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城

比薩城

比薩城位於佛羅倫斯西北方向,歷史上是個海濱城市。隨著陸地的擴展,比薩距海越來越遠了,但這並不能使人遺忘比薩曾作為海上共和國威鎮八方的歷史和它作為聯結東西方紐帶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為它的歷史,它的建築藝術,今日,比薩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人口10.5萬(1982)。工業有金屬加工、機械、紡織、陶瓷、玻璃、化學、製糖等;還產大理石與雪花石膏雕刻品。

基本信息

城市介紹

比薩城比薩城
義大利中西部城市。臨阿諾河,曾是利古里亞海岸港口,現已離海10公里,東距佛羅倫斯68公里。人口10.5萬(1982)。工業有金屬加工、機械、紡織、陶瓷、玻璃、化學、製糖等;還產大理石與雪花石膏雕刻品。鐵路公路樞紐。設有比薩大學(建於1343年)。多中世紀建築藝術。著名的比薩斜塔(因奠基不慎,致塔身傾斜)高約55米,塔底直徑15.24米,建於1174-1350年;現塔頂南傾已超出垂直平面5.3米,斜度為5°6′,伽利略曾在此做過著名的斜塔實驗。還有羅馬式大教堂、博物館與圖書館等。旅遊業發達。比尤特美國蒙大拿州西南部礦業城市。位於落基山區。人口3.7萬(1980)。1864年發現金礦後始建。1882年改以采銅而大發展。附近有生產全美國銅產量8%的銅礦山,還產夏季旅遊地。比卡茲羅馬尼亞東北部城鎮。在比卡茲河和比斯特里察河匯流處。人口約1萬(1983)。1960年建有比卡茲水庫和列寧水電站。鐵路、公路通此。生產水泥和石棉製品。西郊有雄偉壯觀的比卡茲岩溶峽谷。東喀爾巴阡山區的旅遊中心。
比薩城比薩城
比薩城位於佛羅倫斯西北方向,歷史上是個海濱城市。隨著陸地的擴展,比薩距海越來越遠了,但這並不能使人遺忘比薩曾作為海上共和國威鎮八方的歷史和它作為聯結東西方紐帶曾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因為它的歷史,它的建築藝術,今日,比薩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
比薩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比薩斜塔。該塔竣工於1350年,但是工程早於1174年就開始了。當年,工程進行到第三層時,人們就發現,由於地基、建築結構等原因,塔身出現了傾斜。於是工程中斷了。後來,當政者變了,又延請了新建築師繼續了此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薩塔的傾斜程度不斷增大,目前已達到4.5米,而且傾斜度還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繼續增加。可能正是由於它的斜,和別人不一樣,名氣應了“歪打正著”,變得越來越大,參觀者絡繹不絕。

飲食文化

比薩城比薩城
如果在電視台主辦“歐洲美食文化”專題節目時,主持人在節目中提問義大利比薩餅原產地在哪裡?相信觀眾中十有八九會不加思索地回答:比薩餅的原產地當然是有著名比薩斜塔的比薩市。

查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第1691頁有關比薩餅的詞條中也這樣寫道:因最早盛行於義大利城市比薩而得名。而實際上,比薩餅和比薩這座城市根本沒有絲毫聯繫,二者的名字在義大利語中的拼寫並不一樣,比薩餅拼作PIZZA,城市名拼作PISA。當然,中文翻譯中異名同譯產生了誤導,也有不可推卸的一定責任。但是在義大利,那波利才被公眾視為比薩餅的原產地和故鄉。

那波利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美麗港口城市,在義大利是僅次於羅馬和米蘭的第三大城市。公元前600年,由來自今那波利以西20千米處的希臘殖民地庫美的避難者在帕泰諾佩舊址上建成。避難者將此地命名為NEAPOLIS,由希臘文NEA(新)加上POLIS(城市)組成,意為“新城”。新城自然是相對於更早的居民點庫美而言,如今新城的歷史已超過2600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古城了。公元前4世紀,羅馬人征服了這座城市,把它的拼寫傳訛為NAPLES。今天的英文法文拼寫是沿襲拉丁文的,漢語的另一譯名“那不勒斯”則是根據英語讀音NAPLES而來。現今的義大利語名稱NAPLES是根據義大利語的地名構詞要求將拉丁文NAPLES改寫而來。中國地圖出版社將其本國拼寫的那波利作為正名,而將廣泛流傳的那不勒斯作為副名,也不失一種兼容的好辦法。

