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黑龍潭

昆明黑龍潭

昆明黑龍潭,位於雲南省昆明北郊12公里的龍泉山五老峰下,因山腳有一泉水形成的水潭而得名。是昆明古老的名勝風景區之一。

黑龍潭位於昆明東北郊12公里處。該名勝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因山下有碧潭,潭深水碧,相傳有黑龍潛居,故名黑龍潭。
昆明黑龍潭昆明黑龍潭

雲南昆明黑龍潭:昆明黑龍潭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稱。同時,它還以“四絕”聞名遐邇。所謂“四絕”,即唐梅、宋柏、明茶、明墓。

自90年代以來,這裡又辟出了一個占地達400多畝的“龍泉探梅園”,園內匯集了150多個品種,分為藝梅區、花梅區、品種區和果梅區四片,種有近10000餘株(盆)梅花,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大梅園之一。每年春節前後的梅展令人賞心悅目。

概述

昆明黑龍潭昆明黑龍潭
黑龍潭位於昆明東北郊12公里處。該名勝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因山下有碧潭,潭深水碧,相傳有黑龍潛居,故名黑龍潭。

黑龍潭是一座道觀,分為上觀和下觀,黑龍潭則位於下觀。湧出的池水是帶黑色的,故傳說為黑龍所住的池子。黑龍潭又稱龍觀泉,是古代有名的道觀,相傳為漢代黑水祠所在地。黑龍潭由兩組道教建築群構成,隱於綠蔭深處的龍泉觀稱為上觀,臨於壁潭深水的黑龍宮稱為下宮。此外,黑龍潭裡還有三株久負盛名的古樹,即唐梅、宋柏、明茶。黑龍潭過去一直以此奇水勝潭和古木為主要特色,並稱黑龍潭“四絕”。

黑龍潭名勝主要有上面的龍泉觀和碧潭邊的黑龍宮兩組建築群,均隱於修竹茂林、 蒼天古木之中,景致十分優美。黑龍潭內有五奇,其一是“兩水相交魚不往,一橋橫斷水色殊”。當遊客站在黑龍潭中間的石橋上就會發現:南潭水碧,北潭水黃、兩水相通,但兩潭之魚“老死不相往來”。 其二是植於1200多年前的唐梅,古乾虬枝,垂垂老矣。其三是植於宋代,需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巨柏,其四是一株植於明代的山茶“早桃紅”。每年歲寒,其他茶花尚含苞欲放,這株早桃紅卻已盛開。唐梅、宋柏、元茶均植於一院,為古老的道觀增色不少。最奇的要數凸字碑,此碑乍看呈凸狀,並且不同的人會看成不同的字。這是明代名道士劉淵然來滇傳道時寫給龍泉觀的道符。為“萬物茲生”四字。符章龍飛鳳舞,一氣呵成。由於光線折射的作用,往往會看成凸字或其他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龍泉觀內還保留著大量歷代的碑碣、題刻、集詩、書、畫、刻工為一體,是珍貴的文物。

龍泉觀之北山頂上,聳立著一座高十三米的七層八角密檐式實心定風塔,此塔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可考。傳說是此塔把北來的寒風定住,黑龍潭才年年歲歲“四時煙雨半山雲”,美景如詩如畫,昆明也才沒有了冬天。

黑龍潭還擁有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該園占地427畝,擁有6000餘株(盆)梅花,有紅、白、綠等87個品種,歲末是賞梅的好地方。

離園不遠處是名揚中外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可覽雲南這個“植物王國”之一斑。

主要景觀

昆明黑龍潭黑龍潭潭水一分為二,中間以石橋為界。左邊是渾水潭,右邊是清水潭。圖中呈現的為清水潭。
黑龍潭位於昆明市北郊龍泉山五老峰腳下。《漢書·地理志》記載,益州郡滇池縣西北有黑水祠。相傳,為漢黑水祀故地,稱為"黑水祀"。據傳說,古時有十條龍作惡人間,呂洞賓把九條龍鎮壓於拓東古幢之下,留一條龍置於潭中,令其為民謀福。
清代雲貴總督阮元考證云:“滇池縣有黑水祠,蓋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間為故址,龍神廟乃下遷者”。也就是說漢代的黑水祠就是現在的黑龍潭道觀,它是雲南第一處名勝古蹟。因為傳說雲南龍王黑龍的龍宮就在此,這裡的潭水又終年不會枯竭,故後稱“黑龍潭”。唐宋以來,昆明地區的老百姓就到黑龍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國公沐氏在此大興土木,將龍神祠改名為黑龍宮,整個龍泉觀初具規模。此後,明清兩代,雲南督撫多次對龍泉觀進行修葺,規制不斷完善。民國年間,這裡稱龍泉公園。

