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

杜甫墓

杜甫墓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墓,位於平江縣南16公里的天井湖,今大橋鄉小田村。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幾字。1956年重修該墓時在四周砌上青磚,呈八角形。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審言墓,現已毀棄。再向北走,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

簡介

杜甫墓杜甫墓
杜甫墓位於平江縣南16公里的天井湖,今大橋鄉小田村。是偉大主義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原墓癸山。丁向,花磚結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格。目前建有官廳僧舍,僧舍門額上述“闡幽庵”廳、舍之後是浣花草堂。經歷代風雨,杜甫墓及古建築曾多次修繕、重建。現存杜甫墓為1883年(清光緒九年)重修,合徑1丈,高5尺,墓頂復以堅固的厚石塊,附以後圍,碑換青石,高1丈,寬12尺余,旁附石板,鑲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右刻“署平江縣市武陵縣知縣書宗蓮題”,1885年祠後又建“鐵瓶詩社”。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占地十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聖留蹤”。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畢,並成功舉辦了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

位置構造

杜甫墓杜甫墓
《舊唐書.杜甫傳》記載,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 而卒”,遂葬於此。其墓周圍有石欄桿,占地一百平方米,墓為圓形,高約12米,底徑5米。墓碑刻“唐工部杜公之墓”,後署“宋景定癸亥年縣令王禾立石”。

杜甫的墓坐北朝南,據占卜的人說,這是一塊上好的風水地。杜甫墓1983年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墓地呈圓形,墓頂為麻石結構,墓圍是由紅麻石砌成。走到墓前就會看見醒目的三塊大青石碑,中間這塊刻著“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右邊刻著“光緒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邊刻著“署平江縣事武陵縣知縣李宗蓮題”。杜甫的墓也象杜甫的生平一樣歷盡坷坎。“

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云:“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對屈原杜甫這兩位偉大愛國詩人死於一地,葬於鄰近,有無盡感慨。

八處墓園

杜甫墓杜甫墓
杜甫是中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素有“詩聖”之稱。杜甫是河南鞏縣人,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著貧窮的日子。

詩聖杜甫的墓園,在全國至少有八處,如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陝西華陽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處是真墓,何處為疑冢,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經過研究、比較和考證,比較集中的看法在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四外。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應為大曆五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乃就地埋葬。對此,《耒陽縣誌》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鐫“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於湖南平江。依據是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

杜甫墓杜甫墓
卒,旅殯岳陽。”而且,《平江縣誌》也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岳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岳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cuo)冢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系一磚砌墓冢,前有墓碑,周圍有磚砌墓牆。

據考,耒陽、平江兩處杜墓,本是臨時停靈之所,後棺樞遷出,只余空墓。所以,似可作明日黃花待之。 《舊唐書》還記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雨之樞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按《河南通志》雲,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縣之土婁村。”錢泳還說,乾隆年間曾對偃師杜甫墓進行修葺和擴建。言之鑿鑿,出似乎讓人非信不可。

現存的鞏縣杜甫墓在新縣城(孝義鎮)西10華里康店公社康店村邙山嶺上。墓地座北朝南,高約15公尺,寬約10公尺,呈方形。墓前豎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兩塊,其中一塊立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墓周圍松青柏翠,氣象森然。杜甫墓旁附葬著其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二墓呈東西排列。明清之際,到鞏縣杜甫墓園憑弔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不少詠嘆感慨的詩作,這為證實此處墓冢確實為杜甫葬處提供了不少憑據。

墓主生平

杜甫墓杜甫墓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杜甫墓杜甫墓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後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破壞修復

杜甫墓杜甫墓
文革”中,杜甫墓遭到了局部的破壞,封土堆的東角被挖開,露出了墓室。經文物工作者鑑定。墓室為券拱式雙 層磚牆,平鋪橫砌,楔形磚起券,屬唐代風格。並從墓室里取出石燈兩件,糯米泥敷柳藤球三個,球內藏腐爛帛絹,上面似有黑跡,也許是杜甫當年的手跡。

1982年,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進行了修復。今日的杜甫墓是用堅厚石塊砌成,面積1丈見方﹑高5尺﹑在周圍用石塊護砌。墓碑換成了高1丈,寬2尺有餘的青石,墓的旁邊附有石板,並鑲以石柱,顯得非常莊重。

史料記載,公元768年,杜甫偕妻兒乘船入洞庭,經汨羅江前往昌平縣(今平江),不幸病逝,葬於小田村。始建於唐朝的杜甫墓,經歷代加修,逐步形成了陵墓與宗祠合二為一的地方祠祀類建築群。據《杜氏族譜》載,原杜墓前有饗堂,廳兩側有官廳、僧舍,廳後有“鐵瓶詩社”,是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群。現存的杜甫墓建築群系清光緒年間的遺構。

平江杜甫墓建設辦公室主任童昇平介紹說,杜甫墓修繕工程,將本著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積極穩妥、量力而行的原則,計畫用2年時間,對墓祠、官廳、僧舍、鐵瓶詩社進行全面修葺,主要項目包括重建墓前饗堂,恢復因改建學校破壞的部分古建築結構,更換所有腐損建築構件,拓寬國道通往墓區的5公里油砂公路等。除此之外,還將在墓前建“詩聖”廣場、詩詞文化園,形成杜甫墓風景名勝區。

死亡之謎

《舊唐書》《新唐書》本傳都說,杜甫是因為吃了太多牛肉、飲了太多白酒而亡。其時杜甫人在耒陽,遇見洪

杜甫墓杜甫墓
水,多日沒有進食,後來縣令烤肉白酒款待,杜甫大醉,當晚就掛了!

然根據元稹所撰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等語看來,杜甫又彷佛是衰老而死的。除此,也有人說杜甫是溺死的。(溺死這部份尚缺相關數據證明)

照理說新、舊唐書對杜甫之死的記載,可信度應該很高。不過曾有日本學者指出由於新舊唐書中的這部份敘述,皆採用唐《明皇雜錄》一書的講法,而《明皇雜錄》又多虛構故事,因此新、舊唐書關於杜甫之死記載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大陸學者郭沫若在其《李白與杜甫》一文,說到杜甫之死的時候,是傾向杜甫因食物而亡一說的。郭沫若極富技巧地推論:吃肉、飲酒為啥會要了杜甫的命呢?因為,杜甫吃的正是腐肉啊!吃腐肉。

中國古代陵墓(一)

古代陵墓是考古學家非常關注的地方,人們都是通過他不斷的發現歷史,認識人類每個社會的發展,現在發現的陵墓有很多有都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或者人們朝拜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