當地人將鴨蛋拿來醃製,一個月後即可取食。

高郵鹹鴨蛋江蘇風味
江蘇高郵一帶所飼養的鴨子個頭大、毛皮緊、潛水深、覓食力強,一般都在水網地區放養,多食魚蝦,所生的蛋蛋質細,黃油多,平均每隻重105克左右,比普通鴨蛋約重30克。每年清明節前,當地人將鴨蛋拿來醃製,一個月後即可取食。煮熟後的鹹鴨蛋,顏色紅而油多。據記載,早在乾隆年間高郵鹹鴨蛋已成為席上珍品了。
太倉肉鬆
江蘇太倉肉鬆已有一百多年的製作歷史。1915年還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得過獎。它選用新鮮豬後腿精肉,配以醬油、冰糖、鮮姜、大茴、黃酒等佐料加工而成,纖維細長,滋味鮮美,特別適合產婦、幼兒及病人食用。只要封口好,能存放四個月左右。 江蘇風味
宜興百合
江蘇宜興緊靠太湖,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所產百合不但產量較高,質量在全國也屬上乘,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歷史。百合含有澱粉、蛋白質、鈣、磷等營養成分,具有潤肺止咳、清脾除濕、補中益氣、清心安神的功效。煮熟後的百合略帶苦味,但細細品來,則苦味變甜,甜而生津。為減輕苦味,鱗莖心部少用,清洗時可用水多浸泡一些時間,並多換幾次水。
揚州醬菜
江蘇揚州醬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形成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早在大清宣統三年,就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揚州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不加防腐劑,滷汁澄清,無沉澱物和雜質。
無錫水蜜桃
無錫水蜜桃是江蘇省著名特產。素以肉嫩汁多、香濃味醇、鮮甜甘美而著稱。所以又被稱作“玉露蜜桃”。
無錫水蜜桃早先脫胎於浙江奉化水蜜桃,由於無錫太湖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水蜜桃便在太湖之濱興盛起來。現在大體上可分為白鳳桃和白花桃兩面三刀大類。還有一種叫“筆管紅”,成熟後皮上有大小不等的紅圈,頂端鮮紅如血,汁多而甜,但產量少,顯得更加名貴。
淮陰雞粥蒲菜 江蘇風味
蒲菜,也稱“深蒲”、“蒲白”,俗稱草芽,為香蒲的嫩莖。以古城淮安西南隅“天妃宮”所產之蒲菜為最肥美。它出自污泥,卻潔白如玉,肥嫩清香,有“天下第一筍”之美稱。蒲菜盛產於春夏兩季,而最大莫過於春末夏初。
蒲菜入饌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歷史,《周禮》上有“蒲菹”的記載。明代《西遊記》中詩日:“油炒烏英花,菱科甚所夸,蒲根菜並茭兒菜,四般清水實清華。”
據傳南宋初年,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忠鎮守淮安時,因軍糧接濟不上,用它代食充飢,故名“抗金菜”。後經歷代廚師的不斷實踐總結,使時令蒲菜菜餚為兩淮筵席的上品,其中尤為雞粥蒲菜為佼佼者,其製作工藝較複雜。現將雞粥蒲菜的製作工藝介紹如下:
