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調改革、發展而來。創始人為金萬昌及蘇啟元。由於伴奏樂器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稱梅花大鼓。梅花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種之一。

基本資料

名稱由來

(圖)天津青年演員 王喆 表演梅花大鼓天津青年演員 王喆 表演梅花大鼓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原為北京曲種,產生於清代中葉,時稱梅花調,初為票友清客串時演唱,又稱清口大鼓北板大鼓
民國初年,金萬昌及韓永忠、韓永祿、蘇啟元等對其進行改革,改革後的梅花調稱為南板梅花調。由於伴奏樂器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鼓板,便以“梅花五瓣”喻之,後又稱之為梅花大鼓。
光緒年間,梅花調流入天津。從1917年至20年代末,金萬昌多次來津奏藝,使金派梅花大鼓流入天津,並在此紮根、傳播。

相關藝人

天津梅花大鼓藝人有邱玉山、周子臣與瞽目弦師盧成科,他們都授女徒很多。後成名的女藝人有花四寶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花蓮寶、花雲寶、花銀寶、周文如等,當時有“有梅皆寶,無腔不盧”之說。

唱段

梅花調的唱段皆為短篇書目。梅花調的演出形式有多種,常見為打鼓唱書,演員無表情,無做工。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聯彈含燈大鼓外,還有雙鼓合音等形式。

表演形式

伴奏

梅花大鼓梅花大鼓

梅花調的有三弦四胡琵琶和鼓板,故有“梅花五瓣”之喻。也有七件、九件樂器伴奏(稱七音大鼓九音大鼓)的。“梅花調之隨手不厭其多,昔年松風閣演此,三位四胡、琵琶、雙琴之外益以笙笛,其音和以清,使人聞之,俗氣都銷。”

演出形式

梅花調的有多種,常見為打鼓唱書,演員無表情,無做工。1947年《民國日報》一文提及梅花調的表演“……按演唱梅花調者,面部皆無表情,復無做工,只以韻調之高抑低徊表現故事中各個人物之喜怒哀樂,其難得可貴概可見矣……”

唱段

梅花調的皆為短篇書目。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聯彈、含燈大鼓外,還有雙鼓合音等形式。雙鼓合音即“兩人分持鼓板、齊奏一曲,須聲調一致合拍,不得先後參差”。

聯彈大鼓

聯彈大鼓是梅花大鼓演出形式之一。它的名稱得自伴奏樂器和伴奏方式,一般為五音聯彈:演員擊板司鼓,樂隊四人相互協作,操五種樂器,從左起,第一人右手打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彈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懷中琵琶;第四人右手彈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揚琴。演員唱短段,如《指日高升》。每落之中樂隊分別演奏《柳青娘》、《萬年歡》、《夜深沉》等曲牌。聯彈在雜耍演出中常作重頭戲,安排在後場,如1909年11月(宣統元年舊曆10月)松風閣茶樓雜耍演出,大軸節目即為五音聯彈。
含燈大鼓亦屬梅花大鼓演出形式之一。它的演唱方式是“以尺許長竹篾,一頭折而向上,醮(蘸)以香油燃之,演者一端含於口中,燈盡曲終,蓋演員度曲,例須口齒開合以發聲,此則必須閉口含燈,行腔吐字,尤忌囫圇不清,否則開口燈墜,徒遺人笑柄”。1909年張小軒在松風閣演出,曾多次上演含燈大鼓,作為招徠觀眾的手段。

藝術特色

梅花大鼓梅花大鼓各個藝術流派的共同特點,是長於在敘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中板,聲腔宛轉悠揚,優美動聽;快板、緊板,活潑有力;收束時的慢板徐緩、穩重、餘音裊裊。

唱詞的句式基本上為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頭,快板中有偶爾有五字句。有時也依據內容穿插長短句的曲牌。這一做法據藝人口傳是清末明初藝人、弦師韓永忠創始的,如《怯繡》即將梅花調本調作為曲頭、曲尾,在中間加上〔太平年〕、〔銀紐絲〕等曲牌,成為渾然一體的聯曲曲目。

流派

梅花大鼓在發展中,先後形成兩大流派:金派盧(或花)派。金派創始人金萬昌。盧(花)派創始人瞽名弦師盧成科,他根據第一個弟子花四寶嗓音高亮、音色純美的特點,開闢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風格,也稱盧派或花派。盧(花)派演員有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周文如,青年演員籍薇等。

