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文獻學派

東京文獻學派

“東京文獻學派”狹義上指以“東洋史”為研究對象以及治學特性大致類似的一個師承性學者群體,它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出身的學者群體為主幹構成。學派創始人為日本東洋史學泰斗白鳥庫吉。

定義

“東京文獻學派”狹義上指以“東洋史”為研究對象以及治學特性大致類似的一個師承性學者群體,它以日本東京帝
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博士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博士
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出身的學者群體為主幹構成。

形成

1908年1月,東京帝國大學白鳥庫吉與滿鐵初代總裁後藤新平協商後在“滿鐵”的東京支社設立“滿州及朝鮮歷史地理調查部”,擔任調查部部長,同時將弟子津田左右吉箭內亘松井等池內宏等人召入調查部任研究員,分別負責“滿州歷史地理”和“朝鮮歷史地理”的基礎研究。稍後,白鳥的學生和田清加入了這一調查和研究工作,負責“滿州歷史地理”的基礎研究。由此形成了“東京文獻學派”的雛形。在以後由白鳥主持陸續發行的《滿州歷史地理》(二卷)、《朝鮮歷史地理》(二卷)等論叢和出版《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14冊的過程中以及由白鳥於1909年和1910年相繼開啟的“堯舜禹否定論戰”和“邪馬台國論戰”過程中,白鳥庫吉的學生加藤繁、橋本增吉、重松俊章、原田淑人、鳥山喜一、清水泰次、石田乾之助桑田六郎等人皆先後不同程度的予以了聲援、支持和幫助,由此促進了“東京文獻學派”的發展。

興盛

二代

20世紀20年代白鳥庫吉於東帝大教職退休後,他的弟子池內宏、加藤繁、和田清成為了東京帝國大文學部東洋史學科領軍人物,“東京文獻學派”進入繁榮興盛期。這一時期的學派新一代導師為池內宏、加藤繁和田清,他們的門人弟子黃現璠、植村清二、松田壽男、前嶋信次、野原四郎、鈴木俊、江上波夫、増井經夫、三上次男、周藤吉之、日野開三郎、旗田巍、鐮田重雄、山本達郎、田坂興道、岸邊成雄榎一雄、矢澤利彥、前田直典、守屋美都雄等人成為這一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學派初代成員津田左右吉博士學派初代成員津田左右吉博士

三代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初,加藤繁、和田清、前田直典相繼退休和病逝後,他們的弟子西嶋定生、山田信夫、山根幸夫神田信夫、護雅夫、荒松雄、田中正俊、堀敏一成為學派第三代傳人。

四代

第四代成員小島晉治、斯波義信岡田英弘、辛島升、武田幸男、生田滋、濱島敦俊、尾形勇、池端雪浦、川勝守、窪添慶文、古廄忠夫、佐藤次高、櫻井由躬雄,先後屬三上次男、山本達郎、榎一雄、西嶋定生、周藤吉之、田中正俊等人的學生。

五代

第五代代表學者濱下武志、蔀勇造、並木賴壽、森安孝夫金子修一小松久男岸本美緒、水島司、片山剛、久保亨、平勢隆郎、上田信、新免康,同樣相繼是山本達郎、西嶋定生、護雅夫、田中正俊等人的學生。

六代

第六代代表學者青木敦、吉澤誠一郎小寺敦阿部幸信,則為辛島升、佐藤次高、櫻井由躬雄、蔀勇造、小松久男、岸本美緒等人的學生。

特性

疑古

疑古是“東京文獻學派”的主要特性之一,這在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及其弟子津田左右吉、池內宏、和田清等學者的
學長派第二代導師之一加藤繁博士學派第二代導師之一加藤繁博士
學術研究上表現較為突出。“東京文獻學派”的疑古觀,源於中國清代學者崔述的“疑古辨偽”思想和德國蘭克(利奧波德·馮·蘭克)史學的雙重影響,研究中表現出對一些中國日本古典文獻記載內容真實性的置疑。

史料批判

出於疑古的史觀從而對研究中所質疑的一些文獻記載史實和神話展開史料批判,又為“東京文獻學派”的主要特性之一。這在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的“堯舜禹抹殺論”和“神代史否定論”及其弟子的津田左右吉的“記紀作偽說”和“神代史抹殺論”中表現最為突出。

文獻主義

“東京文獻學派”早期成員受到西方近代實證主義“蘭克學派”的重要影響,使得身為“蘭克學派”嫡傳弟子的白鳥庫吉及其門生一走上東洋史的學術研究道路時,便具有了明確的實證求真精神和熱衷追求普遍理念的特點。在“東洋史”的研究中,“東京文獻學派”注重文獻收集,強調客觀的事實,注重文獻考證,推行原典的研究,崇尚“文本主義”或“文獻主義”,這是它的重要特性之一。

語言文字考證法

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是日本近代研究朝鮮史和西域史的先驅之一,他用民族學、語言學方法研究中國上古史、朝鮮史、東亞及中亞各民族歷史,主張透過語言學的考證,從字根、語言、發音著手,比透過血緣或其他考證更準確,以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考證塞外各民族史,從而形成獨特的“白鳥史學”。他的這種語言文字考證法對其門人弟子產生了深厚影響,由此造就了“東京文獻學派”的一大特性,即學派成員善於運用語言文字考證法治東洋史。