原料:
精選蒲菜150克、生雞脯肉150克、豬肥膘肉75克、雞蛋清3隻、雞清湯1000克、火腿末、蔥薑汁、紹酒、精鹽、味素、濕澱粉、大米粉、熟豬油各少許。
製作工藝:
1、雞脯肉、肥膘肉初加工斬至細。
2、蒲菜焯火洗淨,切成丁。
3、雞茸加濕澱粉、大米粉,用雞清湯250克稀釋後,用紗布過濾,去殘渣,加雞蛋清、精鹽、蔥薑汁、紹酒攪和,成稀糊狀。
4、炒鍋上火燒熱,用熟豬油滑鍋,加雞清湯750克燒沸,徐徐倒入雞粥糊用手勺不斷攪動至粘稠。再放入蒲菜丁、加熟豬油、精鹽、味素,繼續攪拌,淋明油,裝入湯碗,撒上火腿末即成。
南京板鴨江蘇風味
南京板鴨,是南京市的一水鄉小鎮湖熟久負盛名的特產。據清代乾隆《江寧新志》記載:“購覓取肥鴨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尤佳,俗稱板鴨。其汁數十年者,且有子孫收藏,以為恆業。……江寧特產也。”
南京板鴨從選料製作至成熟,有一套傳統方法和要求。其要訣是“鴨要肥,餵稻穀,炒鹽醃,清鹵復,烘得乾,焐得足,皮白,肉紅、骨頭酥”。製作板鴨的鴨要體長、身寬、胸部及兩腿肌肉飽滿,兩腋有核桃肉,去毛後體重1.75公斤以上的健康活鴨,宰殺前要用稻穀催肥。
南京板鴨在生產工藝上也獨具一格。宰殺技術精湛,刀口很小,要出盡鮮血。浸燙脫毛,不要沸騰水,免傷表皮。脫掉大毛,拔盡小毛,經過水漂後,截去腳翅,在鴨腋下開一個寸余長小口,從中掏出內臟,外表看來體型完整。醃製技術是制好板鴨的關鍵。南京板鴨用的是經過熬制的的陳年老鹵,掌握鹽度(用炒鹽),配以各種香料,下鹵十幾小時,即起鹵上鉤晾乾。
質量要求:
體表光白無毛,無皺紋,肌肉收縮發硬,手持鴨腿,頸脖直立不彎,所謂“直脖”;八字骨扁開,胸骨突起,鴨身呈扁圓形;肌肉切面緊密,呈玫瑰色,而且色調一致,以竹籤刺入腿肌和胸肌肉,拔出後有香味;用20攝氏度至25攝氏度之間用口嘗試有特殊香味。這就是標準的南京板鴨,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營養豐富。
蒸煮板鴨方法講究。煮前,用溫水洗淨表麵皮層,下溫水浸泡3小時以上,以減輕鹹度,使鴨肉回軟。煮製時,用茴香一粒、蔥一根、姜三片,從鴨翅下開口處塞入肚內。再用一根長約6厘米空心管,插入鴨肛門半截,使湯汁在煮時內外對流。要先將鍋中冷水燒開,停火後將鴨放入鍋內,使水浸過鴨體,從開口處充分灌入鴨肚內。鴨在水中要保溫,蓋嚴鍋蓋,在85攝氏度左右水中燜40分鐘,並將肚內湯更換一次,把鴨翻身。這時將水燒至95攝氏度(即小沸),停火再燜10至20分鐘,即起鍋。煮熟鴨子,須待完全冷卻後方可改刀,以免流失油鹵,影響口味。如將生板鴨切下一塊,再切成薄片放在板鍋內蒸熟,這樣吃,口味也很好。
南京板鴨,不僅是南京居民招待賓客、饋贈親友的佳品,也是外地來客、海外華僑慕名前來品嘗的美味。
南通缸片
缸片又叫“斜角兒”,是南通一帶的經濟小吃,屬燒餅一類。因成熟工具是缸爐,且外菜呈菱形,成品分兩片,所以南通地區稱之為缸片。缸片的用料與製作同燒餅有所不同,風味亦有區別,其他地方很少見。
特點:
