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湖

榕湖

榕湖常與杉湖一起合稱榕杉湖。

簡介

榕湖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中心,秀峰區象山區接合處,陽橋的西側,向西通桃花江,東接杉湖,因湖岩生長古榕樹得名。

印象

榕湖東西向長860米,平均寬度110米,水面面積約9.46公頃。榕湖與杉湖相接的前段,波濤徐徐,與周圍的綠色相映成趣,晚上燈光漫射在波濤上,隨著波濤徐徐地遊走,別有一番趣味。
音樂噴泉
榕湖音樂噴泉位於榕湖的中央,與周圍的經管交相輝映。噴泉由主噴和四組水型構成:
主噴居中,沸騰時水柱凌空百米,堪稱廣西之最、桂林水景的標誌與象徵。四組水型有微機晶片控制隨著音樂從水面躍出設定的高度。

周圍景致

榕湖的湖心島上有湖心亭;榕湖北岸有古南門和榕蔭亭,古南門前即是大榕樹和黃庭堅繫舟處;榕湖北路西段有湖西莊;榕湖西南岸邊有芙蓉亭;接合處有陽橋;榕湖東側的小島上有朝霞亭。
榕蔭亭、“黃庭堅繫舟處”記錄了黃庭堅這位著名詩人800多年前南謫的行蹤。

歷史

榕湖,原名鑑湖。它是市區中心一個景色清新的公園。
榕湖,在明代以前,是古南城的擴城河。明洪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南城向外擴展,於是原來通灕江的擴城河就逐漸變成了風光綺麗的城內湖。明代詩人鄺露在他的《赤雅》里對兩湖有這樣的描寫:“演漾各(一作若)數百畝,臨水人家,粉牆朱榭,相錯如鄉,茂林缺處,隱見旌旗。”
但是解放前,榕湖已被糟蹋得不象樣子,湖岩崩塌,道路失修,樹木稀疏,建築破敗,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塘。解放後不斷進行整修,擴建湖心洲,修砌堤岩,增置亭閣,鋪設道路,栽植樹木,湖周圍新建了一些高大的建築,使兩湖面貌一新。
榕湖湖岩樹木茂密,林蔭夾道,桂樹樟樹,一派蔥翠,掩映入湖,格外清幽。杉湖則較開敞,東瀕灕江,南鄰象山,湖光山色,分外妖嬈。每當節日之夜,兩湖的湖心洲、曲橋、亭閣和周圍的高大建築都裝上了彩燈,萬紫千紅,交相輝映,遊人群集,真是一派燈影花船的熱鬧景象。
護城河變成了風景區,城牆也就沒有了。但在榕湖的北岸還留有一座古城門,據說是宋代古城南門的遺蹟。郭沫若同志為它題寫了“古南門”的匾額。過去城門上長著一株榕樹,樹根沿城牆盤錯而下,人們就把這古南門叫做榕樹門,把城門上的樓叫做榕樹樓。年代久了,城門上的榕樹沒有了。湖畔留下的一株大榕樹,樹身數圍,樹葉婆娑。炎暑秀節,樹下沲人群集,微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陶然欲醉。這顆古榕,年齡可能在千年以上。宋代詩人黃庭堅(字山谷,號涪翁),為當朝的章惇(dun敦)、蔡京所排斥,被貶宜州(今宜山),於崇寧二年(公元一一零三年)路經桂林,相傳曾在這榕樹下的湖邊系纜停盤,後人建榕溪閣紀念他。宋代詩人劉克莊《榕溪閣》詩云: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蓬。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
榕溪閣早已湮沒了,遺址當是現在的榕蔭亭處。現豐的那析大榕樹,就是當時的兩榕之一。
與古南門並排不遠處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圖書館,一九五五年由王城遷來這裡。該館藏書豐富,環境清靜,是個便於學習和研究的好地方。
圖書館西側即榕湖飯店,它在林木掩映之中,安謐雅致。清代詩人李秉禮的湖西莊舊址就在這裡。李秉禮對桂林山水多所題詠。他的弟弟李秉綬,善畫蘭竹,在疊彩山等處尚刻有他的作品。
經榕湖飯店,繞向南岸,至芙蓉亭。亭附近一帶為清代中葉詩畫家羅辰“芙蓉池館”舊址,他許多桂林山水的詩、畫,就是在這裡創作的。
離芙蓉亭沿湖岸東行,過市革委會門前,轉彎不遠,是清代詞家半塘老人王鵬運舊居遺址。王鵬運是清末四大詞人之一,著有《半墉定稿》等。
經王鵬運舊居遺址,沿湖東行,即至陽橋。陽橋,原系木橋,建於宋代,原名青帶橋,又名通濟橋。明代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知府焦仲才改以石砌,更名陽橋。陽橋是市區南北的交通要道,過去橋面狹窄,近年擴建加寬,增置漢白玉石的雕花欄桿和高聳的華燈,面貌為之一新。在橋上觀看榕杉兩湖,平靜如鏡;藍天白雲,紅亭綠樹,倒映入湖,分處好看。
杉湖北岸,原有近代學者馬君武的故居。他很喜愛杉湖,作為了副對聯塑在大門上:“種樹如培佳北子,卜居恰好對湖山。”現在,這兒已是十二層高樓的灕江飯店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