比薩城比薩城
那波利如今也是義大利南方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和坎帕尼亞大區的首府,擁有石油、化工、煉油、飛機、汽車、紡織、服裝、皮革加工等工業部門。那波利及其周邊環境十分優美,陽光普照,氣候宜人,以眾多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展現著自身卓爾不群的魅力。

這裡,有環抱那波利灣的半月形濱海大道、雄踞一方的埃爾莫城堡、與米蘭歌劇院齊名的聖卡洛歌劇院、高大雄偉的維蘇威火山、碧海仙境卡普里島、舉世聞名的龐貝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阿馬爾菲海岸景觀……這座義大利南國山水風光旅遊城市,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250萬人之多。義大利甚至流傳著一句名言:“到過那波利後,死而無憾。”那波利足球隊為意甲聯賽中的一支勁旅,前些年以阿根廷球星馬拉多納加盟並取得不俗戰績而名震海內外。

比薩城比薩城
當然,談到“大眾美食之都”那波利,不能不提到它的代表性食品——比薩餅,海外華人譯為披薩。據說,比薩餅在羅馬時期就已出現,不過當時比今日“樸素”得多,似乎更像中國的烙餅,有人就戲說比薩餅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過去的。比薩餅上有的西紅柿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的事,又過了一個世紀加上乳酪成為今天的比薩餅。全世界的美食家都公認為那波利的比薩餅最正宗。製作比薩餅時要在盤底鋪一層發麵皮,上塗橄欖油,放上西紅柿乳酪等。經過快速焙烤,餅的邊緣通常高高翹起,聞起來香,趁熱吃更香。

正如中國餃子有豬肉餃子羊肉餃子、牛肉餃子、三鮮餃子豬肉白菜餃子等不同口味的種類一樣,比薩餅有西紅柿加乳酪的瑪格麗塔比薩、有西紅柿加乳酪加蘑菇的比薩、有西紅柿加乳酪加蘑菇火腿的比薩、有西紅柿加乳酪、沙丁魚的那波利比薩、有西紅柿醬加香料的馬里納拉比薩、有海鮮比薩、有大蒜口味比薩等10多種。據統計,目前,義大利全境約有2萬3千多家餐館經營比薩,而那波利的布蘭迪餐館被譽為比薩餅的創始老店。

風俗習慣

比薩城比薩城
女士受到尊重,特別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女士處處優先。宴會時,要讓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動刀叉進餐,先生們才可用餐。進出電梯時,要讓女士先行。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意思是說:“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據說歐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歐洲發生過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們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感冒。如果有一點感冒,希望馬上就好。此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
比薩習慣對死者進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講究,就像一座花園,裡面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赴宴遲到是常事。比薩人時間觀念不強,特別是出席宴會、招待會等活動時,經常遲到。他們晚到15或20分鐘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遲到時間過長,他們常常會說:“交通太擁擠了,真是對不起。”
商店門口有插葡萄枝的習慣。比薩是盛產葡萄酒的國家。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戶也會釀酒。過去,有些農民家裡釀了許多酒,自給有餘,便打算出售一些。他們將葡萄枝掛在自家門口,過路人一看便知道這家有酒賣。一旦酒已售完,綠枝就被取下。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有些商店門口仍然掛起葡萄枝。

