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氏]

朱[姓氏]
朱[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區,約占了全國人口的1.2%,總人口約有1500餘萬。 在中國歷史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朱姓漢字演變 朱姓漢字演變

1、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於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2、源於曹姓,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於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國,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於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後裔公子朱死後,公子朱的子孫後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

4、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於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後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後,丹朱後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在社會進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並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6、源於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將複姓改為漢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蒙古族珠爾奇氏,世居薩爾哈占(今內蒙古通遼),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

④源於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當明朝建立後,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藉以籠絡,以示懷柔;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得姓始祖

朱襄氏 、朱挾、朱興鏡、朱振等為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江蘇、浙江,這四省朱姓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湖北等。當時的贛蘇浙皖豫、川鄂為朱姓的兩大聚集地區。

朱姓人口分布 朱姓人口分布

明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在全國分布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甘肅、山東、福建三省。宋元明600餘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500多萬,為全國第十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500萬,大約增長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紛紛改回原姓有關。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南、安徽、浙江、廣東五省,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湖南、山東、湖北、四川、江西、雲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約又占34%。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朱姓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

當代朱姓人口分布頻率,蘇皖浙贛、山東南端、鄂湘東部、福建北部、廣東中北部、雲南大部、四川南端、貴州西南部、內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區最高可達2.4%,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45.5%的朱姓人群。在山東大部、河南、鄂陝甘大部、寧夏、川貴大部、重慶、廣西、湖南西部、廣東西部和東端、海南、福建南部、台灣、青海東部、新疆東北、內蒙古中部和東部、河北東部、京津、黑吉遼,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十面積的46%,居住了大約52%的朱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吳郡、梁郡、沛郡、鳳陽郡、河南郡、丹陽郡、義陽郡、錢塘郡、柘城縣、太康縣、永城縣。

•堂號

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

白鹿堂:宋朝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令朱雲,上朝奏本,請殺奸臣張禹,觸怒了皇帝,令劊子手拉去執刑。朱雲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劊子手用力拉朱雲,結果把殿檻扮斷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遷至餘姚,以望立堂。

紫陽堂:朱熹,別號紫陽,紹興進士,宋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敗徽國公。朱熹著作甚多,對後世影響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陽堂”,源此。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負荊勤讀;折檻旌忠。

上聯典出西漢吳縣人朱買臣,字翁子,漢武帝時任會稽太守,後官主爵都尉、丞相長史。下聯典出西漢平陵人朱雲,字游,是一個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陽世澤;白鹿家聲。

全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別號紫陽。曾講學於白鹿洞書院。

鸞台表直;鹿洞垂規。

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朱敬則力諫,免魏之忠、張說等人逝世。下聯典出南宋時期的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並手訂學規。

治推北海;歌遍南陽。

上聯典出漢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愛,後入朝任大司農。下聯說東漢南陽宛人朱暉,字文季,後官臨淮太守,抑惡揚善,吏民畏愛。

婺源著氏;徽國流芳。

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學大家。逝世後謚昊“文”,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

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講學於江西鵝湖、白鹿洞兩書院。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此聯採用南宋朝朱熹,題的白鹿洞書聯。

兩朝天子;一代聖人。

此聯為朱氏宗祠聯。

•五言通用聯

鸞台夸氣節;道院畫禽魚。

上聯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則,字少連,官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下聯典出清初畫家朱耷,擅畫水墨花卉禽魚,工書法,純樸圓潤,自成一格。

鹿洞春風暖;鵝湖化日長。

全聯典自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僑居建州,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

此聯採用清初畫家朱耷撰書聯。

沛國源流遠;紫陽世澤長。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國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

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七言通用聯

一統江山明社稷;四書精典宋聖賢。

上聯典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集注》。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一統天。

此聯採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撰書聯。

漢室忠臣旌折檻;理學心源憶考亭。

上聯典指西漢名臣朱雲,他當年進諫,攀斷殿檻,猶力奏不止。後,皇上下詔不修治斷檻“以旌直臣”。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考亭,朱熹僑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禦寇;才女詞幾致貽譏。

上聯典出東晉義陽平氏人朱序,字次倫,太元年間任梁州剌史,鎮守襄陽。前秦軍攻城,他率眾固守,母親韓氏率婦女補築新城,號稱“夫人城”。下聯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號幽棲居士,錢塘人。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又善畫,兼通音律。

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聽經時。

台灣省金門縣朱子祠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愛士禮賢,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農。

上聯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聯典指漢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彥和器宇;瓊林黃榜,大會狀文章。

上聯典指梁代朱異,字彥和,遍覽五經,尤明禮易。下聯典指明朝朱縉、朱希周、朱國祚,先後皆中狀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

遷居曾憶舊池台,趁風月一場,蘇城夢到;鹽業更兼諸種作,看煙波半岸,海國生涯。

此聯為浙江省餘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來源於蘇州;下聯典出餘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

遷移自吳歙婺而來,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稱梓里;裔嗣逾宋國元明以後,詩書啟佑,幾人騰翥詠梧岡。

此聯為安徽省涇縣墉頭街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遷移經歷。下聯典出宋國代以來,朱氏人才輩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家譜文獻

譜名編者編纂方式藏地
江蘇溧陽朱氏忠字號宗譜二十一卷朱仲昌主修,朱壽昌等纂修民國二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江蘇省檔案館、江蘇省江都市圖書館
福建紫陽朱氏建安譜朱瑩主纂明萬曆庚申年木刻活字印本福建省檔案館
安徽徽城朱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涇川張香郁朱氏續修族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朱氏通譜十八卷,首三卷、末兩卷朱映圭纂修清光緒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梅隴朱氏宗譜十七卷朱正奎等修民國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四修支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朱孚唐主修民國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紫陽朱氏宗譜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紹興山陰柯山朱氏本支宗譜兩卷朱偉軒編清光緒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朱沛然修清光緒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陡朱氏宗譜六卷朱福青纂清光緒二十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朱氏八修支譜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續八修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卷,附卷十五後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地域/宗祠字輩
江蘇南京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江西贛州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
四川達縣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資中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江蘇維揚以之其瑞,立本榮傳,汝學純萬,克紹興邦

(以上,為部分朱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歷代名人653名,占總名人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2.57%,排在第六位。

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貫成就/榮譽
朱襄氏三皇時代今河南商丘三皇之一的炎帝
朱治三國時期156年―224年今浙江安吉東吳將領
朱敬則唐朝635年-?今河南永城政治家、史學家,官至宰相
朱溫後梁852年-912年今安徽碭山後梁開國皇帝
朱肱北宋1050年-1125年今浙江湖州醫學家,作品有《南陽活人書》等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理學家,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
朱淑貞南宋約1135年-約1180年今安徽歙縣女詩人,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
朱思本元代1273年-?今江西撫州地理學家
朱德潤元代1294年—1365年今河南商丘畫家、詩人
朱元璋明朝1328年-1398年今安徽鳳陽大明開國皇帝
朱彝尊清朝1629年-1709年今浙江嘉興詞人、學者、藏書家,開創浙西詞派
朱自清中華民國1898年-1948年江蘇東海作家、散文家
朱家驊中華民國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科學家、政治家,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
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1886年-1976年四川儀隴政治家、軍事家,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朱良才中華人民共和國1900年-1989年湖南汝城開國上將
朱光潛中華人民共和國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朱光亞中華人民共和國1924年-2011年湖北武漢中國工程院原院長
朱鎔基中華人民共和國1928年-湖南長沙國務院前總理
朱清時中華人民共和國1946年-四川成都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

(以上,為部分朱姓名人)

拼音是zh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