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華寺

曇華寺

曇華寺,又名曇華庵,位於昆明市東郊2公里處,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因園內有一株優曇樹(實為雲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1981年,曇華寺被擴建成一座仿江南古典園林的公園,分為前園、中園、後園三部分。前園基本以原寺廟的三進院宇為主,亭台樓閣,假山水榭,花木竹林,迴廊曲橋,錯落有致。中園比前園稍大,建有一鑒軒、牡丹園、杜鵑園、山茶園、海棠櫻花園和兒童娛樂園。

基本信息

概述

曇華寺曇華寺
曇華寺位於昆明市東門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原為明代光祿大夫施石橋的別墅,崇禎年間(1628──1644)其曾孫施泰維捐贈建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地震後重修。寺內有一棵優曇樹(實為雲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相傳來自印度,寺因之得名,古樹依然聳立在寺內藏經樓偏院內,牆上有石刻題泳“優曇獻瑞”四個大字,該寺歷來以花木繁艷著稱,民國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藝花名於滇中”,使寺內“花木亭亭,四時不謝”,當年培植的牡丹、春蘭、雪蘭、虎頭蘭、緬桂花、垂絲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時,現絢麗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

曇華寺面積約與圓通寺相等,但圓通寺的建築比較大方、壯觀,而曇華寺的建築則小巧玲瓏。

歷史沿革

明代光祿大夫,著名學者施巨橋曾在這裡建草堂別墅,讀書治學。明崇禎年間,施巨橋曾孫施泰將祖業別墅捐贈建寺,由無窮禪師鳩工興建。原草堂內有株優曇樹(雲南山玉蘭)。優曇被譽為"佛花",就樹創寺,寺名曇華。

曇華寺曇華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寺廟大部分建築倒塌,住持心容、心正和尚,費17年心力,募化修葺。清鹹豐七年(1857年),寺又毀於兵燹,僅存正殿。光緒年間,喻芝、廣法、續亮和尚先後再次倡建庵殿。辛亥革命前後,方丈映空苦心經營,曇華寺"名花羅列,落英颭空",成為昆明禪院名藍。50年代曇華寺以花木繁茂、環境清幽吸引了城東眾多遊客至此賞花、品茗。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曇華寺佛像被毀,寺院殿宇失修。1971年改為昆明市綠化隊苗圃,1979年獨立建製成為昆明市曇華寺苗圃。1981年,曇華寺被擴建成一座訪江南古典園林的公園,分為前園、中園、後園三部分。前園基本以原寺廟的三進院宇為主,亭台樓閣,假山水榭,花木竹林,迴廊曲橋,錯落有致。中園比前園稍大,建有一鑒軒、牡丹園、杜鵑園、山茶園、海棠櫻花園和兒童

娛樂園。在前園大義廳右側小園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進步思想的"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前、中兩園新增的錢南園紀念碑廊、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石刻、全國名聯碑園等,內有趙藩、朱德、錢南園,竹禪等名聯碑,

曇華寺曇華寺

值得一覽。1996年4月,後院的瑞應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層八角的"瑞應塔"。這是一座可供遊人登樓遠眺的跌鏇式觀覽塔。登臨塔樓,可觀賞到昆明市區林立的高樓大廈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它的四周山地上,遍布貼梗海棠、火把果、杜鵑花、雪松等花草,還有新建的長廊、小亭和垂釣池。曇華寺與圓通寺對比起來,其面積大約相等,但在建築風格上圓通寺比較大方、壯觀,而曇華寺則小巧玲瓏,別有一番景致。

建築格局

前院

曇華寺公園前院是老寺院位置,占地1.2公頃,前臨金汁河。山門為四墩金汁河。山門為四墩

三門牌坊式 建築,琉璃戧角寶頂屋面,兩側為封閉景窗紅牆。門前為1766平方米的廣場,金汁河邊築80米長長石欄桿。正對院門,原觀音殿、祖堂和藏經樓三重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前殿後形成4個庭院。原觀音殿為三開間琉璃大屋頂歇山式建築,正面懸"曇華寺"匾。庭院北面為"金苑",南面是"碧園",西園迴廊水榭,小橋蓮池,庭院深深,各具特色。原祖堂重建後闢為花鳥院。殿柱上懸掛清康熙年間書法家許宏勛的一副草書聯:"白日寒林絲管靜,青霄野竹寺門低"。

蘭茂園

曇華寺內陳列的部分物品曇華寺內陳列的部分物品

相傳明洪武年間著名學者蘭茂(1397年~1476年)曾在曇華寺一帶為百姓治

病,並在草堂種過枇杷樹,為此在原辦公室與溫室處辟蘭茂園。蘭茂是明初著名的音韻學家、醫藥學家,著作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等。蘭茂園於1999年元旦竣工。園內有蘭茂先生半身塑像。迴廊牆壁上鑲嵌石刻蘭茂詩詞、音律及藥理著述。原藏經樓高踞平台之上,曾改稱"大義廳",現闢為羅漢堂。院中南北廂房對稱,闢為工藝美術服務部。