梅花大鼓多為一人演唱,有的傳統節目如《韓湘子上壽》,新編節目《秋江》《張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對唱。演員自擊鼓板,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揚琴等。梅花大鼓傳統曲目中有不少取材於《紅樓夢》,如《探晴雯》、《勸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此外還有《鴻雁捎書》、《摔鏡架》、《目連救母》等。新編曲目有《繡紅旗》、《江姐進山》、《千里堤送別》、《半屏山》、《悲壯的婚禮》、《二泉印月》等。

歷史沿革

(圖)花五寶(張淑筠)先生 表演梅花大鼓花五寶(張淑筠)先生 表演梅花大鼓梅花大鼓

歷史淵源

梅花大鼓的“出身”和京韻大鼓“出身”不同。京韻大鼓往前追根是來自農村的“怯大鼓”、“木板書”;而梅花大鼓的來源恰是來自京城子弟八角鼓票房,是“全堂八角鼓”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演唱形式最初稱“清口大鼓”,是滿漢兩族共創結合之佳品。

清朝道光年

間,北城旗人子弟八角鼓票友有位叫“玉瑞”的,他的伯父是世襲的左領。在八角鼓票房內唱這種曲調漸漸得了到大家的認同,於是就管這種曲調叫“清口大鼓”。因他家住在北城鼓樓附近,可能這也是後來稱“北板梅花”一詞的來源,玉瑞的雅號叫“梅花館主”,亦稱“北板梅花調”。後來漸漸傳入前門外南城一帶,有位子弟八角鼓票友文玉森,他的頭是禿頂外號叫“文禿子”。文玉森的清口大鼓唱得很好聽,又增加到由五種樂器伴奏,演唱的段子是《黛玉思親》、《百鳥朝鳳》等幾段節目,雖然曲目較少,但在八角鼓演出中這種形式已經很重要了,也標誌著北板梅花大鼓已完全形成。

清朝末年

“北板梅花調”傳到了金萬昌和王文瑞等幾位先生時,他們在演唱過程中把曲調和板式加以豐富,尤其在伴奏音樂和唱腔音樂方面,經韓永先、蘇啟元加以推進研究,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過板大過門等,這一階段隨演出隨發展,而後又經過了韓永祿、霍連仲、韓德壽(韓德福的長兄,是梅花大鼓過門[馬號]的創始者。)等人發展,就形成了就如的梅花大鼓。為了區別原有的“北板梅花調”,也就對立的定名為“南板梅花調”,這時“梅花大鼓”的名稱自然也就已成定局了。

梅花大鼓金萬昌
幾十年來隨著時代變化,名家們對梅花大鼓的藝術形式上都各有發揮,形成風格流派異彩分呈的局面,曲調和音樂的發展大多都是一些名弦師的改進而成的,並不是因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流派的。正如王文瑞老先生講的:“當年我把梅花調十幾段都整好給萬昌了,他是名角,唱紅了比我強得多。名利不算啥,只要玩意兒響,比啥都強。眾人拾柴火焰高!”
梅花大鼓傳到二、三十年代已達高峰,南板梅花調比北板梅花調曲調豐富,過板音樂也花哨熱鬧。鼓套子、過板音樂的大過門也多,使得南板梅花調比北板梅花調好聽得多,後來這種演唱形式愈演愈烈幾乎沒有更多的人唱“北板梅花調”了,因此北板梅花調也就漸漸失傳了。

梅花大鼓的第一流派是金派梅花大鼓,創始人金萬昌等。他的嗖音顎音多,乾脆瀟灑,吐字發音講究,不拙不飄,底字低音沉渾有力,聽之繞樑。鼓套子打得出神入化,變擊多彩,時稱金萬昌為“梅花鼓王”,是梅花大鼓裡程碑式人物。唱金派梅花大鼓的京津兩地演員曾有很多,男演員有尹福來、賈鳳祥、曹寶祿、屈振庭、劉連玉、榮壽昌、等,女演員有方紅霞郭小霞關翠蘭、宋大紅、劉淑慧、孫硯琴、王淑琴、閆麗雲、李志義等。當時還出了不少唱紅了的名家,特別是有一大批女演員很適合演唱梅花大鼓,從而形成了京朝派梅花的濃厚風格。