色澤金黃,外殼香脆,裡層綿軟,經濟實惠,香鹹可口。
原料:
麵粉500克、面肥125克、芝麻25克、細鹽7.5克、素油20克、飴糖10克、鹼面20克。
製法:
1、將麵粉加熱水,與面肥調合成酵面,加適量的鹼面揉勻。
2、兌好鹼的麵團,搓成長條,按扁,擀成長方塊薄片,刷上素油,撒勻細鹽。然後將面片的兩邊三分之一向中間疊齊成三層,再擀成6.5厘米寬的薄片,一面刷上一層飴糖,撒上芝麻(炒熟),改刀成菱形塊,正面朝下,放在案板上,將反面用手輕輕地拍點水成缸片的生坯,待用。
3、把缸片生坯逐個反貼在缸爐的壁上,烤至鼓起,呈金黃色,用火剪輕輕取出爐即可。
剛出爐的缸片,軟、香、冒著熱氣,若卷上油條吃,滋味更佳。還有些老吃客,在熱缸片中夾上幾片醬薑片,佐麻油吃,則更別有一番風味。
注意:
1、燙麵時要掌握水的溫度,水溫太高,成品吃口太糯不松。水溫太低,烤時,不易貼上爐。最佳水溫為70攝氏度至80攝氏度。
2、烤制時要控制爐中的火力,一般使用小火慢慢烤熟。火大了會出現面焦內不熟現象。
3、缸片有鹹味的,還有甜味的。鹹味的中間還可夾蔥花。
南通火餃
火餃,是南通傳統的小吃,其製作比較簡單。因製作時要求用正燒著的沸水,炸時用旺火熱油,成品同餃子相似,故稱火餃。
火餃的製作方法同水餃基本相同,只是和面時用不同的水溫,故形成兩種不同的麵團。水餃是冷水麵團。火餃是熱水麵團。成熟方法也不相同,前者是水煮,後者是油炸,從而產生不同的風味。
特點:
外菜美觀,色澤金黃,外香脆,內軟糯,餡心鮮嫩,富有滷汁,滋味鮮美。
原料:
麵粉500克、鮮肉茸500克、生薑、蔥米、紹酒、味素、醬油、糖、鹽各適量,素油1000克,(實耗100克)。
製法:
1、將麵粉倒入桶內,倒入正燒著的沸水,用木棍子迅速攪拌均勻成塊。然後,倒在案板上,灑上冷水,分成小塊。使之散出麵團中熱氣,再揉成團,用濕面布蓋著待用。
2、將鮮肉茸放入大碗內,加入醬油拌勻,再放入水、生薑、紹酒、白糖、鹽,攪拌上勁,最後加入味素、蔥花,拌和均勻即成。有時可加入皮凍。
3、將麵團搓條,下一兩三隻的劑子,擀成圓皮,包入餡心,對摺成半圓形,用手捏出花紋,成火餃子的生坯。
4、鍋上火燒熱,倒入素油。油溫升到八成熱時,再復炸,使之色澤金黃,外殼起泡,撈出瀝油,裝盤。
火餃的餡心,一般都是鮮肉餡,但根據季節的變化也有所不同,如韭菜上市時,可放少量韭菜末,吃在嘴裡脆而香,別具特色,另外,還可以用五仁豆沙等甜餡包制,但不如鹹味火餃受大家的歡迎。
注意:
1、燙麵時一定要用正燒著的沸水,正確掌握好吃水量,攪拌要迅速,特別是在冬季,面要燙熟。否則,糯性大,吃口粘牙,達不到製品要求。
2、燙好的面要使熱氣散盡涼透,才能把麵團揉勻,但又不能多揉,防止增勁。否則,成品結皮,表面粗糙開裂,嚴重影響成品質量。
3、炸制火餃時,要控制油溫,不要太高,要用溫油養熟,否則出現外焦內不熟的現象。
南通跳面江蘇風味
南通跳面,又叫“曹頂面”、“切面”或“小刀面”。由於加工工藝講究,外觀粗細均勻,條長爽滑,柔韌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時,韌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種不同的澆頭。佐以醬油、豬油、味素等拌炒,味道特別可口,南通跳面,作為麵點上品,載譽已久。