木蘭園

木蘭園原為樹木苗圃,占地面積3.4公頃,1984年~1989年擴建為曇華寺中院,整個院落由幾個小庭園組成。由"瑞應洞天"開鑿隧道,避開公路,使兩院連通。隧道出口處是綠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閣廳。中院辟有古滇聯苑、木蘭園、花廊水池等獨成院落的景點。古滇聯苑薈萃雲南歷代名人佳聯巧對及小爨碑(為複製品,原碑在曲靖一中)。木蘭園內,流水淙淙,蓮池內放養著各種魚類,供遊人觀賞。辟有錢南園紀念碑廊。錢南園先生是清代乾隆時期監察御史,著名書畫家,相傳為考察大河水患,曾到過曇華寺。木蘭園北面有兩層四角亭、雙方亭、花廊、亭台、水榭,由曲廊相互聯通,與樹木、草坪、花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頗有江南園林風韻。雪松林中豎有大爨碑(為複製品,原碑在陸良縣城內)。

中、後院

曇華寺曇華寺

瑞應塔景區在中院後院,占地3.4公頃,地勢高踞中院、前院之上。辟有蓮池、草坪園、瑞應塔、亭台、九龍茶碗等景點。在後院與中院的連線處,立有"瑞應勝境"巨石照壁,背面刻有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越過照壁即是草坪園,四圍植有貼梗海棠(酸木瓜)、山玉蘭、火把果等植物。每當春回大地,滿山貼梗海棠爭相怒放,燦若紅霞,蔚為壯觀。"圓通人道櫻花艷,曇華我著海棠紅"。數百隻鴿子散集在草坪上,與人同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後院的北端,瑞應塔矗立在一池碧水旁。瑞應塔於1995年動工興建,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為七層八角疊鏇式觀覽塔。塔門口擺放著石雕九龍大茶碗,茶碗直徑約2.2米,高1.1米。登上瑞應塔頂層,東觀金殿鐘樓,西眺滇池西山,南瞰昆明城全景,北望虹山蜿蜒,春城風貌盡收眼底。

寺內景觀

大雄寶殿是曇華寺的主殿,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寬闊的月台,殿頂梁架構造雄偉,殿內斗拱形制多樣,是一處具有民族傳統的木構建築。殿內,正中有五尊金身如來佛像,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寶殿它是曇華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戰火毀滅的遼代建築。大殿立在高達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鐘鼓亭。大殿面闊7間,40.7米;進深5間,25.5米,單檐五脊頂。殿頂當心間有八角形藻井,內圍列有兩層斗拱,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由下而上層層疊收。殿內亦採用減柱法配列支柱,空間開闊。

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金代重修。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中有平基藻井2間,余為徹上露明造。斗八藻井內圍列斗拱兩層,下層為七鋪作,上層為八鋪作,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與大殿本身梁架結構和斗拱形制相同,為遼代遺構。殿內佛壇正中有泥塑金身如來五尊,端座於蓮台,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法相莊嚴,姿態清雅,衣紋流暢,雕技高超,雖然經過歷代彩繪修飾,但仍保留遼金塑像之藝術風格。碩大的蓮座鑲有蓮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獅首等裝飾,手法雄健,與其上之五如來佛像同為遼代遺物。周圍還有弟子、菩薩恭謙敬謹。兩側是二十四諸天,這些立像高達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形態各異,可看出他們的年齡、性格、文臣或是武將。它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醜,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裝,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紗衣華似來自天竺國土,或身著鎧甲,襯皮毛以抵禦北國寒風。生活氣息濃郁。極富感染力。堪為國之瑰寶。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眉目清秀,肌膚豐滿圓潤,身材修長,衣飾流暢,表情含蓄,善良慈祥,雕塑家把他們塑為女性,更見身姿婀娜,華貴不凡,那玉臂輕舒,富有動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宮天子與月宮天子塑像,猶如兩位活著的賢惠、文靜的少婦站在那裡,確是金代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不愧為精品傑作。西、南兩壁繪有佛傳故事畫。左右設有鐘鼓二樓。

曇華寺曇華寺

大殿東側為文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檐九脊的遼式樓閣,採用平座暗層做法(即兩明層之間有一暗層),尚存唐代樓閣遺風。細部結構許多處與遼清寧二年(1056年)所建應縣木塔相似。1953年修繕時發現“(金)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題記,證明系金代重建。普賢閣結構精巧,形制古樸,高高聳立於寺院之內,建於金代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樓閣坐西向東,閣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閣南有琉璃燒制的五龍壁一座,色彩絢麗,富麗堂皇。旁側一尊鐵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壯,楚楚動人,原在御河西岩,為鎮壓河妖,消除水患而鑄造佇立。後移於此處。 普賢閣和文殊閣為一對稱的樓閣建築,位於大殿與三聖殿間的東西兩側,又稱東樓、西樓。東側的文殊閣在民國初年毀於火災,西側的普賢閣是金貞元二年(1154年)重修之物。坐西向東,面闊3間,進深3間,乃一座3間見方的兩層樓閣,重檐九脊頂,下檐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兩檐均以筒瓦復蓋,外觀精巧,比例勻稱,乃研究中國遼金建築的珍貴實物。

