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朽病

樹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外觀生長不良,葉色黃、早落,最後植株枯死的現象。夏天,病株忽然萎蔫。其症狀通常在1~2個大枝出現,2年或3年後擴展到全樹。樹根和根莖枯死。在枯死褐色樹皮和木質部之間,呈現白色或淺黃色、扁平、扇狀、羽絨狀塊狀物,病部呈黑褐色,稍帶光澤。有時可見從細根的病部長出索狀物,沿樹皮表面伸長並稍蔓延到土內。有時在病株基部出現束狀蘑菇。病朽的樹皮木變酸,也不腐爛,但發出很濃的腥味。病部皮下組織出現白色腐爛。

分布與危害

蘋果根朽病可為害蘋果、梨、桃、杏、山楂、楊柳、榆樹等多中樹木。從樹齡上看,一般幼樹很少發病,而成年株特別是老樹較易受害。

症狀

蘋果假蜜環菌和蜜環菌根朽病,地上部均表現為樹勢衰弱,病害的發生盛期為3—4月及8—9月。病樹地上部分表現為局部枝條或全株葉片變小變薄,同時從下而上逐漸黃化,甚至脫落;新梢變短但結果卻多,果實小且味差。根部發病可從小根、大根或根頸部與病根接觸處或有傷口處開始,然後迅速向根頸部蔓延。病害主要在根頸部為害,發展很快,可沿主幹和主根上下擴展,同時往往造成環割現象,致使病株枯死。假蜜環菌根朽病主要為害根頸部呈環割狀,病部水漬狀,紫褐色,有的溢有褐色液體,該菌能分泌果膠酶、致皮層細胞果膠質分解,使皮層形成多層薄片狀扇形菌絲層,並散發出蘑茹氣味,有時可見蜜黃色子實體。蜜環菌根朽病的特徵是樹體基部現黑褐色或黑色根狀菌索或蜜環狀物,病根樹皮內生出白色或淺黃色菌絲,在木質部和樹皮之間出現白色扇形菌叢團。我國以假蜜環菌根朽病較為常見。

病原

蘋果假蜜環菌根朽病病菌為Armillariellatabescens(Scop.etFr.)Singer稱敗育假蜜環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部在7—8月多雨季節往往長有簇生的子實體(即蘑菇)。病部現扇狀菌絲層,白色,初具螢光現象,老熟後變為黃褐或棕褐色,菌絲層上長出多個子實體。菌蓋初為扁球形,後變平展,淺黃色。直徑2.6~8厘米,菌柄長4~9厘米。直徑0.3~1.1厘米,淺杏黃色,具毛狀鱗片,擔孢子近球狀,單胞、光滑、無色,大小7.3~11.8×3.6~5.8微米。蜜環菌根朽病病原為Armillariellamellea(VahlexFr.)Karst.稱小蜜環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可寄生在針葉樹、闊葉樹的基部,如蘋果、梨、草莓、馬鈴薯等作物上,引致根腐。小蜜環菌菌叢團及子實體叢生,菌蓋寬4~14厘米,淺土黃色,邊緣具條紋。菌柄長6~13厘米,粗6~18毫米,土黃色,基部略膨大。白色菌環生於柄上部。鬆軟、菌褶近白色直生或延生。擔孢子光滑無色,橢圓形,厭上7~11×5~7.5微米。

發生規律

根朽病菌以菌絲體或根狀菌索及菌索在病株根部或殘留在土壤中的根上越冬。主要靠病根或病殘體與健根接觸傳染,病原分泌膠質粘附後,再產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中,也可從根部傷口侵入。此外,有報導:從病菌子實體上產生的擔孢子,借氣流傳播,落到樹木殘根上後,遇有適宜條件,擔孢子萌發,長出的菌絲體侵入根部,然後長出根狀菌索,當菌索尖端與健根接觸時,便產出分支侵入根部。小蜜環菌主要通過根狀菌索或菌傳播,當小蜜環菌吸附到寄主根上以後,通過酶解或壓力侵入。在採伐不久的林地,或排水良好的砂質土易發病。由於敗育假蜜環菌和小蜜環菌寄生性弱,可在殘根上長期存活,引致新果園發病,生產上老蘋果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果園管理。做好果樹的修剪和整枝,注意防治病蟲害,及時除草
2、在早春、夏末、秋季及果樹休眠期,在樹幹基部挖3~5條輻射狀溝,然後澆灌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較高防效。
3、發現染病後,及時清除病根。對整條腐爛根,須從根基砍除,並細心刮除病部,直至將病根挖除。再用1~2%硫酸銅溶液消毒,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配成1:50的藥土,混勻後施於根部,用藥量因樹齡而異,10年左右的大樹用藥量為0.25公斤。

4、地下水位高的蘋果園,要做好開溝排水工作,尤其雨後要及時排水;增施有機肥,改良果園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增強樹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