風景名勝

比薩城比薩城斜塔
比薩斜塔
義大利中部的比薩城內,有一座造型古拙而又秀巧的鐘塔,是羅馬式建築的範本,然而它使人們驚嘆詫異的地方還遠不止這些。每年80萬遊客來到塔下,無不對它那“斜而不傾”的塔身表示憂慮和焦急,同時為自己能親眼目睹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蹟而慶幸萬分。這座令人心情如此激動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
人們遊覽斜塔,不會忘記1590年,年輕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當時的歐洲人虔誠地信奉著權威的亞里斯多德,把他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這樣的錯誤論斷也毫不例外地當作真理。但伽利略卻並不因為只是亞里斯多德說過某事如何如何,就輕易地相信它,他決定用事實來證明。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伽利略登上塔的最高層,面對塔下民眾熱切仰起的目光,莊嚴地緩緩舉高兩隻手,充滿自信地在同一時刻鬆開了緊握的雙手,只見一大一小兩隻黝黑的鐵球挾帶著“呼呼”的風聲向下墜落。隨著鐵球的急速落下,人們都只聽到“轟”的一聲巨響,卻看到前方的地上砸出了兩個坑。乾真萬確,不同的兩個鐵球以相同的速度從同一高度同時落到了地面!人群震驚了,掌聲響徹雲霄,人們簇擁著伽利略,歡呼著一個偉大真理的誕生!
伽利略推翻錯誤的亞氏定律確有其事,然而實驗是否的確在比薩斜塔上做的,這一說法卻遭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不過,爭論不休的舌戰反而更增添了斜塔的神秘感和魅力。於1350年完工的比薩斜塔是屬於比薩大教堂的鐘樓,為八層圓柱形建築,高54.5米,平面圓形的直徑為16米,從下至上,共有213個由圓柱構成的拱形券門,為大理石用料,重達1.42萬噸。塔內有螺鏇狀樓梯294級,沿梯而上至塔頂,比薩城秀麗風光可盡收眼底。人們還可以從塔中間的樓梯走到任何一層的圍廊上向外眺望。比薩斜塔是義大利優秀的古代文化遺產,被譽為中世紀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比薩城比薩城
如果比薩斜塔的第一位設計師博納諾·皮薩諾稍稍多費些心思,或者負責施工的工匠們不僅僅是去注意塔身的美觀而沉湎在羅馬式建築的空間想像中,這個錯誤也許不會出現;如果在斜塔建好三層之後因發現塔身已經傾斜而從此停工、永遠廢棄,或者90年後另一建築師西蒙納試圖調整塔身的願望得以實現,我們大概都不能見到今日斜塔的奇觀了。幸好,最終有一位勇敢而富於智慧的建築師托馬素完成了斜塔的施工,從而讓人們得以欣賞到它的絕代風采。
雖然俗話說:“比薩斜塔像比薩人一樣結實健壯,永遠不會倒下。”事實卻是,從1918年開始測量以來,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1毫米,至今其頂部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已近5米。1980年地震時,斜塔曾搖晃了22分鐘之久,真是岌岌可危。為了挽救這座著名建築,義大利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圍就被灌漿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為中心,半徑1.5公里範圍內抽水。據專家預測,如無意外,斜塔還可能保持250年之久。雖然義大利人不惜重金苦心經營,但斜塔是否果真會“斜而不傾”?
比薩城比薩主教教堂
比薩主教教堂
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公元一0六八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主教堂,教堂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鐘塔,構成一組建築群,也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鐘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一大一小,一矮一高,一遠一近,與主教堂生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教堂平面呈長方形的拉丁十字,長九十五公尺,縱向四排六十八根希臘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主殿與寬闊翼廊銜接空間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主殿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祭司和主教的席位在中堂的盡頭。聖壇的前面是祭壇,是舉行儀式的地方,為了使它更開闊,在半圓形的聖壇與縱向的中堂之間安插一個橫向的凱鏇門式的空間。大教堂正立面高約三十二公尺,底層入口設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頂柱廊,以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券為標準,逐層堆積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教堂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艷奪目。

