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抗戰革命烈士]

曾偉(1912~1949),原名曾天斛,廣東惠陽人。曾生的侄子。青少年時代受到大革命的影響,追求進步。民國24年(1935年)在虎門要塞司令部政訓處任幹事時,接受社會科學教育,加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擁護該黨與中共合作、反蔣抗日的方針。為爭取民族解放,他曾入燕塘軍校學習軍事。在此期間,經常在報刊發表思想進步的雜文、小說,同時鑽研革命理論。七七事變後,曾偉積極投入抗戰,民國27年任國民政府軍第一五八師“中山大學隨軍服務團”團長,在廣州郊區作宣傳、講演,動員抗戰,組織人民抗日自衛武裝。廣州陷落後,他率領部分青年組織“青年抗日宣傳隊”到開平、台山等地堅持敵後工作[漢語詞語]。民國28年輾轉到達由解放行動委員會黨員任縣長的興寧,主辦地方幹部訓練班,集中青年參加政治、軍事訓練,並進行抗日救國教育,被國民黨誣為“赤化興寧”。民國29年,任國民政府軍第六十五軍政治部科長,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曾偉積極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工作中堅持團結,與國民黨的反共分裂活動作鬥爭。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民國31年國民黨在軍隊內搜捕進步人士,曾偉受到密令通緝後,離開第六十五軍,被迫出走桂林。他一面為報刊寫文,一面埋頭系統地研讀馬列主義,進行理論修養。這時他參加桂林文化界抗敵協會和以梁漱溟為召集人的民盟桂林小組的活動。民國33年回到廣東,在吳川協助張炎將軍發動武裝起義,組織由張炎任軍長的“南路人民抗日軍”,任政治部主任,與中共游擊隊配合,積極抗日。張炎犧牲後,經過艱苦鬥爭,曾偉率一部分部隊奔向游擊區,直接接受中共領導。

抗戰勝利後,曾偉參加解放行動委員會和民盟工作。民國34年後,先後任民盟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和南方總支部執行委員,參加籌建港九支部,任副主任。民國35年到香港從事民主革命工作,籌備出版《人民報》,任編委,撰寫了許多社論、專論,宣傳中共的政策,還參加籌辦由解放行動委員會主辦的達德學院。民國35年冬,到上海參加解放行動委員會中央工作,次年2月在農工黨四乾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組織部副部長,並擔任農工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華東局副主任委員,他為貫徹農工黨反對內戰獨裁、爭取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張,恢復和發展上海、華東的農工黨組織,領導開展愛國民主運動而不遺餘力地工作。民國36年10月農工黨中央遷往香港,曾偉堅持在上海進行地下革命活動,化名隱蔽或假借受聘為學校教師,在艱苦環境中領導工作,直到民國37年上半年暴露目標被特務追蹤,才回到香港。民國38年初上海農工黨組織因遭破壞,函電邀請曾偉返滬指導工作。他不顧個人安危,於3月29日毅然回到上海。到滬後立刻進行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4月5日在與上海、南京的同事研究配合解放軍渡江,策反蕪湖、太湖地區國民黨地方部隊起義工作時,被特務逮捕。在獄中經受嚴刑拷打,堅貞不屈,於5月21日被殺害於宋公園。解放後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安葬於龍華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