主要學術活動地

“東京文獻學派”的主要學術活動地包括科研地、教學地和學術團體。科研地相繼以滿鮮歷史地理調查室、東洋文

學派第二代導師之一和田清博士學派第二代導師之一和田清博士

庫、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簡稱東文研、IOC)為主;教學地以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和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為主;學術團體以東方學會為主。

滿鮮及歷史地理調查室

簡稱歷史地理調查部(稍後改稱滿州及朝鮮歷史地理調查室)於1908年1月由白鳥庫吉與滿鐵總裁後藤新平個別協商成立,調查部設立當初,白鳥任部長,後任調查室主任。調查部研究員箭內亘、松井等、稻葉岩吉、瀬野馬熊負責“滿州歷史地理”研究;池內宏、津田左右吉負責“朝鮮歷史地理”研究,主要從事基礎研究。除稻葉岩吉、瀬野馬熊外,其餘研究員(包括稍後的和田清)皆為白鳥的學生。表明滿州及朝鮮歷史地理調查室是“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和部分初代成員箭內亘、松井等、池內宏、津田左右吉、和田清等人的早期學術活動地之一。

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

學派誕生地 -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12年舊貌)學派誕生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12年舊貌)

1910年9月,白鳥庫吉和市村瓚次郎等人創立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史學科“東洋史學專修科”後,“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便在這裡長期從事“東洋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24年、1925年市村和白鳥相繼於東帝大退休後,“東洋史學專修科”從“白鳥·市村體制”向“池內·加藤·和田體制”移行,白鳥的學生池內宏、加藤繁和田清成為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他們的教學地一直在東大東洋史學科。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池內宏、加藤繁相繼退休後,和田清、山本達郎、前田直典成為專修科的“三劍客”。1949年、1951年隨著前田的早逝以及和田的退休,他們的學生三上次男、山本達郎、榎一雄、西嶋定生、周藤吉之、護雅夫、田中正俊相繼執掌“東洋史學專修科”(1964年4月改稱為“東洋史學專修課程”,至到今天依然存在)牛耳,至到20世紀80年代初。山本從1944年任專修科副教授,1949年任主任教授(1966年任東大文學部部長),直到1971年退休。緊隨其後的接班人即為他們的學生辛島升、佐藤次高、櫻井由躬雄、蔀勇造、小松久男、岸本美緒。他們從80年代初主宰東大文學部“東洋史學”至今。可以說,“東洋史學專修科”是“東京文獻學派”一些發揮過承前啟後重要作用的成員長年累月傳授和研究“東洋史學”的主要學術活動地。

學派活動地東洋文庫學派活動地東洋文庫

東洋文庫

它於1924年11月設立,白鳥庫吉擔任東洋文庫理事和研究部部長,全面主持研究工作。東洋文庫是白鳥晚年的主要學術活動地。學派初代成員石田乾之助長期“主事”文庫工作,和田清從東大退職後曾參加東洋文庫的運營,擔任文庫的專務理事,為其晚年的主要學術活動地。日本戰後東洋文庫收集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文獻,幾乎都與學派二代成員榎一雄關係密切,他於1974年任東洋文庫理事長,長期以文庫作為學術研究活動基地。學派第二代成員矢澤利彥曾任東洋文庫專職研究員,長期以文庫作為學術研究活動地。學派第三代成員護雅夫曾任東洋文庫內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文化研究中心”所長;學派第三代成員山根幸夫、神田信夫長期兼任文庫研究員, 他們皆長期在此從事學術活動。東洋文庫是日本明史研究的重要基地,設有明代史研究室,山根幸夫、田中正俊……等長期在該室進行研究工作。山本達郎和西嶋定生的學生、學派第四代成員斯波義信於2001年任東洋文庫理事長,2007年任文庫特別顧問;學派第四代成員岡田英弘曾任文庫專職研究員;佐藤次高曾任文庫研究部長,他們後期主要在文庫從事學術活動。

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學派活動地 - 東洋文化研究所學派活動地東洋文化研究所

東方文化學院於1929年4月成立時分設東京研究所和京都研究所,屬專門從事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機構。東西兩研究所的管理運營分別由東京、京都兩所帝國大學的教授擔當,由著名學者擔任評議員兼研究員。“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白鳥庫吉和初代成員池內宏、原田淑人相繼擔任過東京研究所評議員;學派初代成員加藤繁曾擔當“專任研究員”;學派第二代成員江上波夫於1930年在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後的翌年,進入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任助手,後任研究員,長期在此從事東北亞的考古調查和騎馬民族研究。1938年4月1日,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和京都研究所分離,東京研究所改編為“(新)東方文化學院”。田坂興道曾在(新)東方文化學院任研究員。1948年,(新)東方文化學院廢止,原來的研究員大多轉移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工作,江上波夫亦轉移到東文研繼續任研究員。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簡稱東文研、IOC。它於1941年11月26日成立。學派成員西嶋定生長期兼任東方文化學院和東文研研究員;山本達郎長期兼任東文研研究員;江上波夫、荒松雄、斯波義信、周藤吉之、濱下武志長期擔任東文研研究員或教授,江上於1962~1964年,荒松於1972~1973,斯波於1988~1990年先後擔任東文研所長,他們長期在此從事學術活動。

東方學會

1947年6月24日,日本“東方學術協會”成立,學派初代成員石田乾之助、和田清任理事,參與創辦學會機關雜誌《東方學》。後來學派成員石田乾之助、護雅夫、神田信夫相繼擔任過東方學會會長或理事長,他們皆以此學會作為學術活動地之一。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