曇華寺曇華寺

三聖殿,是曇華寺的中殿,殿內中央三尊像為“華嚴三聖”。山門是寺內正門,內有天王塑像四尊,這四尊佛教護法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的印象。曇華寺內,還有一座五龍壁,五龍色彩艷麗,給寺內增添了活潑歡快的氣氛。三聖殿建於金天會六年(1128),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結構上探合宋遼建築特點而獨具風格,可謂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殿內四根立柱與四根輔柱支撐梁架,廡殿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殿內用四根金柱支撐梁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實例,充分顯示出古代建築之民族古樸風貌。內塑立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稱“華嚴三聖”,取名三聖殿。三聖佛像之前,有二位助侍菩薩侍立,佛壇後面有護法韋馱塑像,手持降魔杵,威武雄健無比。此殿還存有四通碑碣,為研究該寺之重要文獻資料,論其建碑歷史之最先,碑額雕刻之玲瓏,碑文詞藻之華麗,碑刻書法之精湛,惟朱弁撰寫之《金碑》譽為佼佼者。金羈朱氏於此寺達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經過而為之記,故不僅文采飛揚,且記載翔實可信。

三聖殿雄踞於一米多高的台基上,為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建於金天會六年。殿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8米,南北寬13.5米。面闊5間,進深4間,單檐五脊頂,左右次間的斜拱形制多樣,色彩斑斕。這種斜拱是遼金建築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載檐部重量,且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梁思成曾評價這種“斗拱”說:“偉大?,含有無限力

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認為如此大而觸目,“與屋頂爭搶著視線”,非常與眾不同,肅穆得讓人覺得有點壓抑。殿內只用4根主柱和4根輔柱支撐梁架,頂部採用“徹上露明造”的做法,加大了空間,便於做佛事活動,是減柱法的典型實例。

山門亦為天王殿,單檐五脊頂,面闊5間,27米;進深兩間,10米。當心間辟門。山門前後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齊;縱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內外柱一樣高,鑿削規整,形制美觀,為現存金代山門中的巨構。山門懸“威德護世”匾額,字型敦厚有力。 迄今,曇華寺內收藏著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大同市東門外御河西岸的鎮河鐵牛等,以及南門外興國寺的明帶琉璃五龍壁照。這兩件重要文物顯然為善化寺增色不少。

寺廟布局

曇華寺曇華寺

曇華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曇華寺曇華寺

曇華寺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中國寺廟

曇華寺曇華寺

曇華寺--中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曇華寺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入寺須知

曇華寺

曇華寺曇華寺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

旅遊百事通

吃:昆明特色菜:過橋米線、紅燒雞樅、昆明酸醃菜、青椒松茸、三七汽鍋雞、宣威火腿、宜良燒鴨、大頭菜、路南乳餅、滇八件糕點等。

住:附近有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商務酒店、農家院、客棧、度假村等。

行:遊客可在大觀樓乘54路車直達曇華寺,也可在市區乘4路、47路公車。

娛:可以在曇華寺禮拜、閱經等。

昆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昆明雲南省的省會,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南臨滇池,六河縱橫,中間一馬平川,形成了膏腴沃壤的昆明壩子。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為此前人有詩描寫它的特點是:昆明臘月可無裘,三伏輕棉汗不流,梅綻隆冬香放滿,柳舒新歲葉將稠。
景點 官渡古鎮 | “一二一”四烈士墓 | 安寧溫泉 | 曹溪寺 | 翠湖公園 | 滇池 | 東川小江土石流 | 東寺塔 | 西寺塔 | 關上公園 | 轎子山 | 金殿風景區 |金馬碧雞坊 | 九鄉風景區 | 昆明動物園 | 白邑黑龍潭旅遊區 | 聶耳墓 | 品字三坊 | 筇竹寺 | 曇華寺 | 西南聯大紀念碑 | 圓通寺 | | 圓通山 |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 雲南民族博物館 | 雲南省博物館 | 小白龍森林公園 | 路南石林 | 昆明世博園 |南洋機工抗日紀念碑 | 雲南民族村 | 昆明植物園 | 易門龍泉森林公園 | 石寨山古墓群 | 東西寺塔 | 西華園 | 太華寺 | 鍾靈山國家森林公園 | 五華山 | 賽典赤墓 | 逼死坡 | 安寧王仁求碑 | 法華寺石窟 | 金殿天門古道 | 盤龍寺 | 昆明斗南花市 | 昆明動物園 | 陽宗海 | 三清閣 | 近日樓 | 地藏寺經幢 |大理古國留寶幢 | 楊升庵 | 梅樹村地質自然保護區 | 普渡河自然保護區 | 松花壩自然保護區 | 昆明西山森林公園 | 長湖 |晉城古鎮 | 馬蹄河 | 鄭和公園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