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西北155千米隨州市郊區曾侯乙墓。全套編鐘重5噸,共65件鐘,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最重、音樂性能最完好的青銅禮樂器。曾侯乙編鐘現(2013年)存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信息

概述

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的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龐大的青銅樂器(銅、錫、鉛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史籍中記載此寶為曾侯壽誕之時楚國國君相贈,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它是中國先秦時期音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中國先秦青銅鑄造工藝的顛峰,被海內外科技史專家譽之為“反映中國先秦時期科技發展水平的百科全書”。全套編鐘共由65件,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保存最好、數量最多的一套編鐘。全套編鐘音域達五個半八度,可以鏇宮轉調。這套編鐘最大一個特徵是一件鐘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中間一個,旁邊一個,下層大鐘聲音深沉、渾厚;複製的編磬音色優美,聲音清脆;打擊樂建鼓氣勢輝宏。

編鐘形制

擺放

編鐘在擺放時,最上層的是鈕鍾,中間和下層的鐘叫甬鍾,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鍾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關音樂內容的銘文。

結構

曾侯乙甬鍾曾侯乙甬鍾

每一個青銅編鐘都能化身為一個漢字,這就是“甬”(yǒng)。甬的象形字,突出了編鐘的兩大特點:第一,表面有明顯凸起的乳釘;第二,內部空心。當“甬”在漢字中作為構件組字時,一般都表示“凸起”和“中空”兩層含義。

形制

編鐘的鐘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面位於墓西,長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鈎有246個。
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搏1件;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鍾。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總量重達5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
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墓

出土位置出土位置

1977年9月,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城郊擂鼓墩駐軍——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雷達修理所正在擴建營房。在東團坡山崗上開山平地時,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顏色大相逕庭的“褐土”,繼續往下,推土機又推出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部隊迅速報告了隨縣縣委。

接到報告的隨縣縣委並沒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施工繼續。

曾侯乙墓墓室俯視全景曾侯乙墓墓室俯視全景

1978年2月,在褐土層下又挖出了2米多長、1米見寬的長方形大石板,部隊領導深感事態嚴重,立即下令停工,並再次向隨縣縣委匯報。是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率勘察組赴隨州實地勘測。很快,初步勘測的結果就出來了:這片“褐土”的下面,是一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還大幾倍的“超級古墓”!

這座古墓分為北、東、中、西四室。在中室出土的青銅禮、樂器上,絕大部分都有“曾侯乙作(持)”的銘文,表明這些器物均為“曾侯乙”所有,這無疑就是墓主人的名字。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墓主人是春秋戰國時期“曾”(隨)國的一位國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

音樂特色

音域

曾侯乙編鐘全套編鐘音域跨度達五個八度,自C2至D7,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
曾侯乙編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它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中聲部約占三個八度,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鐘,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鐘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鐘奏出樂曲的主鏇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一鍾雙音

發聲結構發聲結構
曾侯乙編鐘的每個鐘可一錘兩音,敲出差三度的兩個樂音互不干擾,也可以同時敲擊產生和聲。

一鍾雙音是由我國當代傑出的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最早發現的。其實在之前出土的其他編鐘上,黃翔鵬已經發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敲正面和側面發出的聲音不同,不過一開始他以為只是偶然現象,沒有公開發表自己的新發現。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黃老先生髮現幾乎每個編鐘都有一鍾雙音的現象,才開始認真研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略微談到“古樂鍾皆扁,如合瓦,蓋鍾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意思是由於扁鍾發聲短促,無延長音,圓鐘有較長的延長音,在快速鏇律中,各種頻率的音會相互疊加而不成音律。

沈括的這段話除了描述出扁鍾和圓鐘的不同衰減現象和圓鍾明顯的拍頻現象,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記載了中國古樂鍾都是合瓦形的扁鍾。

在發現“合瓦”是產生一鍾雙音的奧秘之前,所有試圖復原編鐘的努力都失敗了。人們開始意識到也許合瓦形的結構才是問題的關鍵。

化學成分和結構

鐘的外殼都是金屬,但金屬的成分影響了鐘的音質,廟裡的銅鐘、西方教堂里的圓鍾都不能當樂器。付曉東說,原因就是延音太長,敲一下,“Bang~~~”一直在響,大鐘無法抑制內心的波瀾,所有的回音混在一起,體現不出節奏和鏇律,自然不能用來演奏音樂。

而延音的長短是由鐘的成分和結構決定的。

化學成分

西洋鍾往往用的是黃銅,黃銅裡面含銅和,這種銅一般做鑼、鈸、鑔,這類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很難抑制。中國的編鐘使用加入了錫和鉛的青銅鑄造,阻尼係數高,敲一下就停,延音短。
中國古人掌握了青銅鑄造的“獨家秘方”,在銅、錫、鉛符合一個固定比例時,鐘聲就能成為樂音。鉛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阻尼,銅本身的彈性大,加入鉛後,彈性變小,被敲擊後振動時間相應變短。
所以說,完美比例的科學配方成就了古代編鐘。不過可惜的是,隨著人們的冶煉技術越發先進,提煉出的銅越來越純,青銅時代就過去了,所以漢代以後就沒有編鐘了。

出土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雷射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對這套編鐘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中國早在兩乾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三種成分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鏇律。這套編鐘音域寬廣,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鏇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屬檔案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係,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

它的出土說明,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同時填補了中國早期封建時期的音樂史空白記錄,對於研究中國奴隸社會、早期封建社會以及東周王朝音樂文化和湖北地區音樂史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保護與利用

複製利用

曾侯乙編鐘複製品曾侯乙編鐘複製品
為了使曾侯乙編鐘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它進行了複製。1983年1月6日至9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複製的編鐘進行了鑑定。專家聆聽和比較了原件和複製品每個鐘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複製編演奏的 《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 等中外樂曲。他們認為複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2012年10月,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教授帶領的“中國樂器博物館籌備組”歷時3年,完成了對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樂器、日本奈良正倉院部分唐傳樂器的復原仿製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成功復原了曾侯乙編鐘原設計者的鑄造構想與理念。

迄今為止,全國有曾侯乙全套複製編鐘四座,一座在它的發祥地隨縣,也就是今天的隨州市,另兩座在湖北省博物館和原件在一起,還有一座則帶上種子營稱號到達台灣鴻禧美術館。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博物館裡的曾侯乙編鐘博物館裡的曾侯乙編鐘
2012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隨州市委書記王祥喜表示將積極為曾侯乙編鐘及曾侯乙墓遺址申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隨州將整合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景區資源,打造統一高等級的擂鼓墩景區,擦亮“中國編鐘之鄉”文化品牌。

保護罩炸裂

2013年5月11日上午11時,曾侯乙墓展廳曾侯乙編鐘外圍玻璃突然爆裂,編鐘外圍玻璃罩有面玻璃牆上,3塊玻璃中的左側一塊炸裂了。在玻璃底部,還有一條明顯裂痕,玻璃上方靠邊角的地方,裂痕呈發散狀。

湖北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稱,該塊玻璃炸裂並非人為造成,目前已初步排除人為破壞的可能,應該是由於玻璃年代過於久遠出現老化造成的,屬於正常現象。目前(2013年5月),該展館已經封閉進行更換維護,等到修復完成後即可恢復展出。

文物評價

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說:“什麼能夠代表中國?在我看來無外乎兩者,一是秦始皇兵馬俑,二是曾侯乙編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