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薯條

比利時薯條

比利時薯條,又稱做“法國炸薯條”,是比利時的庶民小吃。“薯條”形狀粗細如食指,蛋黃醬在比利時是最受歡迎。全比利時約有5000個薯條攤,而全世界第一個薯條博物館就在比利時北方小城布魯日。2013年12月,比利時油炸食品業者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2014年12月29日,比利時國家薯條聯盟開展了“比利時薯條”申遺投票活動。

基本信息

簡介

比利時薯條比利時薯條
比利時薯條,這道小吃也叫做“法國炸薯條”,僅僅是因為炸薯條的名字裡帶有法語的發音。薯條種類很多,粗的如食指,細的如麥秸,但比利時人眼中的“薯條”是前一種。比利時自稱是薯條發源比利時薯條地,無論街頭或餐廳,薯條幾乎無處不在,還可以嘗到品種繁多的調味醬,其中蛋黃醬在比利時是最受歡迎。

在比利時薯條是庶民小吃,也可當作正式餐廳的主菜配料,最受歡迎的薯條不在快餐店,而是在街上的薯條餐車上。全比利時約有5000個薯條攤,而全世界第一個薯條博物館就在比利時北方小城布魯日(Bruges),薯條甚至成為了比利時的一個象徵。

起源

油炸薯條的吃法起源於比利時還是法國巴黎一直是個問題,比、法兩國各執己見,但毋庸置疑的是,比利時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薯條文化”,不僅對製作薯條的原材料——土豆有明確的規定,還有薯條研究機構和全球首家薯條博物館。到過比利時的人都知道,著名的比利時海虹佐以“比利時薯條”是美味絕配。從某種意義上講,薯條已成了比利時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製作

比利時薯條比利時薯條
1、比利時的炸薯條用的是Bintje(荷蘭語)的土豆,這是一種來自比利時和荷蘭的優質土豆。
2、土豆必須被切成一厘米的柱狀,要是切的小的話,土豆就會吸太多的油而極易炸糊了。
3、薯條洗淨瀝乾後,需要炸兩遍:第一遍炸時要用低溫,一般用120度到150度的溫度,隔一段時間後再炸第二遍,這時候溫度最高要升到180度,高溫可以把表面炸脆。
4、再瀝乾油加鹽,然後將薯條一遍遍拋向空中,讓鹽與薯條充分融合,咬一口,外脆里軟。這才完成外焦里嫩、鬆軟適中、香氣四溢的“比利時薯條”製作過程。

習俗

比利時薯條比利時薯條
吃“比利時薯條”以蘸蛋黃醬為“正宗”,最酷、最“正宗”的吃法是把薯條放在紙筒內用手吃。
在比利時餐廳點餐,不點“比利時薯條”還會被視為不懂美食,而以番茄醬做蘸料,也會讓比利時人嘖嘖感嘆,“糟蹋了這么好的薯條”。
由此可見,“比利時薯條”在比利時人心中的地位。

申遺

發起申遺

2013年12月,比利時油炸食品業者發起把比利時薯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同時向官方和民間尋求支持。

比利時油炸食品業者聯盟(Unafri)要求文化部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申請,把薯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尋求大眾聯署支持。

“比利時薯條”申遺發起者認為,薯條雖小,卻是人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的東西最能展現一個社會的本質。一包熱騰騰、香噴噴的薯條能讓外人感受到比利時人的熱情,增加對比利時的親近感。

投票活動

2014年12月29日,比利時國家薯條聯盟開展了“比利時薯條”申遺投票活動。比利時的法國人社團和德國人社團都因酷愛薯條而參加投票,為“比利時薯條”壯聲勢。

申遺爭議

反對“比利時薯條”申遺者也大有人在。他們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成功並不在於其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數量的多少,何況針對薯條的“原創”還存在極大的爭議,將有爭議的薯條申遺讓比利時蒙羞

有分析人士認為申遺曾為許多地區帶來了名利雙收的好處,但也有許多申遺成功的地區因盲目擴大旅遊規模,缺乏對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反而對世界文化遺產造成損害,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最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名錄”剔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