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木板年畫始於明朝末年,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合稱為中國三大民間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渾厚粗獷、造型誇張,裝飾性強,構圖飽滿,色彩鮮艷,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其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大門畫、福字燈、四條屏、窗頂等。

概述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村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是楊家埠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

當時的楊家埠村已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每年高達數千萬張,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個省和內蒙等地。曾以品種多、規模大、銷售範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名嗓一時的中國民間三大畫市之一。

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祖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年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炕頭畫;窗戶兩旁的月光畫、窗戶周圍的窗旁、窗頂,乃至院內牛棚禽圈上的欄門坎,大車、糧囤上也都有專用張貼的年畫。真可謂無處不及,無所不有,把一個農家院落里里外外打扮裝飾得節意濃郁、喜氣洋洋。

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區地道的農民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根植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在表現手法上,它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的手法來體現主題。

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情分明的性格特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此倍受中外客人的厚愛。

起源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素以生產木板年畫面著稱,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楊家埠的木板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全村出現了永盛、公茂、吉盛、萬順、廣盛泰等十幾個字號的畫店。到清朝鹹豐、光緒年間,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傳說,明朝後期有位太監回楊家埠探親,從宮中帶回一幅彩繪鬥神像,鄉親們十分喜歡。當時有個能畫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臨摹下來,雕成木版,塗色印製,使鄉民們也貼上了皇宮的鬥神像。從此,木版年畫在楊家埠逐漸盛行。

藝術特色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植根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願望。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在表現手法,它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倍受中外來賓和專家學者們的厚愛。

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象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上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灶王、炕頭畫等,無所不及,無處不有。

工藝特點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工藝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濰坊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民眾。它取材於民間生,而又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誇張。它利用我國傳統的勾線技法,構圖對稱飲滿,線條粗獷,色澤明快,以紅、綠、藍、黃為主,對比強烈,主題突出。畫中人物質樸大方,散發著濃郁的鄉士氣息。

發展歷史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明代就有“家家印年畫,產戶扎風箏”的盛況。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絹密,古樸雅致。初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傳統習俗的需求,主要繪製《灶王》、《鬥神》、《菩薩》、《玉皇》等;在給刻方面,一方面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鬱壘鬥神》等;一方面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加《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代前期,楊家埠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使得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加《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等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裡,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乾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幣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眾多,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畫店就有82家。清末,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後,給楊家埠年畫帶來;中擊,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之後又創作出“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加《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人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他繪畫藝術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製成“墨貸”,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
1951年、1952年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後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先後創作了22幅年畫,對繼承發展楊家埠年畫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後,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順心於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製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並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使得這一古老的技藝歷久不衰。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1951年、1952年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後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先後創作了22幅年畫,對繼承發展楊家埠年畫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後,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傾心於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製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並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楊家埠木版年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每年生產年畫1000多萬張,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0年春節,天津楊柳青、寒亭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濰坊市十笏園舉辦三地年畫聯展,為廣大美術工作者和觀眾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1983年春節,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木版年畫36幅。同年11月,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山東分會與年畫研究所組織楊家埠木版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6年,由政府撥款在楊家埠村仿建傳統年畫作坊5處、年畫陳列館1處。1987年9月,民間年畫藝人開始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示範表演。同年冬,文化部訂購楊家埠木版年畫《八仙圖》、《年畫鏡片》等1500冊,分贈20多個國家駐北京大使館,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1988~1989年,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被派到巴西和日本作畫、刻、印現場示範表演。國內外傳播媒體,如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等新聞記者,先後組團前來楊家埠進行專題採訪報導。於是,楊家埠成為濰坊對外開放的一個視窗。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到楊家埠視察、指導工作。

楊家埠木版年畫陳列館設在楊家埠村內一座仿明清式四合院建築,1988年修建,館房面積500平方米。館內有四個展室:第一展室展出神像畫,以神話傳說和農民生活為題材的“小橫披”畫為主;第二展室展出美人條畫、童子畫、戲劇人物和花卉畫等;第三展室主要展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年畫;第四展室展出參觀訪問者的題詞和留言。

傳承意義

楊家埠木板年畫楊家埠木板年畫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楊家埠木版年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每年生產年畫1000多萬張,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0年春節,天津楊柳青、寒亭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濰坊市十笏園舉辦三地年畫聯展,為廣大美術工作者和觀眾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

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但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可憂之處。一是年畫題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匱乏,現在除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並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而這將直接影響今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生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應儘快啟動,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山東特產

“特產是一種商品,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山東也是工農業大省。特產豐富。 山東省為中國的一個省簡稱魯。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內全境東西寬約700千米 ,南北長約420千米,面積15.33萬平方千米。近年來山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