(圖)《指日高升》金萬昌(物克多唱片)《指日高升》金萬昌(物克多唱片)梅花大鼓

天津花派

梅花大鼓是區別於京派最早的一個支派,是由弦師蘆成科獨立創造的,亦稱“蘆派梅花大鼓”。他是天津著名的盲人弦師,是韓永祿先生入室弟子。此人雖然眼有殘疾但操弦技藝高超心秀手快,還能用三弦彈奏摹擬演員的唱腔和自然界各種聲音,當時稱他這種演奏技法稱為“巧變弦絲”。他因曾為京派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伴奏過一個時期,對繼承金派梅花大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而把梅花大鼓在天津發展了。蘆成科為了適應天津觀眾的口味,對梅花大鼓的唱法和上下三翻以及過板等一些伴奏音樂進行加工提高,起腔落腔加慢渲染節奏用類似“猴皮筋兒”的唱法,上下三翻的演奏加花腔加快節奏。這種演出形式聽起來比京派梅花大鼓火爆熱鬧,幾十年來在天津曲壇中進行了長足的發展。
第一位唱蘆派的人是花四寶(張淑文),她嗓音渾厚,天賦奇稟,經蘆先生的指導才形成了後來的“花派”實際應稱“蘆派”。三、四十年代時花四寶在津有“梅花歌后”之稱,可見她鼓藝出眾。我只聽過花四寶灌制的唱片,沒趕上這位鼓後的時代。花派形成後,天津曲壇中又出了不少唱梅花大鼓的人才,花五寶(張淑鈞)、花小寶(史文秀)、周文如、花雲寶、花蓮寶、張雅麗、張雅琴、籍微等都是花派唱法。

新時期改革

(圖)梅花大鼓 五音換手聯彈梅花大鼓 五音換手聯彈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改革最大時期就是建國後改的“新梅花調”也稱“白派梅花調”。由單人唱改成對口唱,器樂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三弦、四胡、琵琶揚琴、低胡、高胡、秦琴等,進行了很多的外包裝大大豐富了樂感。白鳳岩是主要改革人。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白鳳岩對梅花大鼓的傳統板式、唱腔、唱法和伴奏也進行了革新,改變了原來節奏緩慢、唱腔重複的程式,豐富了變調的藝術手法,靈活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調,稱之為“新梅花調”。1956年經他創編譜曲的“新梅花調”曲目《龍女聽琴》參加了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受到各方讚譽。1962年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團還將《龍女聽琴》改編成大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向全國播放。 白鳳岩經手創新、改編的“新梅花調”曲目還有《別紫鵑》《拷紅》、《張羽煮海》、《懷德別女》、《釵頭鳳》等。
梅花大鼓與此同時,北京曲藝團的著名弦師韓德福也對梅花大鼓著手進行了改革。他對梅花的革新完全是在老梅花調北板、南板的曲調、板式、聲腔基礎上進行的,還是保留了原有的板腔體風格並不用各種牌子。北京曲藝團還曾創出由馬書麟、劉淑慧、劉淑珍主唱多人合唱的群唱梅花調《五姑娘拜年》,由韓德福、魏福漢、宋德存、周榮林四位先生伴奏,由於他們幾位唱得活潑歡快,當時的劇場效果強烈成為曲藝團的保留節目。此外,韓德福還創出男女聲對唱的不同聲調混合方法,由曹寶祿先生、劉淑慧女士首唱。
現在還在改革進展的“梅花”是天津的“津派梅花大鼓”,幾十年來天津的梅花大鼓一直沒有停止過改革的步伐。早年在天津有名弦師祁鳳鳴、花派名演員周文茹,又有名弦師韓德榮等創出了《羅昌秀》、《回民英雄馬本齋》,把梅花大鼓發展了一步。同時名弦師李墨生和花五寶等在原《紅樓夢》的節目上也進行了音樂改革,如《傻姐泄機》、《紅旗譜》等。有了這些改革的基礎,在八十年代起弦師韓寶利、京韻大鼓演員趙學義為青年演員籍微開始研究創新梅花大鼓唱腔,先後推出了新唱法的《黛玉葬花》以及創新曲目《二泉映月》、《張學良》等,取長補短的把白派、韓派、蘆(花)派的新梅花大鼓的精華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種更新的梅花大鼓,跟上了時代潮流。