(1995年與社會學研究科合併稱為“人文社會系研究科”)。1953年4月,東京大學大學院(新制)設立,與此同時設立的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設有24個専攻,“東洋史學專攻”為其中之一。在此之前的東帝大時期的碩士、博士課程歸入大學院(舊制)。長期在東大大學院擔任“東洋史學專攻”導師或教授的先後是學派成員池內宏、加藤繁、和田清、榎一雄、西嶋定生、護雅夫、辛島升、佐藤次高、櫻井由躬雄、蔀勇造、小松久男、岸本美緒、水島司等人。2009年4月,小松久男任東京大學文學部部長兼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科長。這裡同樣是學派成員的主要學術活動地之一。

影響

早稻田大學

“東京文獻學派”成員在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學習“東洋史學”,由東大東洋史學科傳統培養出來,他們又把

學派初代成員石田乾之助博士學派初代成員石田乾之助博士

這一傳統帶到各個地方加以發揚光大,造成這一學派的影響深不可測,泛不可量。白鳥庫吉的學生津田左右吉、清水泰次、松田壽男相繼將東大東洋史學傳統帶到早稻田大學,長期影響著早大東洋史學,“津田學派”即以他的早大學生為基形成;清水泰次在早大執教45年,主授東洋史學,桃李滿園,早大圖書館還設有“清水文庫”。

慶應義塾大學

白鳥的學生橋本增吉、前嶋信次先後將東大東洋史學傳統帶到慶應義塾大學,大力促進了慶應義大東洋史學的發展。橋本執教慶應義大24年,曾任東洋大學校長,弟子甚眾;前嶋執教慶應義大20年,弟子滿門,揚名於世者有家島彥一、坂本勉等人,皆為東洋史學專家。

愛媛大學

師從白鳥庫吉的重松俊章,將東大東洋史學傳統帶到舊制松山高等學校(現愛媛大學),影響深遠。1919年,松山高校成立;1920年,重松俊章赴松山高校任史學教授,講授東洋史,由此奠基了該校的東洋史學。他於1927年11月離職轉赴九州帝國大學任教後,緊接其位的便是1928年3月上任的學派第二代成員植村清二,他在松山高校任東洋史學教授至1941年5月。在重松、植村相繼任教松山高校的21年間,出自他們兩人門下後來又成為日本東洋史學名家的便有天野元之助、內田吟風、日野開三郎、藤野彪、松本善海、中村治兵衛、越智重明、牧野修二等人。而植村離任後,松山高校以及後來由其擴大重組的愛媛大學的東洋史學,長期由藤野彪、越智重明、牧野修二等人主宰。這就是當今愛媛大學的“亞洲史”團體一直將重松俊章尊奉為始祖的緣由。

學派部分初代和二代成員合影,1936年冬攝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樓前。從左到右:前排加藤繁、和田清、黃現璠、松田壽男;後排榎一雄、田坂興道、岸邊成雄、三上次男、矢澤利彥。學派初代和二代部分成員合影,1936年2月16日攝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樓前。從左到右:前排加藤繁、和田清、黃現璠、松田壽男;後排榎一雄、田坂興道、岸邊成雄、三上次男、矢澤利彥。

九州帝國大學

1927年12月重松俊章走馬上任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教授後,又成為當時九帝大“東洋史學講座”元老之一。師從池內宏、和田清、加藤繁的日野開三郎,任教於九州帝國大學37年,他將社會經濟史的方法與師授的文獻實證法融會貫通,導入東洋史分野,從而形成別開生面的“日野史學”,開啟了九州帝大東洋史學研究的新時代。日野的得意門生清木場東承師經濟史研究之緒,以《唐代財政史研究》(兩冊)和《唐代財政支出研究》(兩冊)兩部傑作奠定了自己在日本東洋史學界的地位。

台灣台北帝國大學

台灣台北帝國大學的東洋史學是由藤田豐八和白鳥的學生、學派成員桑田六郎、前嶋信次等人奠基的。藤田豐八(1869~1929)是日本近代著名東洋史學家,為白鳥庫吉的學友。早年在“西域歷史地理論戰”中,他與白鳥並肩作戰,共同抗衡“京都實證學派”創始人之一桑原騭藏的挑戰。他曾著有《東洋史》(四冊,文學社,1896~1897)、《東洋小史》(文學社,1897)等。1898年,藤田豐八來到中國在羅振玉等人創辦的上海“東文學社”任教習,講授中國文學史和日文,王國維為其學生之一。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初,該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分為東洋史、南洋史和日本史三大講座,藤田應邀擔任台帝大文政學部部長,同時成為該校東洋史學講座首任主任教授。同年5月,藤田帶領白鳥的早年學生桑田六郎(時任水戶高等學校教授)赴台任教(桑田赴台帝大後任副教授)。到任後藤田將他和白鳥的共同學生前嶋信次(時任台灣台南第一中學校教師)邀入台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任助教。1929年藤田豐八病逝,他的大量藏書贈入東洋文庫,命名為“藤田文庫”,被視為貴重資料。藤田豐八病逝後,東洋史學講座由桑田六郎接任主任,他主要講授東西交通史。儘管當時的台帝大文東洋史學講座像一個私塾,聽講座的學生往往只有二、三名,例如桑田的講座只有三位正式學生,即宋文薰、何廷瑞和張耀錡。但是不可忽視桑田將東大東洋史學傳統與法國漢學傳統融會貫通從而形成的“桑田史學”對後輩學人的影響。當今健在的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最資深教授和最資深的台灣史研究者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1920~),便是台帝大於1945年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後留用的桑田六郎的旁聽生。“曹老師自言是桑田教授戰後留用期間最熱心又最用功的旁聽生。桑田先生研究的是東西交通史,當時法國學界也有學者從事同樣的研究,但桑田教授的漢文閱讀功力較法國學者深厚,以當時的學術風潮來看,桑田教授的研究非常先進。”曹老師“雖然沒走桑田老師的研究路線,但桑田老師的東西交通史和南海研究,對曹老師日後研究荷蘭時期台灣史,打下很好的基礎。”

