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爾·厄威克

林德爾·厄威克

林德爾·厄威克(Lyndall F Urwick)(1891年3月3日-1983年12月5日):英國著名的管理史學家、教育家、管理學家。曾長期擔任英國一家管理公司的董事長。1928—1933年間擔任在日內瓦的國際管理協會的首任會長。在任職期間,厄威克因工作需要經常在美國進行活動,對美國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出生

林德爾·福恩斯·厄威克(Lyndall Fownes Urwick)1891年出生,是英國著名的管理史學家、教育學家,在英國牛津大學受過教育。由於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出色地在英國皇家軍隊中服役,並得到中校軍銜,所以素有“厄德克中校”的美稱。他在1920—1928年間是朗特里公司的組織甘特圖表的秘書,1928—1933年間擔任設在日內瓦的國際管理協會的首任會長,並且是倫敦的厄威克和奧爾管理諮詢合夥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直到退休。在任職期間,厄威克因工作需要經常在美國進行活動,對美國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影響很大。厄威克最大的貢獻是對經典的管理理論進行了綜合。他在《行政管理原理》一書中,把各種管理理論加以綜合,創造出一個新的體系:他把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和科學分析方法作為指導一切管理職能的基本原則,把法約爾的計畫、組織、控制3個管理要素作為管理過程的3個主要職能,將法約爾的管理原則放在管理的職能之下,如在控制職能之下的職能有配備人員、挑選和安排教育人員等。

規劃

厄威克在管理職能劃分方面,基本上是在“法約爾五職能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和綜合。他認為管理過程是由計畫、組織和控制三項主要職能所構成的。他根據法約爾關於計畫職能的論述、認為法約爾的計畫職能中包含著預測活動。因此,他認為預測是計畫的基礎,而預測的原則是“適用性”,這就決定和要求計畫應具有“條理性”。厄威克認為,協調和控制的基礎在於“職權”,而職權則是依據“需求層次原理”來確定的,通過職務的高低和職能的統一,最後界定每個人的權責。他主張控制應遵循集中原則,他將控制職能又細分為配備人員、選擇與安排、紀律和訓練這三種派生的職能。

通過一些歸結,形成了泰勒一法約爾一厄威克等古典的管理學派。他們是圍繞著管理人員的職能來探討、研究、論證管理職能的,他們是最早的系統研究管理者。

厄威克和古利克在管理理論上的貢獻並不在於他們自己創造了新的管理理論,而是對古典管理理論進行了必要的整理和綜合。如果沒有他們對古典管理理論的綜合,也許就很難說有今天體系如此完整的管理理論。

組織八項原則

林德爾·厄威克在其早年著作中曾提出了適用於一切組織的八項原則:

⑴目標原則,所有的組織都應當表現出有關實際任務的目標,組織起來進行工作;

⑵相符原則,權力和責任必須相符;

⑶職責原則,即上級對直屬下級的職責是絕對的;

⑷組織階層原則;

⑸控制幅度原則,即每一個上級所管轄的相互之間有工作聯繫的下級人員不應超過5人或6人;

⑹專業化原則,即每個人的工作應限制為一種單一的職能;

⑺協調原則,組織橫向系統要協調發展,有利於整體目標;

⑻明確性原則,即對於每項職務都要有明確的規定。厄威克吸收了泰羅的管理過程要以科學調查為指導原則的思想,經過分析引出一般性的結論,即把科學分析作為指導一切管理職能的基本原則,是“組織設計論”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

厄威克所研究的並不限於組織方面,他對領導問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作為一名領導者,應當了解到本身承擔的職務包括的意義,即:(1)充當著企業法人的角色;(2)制定組織戰略並付諸行動;(3)管理日常工作;(4)向下屬解釋工作的目標及其意義。他對那些自以為是的經理人員提出了批評,認為他們只重物而不重人,特別在選用人員時,往往僅通過一次幾分鐘的談話就識定了“合適的”人選等等。總之,在行政管理科學的各個方面,幾乎沒有未被厄威克或多或少論及的問題。

古典管理理論

概述

在20世紀初,由泰羅發起的科學管理革命導致了古典管理理論的產生。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泰羅、法約爾、韋伯從三個不同角度,即車間工人、辦公室總經理和組織來解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問題,為當時的社會解決企業組織中的勞資關係、管理原理和原則、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導和科學理論方法。