代表演員

梅花大鼓

盧成科改革梅花調前(盧約於30年代初開始改革梅花大鼓),天津梅花大鼓唯有金派一種。所有梅花大鼓演唱均宗金派,但金萬昌所收弟子並不多,不少為私淑弟子,如榮少昌、劉連玉、王玉珍、周麟閣等,大多為男藝人。

劉連玉曾名劉繼昌,天津人。1936年正式拜金萬昌為師學唱梅花大鼓,開始在雜耍園清客串。1939年正式下海從藝。30年末、40年代在津各雜耍園上演。40年代中期曾赴北京演出。他所會及上演過的曲目很多。常演的代表性曲目有《寶玉探病》、《指日高升》、《目蓮救母》、《大觀園》等。他在演唱上完全宗金派,時評“一腔一調取法乃師,獨得三味”。娛園評其:“繼昌學萬昌,以津人而能唱到如此程度實在不易。”40年代中後期他開始收徒教學,弟子有金靜貞、劉靜文沈燕華王靜芬王靜芳等。

榮少昌

宗金派的主要演員還有榮少昌,他初名劍昌,通縣人。早年在天津中華茶園做事,後拜中華茶園主人學彈三弦、拉四胡、唱梅花調藝宗金派。三四十年代他在津慶雲、大觀園、天升等各園上演,也曾在各影院中加演,且以“金萬昌高足”為號召享名津門。曾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演出。一度曾隨兄弟劇團演出笑劇。曾授徒閆麗琴等。解放初期他仍參加演出,曾上演新曲目《中國光榮》、《戰鬥女模範》等。

周麟閣

周麟閣是金萬昌私淑弟子,是三四十年代有相當影響的梅花大鼓名票友。他經常在雜耍園清客串,在電台播音,很受觀眾、聽眾歡迎。娛園在40年代中期評論說“梅花歌王地位,天津票友周麟閣似為合格”並認為當時梅花大鼓藝人均不如他能繼承金萬昌。周的演唱風格清雅別致,在器樂伴奏上常加設簫笛。常演唱的曲目有《勸黛玉》、《鴻雁捎書》等。
另外,40年代中後期還有兩位私淑金萬昌的票友小有名氣,一為墨香齋主,一為王學舜。他們均於40年代中後期嶄露頭角,在園中演唱過,也在電台播音過,頗有似金之處,時評王學舜曰:“王君學金王十分逼真,實出人意料之外。”他上演的曲目有《寶玉探病》、《鴻雁捎書》、《黛玉歸天》、《黛玉思親》等。“名票墨香齋主的嗓音寬而低確是摹肖金老(萬昌),頗有金的韻味……”
盧(花)派唱腔突出體現了女聲特點,較金派唱腔更柔婉、脆媚,節奏靈活、巧俏。繼花四寶後,天津梅花大鼓女藝人,紛紛投至盧成科門下,如花五寶、花小寶、花雲寶、花銀寶、周文茹等等,一時幾乎形成無梅不花之局面。

花五寶

花五寶是盧(花)派梅花大鼓主要演員之一,原名張淑筠,女,天津人。幼時學唱京劇,後隨邱玉山學唱靠山調又改習梅花大鼓。1936年她13歲時正式演唱,並上電台播音。1937年出演於小梨園,與小彩舞、雪艷花、小蘑菇、馬增芬、張壽臣、姜二順、郭榮山、周菊娥、劉鳳霞、花玉霞、張翠蘭、張愛琴、蔡桂喜等著名雜耍藝人同台,並在各電影院演出加場。1938年—1940年期間,曾數次去東北奏藝,回津後即息影歌台。1941年她重返舞台出演於燕樂,並在電台播音。此時改由盧成科為其伴奏,得以向盧學藝深造,藝事猛進,加之天賦佳喉,一時聲譽鵲起,備受時人讚賞,成為繼花四寶之後最受歡迎的梅花大鼓藝人之一。1942年7月20日大觀樓雜耍園開張,花五寶曾應聘擔當雜耍節目的大梁。從1941年—1944年她在津出演於各雜耍園,如燕樂、玉壺春、大觀園等處,曾與白雲鵬、石慧儒、焦秀雲、高五姑、侯寶林、馬三立、王殿玉等著名演員同台,並在津各電台播音。1944年秋二度輟演。1948年4月再次登台,出演於小梨園。8月應約赴北京出演於世界遊藝場。回津後應聘出演於大觀樓雜耍場擔任大軸。她常上演的拿手曲目為《王二姐思夫》、《黛玉思親》、《鴻雁捎書》、《昭君出塞》、《杏元和番》、《黛玉悲秋》等。她嗓音宏亮高亢,氣力充足,擅用高腔,吐字有力,“殺句時,斬金截鐵,不拖泥帶水”音色堅實,內蘊委婉,剛柔相濟,颱風穩重,時評“她的工架穩,絕少動作和表情……”。

