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產力

水域生產力

水域生產力是指水域生產生物的能力,即水域自然生產力。

水域生產力

正文

水域生產生物的能力,即水域自然生產力
內容 包括兩部分:①水域第一性生產力,又稱初級(或原始)生產力,是水中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包括細菌)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固定太陽光能量產生有機物質量的能力。通常用卡/平方厘米/天的能量,或克/平方米/年的碳,或乾有機物質作單位表示。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利用它自身所生產的有機物質的一部分供本身呼吸消耗,因此又稱為自養生物。第一性生產力中扣除其本身呼吸消耗的餘額,稱為淨第一性生產力。②水域第二性生產力,是異養生物(水域中以淨第一性生產力的生產者或其食主為食的動物)產生的有機物質量的能力。扣除它們自身呼吸消耗的餘額,稱為淨第二性生產力。第二性生產力中的草食動物稱為中級生產力;肉食動物中以草食動物為食的稱為第一級肉食動物,以肉食動物為食的稱為第二級肉食動物。第一、二級肉食動物合稱終級生產力。
形成水域生產力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一種食與被食的關係,即一般所稱的食物鏈的關係。處於最基層的是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向上依次為草食動物,第一級肉食動物,第二級肉食動物,最後它們的屍體為腐生生物所分解,形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轉化關係。在以上各種生物構成的營養級序列中,向上逐級遞減,每上升一段約餘1/10。其示意圖如下:

水域生產力水域生產力
基本狀況 R.H.懷梯克等1975年估計,淨初級生產力平均值(乾重,單位為g/m2/年)湖泊和河流為250,大洋為125,大陸架為360,河口及海藻區為2500;淨初級生產量(億噸/年)全世界海洋為550,內陸水域為5。中國鄰近的海洋淨初級生產量粗估大陸架內為0.4,大陸架外為4,內陸水域為1。能為人類利用的水域生產力,按營養級序列劃分,屬於初級生產力的生產者只有少數大型藻類和水生植物,如海帶、紫菜、石花菜、菱藕等,大量的浮游植物由於個體細小,難於直接利用。第二性生產力中的草食動物,可直接利用的有貝類以及少數魚如淡水養殖種類中的鰱、鱅、鯇和海水中的梭、鯔魚、毛蝦等,而多數個體仍很細小,如浮遊動物中的磷蝦、糠蝦、橈足類等。第二性生產力中的第一級肉食動物,如鯡魚、沙丁魚、鰳魚及各種小魚和幼魚等,以及第二級肉食動物如帶魚、馬鮫魚、沙魚等,是水域生產能力的具體表現。市場上出售的各種海產魚類如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鮃、鰈、鯧魚、馬鮫魚、鮐魚等都屬於這個範圍,其資源大小直接影響捕撈生產的豐歉,這些種類多屬營養級序列的三、四級。由於生物自身的消耗和人類對食物的選擇性,幾百萬種水生生物能為人類利用的不過數百種。因此,淨初級生產量中僅有很小的一部分被人類利用,粗估不過萬分之一。20世紀70年代後期,全世界水域年淨初級生產量(乾重)為555億噸,每年提供的水產品為(鮮重)7000多萬噸。各國學者普遍認為全世界水域的潛在漁獲量(鮮重)在1~2億噸之間,說明水域自然生產力有一定限度。但科學管理和利用可挖掘水域生產潛力,提高利用的程度,如將由於人類選擇性而棄置不用的生物,通過養殖改變為人類需要的產品就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其提高的比率是按10倍甚至 100倍計算的,因而大有可為。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