文化廣角

比薩城比薩城
相傳1590年,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的頂層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從此,人們同時記住了伽利略和壯觀且“斜而不倒”的比薩斜塔。然而,時間卻使這座斜塔越來越斜了。20世紀八十年代初,曾有人預言,比薩斜塔將在2003—2004年間轟然倒塌,這使所有關心比薩斜塔的人心急如焚,義大利專門成立了斜塔拯救委員會,向全世界的建築學家和糾偏技術專家徵集辦法,並展開了12年之久的“糾偏扶正”拯救工程。
直到2005年2月,義大利才正式向外界宣布,現在的比薩斜塔已回歸到200年前的狀態,而且將在300年內矗立不倒,看來時光似乎在比薩斜塔實現了倒流。比薩斜塔其實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確切地說,它本該只是個“配角”,但由於在修建過程中地基沉陷而發生傾斜,卻數個世紀以來斜而不倒,結果“喧賓奪主”,引來無數隻為一睹它“斜勁”的遊客。
比薩城比薩城
比薩斜塔始建於1174年,建到第3層時人們就發現塔身向南側傾斜,建塔工程被迫停止。重新開工後,在建完第7層時再度停了下來。到1350年完工之時,塔頂中心點已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應該說,比薩斜塔的扶正工程早在修建過程中就已開始。當時的工匠為了糾偏,減薄了塔身南面的大理石厚度,後來在塔頂上還加上一個鐘樓,使鐘樓略微向北傾斜來糾偏,但由於不得要領,這些方法並不管用。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墨索里尼下令矯正比薩塔。工程師們在地基上鑽了好幾百個洞眼,灌注了80多噸水泥漿,非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塔身進一步傾斜。
雖然有句俗話說:“比薩斜塔像比薩人一樣結實健壯,永遠不會倒下。”但事實是,從1918年開始測量以來,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傾斜約1毫米,塔頂中心點偏離垂直中心線的距離曾達到5.2米,而發生在1972年的地震,更使得比薩斜塔岌岌可危,拯救工程迫在眉睫。為了遊客的安全和延長斜塔的壽命,義大利有關部門從1990年1月起全面關閉斜塔,對其進行拯救性維修糾偏。
比薩城比薩城
在整個拯救工程中,工作人員在斜塔北側的塔基下碼放了數百噸重的鉛塊,並使用鋼絲繩從斜塔的腰部向北側拽住,還抽走了斜塔北側的許多淤泥,並在塔基地下打入10根50米長的鋼柱。2001年12月15日,隨著7聲清脆洪亮的鐘聲,關閉了長達4359天的比薩斜塔重新正式向遊客開放。人們終於可以沿著近300層螺鏇狀的樓梯,再次登上54.5米高的塔頂,這標誌著耗時近12年,耗資約2500萬美元的拯救工程順利結束。
從那一天起到目前3年多的時間裡,人工沉降的拯救方法達到了預期效果。比薩斜塔不僅停止向南傾斜,而且慢慢被“扳正”43.8厘米。

相關資料

比薩城比薩城
著名建築原是配角
十幾年前,在義大利中部城市比薩的著名斜塔修復期間,有人曾提出方案將斜塔扶正,但是,當時主持斜塔修復工作的專家委員會未接納這一方案。確實,比薩斜塔要的就是這么個斜勁,如果斜塔不再斜了,還有什麼特色可言。現在,經過修復和加固的比薩斜塔與遊人見面後,顯得更加迷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蜂擁到比薩城,都是慕斜塔之名而來。
比薩斜塔所在的奇蹟廣場上,有不少幾乎和斜塔同期修建的大教堂、洗禮教堂等建築藝術傑作。修建斜塔時,它在整個廣場的設計規劃中只是教堂的一座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鐘樓,確切地說,斜塔只是個“配角”。1174年,人們開始修建鐘樓,修建過程中因地基沉陷而發生傾斜,800多年來斜而不倒,以斜勁“喧賓奪主”。比薩斜塔修復工程耗資約合2500萬美元,基本上達到預期效果。專家認為,經過修復的比薩斜塔,只要不出現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內不會倒塌。
酒瓶子都是斜的
比薩城比薩城