“切面”何時成為“跳面”?相傳與抗倭英雄曹頂有關。在明朝嘉靖年間,曹頂於城山路旁開設個麵食店,主營麵條。當時,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去集。去狼山必經城山路過,因此,此店生意極為興隆。曹頂起早帶晚,全憑雙手擀麵,儘管忙得精疲力盡,仍然供不應求。曹頂邊擀麵,邊思考,如可多出麵條,而又不花多大力,以滿足香客的要求。有一次他回家,看到一村民在鍘草餵牛。這事啟發了他,終於想出一個妙法:在特製的矮桌上,繫上一根牢固的麻繩扣,擀麵杖在繩扣里,這樣,舉手輕輕揉面,隨著麻繩晃動的慣力,身體隨之邊揉邊跳,擀麵速度大大加快。由於麵團經壓制,麵筋產生,使麵條極為有韌性,條條不斷,吃起來別有風味。一天,一位顧客吃得特別高興,問:“此面叫什麼名稱?”曹頂靈機一動,含笑答道:“跳面”。
嗣後,曹頂帶領南通人民抗倭,取得勝利,自己光榮捐驅。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將“跳面”稱為“曹頂面”。此面隨曹頂名載入史冊,一直傳流至今。
原料:
麵粉350克、雞蛋2隻、精鹽10克、雞湯750克、乾澱粉40克、味素5克、豬油30克。
製法:
1、將麵粉倒上案板,中間扒一小塘。雞蛋打入碗內,調成蛋液倒進塘內,加精鹽4克,味素2克,清水100克和成麵團,反覆搓揉至光滑上勁,用濕布掩蓋,飽餳置片刻。
2、在案板上撒乾澱粉,將餳過的麵團用擀杖按扁,然後捲起擀制,如此成一條條的,撒上澱粉,抖撒在案板上。
3、水鍋上火,待水燒沸,撒下麵條稍煮,待麵條浮於水面時,下冷水再煮沸,取大碗4隻,碗內放鹽、豬油、味素、用雞湯沖開,然後將煮熟的麵條均勻撈出放碗內,叉成梳子狀即成,倘若用大排、雪菜肉絲、雞蛋等蓋澆,味道更佳。
南通油餅
南??酵面煎制的一種餅,而不是北方的油炸餅。此餅不是常年供應,一般是在天氣暖後開始上市。
油餅的製作,取料簡單,操作方便,即制即售,吃口松香,頗為可口。
原料:
麵粉500克、鹽7.5克、老酵面125克、素油50克、鹼25克。
製法:
1、將麵粉加水,與老酵調製成麵團,待發酵後加入鹼面揉勻,再加入細鹽揉勻。
2、將平鍋上火,放少許油,麵團搓條成50克大小的餅坯,放在平鍋上,用手指按壓,使其變薄成圓餅形。待餅底起殼成淡黃色時,翻個身再煎另一面。加油使兩面煎熟後,即可出鍋。
如果在制坯時,餅中加入少許蔥花、味素煎制,那叫蔥花油餅,趁熱吃蔥香濃郁。鬆軟可口。另外,餅的一面用雞蛋煎制,即鹹蛋餅。
注意:煎制時鍋中油量不宜太多,火侯不宜太大,宜用中火,六成油溫(160攝氏度~180攝氏度)較為適宜,過高容易焦糊,過低難以成熟。
無錫雞餚(蝦子二泉醉雞)
主料:乾蒸的熟雞1隻(本地當年的優質度園雞),約1000克。
調料:二泉酒若干、精鹽50克左右、蔥、姜、蝦子少許(鮮、乾均可)。
製法:
1、將熟雞下刀分成頭頸、腳、翅、雞身四股。
2、將精鹽、蝦子(鮮、乾蝦子均要放水、酒蒸或煮熟)、蔥結、拍姜、二泉酒放進醉器,用勺攪動使鹽溶化,調整醉料,將雞料入醉,醉料應淹沒雞料,立即加蓋緊封,浸醉約2小時可以取出斬塊、裝盆成飽滿形,把頭、腳、翅擺成似原雞形。