古典管理理論誕生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與美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前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和高消費階段。古典管理理論形成的時代正是美國處於起飛階段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出現持續的增長,在主要成長部門有可能通過革新創造或者通過利用新的資源,從而形成很高的成長率,並帶動社會經濟中的其他方面擴充能量。由於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整個經濟都在快速地增長,從而使具有經濟現代化觀念的人戰勝堅持傳統社會觀念的人,在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勝利。起飛階段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現為工業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的形式,還可能是管理方式改變的形式。當年,正是因應起飛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論破土而出。

介紹

(一)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主要反映在他的《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一書中。韋伯認為,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是所謂官僚制,亦叫“科層制”。這種行政組織體系包括6個內容:

(1)為了實現一個組織的目標,要把組織中的全部活動劃分為各種基本的作業,作為公務分配組織中的各個成員。

(2)各種公務和職位是按照職權的等級原則組織起來的,每一職位有明文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一個指揮系統或層次體系。

(3)組織中人員的人用,完全根據職務上的要求,通過正式考試或教育訓練來實行。

(4)管理人員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規定的升遷制度,是一種“職業的”管理人員。

(5)管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組織規定的規則和紀律,使之不受任何人的感情因素的影響,保證在一切情況下都能貫徹執行。

(6)組織中的各級官員必須完全以理性為指導,他們全沒有個人目標,沒有仇視、偏愛、憐憫、同情,然而卻有理性,儘管這種理性帶有機械性。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實際上是把管理非人格化,依靠單純的責任感和無個性的工作原則,客觀合理的處理各項事務。韋伯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優於其他組織體系。但同時它也認為,由於這種管理體制排斥感情因素,導致了整個社會感情的匱乏,扼殺了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韋伯看來,現代社會中有教養的文明人減少了,而只知忠於職守和懂專業知識的人增加了,這種由官僚制的刻板條例造就的人,目光短淺、安於現狀、缺少英雄主義和批判精神,沒有創造發明。儘管如此,韋伯仍然十分醉心於按這種行政組織體系進行企業管理,嘲笑那種靠個人非凡魅力來管理的領導,因為他認為只有以規章制度做動作,拋棄一切人事關係的感情色彩,公事公辦,企業才有可能生存下去。韋伯的古典管理理論為企業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也可視為一種企業文化理論的萌芽。

(二)法約爾的管理要素與管理職能理論

法約爾於1916年出版了《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他以大企業的整體為研究對象,認為該理論不僅適用於企業,也是用於軍政機關和宗教組織等。法約爾提出了經營六職能、管理五要素和十四條原則的學說。

1、經營六職能。法約爾認為,管理不同於經營,只是經營的六種職能活動之一。這六種職能活動是: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和管理活動。它們是企業組織中各級人員都多少不同的要進行的,只不過是由於職務高低和企業大小的不同而各有側重。

2、管理五因素。法約爾把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稱之為管理五因素。法約爾認為,要管理,就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即依據一些被接受、被論證過的管理理論;原則能使人們辨明方向,能為那些知道通往自己目的地道路的人所利用。

3、十四條管理原則。法約爾的十四條管理原則分別是:分工原則、許可權和責任原則、紀律原則、指揮或命令統一原則、尊重等級和橫搭跳板的信息傳遞原則、個別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原則、報酬原則、集權原則、等級系列原則、只需原則、公平原則、保持人員穩定原則、首創精神原則、集體原則。

其中,許可權和責任原則是指擔任指揮工作的企業領導,應深入了解自己的職工,深入了解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協定,在職工面前起維護企業利益的作用,在廠主面前起維護職工利益的作用;領導不能包辦一切,應該把所有不一定非要自己做的工作交給不下和參謀不去做,並進行定期檢查;一個出色的領導人應該具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有時候為了部下的利益要敢於犧牲自己的面子。

法約爾認為,無論是高層領導和普通員工,都必須受紀律的約束,任何一個企業,沒有紀律的約束都不可能興旺繁榮。

“尊重等級和橫搭跳板的信息傳遞原則”是指信息傳遞應尊重等級路線,使情報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經過等級制度中的每一級而傳送。這對統一指揮、統一思想是必要的。但是為了行動迅速,各部門也應該橫向溝通,建立及時交換信息的“天橋”或“跳板”,以保證那些時間緊迫的事情能夠做成。

“報酬原則”是指報酬是服務的價格,報酬應該合理,並儘量使僱主和雇員都滿意。支付報酬的方式也很重要,它對企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不能僅僅只有工資一種方式,各種獎金--考勤獎、機器正常運轉獎、衛生獎、實物津貼、福利設施、榮譽滿足以及任何一種能鼓舞各級員工熱情的報酬方式,都應受到領導的注意。