學派第三代成員堀敏一博士學派第三代成員堀敏一博士

大阪大學

日本大阪大學的東洋史學講座同樣由“東京文獻學派”成員桑田六郎、守屋美都雄、山田信夫、斯波義信、森安孝夫、片山剛等人拉開序幕和主宰。1948年9月,大阪大學新設法文學部時只有“東洋史”科目,尚未設立“東洋史學講座”。1949年5月,伴隨著學制改革,阪大“法文學部”分解為文、法、經三個獨立學部,文學部始設“東洋史學講座”,首任教授為從台帝大歸國的桑田六郎(任職期1949~1956),副教授是加藤繁和田清的學生守屋美都雄(副教授任職期1949~1957 ,教授任職期1957~1966),守屋於1966任文學部部長,在任中病逝。講座接班者為和田清的學生山田信夫教授(教授任職期1967~1979)。1979年山田轉任同校文學部新開設的“亞洲諸民族史講座”的首任教授後,緊接其後的“東洋史學講座”教授為和田清、西嶋定生的學生斯波義信(副教授任職期1969~1979,教授任職期1979~1986),斯波的繼任者為濱島敦俊(教授任職期1987~2001)、森安孝夫(教授任職期1984~至今)、片山剛(教授任職期1989~至今)。可見阪大的東洋史學講座完全成了“東京文獻學派”的講座

成就

初代成員

學派第二代成員江上波夫博士學派第二代成員江上波夫博士

“東京文獻學派”六代成員不僅在學術上薪盡火傳,不斷推陳出新,而且大多推群獨步,自成體系。作為開派領袖白鳥庫吉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世所公認,自不待言。他的弟子、學派初代成員津田左右吉自成“津田史學”和“津田學派”,成為戰後日本東洋史學界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研究對象。池內宏是1914年在日本最早開設的東帝大文科大學“朝鮮史講座”首任擔當者,日本學士院會員,為現代日本研究滿(州)鮮(朝鮮)史名家。加藤繁被公認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社會史、經濟史的開山始祖。原田淑人為日本東洋考古學開創者、日本學士院會員,曾任日本考古學會會長,是現代日本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史的先驅之一。和田清為日本學士院會員,被尊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滿蒙史的權威和日本研究中國明代社會經濟史先驅。他曾創辦明史“食貨志研究會”,會中主要成員松本善海、藤井宏、中山八郎(1907~2000)、百瀨弘(1908~1976)、星斌夫(1912~1989)、佐久間重男(1917~)、山根幸夫等人皆為東洋史學家和明史專家,從而自成“食研派”。鳥山喜一曾任富山大學校長,以渤海史研究名重一時。清水泰次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明代社會經濟史開拓者之一。石田乾之助為日本學士院會員,專長東西文化交流史,鑒於他對東洋文庫的貢獻及學術成果優異,曾獲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勲三等瑞寶章”。桑田六郎在東南亞史和東西交通史上建樹卓著。

學派第二代成員榎一雄博士學派第二代成員榎一雄博士

二代成員

加藤繁、和田清的研究生、學派第二代成員黃現璠,不僅於中國通史和中古史研究上成果疊見,而且還在民族史學上篳路藍縷,建功立業,成為世所公認的壯族史學奠基人、壯學開拓者和中國現代民族學研究先驅之一,同時自成“黃派”(包括黃派宗師黃現璠和“黃門十八賢”——黃現璠的學生、私淑弟子和助手,計有黃增慶、張一民、粟冠昌、周宗賢、李乾芬、黎國軸、覃樹冠、蕭澤昌、黃偉城、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周作明何英德何龍群、玉時階、龔永輝、覃德清等18人,皆為新中國成立後廣西學術界的資深教授、研究員或學科帶頭人)和“黃現璠史學”,開創出中國歷史學的“無奴派”和民族學的“八桂學派”;池內宏、鳥山喜一的學生松田壽男以東西交流文化史研究中提出“乾燥亞洲史”概念揚名東洋史學界;池內宏、加藤繁、和田清的學生前嶋信次在阿拉伯史研究領域獨樹一幟;野原四郎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先驅之一;鈴木俊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唐代經濟史專家;江上波夫以在東北亞史研究中提出“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享譽朝野,為此相繼獲得紫綬褒章、文化勳章;増井經夫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清代史大家;三上次男以一部別具一格的《金史研究》榮獲學士院恩賜獎;周藤吉之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宋代史先驅之一;日野開三郎以一部《唐代邸店研究》(1968年)獲日本學士院獎和勛二等瑞寶章;鐮田重雄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漢代史先驅之一;山本達郎為日本學士院會員,專長東南亞史,以一部《安南史研究》譽滿東洋史學界,成為日本文化功勞者,獲得日本文化勳章;田坂興道是推動日本的中國伊斯蘭研究第一人;岸邊成雄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唐代音樂史的大家。“岸邊成雄對唐代音樂史的研究是從制度進行考量的一個範例。從他的引文與參考書目中可以看出,黃現璠先生的《唐代社會概略》對社會制度的探討是其探究唐代音樂史的基礎,其研究方法,論點、論據給後學以相當的啟示。”榎一雄為東西文化流史和中亞史研究名家;矢澤利彥為現代日本研究中國明清時代東西文化交流史的第一人;加藤繁的學生前田直典提倡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一體論”概念響譽史壇。同時他以師論為基推出“唐代末年古代終結說”,點燃了日本戰後東洋史壇紛爭不息的“中國史時代區分論戰”導火線,從而揭開日本戰後東洋史學研究新的一頁。守屋美都雄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專家。

