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曾

李和曾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1921-2001),北京人。幼年只念過兩年私塾,九歲考入中華戲曲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1939年李和曾出科,正式拜在高慶奎門下,成為“高派”的傳人。李和曾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京劇院副院長。李和曾的代表劇目有《逍遙津》、《哭秦庭》、《贈綈袍》、《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李陵碑》等。新編劇目有《朱仙鎮》、《三打祝家莊》、《生死牌》、《摘星樓》、《孫安動本》、《智斬魯齋郎》、《闖王旗》和現代戲《白雲紅旗》、《節振國》等。

基本信息

從藝經歷

李和曾在《哭靈牌》中飾劉備李和曾在《哭靈牌》中飾劉備

李和曾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職員家庭,幼年只念過兩年私塾,9歲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開始登台是跟著程硯秋在《汾河灣》和《三娘教子》等戲中演娃娃生,他曾專攻二路老生(老生分兩種,一種是袁派老生,聲腔講究蒼涼,拖腔有一種不濟的味道;一種是正宮老生,聲腔強調豪邁蒼勁渾厚)。天津中國大戲院落成,中華戲校老生演員王和霖變嗓,就由李和曾接替,從此開始唱正宮老生。

1939年,他拜在高慶奎門下。高先生對他的演出劇目一一調理,要他把自己的藝術充分繼承下來。經過大約兩年的時間,李和曾出師,此後經常在京、津、滬、魯、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碰杯》等享譽南北。

1943年前後,李和曾來到德州,後來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李和曾一邊唱戲,一邊宣傳抗日。在德州,李和曾經常演出《借東風》選段,漸漸有了名氣。當時德州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表現了當時人們對他的熟悉程度:“李和曾真稀鬆,三天兩天借東風。”看上去有些戲噱,但卻真實表達了百姓心底對他的喜愛之情。票房可以作證,在冀南軍區司令部駐地臨清,每次劇團到了那裡,出演前貼出“李和曾 《借東風》”的海報時,現場幾百張票根本不夠觀眾搶的。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欣賞他的表演,不曾厭煩,反而更加喜愛。

李和曾在《將相和》中飾藺相如李和曾在《將相和》中飾藺相如

1945年,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以共產黨員崔美臣、徐蘭芳為主,召集李和曾等一大批演員,組建了光明劇團,即今天的德州京劇團前身。劇團當時有7大領銜主演,以表演愛國劇目為主,宣傳進步思想,喚起民眾熱情。光明劇團在當時的德州影響巨大。與解放後的名角們不同,李和曾所在的光明劇團是個部隊劇團,演員們在給民眾們表演之餘,還肩負著政治宣傳的任務。那時候,李和曾他們將歌劇《白毛女》、《血淚仇》等改編成京劇,為俘虜和民眾表演。因為是離戰場不遠,每次表演時,戲台上的刀槍與現實中的機槍相輝映,戲台上的鑼鼓聲與戰場上的槍炮聲相應和。藝術家精湛的表演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據老人們回憶,國民黨俘虜們觀看《白毛女》演出的時候,經常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高喊“打倒地主老財”的口號。

建國後,李和曾到北京看望馬紹波,馬先生正在籌建中國京劇院,特意邀請他到北京去。李和曾回德州後不久即起程赴京,後任職中國京劇院。

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緬甸等地區演出,均獲好評。

1955年1月,中國京劇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團副團長、團長等職。

1956年隨梅蘭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訪問,以後還曾到英國、蘇聯、東歐各國演出。

李和曾在《斬馬謖》中飾諸葛亮李和曾在《斬馬謖》中飾諸葛亮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為師,在表演藝術上得到了新的提高。他沒有門戶之見,在掌握"高派"藝術的基礎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風格特色,又借鑑"麒派"的渾厚灑脫的藝術特點,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1981年,他還曾率團到冀南演出過,同樣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場場爆滿。

1981年8月25日,農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李和曾與梅葆玖,陳永玲,,李金泉,方榮慈,羅世保合演《大登殿》於人民劇場。

1982年11月3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雲溪、李世濟、張春華、景榮慶、高玉倩。

