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帽

氈帽

用氈製作的帽子。氈 : 氈(氊) zhān 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氈子。氈帽。氈靴 帽 : 帽 mào蓋頭的東西:帽子。草帽。涼帽。軍帽。禮帽。器物的頂罩或套兒:筆帽兒。螺絲帽兒。氈帽行業的業務旺季是秋冬兩季,每到這個季節允和成作坊不僅在門市上出售自己的產品,還從宣化購進氈帽代為銷售。當年,每斤羊毛均價三角,歸化城的天元成氈坊一年就收購八千斤以上,還將春毛的一半約兩千斤賣給天津老客或本地隆昌洋行,余者製成春毛氈、秋毛氈、羔毛氈和山羊絨氈銷售,規格各個時期略有不同,民國年間大致分為二尺寬四尺長的,三尺寬五尺五寸長的,五尺五寸寬十一尺長的等等十幾種,以民用氈為主,也有機關、商號的特別訂貨,但售價均在每平方尺三角。

關於氈帽的記憶

記憶中的氈帽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氈帽很是盛行。特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典型的衣著打扮就是頭戴一頂氈帽,上身一件長襟棉襖,腰系褡膊,下身一條肥大的挽襠褲。如果正好趕上冬天有紅白大事,一個大家族幾十號男人聚集在一起,頭頂上以黑色為主,偶有棕色的一片氈帽,很是壯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帽子逐漸退出日常生活領域,即便有戴帽子的人,帽子的意義也不再單純是為了保暖,裝飾作用更大一些。而且戴帽子的人女人多於男士,色彩繽紛,五顏六色,樣式也五花八門。

對於氈帽這個詞語,大多數人,尤其是城市90後,差不多都是從魯迅筆下的人物看到的。魯迅紹興的家鄉手搖烏篷船、頭戴烏氈帽是其一大特色。但是我們這裡的氈帽和魯迅家鄉的氈帽,雖然製作材料是一樣的,但樣式卻有很大區別。

《呼和浩特史料》記載,該地區的氈帽,形制則簡單得多,外形是真正的瓜皮樣,就是一個小圓盔。看過著名紅色小說改變的同名電影、電視劇《敵後武工隊》,就知道氈帽的樣式了,武工隊員們戴的就是常見的氈帽。沒有帽檐,帽檐兒往裡卷,外邊看不出來。這種往裡卷的帽檐使用功能很強。外出辦事,上街趕集,肩上背著錢叉子,不再是金屬貨幣時代了,紙幣不能裝到錢叉子裡,就把錢放到往裡卷的氈帽帽檐,安全且方便,再能耐大的賊,也不可能摘下人家的帽子把錢偷走。

歸化城的“估羊”

呼和浩特地區的氈帽一般都是羊毛的。歸化城當年字號林立、商賈雲集。從歸化城的制氈業來看,有的作坊是向皮毛店購進的,有的則派專人到附近郊區乃至土旗、武川、四子王旗一帶收購。春季為剪羊毛的季節,分茬毛、羔毛兩種,秋季為抓秋毛和笊山羊絨的時候,當年收購羊毛時並不實際過秤,而是按成羊和羔羊的數量估計議價,因而又叫“估羊”。

當年,每斤羊毛均價三角,歸化城的天元成氈坊一年就收購八千斤以上,還將春毛的一半約兩千斤賣給天津老客或本地隆昌洋行,余者製成春毛氈、秋毛氈、羔毛氈和山羊絨氈銷售,規格各個時期略有不同,民國年間大致分為二尺寬四尺長的,三尺寬五尺五寸長的,五尺五寸寬十一尺長的等等十幾種,以民用氈為主,也有機關、商號的特別訂貨,但售價均在每平方尺三角。

手工縫製蒙古靴第六代傳人吳潤達說,歸化城氈製品行業的沿革應該和金樓銀店大致相仿,年代源於康熙年間,經過歷年的發展,漸次分成兩種類型。一種以製作氈帽為主,一種以製作農牧民使用的民用氈為主。民國14年,歸化城以製作民用氈為主的作坊總共不到十家,從業人員也僅150人左右,有小南街的天元成,西順城街的天和慶、德盛茂,小北街的天和公、福聚成等。

一枝獨秀允和成

到民國16年則發展到單有生產氈靴、氈帽的作坊就將近十家,從業人員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五六名,總計二百來名的規模。在舊城的大西街有允和成、新和成,小西街的泰記,石頭巷的福成元。

允和成設在大西街路南,始建於康熙二十三年,為山西祈縣陳姓和趙姓合辦。允和成除製作氈帽、外,還製作一種黃色的童子帽、綠色小禮帽銷往新疆等地的“大帽”;更生產土耳其式、英式黑帽、紫色山羊絨毛,製作之精細當時時興一時。

吳潤達說,氈帽的顏色雖然用的都是普通染料,但由於手藝人配料加工得當,顏色的牢度卻很好,並不褪色。允和成每年生產氈帽約3萬頂,每頂售價3角;土耳其式、英式氈帽每頂售價亦在1元左右,所有允和成零售的產品均蓋有“永”字戳記,成批發運的則蓋一個“合”字戳。