學派第三代成員斯波義信博士學派第四代成員斯波義信博士

三代成員

加藤繁、前田直典的學生西嶋定生、堀敏一進而將師說發揚光大,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在戰後東洋史壇熱鬧一時的“中國史時代區分論戰”中造就了“歷史學研究會”的“東京學派”聲勢,並在長期與以宮崎市定、宇都宮清吉等人為代表的“京都學派”展開激烈的“中國史時代區分論戰”中名高一時。和田清的嫡傳弟子“山根幸夫主持日本‘明代史研究會’,是一種形式比較固定的研究活動,在日本明清史研究界有很大影響……吸引了許多學者參加,中山八郎、佐久間重男、濱島敦俊、森正夫等知名學者都曾參加活動,同時該會還熱情接納年輕的研究者及研究生參加。‘明代史研究會’的機關雜誌是《明代史研究》,該雜誌創刊於1974年,是日本唯一的明史研究專門刊物,它不僅發表日本學者的明史研究成果,也接受中國韓國等地的投稿,並及時報導國際國內的明史研究動態,還編髮日本、韓國的明史研究目錄。”由此形成別具特色的“明研派”。和田清的學生兼女婿神田信夫曾發起和組織成立“滿文老檔研究會”,成為“滿研派”(代表人物有松村潤、岡田英弘、細谷良夫等)奠基人和日本當代“滿學”研究泰斗。荒松雄為日本學士院會員,以印度史和南亞史研究成果突出曾獲日本政府頒發的勳章“瑞寶重光章”。田中正俊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領域出類拔萃。

四、五、六代成員

學派第四代成員池端雪浦博士學派第四代成員池端雪浦博士

至於“東京文獻學派”第四、五、六代的其他代表學者,在東洋史和中國學領域同樣各有建樹。和田清的學生斯波義信成為日本現代著名的中國宋史專家;和田清、西嶋定生的學生岡田英弘,不僅以標新立異的“岡田史觀”獨樹一幟,還以專長滿蒙史名揚國際史壇。小島晉治、並木賴壽、吉澤誠一郎長年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碩果纍纍;辛島升是南印度史研究的開拓者,1995年榮獲第6屆福岡亞洲文化賞學術研究獎;武田幸男是著名的朝鮮史和東亞史研究專家;生田滋、池端雪浦(女)皆為東南亞史研究名家,池端雪浦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校長(2001年9月~2007年8月)、日本東南亞史學會會長(1998年1月~1999年12月);尾形勇、平勢隆郎、岸本美緒、上田信則為中國史研究大家,平勢隆郎以提出“平勢說”而引發了當代日本學界對中國“先秦編年”和“古典經傳”再解釋的大論爭。上田信教授因接受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訴訟原告團日本辯護律師團的委託在對日本政府索賠訴訟案中作為原告證人出庭作證而廣為人知。他於2003年《史林》第3期發表的《危機狀況下的同族團體——以浙江省同姓村中的細菌戰受難者為例》一文中對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義烏崇山村細菌戰之禍作了深刻的調查分析,以社會學思維的科學論斷形成了讓被告日本政府無懈可擊的日本細菌戰犯罪的鐵證。武田幸男專長朝鮮史;濱島敦俊專長明代經濟史;川勝守專長中國明清社會經濟史;窪添慶文精於中國中古史;古廄忠夫精於中國近代史;佐藤次高專長阿拉伯史,2000年獲日本學士院恩賜賞;濱下武志、久保亨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名家,濱下武志於2006年榮獲“第17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櫻井由躬雄專長東南亞史;金子修一、阿部幸信是中國古代史研究名家;森安孝夫、小松久男、新免康專長中亞史;水島司專長亞洲史;片山剛專長中國華南經濟史;久保亨專長中國近現代史;小寺敦專長中國秦漢史。 至於“東京文獻學派”成員的著述成果,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於此僅列學派主要學術成果以窺一貌。

學派主要成果

初代成員成果

*白鳥庫吉(1865-1942):《白鳥庫吉全集》(10卷,1、2卷:日本上代史研究;3卷:朝鮮史研究;4、5卷:塞外民族史

《津田左右吉全集》35卷《津田左右吉全集》35卷

研究;6、7卷:西域史研究;8、9卷:亞洲史論;10卷:雜集),東京:岩波書店,1970(昭和45)年10月26日初版。
*津田左右吉(1873-1961):《津田左右吉全集》(28卷,別冊5卷,補卷2卷,共35卷),東京:岩波書店,1963-1966年(1986年重刊)。
*箭內亘(1875-1926):《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箭內亘著陳捷等譯:《蒙古史研究》(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元朝制度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兀良哈及韃靼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元代經略東北考》(陳捷、陳清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加藤繁著《始皇帝其他——秦漢的人物》加藤繁著《始皇帝其他——秦漢的人物》