1984年12月20日,農曆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李和曾參加籌備工作。

藝術特色

李和曾李和曾

他沒有門戶之見,在掌握"高派"藝術的基礎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風格特色,又借鑑"麒派"的渾厚灑脫的藝術特點,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條好嗓子,高、厚、寬、亮,音色別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滿宮滿調。《逍遙津》劇中,一句[二黃導板]"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唱的高下起伏、波瀾跌宕、大氣磅礴、動人心弦,將漢獻帝一腔的悲憤傾吐的淋漓盡致。李和曾在新中國成立後演出了許多劇目都有所創造,在推陳出新方面,做了許多嘗試,誇張、奔放、激越、委婉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發揮了"高派"擅長演悲劇的特長。

代表作品

李和曾李和曾

他的代表劇目有《逍遙津》、《哭秦庭》、《贈綈袍》、《脂粉計》、《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李陵碑》等。演出新編劇目有《朱仙鎮》、《彝陵之戰》《三打祝家莊》、《生死牌》、《摘星樓》、《孫安動本》、《智斬魯齋郎》、《闖王旗》和現代戲《白雲紅旗》、《節振國》等。

主要弟子:親傳弟子有辛寶達、李文林、倪茂才等。

主要親屬:他的妻子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李憶蘭。

親屬弟子

【妻子】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李憶蘭。

【親傳弟子】辛寶達、李文林、倪茂才等。

社會活動

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戲曲界梅蘭芳、周信芳、李少春、程硯秋、李和曾等參加。

李和曾在《將相和》中飾藺相如李和曾在《將相和》中飾藺相如

周信芳為主席團成員,曾作有關舊劇藝人翻身的發言。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會上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周信芳當選為常務委員,李少春當選為全國委員會委員。又成立了中華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李少春、葉盛章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周信芳當選為委員暨指導部負責人。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

1949年7月28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時: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舉行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在北京飯店舉行。

會場懸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題詞:“推陳出新”、“開展平劇改革運動”,指示了戲曲界當前的任務。到會者發起人百餘人。由歐陽予倩主席,他說明召開這個大會是接受了文代大會的指示,來完成改革戲曲的任務。接著由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講話,他說:在中國,舊戲曲的改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戲曲在民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它是土生土長的民族形式,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這個嶄新的人民自己的時代,不僅舊戲曲要改進,一切舊文藝都要改進,連同我們自己也要改造,應該堅決走向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改進戲曲,不僅是改進戲曲本身,而是為了改進社會,改造人民的舊思想。戲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進行自我教育,從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幫助教育別人,完成戲曲改革的任務。最後,他並就《霸王別姬》《三岔口》兩戲提出改進的意見。

接著有前延安平劇研究院院長楊紹萱、全國劇協主席田漢、全國曲藝改進籌委會主任委員趙樹理、華北文委會舊劇處主任馬彥祥、北平國劇工會負責人葉盛章等發言,大家一致認為今後戲曲的改進要在毛主席的文藝方向下,為廣大的人民服務。並就“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組織、有計畫、民眾性、全國性的進行改革”以及“培養新幹部”等問題提出具體的意見。

阿英同志報告籌備經過後,推選:王聰文、田漢、白雲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綸、李少春、吳天寶、周揚、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馬少波、馬彥祥、馬健翎、張庚、高步雲、梅蘭芳、程硯秋、焦菊隱、楊紹萱、葉盛章、董天民、趙樹理、趙子岳、劉芝明、韓世昌、齊燕銘、歐陽予倩等三十一人為籌備委員。隨後,周信芳、焦菊隱等多人發言,一致認為解放後舊藝人翻了身,今後應加強團結努力學習,改造自己為人民服務。最後並推出歐陽予倩、楊紹萱、田漢、阿英、馬少波五人負責起草宣言。

李和曾李和曾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名單(以姓氏筆劃為序):丁聰、丁國岑、丁濤、于山、於伶、於宗昆、方華、王一達、王聰文、王學民、王頡竹、王瑤卿、王亞平、王諭、王鐵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歲紅、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漢、白雲峰、白家麟、巴南岡、史曼尼、史若虛、江新熔、伍月華、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開民、阿英、阿甲、何海生、何遲、李伯釗、李一氓、李和曾、李桂雲、李金鴻、李紫貴、李雲、李綸、李長山、李瑞來、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華、李桐森、李鐵英、李實、宋之的、邱玉成、呂君樵、杜雲振、沈金波、沈雲陔、沈知白、沈傅斤、吳天寶、吳寶華、吳幻蓀、郭沫若、郭蘭英、郭硯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鵬程、金素雯、金素琴、孟麗君、武幗英、周揚、周巍峙、周亞川、周璣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達仁、周天棟、周嘯天、洪深、哈鴻濱、南鐵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鳴、栗金池、梁小鸞、唐遠之、孫盛