花小寶

另一盧(花)派梅花大鼓主要演員是花小寶,本名史文秀(1926—),女,天津人。11歲時曾學唱時調,12歲從邱玉山改學梅花大鼓,14歲拜盧成科為師。1939年初次登台燕樂。40年代初赴秦皇島獻藝,繼而轉至上海。回津後出演各雜耍園,開始唱前場且在電台播音,很快即享名,各園爭聘。曾出演於燕樂、小廣寒、寶和軒、新中央、慶雲、玉茗春、玉壺春、小梨園、丹桂、大觀園等處,與許多著名演員同台,排位逐漸上升,出演於中後場。有時擔當大軸,深得觀眾喜愛歡迎。40年代中後期頻繁入京長時間演出,曾出演於上海茶社、鳳凰廳、世界遊藝社、西單遊藝社等雜耍場,並曾擔當過大梁攢底,紅極津京兩地。她的嗓音寬亮且有厚度,吐字有力清晰,韻味醇正,節奏鮮明,鼓板技藝精熟,颱風俏美、優雅。其代表曲目有《摔鏡架》、《雷峰夕照》、《勸黛玉》等。解放戰爭時期曾演唱過新曲目《哭玉》,並曾競選為梅花皇后。

周文茹

周文茹亦是建國前即已享名的梅花大鼓演員。12歲從邱玉山學唱梅花大鼓,13歲正式登台。1944年、1945年曾在中華茶園唱開場。1945年拜盧成科為師,鑽研藝事。1946年出演玉壺春,成績顯赫,不久即在該園擔任大梁攢底,有文評:“叫座反比較京韻為強”;“玉壺春自票價調整了,可上不滿座,急謀挽救方法,請周文茹,登台頭一天三點鐘就上滿了座,前一日還是少半堂,一連五六天都是這樣”。1946年、1948年她曾先後隨盧成科赴北京,出演於上海遊藝社等園。周文茹的嗓音清亮,歌來字正音甜,韻味醇美,融金、盧二派一體,柔媚中見剛勁。其代表曲目為《青樓遺恨》、《黛玉悲秋》、《目蓮救母》、《鴻雁捎書》等。

主要曲目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為表現兒女情長的悲辛故事。傳統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寶玉探病》、《寶玉勸黛玉》、《探晴雯》、《黛玉思親》、《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會》、《目連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樓遺恨》、《指日高升》、《拆西廂》、《老媽上京》等。

梅花大鼓傳統曲目保留下來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為清末梅花大鼓藝人王文瑞提供,經單弦藝人德壽山修改後交給金萬昌演唱流傳下來的。其中取材於《紅樓夢》的有《黛玉思親》、 《黛玉葬花》 、《黛玉悲秋》、《寶玉探病》、《勸黛玉》、《黛玉歸天》、《晴雯補裘》、《探晴雯》、《別紫鵑》等。其他題材的曲目,有《鴻雁捎書》、《摔鏡架》、 《昭君出塞》 、《怯繡》、《韓湘子上壽》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編的曲目有《拷紅》、《龍女聽琴》、《秋江》、《玉玲瓏》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演唱梅花大鼓的演員有曹寶祿、趙玉明、龍潔萍、新嵐雲、劉淑慧等。

梅花大鼓名家

梅花大鼓是清末民初流行於京津地區的大鼓曲種,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調改革、發展而來,創始人為金萬昌及蘇啟元。由於伴奏樂器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稱梅花大鼓。20世紀20年代,天津的著名弦師盧成科(曾為金萬昌伴奏)吸收了一些時調小曲,進一步豐富了梅花大鼓的唱腔和伴奏音樂,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女弟子,如花四寶、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等。
金萬昌| 盧成科| 榮少昌| 花四寶| 劉連玉| 王玉珍[梅花大鼓表演藝| 花五寶| 花小寶| 花雲寶| 花銀寶| 周文如| 安冰| 籍薇| 楊菲| 王喆| 史玉華| 楊雲[梅花大鼓演員]| 花蓮寶| 丁慧寶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