*松井等(1877-1937):《東洋近世史》(1-3冊,第1冊與志田不動麿合著,第2冊獨著,第3冊與日野開三朗合著),東京:平凡社,1939年9月-1940年6月。
*池內宏(1878-1952):《滿鮮史研究》(5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51-1979年。
*橋本增吉(1880-1956):《支那古代曆法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43年。
*加藤繁(1880-1946):《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2卷),東京:東洋文庫,1925-1926年;《中國經濟史考證》(兩卷),東京:東洋文庫,1952-1953年。
*重松俊章(1883-1961):《印度古文明》,東京:文正社,1916年;《新說東洋史》(訂正版),教育研究會,1933年。
*原田淑人(1885-1974):《漢六朝的服飾》,東京:東洋文庫,1937年;《日本考古學入門》,吉川弘文館,1950年;《東亞古文化論考》,吉川弘文館,1962年;《漢六朝的服飾》,東洋文庫,1967年9月;《唐代的服飾》,東洋文庫,1970年3月。
*鳥山喜一(1887-1959):《渤海史考》東京奉公會,1915年(商務印書館1964年有譯本);《滿鮮文化史觀》,刀江書院,1935年6月。

和田清著《明代蒙古史論集》(下冊,中文譯本)和田清著《明代蒙古史論集》(下冊,中文譯本)

*清水泰次(1890-1960):《東洋史綱要》,文學社,1940年;《中國近世社會經濟史》,西野書店,1950年6月;《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大安,1968年。
*和田清(1890-1963):《中國史概說》,岩波書店,1951年;《東亞史研究·滿州篇》,東洋文庫,1955年;《東洋史》,寶文館,1956年;《東亞史研究·蒙古篇》,東洋文庫,1959年。
*石田乾之助(1891-1974):《石田乾之助著作集》(4卷),六興出版,1985~1986年。
*桑田六郎(1894-1987):《南海東西交通史論考》,汲古書院,1993年。

二代成員成果

*黃現璠(1899-1982):《中國通史綱要》(三卷,合著,上、中卷由黃現璠完成,下卷由劉鏞完成),北平文化學社,1932-1934年;《唐代社會概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1937年2月再版,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11月重印;《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0月初版,1956年和1965年台灣文星書店重印,上海書店1996年影印民國版,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11月重印;《廣西僮族簡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壯族通史》(合著),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韋拔群評傳》(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植村 清二(1901-1987):《萬里長城》,創元社,1944年;《國史新話》,大學書房,1949年;《楠木正成》,至文堂,1962年;《諸葛孔明》,築摩書房,1964年。

松田壽男著《東西文化的交流》松田壽男著《東西文化的交流》

*松田壽男(1903-1982):《松田壽男著作集》(6卷), 六興出版,1987年。
*前嶋信次(1903-1983):《前嶋信次著作選》(4卷),平凡社,2000年。
*野原四郎(1903-1981):《亞洲歷史和思想》,弘文堂,1966年;《歷史的視點》,研文出版,1982年。
*鈴木俊(1904-1975):《中國史的時代劃分》(與西嶋定生合著),東京大學出版會,1957年;《均田、 租庸調製度研究》,刀水書房,1980年;《東洋史要說》(新稿版),吉川弘文館,1984年4月。
*江上波夫(1906-2002):《江上波夫著作集》(12卷,別卷1卷),平凡社,1984-1986年;《江上波夫文化史論集》(8卷),山川出版社,1999-2001年。
*増井經夫(1907-1995):《太平天國》,岩波新書,1951年;《中國的歷史和民眾》,吉川弘文館,1972年;《清帝國》(中國歷史第7卷),講談社,1974年(2000年再版時改書名為《大清帝國》);《〈智嚢〉中國人的知恵》,朝日新聞社・朝日選書,1978年;《〈智嚢〉中國的自由人系譜》,朝日新聞社・朝日選書,1980年;《中國的銀和商人》,研文出版・研文選書,1986年。

増井經夫著《大清帝國》増井經夫著《大清帝國》

*周藤吉之(1907-1990):《中國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 1954年;《宋代經濟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 1962年;《唐宋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 1965年;《宋代史研究》,東洋文庫, 1969年;《清代東亞史研究》,日本學術振興會, 1972年;《宋・高麗制度史研究》,汲古書院,1992年。

*三上次男(1907-1987):《三上次男著作集》(6卷,別卷2卷),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87-1990年。
*日野開三郎(1908-1989):《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20卷),三一書房,1980-1995年。
*旗田巍(1908-1994):《朝鮮史》,岩波書店,1951年;《古代的朝鮮》,學生社,1974年。
*鐮田重雄(1909-1969):《漢代史研究》,川田書房,1949年5月;《秦始皇》,河出書房新社,1962年;《秦漢政治制度的研究》,日本學術振興會,1962年;《史論史話》,南雲堂エルガ社,1963年。
*山本達郎(1910-2001):《安南史研究》,山川出版社, 1950年;《歷史的視點》,三省堂, 1957年。
*田坂興道(1912-1957):《中國的回教傳來及其弘通》(2卷),東洋文庫, 1964年。