由於人們都想親眼見識斜塔,故遊人多不勝數。聰明的商人抓住商機,在這裡建了一個斜的世界。一進入奇蹟廣場,就是一個一字排開的紀念品市場。五顏六色的紀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石膏、陶瓷和玻璃等不同材質製作的斜塔,都是以比薩斜塔為原型而仿造的。與它們擺在一起的酒瓶子、玻璃杯、花瓶、筆筒等居然也都中了“斜”,其造型平時看來古怪無比,但是一放在奇蹟廣場上,看著就非常正常了。特別有意思的是,那些膚色各異的遊人在觀看和挑選這些旅遊紀念品時,為了能更好地欣賞其中的圖案,都歪著脖子看,有的人連身子也跟著傾斜起來。
在奇蹟廣場上,以斜塔為背景攝影留念的遊人,更是各有各的“斜招”。凡是到這裡來的人好像都受斜塔的感染,如果站直了在斜塔前留影似乎有點不般配。因此,雲集於此的遊人各顯身手。有的人歪著身子照,使身體與斜塔保持平行。有的人站在遠處,發揮豐富的想像力,作出像太極拳里“雲手”的姿勢,將雙手推到與頭齊平的位置,對準斜塔傾斜的腰部。現場看,好像人與物相隔上百米,有點互不相干,但是,通過照相機鏡頭的變化,可以拼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拿照片一看,似乎整個斜塔完全是靠此人的兩隻手臂支撐著似的。有的人更出奇想,站在與斜塔傾斜相反的方向,作出推斜塔的姿勢,好像斜塔之所以能斜全是他們用力推出來的。
塔上停留只限30分鐘 
比薩城比薩城
 
要想真正體驗斜塔的“斜”味,還是要登塔。比薩斜塔高約60米,塔體由8個層面組成,在直徑16米的塔體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鏇形台階約300級。人們通過台階可以直接登到塔頂。每個層面周圍是用大理石雕塑的柱廊,以前人們可以在每層柱廊間繞塔一周,但是現在為了遊人的安全,登塔者一律不準走塔體的外圈,從底層到第七層全是走塔體內的台階。走這段路時,人們幾乎看不到外邊的景色,因此對塔體的傾斜感受不深。但是,當遊人到了第七層與第八層之間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由於塔體自北向南傾斜5.5度,第七層與底層相比,已經傾斜了四五米。而且,從第七層往第八層攀登時,空間是開放的,人完全走在外面,雖有護欄保護,但由於塔體斜度加大,站在上面總覺得自己的身體也是斜的,有搖搖欲墜之感。有些遊人的腿開始發軟,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仿佛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儘管站在高處可以觀賞比薩城的全景,但由於腳下傾斜,遊人已顧不上欣賞了。
比薩斜塔經過修復重新開放後,開始控制參觀人數。以前,斜塔對外開放時,只要買了門票就可以排隊登塔。但現在不行了,登塔實行分組和按時段管理,門票上標明持票的遊人屬於哪個組,具體登塔時間是何時。到時提前在一個專門的地方集合,將所有的手提物品暫存在那裡,然後由專人帶隊,引導到斜塔的入口處。每批登塔者只安排15人,而且在塔上的停留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由於人在塔頂上感覺到明顯傾斜,因此,在售票處明確標明:患有恐高症者慎重選擇。
每年5月至8月間,比薩斜塔晚上也向遊人開放。屆時,遊人登上燈火通明的斜塔頂層,可一睹夜幕下的比薩古城和奇蹟廣場的美景。而斜塔本身也在夜幕和燈火中顯出迷人的神秘色彩。

同名食物

比薩城比薩餅
“比薩”是一種由特殊的餅底、乳酪、醬汁和餡料做成的具有義大利風味的食品,但其實這種食品已經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壁障,成為全球通行的名吃,受到各國消費者的喜愛。但這種美食究竟源於何時何地,現在卻無從考究。如今,面對每天由遍及全球的“比薩專家”——必勝客餐廳里烤制的幾百萬個比薩,大家都自然地認為這是400年前義大利那不勒斯麵包師傅首創的。

那么到底是誰發明了比薩呢?有人認為,比薩來源於中國:當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最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一個星期天,他同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一位是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靈機一動,把那位廚師叫到身邊,“如此這般”地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那位廚師也興致勃勃地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起來。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麵團中。此時已快下午兩點,大家已飢腸轆轆。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麵餅上吃。大家吃後,都叫“好”。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做了幾次,並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從此“比薩”就流傳開了。

比薩城比薩城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比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比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比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現在鑑定比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比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摺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目前,全球最為著名的比薩專賣連鎖企業是1958年創辦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必勝客。“紅屋頂”是必勝客外觀的顯著標誌。在遍布世界各地90多個國家和地區,必勝客擁有12300多個分店,包括在中國的近40家分店,每天接待超過400萬顧客,烤制170多萬個比薩。

相關詞條

地理歐洲自然資源國家城市旅遊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