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梅奔

東梅奔

東梅奔(East Melbon)是由多層平台堆建而上,她共有三層平台,其中兩層平台四端皆有象形石雕,而另一層平台則為放置石獅雕像做守護狀。最上層平台,共建五塔,除了方形平台四端各一外,中央主塔立於中央並且最高。這種模式算是十分常見的方式了。

景區資料

東梅奔東梅奔

景區名稱:東梅奔

英文名稱: East Mebon

景點位置: 暹粒城以北約6公里

所屬宗教:印度教

供奉:濕婆

開放時間: 5:00--18:30

門票價格:20美元/一天,40美元/三天,70美元/七天

景區介紹

東梅奔東梅奔的大象

東梅奔寺(East Mebon)建於公元953年,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為了祭祀祖先所蓋的祖先廟。東梅奔寺和變身塔極相似,建築年代似乎也相差不遠,都是羅貞陀羅跋。

摩二世所蓋的,據說相差只有十年左右。東梅奔寺和變身塔比較明顯的區隔方式,除了東梅奔寺的階梯較高,還有就是東梅奔寺四周有石象守護。東梅奔寺其實原本是一個很傳奇的寺廟,因為原本位於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上的一座島上,是一座祭祀祖先的寺廟,只不過東大人工湖已經只剩下遺蹟了,只可在銘碑以及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見到文字的記載。

原建於東池中央島上,池水已乾涸。金剛寶座塔形式,三層五塔。第一、二層台階的四角分別有四座與真象同樣大小的大象雕塑,源於四巨象支撐宇宙的古印度神話。

歷史文化

東梅奔東梅奔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造東梅奔寺(East Mebon)的目的,是作為紀念其雙親的祖先廟,屬於婆羅門教的建築。婆羅門教派的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須彌山的 概念。所謂須彌山就是世界中心點,或是稱為世界之軸的大山,也是眾神的居所。凡間的世界,則是圍繞在須彌山的四周。而以東梅奔寺(East Mebon)的構造來看,中央建物俯瞰是一個正方形,中間最高的塔樓就是代表須彌山,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樓,整個側面看起來則是個山形構造。東梅奔寺(East Mebon)最特別之處在於,此寺是建在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小島上。東大人工湖當初為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所建造,這人工湖長有 7,000 公尺,寬有1,800公尺,湖水引自暹粒河,總蓄水量高達 550 萬立方公尺。

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在889年時加冕,王宮往西北移15公里,變到巴肯山 (Phnom Bakeng),建立了第一個吳哥城。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建立蓄水池可以供應農作物的用水,就是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並且在羅洛士 (Rolous) 區域建立了羅雷寺 (Lolei),及兩座山頂上的廟,巴肯山 (Phnom Bakeng) 和豬山 (Phnom Krom),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最後死於910年

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死後,王位似乎又陷入一番爭奪之中,他的兩個兒子哈沙跋摩一世(Hashavarman I)和艾沙那跋摩二世(Isanavarman II)前後各只分別坐了五年和八年的皇位,然後就被趕下台,換由闍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當皇帝。闍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又[遷都]了,這次搬得很遠,往東北方搬到了 70 公里遠的寇克 (Koh Ker),建造了一個7層35米高的大塔寺 (Prasat Thom) 及其它大小寺廟,當然也一定要有一個水池,這些都在他在位的 20 年內就完成,可見其遷都的決心。他死後,雖然兒子哈沙跋摩二世 (Hashavarman II) 在皇位爭奪戰中順利登基,但僅僅在位三年後,就被原先擁護他的表親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奪走生命與皇冠

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當時正是波瓦婆羅 (Bhavapura) 的統治者,波瓦婆羅 (Bhavapura) 就是高棉王朝發源地的那個地方,這皇帝位子繞了一大圈,又回頭落到波瓦婆羅 (Bhavapura) 他們手上了。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在皇位到手以後,遷都,再遷回吳哥去。每個新皇帝都希望能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城市,所以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沒有沿用那個以巴肯山為中心的都城,而是跑到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南岸建造了自己的國王廟[Rajendrabhadresvara],也就是現在所稱的變身塔 (Pre Rup) ,並且在東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中央建造了東梅奔寺(East Mebon)。

建築風格

東梅奔東梅奔
東梅奔寺高台上的五座塔,呈現石磚式塔林建築的風格,牆外有神氣的石。外牆是人像雕刻,塑像仍然只有簡單的裝飾,並維持以正面呈現的形式化雕塑。塔的主體中間是門楣的雕飾,有獨特的假門。門楣雕飾相當豐富,主要是印度教個神祇的雕飾。古高棉人擅長工藝建築,尤其是砌石雕刻的浮雕壁畫,加上印度教神話史詩的栩栩如生,在藍天白雲下,顯的非常壯魄。屋檐壁上的坑洞,為當時鑲嵌水晶寶石的地方,現在當然現在都已剩下坑坑洞洞,宛如痘疤般失去了當時華麗的光芒。由寺中的碑銘記載,以及紅磚結構上有鐵錘的刻痕可以得知,原本這些紅磚建造的寺廟外牆,都覆蓋有以石灰為主要原料的灰泥層,用做外牆的粉飾。東梅奔寺的正門,據說就是當時上岸參拜的碼頭。當然現在人工湖早已乾涸,看看四周,除了茂密的樹林,就只有滾滾黃土而已了。

供奉

東梅奔東梅奔
根據銘文的記載,東梅奔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濕奴 (Vishnu) 與梵天 (Brahma) 之外,還有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以其父母肖像為藍本所雕刻的濕婆 (Siva) 和雪山神女 (Parvati)。雪山神女 (Parvati) 是濕婆 (Siva) 的配偶,也是妣濕奴 (Vishnu) 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說,[東池在城東十里,周圍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不過周達觀這段記載,是寫在城郭篇的。可見在元代時,寺中原有臥銅佛一尊,而臥佛除了讓信徒供奉外,還設計成可讓水由佛之肚臍流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