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繼聲、徐特、徐玉蘭、徐菊華、徐一鳴、袁世海、袁雪芬、袁靈雲、袁廣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馬義蘭、馬少波、馬齡童、馬茂嶺、馬健翎、馬彥祥、張致祥、許萬恆、張凌霄、張國礎、張春山、張青、張一然、張文俊、張夢庚、張庚、張和元、張東川、張僖、張革非、張忠民、張魯、高玉倩、高連榮、高維廉、高步雲、陶鈍、陸定一、崔嵬、崔炳玉、崔東升、崔克、陳伯達、陳山、陳綺霞、陳其通、陳梅森、陳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髡、陽翰笙、雲燕銘、湯增桐、康生、康農、程硯秋、梅蘭芳、焦菊隱、楊紹萱、楊韻甫、楊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蓮、董大民、郭玉昆、黃松齡、黃韋、馮玉昆、葉盛蘭、葉盛章、虞棘、趙樹理、趙子岳、趙毅敏、趙更生、趙光、趙奎英、筱文艷、熊佛西、管韻華、管韻聲、魯誥、劉芝明、劉沛、劉子西、劉小雲、劉乃崇、劉念渠、齊燕銘、齊濟民、蓋玉亭、蘇恩厚、潘之汀、潘喜雲、鄭振鐸、裴東籬、魏靜生、魏晨旭、關鳳奎、鄧澤、歐陽予倩、應雲衛、韓世昌、羅合如、蘇堃、蘇世明、蕭長華、蕭盛萱、蕭慎、嚴朴、蕭三、欒少山、顧仲彝

中國京劇院成立

1955年1月1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成立

李和曾李和曾

中國京劇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決定:中國京劇院是京劇改革的示範性劇院。院長梅蘭芳,副院長馬少波,總導演阿甲;第一團團長葉盛蘭,副團長葉盛章;第二團團長張雲溪,副團長夏虎臣;第三團團長李少春,副團長袁世海、李和曾。馬彥祥等出席成立大會。

1956年5月30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一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場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東京歌舞伎座演出第一場。

演出劇目

《將相和》(袁世海飾廉頗,李和曾飾藺相如)

《拾玉鐲》(江新蓉飾孫玉姣,江世玉飾傅朋)

《三岔口》(李少春飾任堂惠,谷春章飾劉利華)

《貴妃醉酒》(梅蘭芳飾楊玉環,姜妙香飾裴力士,孫盛武飾高力士)

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孤兒義演

1956年7月12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廣島與朝日新聞社聯合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在日本最大劇場國際劇場上演,日夜兩場,兩場觀眾達一萬一千多人,因劇場只有四千多個座位,每場都有一千多人買站票,影響很大。

演出劇目

日場

《鬧天宮》(李少春)

李和曾之孔明李和曾之孔明

《秋江》(侯玉蘭,孫盛武)

《霸王別姬》(梅蘭芳,袁世海)

夜場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鐲》(江新蓉,江世玉)

《雁盪山》(王鳴仲)

《貴妃醉酒》(梅蘭芳,姜妙香,孫盛武)

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義演

1956年9月1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八蜡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傑,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雲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長安大戲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1957年11月29日,農曆丁酉年十月初八日:長安大戲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本日長安戲院由中國京劇院三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雁盪山》(王鳴仲飾孟海公,劉元漢飾賀天龍,劉斌升飾號兵)

《竇娥冤·探監》(江新蓉飾竇娥,李金泉飾婆婆,葉德霖飾禁婆)

《取洛陽·白蟒台》(李和曾飾王莽,袁世海飾馬武,江世玉飾岑彭,張盛利飾鄧禹,田占雲飾劉秀,李幼春飾姚期,霍德瑞飾吳漢,李繼曾飾杜茂,張元智飾邳彤,孫玉奎飾蘇獻,劉元漢飾王源,茹木春飾王洪)