三上次男著《我們的東洋史》三上次男著《我們的東洋史》

*岸邊成雄(1912-2005):《東亞音樂史考》,龍吟社,1944年9月;《東洋的樂器及其歷史 》,弘文堂,1948年2月;《音樂的西流——從薩拉森到歐洲》(中文譯名《伊斯蘭音樂》),音樂之友社,1952年;《唐代音樂的歷史研究》(樂制篇,上、下),東京大學出版會,1960、1961年;《日本音樂大系》(4卷和別卷1),築摩書房,1970-1976年;《日本的音樂》,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2年3月;《天平のひびき——正倉院的樂器》,音楽之友社,1984年1月。
*榎一雄(1913-1989):《榎一雄著作集》(13卷),汲古書院,1992-1998年。
*矢澤利彥(1914-):《中國和基督教——典禮問題》,近藤出版社,1972年;《西洋人所看到的十六~十八世紀的中國女性》,東方書店,1990年;《東西茶交流考——茶傳播了什麼?》,東方書店,1990年 ;《西洋人所看到的中國皇帝》,東方書店,1992年;《西洋人所看到的十六~十八世紀的中國官僚》,東方書店,1993年;《東西文化交流史》,大空社,1997年。
*守屋美都雄(1915-1966):《六朝門閥的研究——太原王氏系譜考》,日本出版協同,1951年;《漢代家族形態的考察》,哈佛・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委員會,1956年;《中國古歲時記的研究——以資料復元為中心》,帝國書院,1963年;《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東洋史研究會,1968年。

荒松雄著《中世印度的伊斯蘭遺蹟》荒松雄著《中世印度的伊斯蘭遺蹟》

三代成員成果

*西嶋定生(1919-1998):《東亞史論集》(5卷),岩波書店,2002年。 
*山田信夫(1920-1987):《回鶻文契約文書集成》(3卷),大阪大學出版會,1994年2月。
*護雅夫(1921~1996):《古代土耳其民族史研究》(3卷),山川出版社,1967年(第1卷)、1992年(第2卷)、1997年(第3卷);《遊牧騎馬民族國家―蒼狼的子孫們》,講談社,1967年;《李陵》,中央公論社,1974年;《古代遊牧帝國》,中央公論社,1976年。
*荒松雄(1921~2008):《現代印度社會與政治的歷史的考察》 ,弘文堂,1958;《中世印度的伊斯蘭遺蹟——探査的紀錄》,岩波書店,2003年2月;《印度的“奴隸王朝”——中世伊斯蘭王權的成立》,未來社,2005年12月;《印度與非印度——印度史上的民族、宗教和政治》,未來社,2007年9月。
*山根幸夫(1921~2005):《中國史研究入門》(兩卷,増補改訂版),山川出版社,1991年11月、1995年2月;《近代日中關係史研究入門》(増補),研文出版,1996年4月;《明代中國歷史的位相——山根幸夫教授追悼紀念論叢》(兩卷),汲古書院,2007年6月。

神田信夫著《清朝史論考》神田信夫著《清朝史論考》

*神田信夫(1921~2003 ):神田信夫:《満學五十年》,刀水書房,1992年3月;《清朝史論考》,山川出版社,2005年3月。
*田中正俊(1922~2002):《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序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73年;《東亞近代史的方法》,名著刊行會, 1999年;《田中正俊歷史論集》,汲古書院, 2004年11月。
*堀敏一(1924~2007):《均田制研究:中國古代國家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所有制》,岩波書店,1975年;《中國和古代東亞世界:中華世界和諸民族》,岩波書店,1993年;《中國古代史的視點——我的中國史學1》,汲古書院,1994年;《律令制與東亞世界——我的中國史學2》,汲古書院,1994年;《中國古代的家與集落》,汲古書院,1996年;《中國古代身分制——良與賤》,汲古書院,1997年;《東亞中的古代日本》,研文出版,1998年;《曹操——三國志的真主人公》,刀水書房,2001年;《唐末五代變革期的政治與経済》,汲古書院,2002年;《漢劉邦——漢帝國成立史》,研文出版,2004年4月;《東亞世界的形成——中國與周邊國家》,汲古書院,2006年;《東亞世界的歷史》,講談社,2008年9月。

四代成員成果

*小島晉治(1928~):《太平天國革命的歷史與思想》,研文出版, 1978年;《太平天國運動與現代中國》,研文出版, 1993年。

斯波義信著《中國都市史》斯波義信著《中國都市史》

*斯波義信(1930~):《宋代商業史研究》(2版),風間書房,1979年12月;《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訂正版),汲古書院,2001年8月;《中國都市史》,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6月
*岡田英弘(1931~):《倭國:處於東亞世界中》,中央公論社,1977年;《康熙皇帝的信》,中央公論社,1979年;《世界史的誕生》,築摩書房, 1992年;《日本史的誕生:1300年前的外圧造就了日本》,弓立社, 1994年;《皇帝們的中國》,原書房,1998年;《蒙古帝國的興亡》,築摩書房, 2001年;《中國文明史》,講談社,2004年。
*辛島升(1933~):《印度史上的村落共同體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年;《南亞史與文化》,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1996年3月;《學習南亞文化》,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0年;《南亞知識事典》(新訂増補),平凡社,2002年4月;《南亞史》,山川出版社,2004年3月。
*武田幸男(1934~):《高句麗史與東亞——“廣開土王碑”研究序說》,岩波書店,1989年;《朝鮮的歷史和文化》,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1996年;《朝鮮社會史的展開和東亞》,山川出版社,1997年;《高麗史日本傳》(兩卷),岩波書店,2005年5、7月;《廣開土王碑》,天來書院,2007/10;《與廣開土王碑對話》白帝社,2007年10月;《廣開土王碑墨本的研究》,吉川弘文館,2009年4月。
*生田滋(1935~):《大航海時代》,ベネッセコ-ポレ-ション,1983年11月。