“公平原則”著重指對下屬要公平。法約爾認為,下屬員工總是希望公平,希望平等對待的。而公平是由善意與公道產生的,因此,領導者要保持善意,主持公道,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級員工的內心。保持人員穩定原則,首先要保持企業領導人員的穩定,因為適應一個領導崗位並做好工作需要時間,頻繁調人會帶來後患很多。法約爾認為,繁榮的企業的領導人員是穩定的,而那些運氣不佳的企業領導人員是經常變動的。這種不穩定同時是企業不景氣的原因與結果。

法約爾還特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它力倡普及管理教育,力倡通過教育提高管理水平。他說,沒有理論就不可能有教育,重要的是儘快建立一種管理理論,現在應是把經驗資料系統化,並建立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學說的時候了。法約爾的古典管理理論是在韋伯理論基礎上的升華,使萌芽狀態的企業管理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意義

古典管理理論的偉大意義在於:

1.古典管理理論確立了管理學是一門科學。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能發現管理學的普遍規律,古典管理理論建立的管理理論使得管理者開始擺脫了傳統的經驗和憑感覺來進行管理。

2.古典的管理理論建立了一套有關管理理論的原理、原則、方法等理論。古典管理理論提出了一些管理的原則、管理職能和管理方法,並且主張這些原則和職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礎,對企業管理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也為總結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3.古典管理學家同時也建立了有關的組織理論。韋伯提出的官僚組織理論是組織理論的基石,因此,他被人們稱為組織理論之父。韋伯提出了一種官僚管理體制的構想,而且,他們還就應當建立組織的結構,以及維護這種組織結構的正常運行,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今天企業管理的組織結構雖然變得更加複雜,但是,古典組織理論設計的基本框架仍未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4.古典管理理論為後來的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學派奠定了管理學理論的基礎,當代許多管理技術與管理方法皆來源於古典的管理理論。古典的管理學派所研究的問題有一些仍然是當今管理上所要研究的問題,都是對古典的管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存在的問題

古典的管理理論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管理問題,實質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對管理上的要求,要求管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管理思想的發展,管理技術和方法的進步,又進一步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古典管理理論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是古典管理理論基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人性的研究沒有深入進行,對人性的探索僅僅停留在“經濟人”的範疇之內。

泰羅對工人的假設是“磨洋工”,而韋伯把職員比作“機器上的一個齒牙”。在古典管理理論中沒有把人作為管理的中心,沒有把對人的管理和對其他事物的管理完全區別開來;而在現代管理理論中,人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課題,而正是因為對人性的深入探索,才使得現代管理理論顯得豐富多彩。

2.古典管理理論對組織的理解是靜態的,沒有認識到組織的本質。

韋伯認為純粹的官僚體制應當是精確的、穩定的、具有嚴格的紀律的組織。當代的組織理論家們普遍認為,韋伯所倡導的官僚組織體制只適合於以生產率為主要目標的常規的組織活動,而不適合於從事以創造和革新為重點的非常規的非常靈活的組織活動。

法約爾認為:“組織一個企業,就是為企業的經營提供所必要的原料、設備、資本、人員。大體上說,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物質組織與社會組織。”當時人們認為,組織就是人的集合體。例如,一個企業組織,就認為是經營管理者與職工的集合體;一個醫院,就是醫生與病人的集合體等。由此可見,法約爾的組織概念還停留在對組織的表象和功能的表述上,並沒有抓住組織的本質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後來的巴納德不是從組織結構的角度,而是從行為的角度對組織下定義。他反對把組織看成是人的集團,他說:“組織不是集團,而是相互協作的關係,是人相互作用的系統。”

3.古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是組織系統的內部,而對企業外部環境對組織系統的影響考慮得就非常少。

古典管理理論研究的著重點是企業的內部,把如何提高企業的生產率作為管理的目標,這對企業提高生產率是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的。然而任何一個組織系統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生存發展,社會環境在不斷變化,企業的生存發展是在不斷地和環境變化進行相互作用下前進的,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要研究外部環境的因素和企業的之間相互適應關係,使管理行為和手段都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些都是古典管理理論沒有進行研究的,由於古典管理理論對組織環境以及環境的變化的考慮較少,因此對管理的動態性未予以充分的認識和關注。

主要著作

《管理的要素》

《組織的科學原則》 (1938年)

《組織中的委員會》

《行政管理原理》 (1944年),

與古利克合著的《管理科學論文集》 (1937年)

《科學管理》

影響世界的質量管理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