收徒

1961年12月16日,農曆辛丑年十一月初九日:周信芳收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昆為徒

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組織的拜師會上,周信芳在北京收了四名徒弟,他們是:中國京劇院一團的李少春、中國京劇院二團的李和曾、雲南京劇院的徐敏初和江蘇常州京劇團的明毓琨。他們都是當時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演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京劇傳承的說法,周信芳當時收下的這四名弟子早已是各有門派的。因此,周信芳的這次收徒在梨園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義。

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

1962年8月8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

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於8月8日起至11月在人民劇場舉辦四場,馬彥祥等觀摩演出。

其中譚富英不顧身體有病,參加演出,與梅葆玖、李金泉合演《大登殿》作為當晚的大軸。譚富英沒有因為自己體弱而降低要求,而是盡最大之力超常發揮,唱腔高亢嘹亮,觀眾聽得解渴過癮,觀眾席掌聲雷動,後台側幕人頭攢動,都在驚嘆這位療病中的藝術家的高超技藝。這場演出也成了他告別廣大觀眾的最後公演。

8月8日,中國劇協舉行由田漢主持的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座談會。會上,馬彥祥就梅蘭芳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以及他一生中對祖國的戲曲事業所做巨大貢獻發了言;出席座談會的還有齊燕銘、老舍、阿英、姜妙香等。

李和曾在《斬馬謖》中飾諸葛亮李和曾在《斬馬謖》中飾諸葛亮

當天,北京戲劇界三百多人前往西郊百花山梅蘭芳墓前祭掃。中央文化部付部長

齊燕銘、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以及馬連良、姜妙香、果素英、袁世海、許姬傳、馬彥祥、李和曾、杜近芳、劉連榮等都參加了掃墓。

中國京劇院二團1963年赴滬演出

1963年9月30日,農曆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63年赴滬演出

中國京劇院二團在中國大戲院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雲溪、張春華、江新蓉、高玉倩等。

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

1981年8月25日,農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

文化部在北京舉行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演出,演於人民劇場。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武家坡》:沈小梅,梅葆玥;《進寒窯》:高玉倩,梅葆玥;《算軍糧》:高玉倩,梅葆玥,李金泉,石玉明,趙永泉,張元智;《銀空山》:陳永玲,黃世驤,董維賢;《大登殿》:梅葆玖,陳永玲,李和曾,李金泉,方榮慈,羅世保)

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1982年11月3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中國京劇院二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雲溪、李世濟、張春華、景榮慶、高玉倩。張雲溪舉行告別舞台演出,與張春華合演《三岔口》。

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

1984年12月20日,農曆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

李和曾李和曾
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在新僑飯店大宴會廳舉辦。來賓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榮高棠、馬彥祥、張君秋、俞林、任桂林、張東川、馮牧、李洪春、李和曾、李萬春、吳素秋、劉厚生、白登雲和富連成科班的各班的畢業生高盛麟、袁世海、孫盛雲、高盛虹、劉盛通、劉元彤、殷元和等等。籌委會人員全都到場。還有在京和外埠來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餘人,大家圍桌而坐,共敘富社今昔,感慨萬千,談笑風生,盛況空前。大會由張君秋先生主持,葉龍章在大會上首先做了發言。賑災晚會

1991年華東大水災的時候,CCTV舉辦了賑災晚會,李和曾由夫人攙扶著在台上唱了一小段《逍遙津》,依然滿宮滿調,得到滿堂喝彩。別的演員都是便裝清唱,他則化妝並穿上行頭彩唱,唱了一小段以後,可能他夫人怕他身體受不了,拉拉他的袖子示意,於是李和曾停下來,在全場的掌聲中由夫人攙扶下場。這一幕真令人感動,我一直記憶在心。在此向李和曾及夫人表示敬意,你們的藝術和品德將永存戲迷的心中。

李和曾繼承了高派藝術,發展了高派藝術。他的代表劇目有《逍遙津》、《哭秦庭》、《贈綈袍》、《胭粉計》、《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李陵碑》等。演出的新編劇目有《朱仙鎮》、《彝陵之戰》、《三打祝家莊》、《生死牌》、《摘星樓》、《孫安動本》、《智斬魯齋郎》、《闖王旗》和現代戲《白雲紅旗》、《節振國》等。弟子有辛寶達等。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