武田幸男著《與廣開土王碑對話》武田幸男著《與廣開土王碑對話》

*濱島敦俊(1937~):《明代江南農村社會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2月;《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研文出版 ,2007年5月。
*尾形勇(1938~):《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皇帝支配下的秩序構造》,岩波書店, 1979年;《中國歷史紀行》,角川選書, 1993年;《歷史學事典》(主編,全1-15卷),弘文堂,1994-2008年。
*池端雪浦(1939~):《菲律賓革命與天主教》,勁草書房,1987年;《變化的東南亞史像》,山川出版社,1994年;《日本占領下的菲律賓》,岩波書店,1996年;《東南亞史》(II島嶼部),山川出版社,1999年5月;《岩波講座東南亞史》(主編,全9卷,別卷1卷),岩波書店,2001-2003年。
*川勝守(1940~):《中國封建國家的支配構造》,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2月;《明清江南農業經濟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3月;《東亞的生產與流通的世界社會學研究》,中國書店,1993年12月;《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汲古書院,1999年8月;《日本近世與東亞世界》,吉川弘文館,2000年6月;《聖徳太子與東亞世界》,吉川弘文館,2002年12月;《中國城郭都市社會史研究》,汲古書院,2004年2月;《日本國家的形成與東亞世界》,吉川弘文館,2008年4月;《明清貢納制與巨大城市連鎖——長江與大運河》,汲古書院,2009年2月。
*窪添慶文(1941~):《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汲古書院,2003年9月。

佐藤次高著《伊斯蘭的國家和王權》佐藤次高著《伊斯蘭的國家和王權》

*古廄忠夫(1941~2003):《古廄忠夫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研文出版,2004年9月;《裏日本》,岩波書店,2009年9月。
*佐藤次高(1942~):《中世伊斯蘭國家と阿拉伯社會——分與地制度研究》,山川出版社,1986年;《伊斯蘭世界的興隆》(世界歷史8),中央公論社,1997年;《伊斯蘭的生活與技術》,山川出版社,1999年;《伊斯蘭的國家和王權》,岩波書店,2004年;《砂糖的伊斯蘭生活史》,岩波書店,2008年。 
*櫻井由躬雄(1945 ~):『越南村落的形成――村落共有田的歷史展開』,創文社,1987年;《綠色的野帖――東南亞歷史散布》,めこん,1997年2月;《東南亞史》,放送大學,2002年;《前近代的東南亞》,放送大學,2006年。

五代成員成果

*濱下武志(1943~):《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開港場市場圈》,汲古書院,1989年;《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0年;《香港――亞洲的網路城市》,築摩書房,1996年;《沖繩入門――關聯亞洲的海域構想》,築摩書房,2000年。
*蔀勇造(1946~):《歷史意識的萌生與歷史記述的開始》,山川出版社,2004年10月;《拔示巴女王》,山川出版社,2006年5月。

濱下武志新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中文譯本)濱下武志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中文譯本)

*並木賴壽(1948~2009):《近代中國研究案內》(與小島晉治、並木賴壽合編),岩波書店,1993年;小島晉治、大里浩秋、並木賴壽編《20世紀的中國研究——如何發揚它的遺產》(與小島晉治、大里浩秋合編),研文出版,2001年。
*森安孝夫(1948~):《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 》,汲古書院 (2001/01) ;《 興亡的世界史——絲綢之路與唐帝國》,講談社,2007年2月。
*金子修一(1949~):《隋唐的國際秩序與東亞》,名著刊行會,2001年1月;《古代中國與皇帝祭祀》,汲古書院,2001年1月;《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的研究》,岩波書店,2006年5月。
*小松久男(1951~ ):《革命的中亞》,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
*岸本美緒(1952~):《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研文出版,1997年1月;《東亞的“近世”》,山川出版社, 1998年11月;《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9年12月;《中國社會的歷史的展開》,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7年2月。
*水島司(1952~):《前近代南印度的社會構造與社會空間》,東京大學出版會,2008年3月。
*久保亨(1953~):《中國經済100年的走勢——從統計資料上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創研出版,1991年4月;《戰爭期間的中國〈向自立的模索〉——關稅通貨政策與經濟發展》,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6月;《戰爭期間中國的綿業與企業經營》,汲古書院,2005年5月;《1949前後的中國》,汲古書院,2006年12月。

岸本美緒著《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岸本美緒著《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

*平勢隆郎(1954~):《〈左傳〉的史料批判性研究》,汲古書院1998年;《春秋與左傳》,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2月;《中國歷史2 ·從都市國家到中華》,講談社,2005年。
*上田信(1957~):《中國の歴史(9)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講談社, 2005年;《歐亞大陸的東部生態環境史》,山川出版社,2006年。

六代成員成果

*吉澤誠一郎(1968~):《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統合》,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2002年;《愛國主義的創成——從民族主義看近代中國》,岩波書店, 2003年。
*小寺敦(1969~):《先秦家族關係史料的新研究》,汲古書院,2008年3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