氈帽行業的業務旺季是秋冬兩季,每到這個季節允和成作坊不僅在門市上出售自己的產品,還從宣化購進氈帽代為銷售。民國17年前,在新疆時興一時的“大帽”由駝隊成批地從歸化城外運,一隻駱駝一次可載兩千頂之多。

民國23年業務漸走下坡,允和成更換了股東,由李孔、杜軒、趙亭方集資6000元盤下的班底,請來李孔的兒子李運掌當大掌柜,從此營業漸有好轉,維持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後大部分氈業作坊紛紛倒閉,但允和成還是勉力支撐到解放,於1950年更名新生帽廠,仍然生產氈帽等製品。

爺爺輩氈帽里的秘密

爺爺那輩的氈帽是頂老式的帽子。用一塊氈子縫在一起,頭放進去撐起一個帽子。他們的氈帽除了睡覺不帶,其它時候從不離頭。就是睡覺時,也要放在枕頭邊上。他的氈帽里有兩層,一層是里子用白布做成的。另一層用油卡紙放在裡邊。

對於爺爺他們那輩,幾乎所有人都把氈帽當做錢包,氈帽裡面一般都裝著花花綠綠的鈔票,娶媳婦、蓋房子、送禮、紅白喜事等用到錢的一般都得靠這頂老氈帽支撐。

“在小的時候,常會聽爺爺講,很久以前,沒有擀氈人,總會有幾戶人家想學習擀氈技藝。有一天,他們將彈好的羊毛攤在地上開始擀,可是他們費盡力氣也沒能讓羊毛粘在一起。仿佛跟他們故意作對似的,陽光曬後的羊毛越發蓬鬆。無奈的人們坐在羊毛上傷心地流淚,滾燙的淚水打濕了人們的衣襟,也打濕了身邊的羊毛。此時,他們發現浸了淚水的羊毛變成了氈子。由此,人們知道擀氈時要用滾燙的開水澆透。羊毛遇開水,角質容易溶解,毛與毛之間粘得更緊密牢固。因為掌握了關鍵的技術要領,居住在這條街的百十戶人家個個成了擀氈能手。“關於氈帽,總會勾起人很多古老的回憶,逝去的是手工藝,留下的是無盡的留戀。

紹興氈帽

特色

紹興氈帽內外烏黑,圓頂,前側攤成畚斗形,有卷邊,可藏香菸鈔票小物件。夏日可遮陽吸汗,冬天可擋風禦寒,它隔熱防曬,既當笠帽,又當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上街購物可隨手用它作盛物之器。它濕之即乾,有時還用它盛水洗臉。工憩作坐墊,用後一拍塵去,潔淨如故,經濟實惠,是當時農民與木匠、竹匠、石作、打鐵匠、漁人、酒作工、船老大、錫箔師傅等百作工匠(舊稱“短衣幫”)的帽飾,因而泛稱為“氈帽客人”。由於以前的手工業者大都兼作農事,沒有完全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因此氈帽實際上成為紹興農民的共性帽飾。當時社會以農為本,戴氈帽的人到處可見,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氣的忠厚相,樸實無華,特徵鮮明,如在異鄉,只要憑他頭上的烏氈帽判斷,就是紹興人!

紹興氈帽取材為一般的羊毛,用乾泥土法脫脂後製成帽坯,加濕加熱。反覆用手工擠壓揉搓,通過縮絨的物理作用製成。以野生植物花葉果汁與皂礬染色,能不褪色。它是厚達五厘米左右的雙層無紡織物,質量以厚薄均勻、質地堅挺、厚實柔軟、牢固耐磨為上品,經久耐用,一般可戴用八年十年甚至更久,破了打上補丁還可以再用。

現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習俗的變化,現在戴氈帽的人越來越少,但它曾長期是紹興農民特有的帽飾,在人們心目中已經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頗具文化特色的烏氈帽,它與烏篷船、烏乾菜一樣,張揚著紹興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脈。直到現在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想起紹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會產生無限遐思和美好的回憶。

東和氈帽

簡史

據《潞安志》記載,東和村在唐朝永慶年間就以擀制毛氈、生產氈帽等羊毛製品而聞名。當時家家戶戶都有作坊,店鋪多達300多家,俗稱“帽東和”。“東和街三里長,一里十個氈毛行”的民謠至今流傳。

特點

由於這裡生產的氈帽既美觀大方,又實用禦寒,倍受高寒地區民眾青睞,所以多年來一直暢銷我國的東北、蒙古以及前蘇聯、朝鮮等國家和地區。

盤點民族服飾

生長在亞洲這篇廣闊的土地上的女人們,因種族的不同而展現出來的魅力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國家一個風情,一個地方一個誘惑,亞洲各國的新娘向我們展現出婀娜的身姿。蒙古的女人和奔放,除了遼闊的草原的培養,更多的是通過蒙古族的服飾所體現出來,蒙古族的服飾大氣而且有著動靜之美的結合。當蒙古女人跨上馬背的時候,就是一種豪放的姿態,當她們靜靜的立坐的時候,又有一種恬靜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