3、輕輕倒去醉料另作他用,將少許醉汁澆雞;把沉底的蝦子戴帽;用少許蕪荽圍邊即成。(註:將熟雞斬塊扣碗,醉汁淹沒雞料,加蓋緊封也是一樣。)
特點:
泉酒香醇,雞蝦兩鮮,美食醉餚,回味無窮。
水蜜桃黃燜雞
主料:黃皮嫩光雞1隻,約1200克。
輔料:水蜜桃1隻、絲瓜若干。
調料:菜油約1000克、精鹽、蔥、姜、錫山黃酒、高湯、味素、濕生粉適量。
製法:
1、將水蜜桃洗淨,剝去皮取掉核,1/4斬成漿,3/4切若干月牙片;用刀刃颳去絲瓜外衣,切5厘米、1厘米寬、0.5厘米厚的皮條。
2、將雞下刀分檔,取雌雄兩片,斬去雄片的脊骨,頭、骨、翅、腳、脊骨另作他用,或用高壓鍋快速吊濃雞湯(骨架上斬幾刀,不能破皮);用輕鹽和錫山黃酒搽擦兩片雞身。
3、油鍋六成熱時,將雞身入炸,至皮色增黃、肉質變色斷生即可起鍋;另鍋注入適量雞湯或高湯,放入鹽、酒、蔥結、拍姜、桃漿,雞身燒沸片刻,移至小火燜熟,再移大火滾開後起鍋裝盆,去掉蔥姜,投入蜜桃片,調整汁味,下味素翻動幾下進行著膩,將明油淋在雞身上。
4、將絲瓜條煸炒熟而有味,裝在盆邊一圈,用5片熟火腿片在雞中央擺成花形戴帽即成。
特點:
金鳳獻瑞,仙桃益壽土產入饌,風味獨特。
四角菱面醬雞
主料:腋下開膛的優質光雞1隻,約1000克。
輔料:大孫巷四角菱若干、青椒幾隻。
調料:面醬(甜醬、辣醬可任選)、紅米粉、宴會醬油、雙套酒、精鹽、蔥、姜、白糖、冰糖、辣油或精煉油適量。
製法:
1、將四角菱煮熟後一切兩,剝去殼,把菱肉入炒鍋加少許高湯、宴會醬油、白糖燒透收稠,待用。
2、將雞在沸水中去撇除血污,在清水中洗淨;把菱肉從腋口處釀滿雞肚,用雞頭塞在洞口,敲斷兩腳節骨。
3、砂鍋墊上黃簍頭蓋(鐵、鋁等鍋均可),放進適量的高湯、紅米粉、面醬、精鹽、蔥結、薑片,菱雞燒至色紅肉爛(應翻翻身),起鍋裝盆,另鍋倒入適量的湯汁,進行調整湯味,用冰糖收稠,或用濕生粉著膩,淋辣油或精煉油在雞身上。
4、將改刀的青椒煸炒熟而有味,圍在盆邊,用草雞蛋皮做的菊花戴帽即成。
特點:
紅光閃耀,甜鹹適口,透味入骨,膾炙人口。
雙菇如意雞 江蘇風味
主料:當年優質光整母雞1隻,約1000克。
輔料:鮮蘑菇、鮮香菇各幾隻、張婆橋鹽滷百頁2張、銀魚、白蝦仁、蛋清、水酒、蔥、姜、味素、麻油。
製法:
1、將整雞出骨(不能破皮)。在熱水中燙除血污,浸清水中漂洗乾淨,翻身成雞袋。
2、把銀魚的頭、腸、尾剔除,洗淨後斬成泥;把洗淨的白蝦仁切成米粒狀放入調器內,加適量的蛋清、生粉、鹽、味素、蔥姜細末、清水打成膠餡(厚薄如肉糜)。將百頁攤平,均勻地敷上一層膠餡,分別從兩端緊卷至中心,在隙縫中塗上食鹼溶液,放在塗油的長盆中,兩條中間放兩隻竹筷,以防粘牢,入籠蒸熟,立即取出晾冷後切成約1厘米的如意塊,放入雞袋,縫好袋口,扣入蒸缽(扣碗),加鹽,水酒、蔥結、薑片,少許底湯,蓋上一張熟肉皮,上籠蒸至熟爛後,取出去掉蔥姜和肉皮,合入品鍋內,拆除縫線。
3、炒鍋置火上,放進適量的高湯,推入改刀過的雙菇(罐瓶蘑菇,水發香菇亦可),潷進蒸雞的湯汁,加調料調整湯味,撇去浮沫,將豆苗在沸湯中燙燙撒上雞身上。把雙菇湯倒入雞的周圍,用熱火腿片熟筍片戴帽,淋上麻油即成。
特點:
雙菇戲鳳,稱心如意,名餚入口,心花怒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