清代滿族詩人碩慶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雲。”短短的十四個字就準確地概括了黑龍潭的主要景觀及自然景色。

如今的黑龍潭建築分為上下兩個道觀。下觀“黑龍宮”,相傳建於1454年,是一進兩院式建築。外院置有一香爐,其正反兩面都刻有八卦圖,兩個側面是北斗七星圖,這些都是道教用來驅魔避邪的。在里院天井的水池中有一條形態逼真的戲水黑龍雕塑。傳說它就是雲南掌管著興雲播雨的都龍王。龍神廟中還可以看到盤繞在中柱上的黑、黃二龍,以及正壇上供奉的龍王和雷神母電、雨師風伯等一些掌管雨水的神靈。2003年底,黑龍潭公園恢復刊刻了當年林則徐的一副對聯掛於黑龍宮楹柱上,聯語與龍神廟的供奉和氛圍頗為貼切,為黑龍潭公園增添了文史內涵:龍友為靈,流播德澤;泉神化氣,雨潤春山。

昆明黑龍潭昆明黑龍潭

黑龍宮前面,就是“兩樹梅花一潭水”中的那一潭水。前後兩池池水相通,中間以石橋為界。左邊是渾水潭,它的面積有2600平方米,水深50厘米。右邊是清水潭,有600平方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11米,蓄水量4400立方米。它就是黑龍潭。兩池水相連,而水色迥異,涇渭分明,就像是道家陰陽各半的“太極圖”。這主要是因為清水潭的水深,泉水由潭底湧出,所以水色清澈;而渾水潭水淺,加之雨後有泥水順山坡流入池內,故池水渾濁。站在橋上,可以發現一個奇景:“兩池相交魚不往,一橋橫斷水色殊。”

離橋不遠,是四絕之一的“明墓”。它是南明忠義之士薛爾望及全家的合葬墓。薛爾望是明末清初時的昆明一書生。據《明史》記載,順治辛丑(南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吳三桂率領清兵追擊南明永曆帝,永曆帝從昆明敗走緬甸。薛爾望看到南明大勢已去,嘆息曰:“不能背城戰,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蠻邦以苟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軀為天下明大義。”就攜妻兒媳孫侍女投潭殉節,後人稱之為忠義之士,為其立墓紀念。墓旁原有一紀念亭,名“起雲閣”。閣中曾掛清康熙年間雲南按察使許宏勛撰寫的一副楹聯:“寒潭千載潔,玉骨一堆香。”清末,雲南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也曾撰聯一副,讚揚其品質:“扶一代綱常,秀才真以天下任;奉千秋俎豆,伊人宛在水中央。”現在,袁聯懸於黑龍宮中,已是後人所書。薛爾望家原住昆明小東門外薛家巷(現桃園國小所在地)。這裡曾有袁嘉穀題的“明忠義薛爾望故里”碑,此碑現存於黑龍潭碑館之中。

渾水潭北邊山腳下有一石牌坊。坊額正面刻著“龍吟虎嘯”四字,背面刻有“水天一色”四字。坊前有兩個石獅,坊後有兩個石象。佛教里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說法。所以說,僅從這一石坊和“明墓”,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許多寺廟建築都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石坊後面是上觀“龍泉觀”。山門為“紫極玄都”牌坊。按道教的說法, “紫極玄都”的意思也就是紫微北極大帝和眾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進山門,便見“漢黑水祠”四個大字,據說是清朝雲貴總督阮元書寫的。往後是祖師殿,院中的八卦銅鼎鑄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有篆書28宿名,鼎高1.58米,重2.5噸。說雲南是有色金屬王國,於此可見一斑。

祖師殿前的石階中央,鑲嵌著一巨大石板,上面雕刻著兩條戲耍夜明珠的黑色雲龍。據說龍所戲耍的夜明珠是由中國古代的軒轅鏡演變而來的,是中華的象徵。“龍戲珠”就表示神龍在保衛華夏大地。

殿門前兩邊的牆壁上有兩幅畫。東邊的是青龍吐水,西邊的是白虎望月。青龍、白虎是道教四方之神“四象”中的兩象(另外兩象為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在一些道觀的山門內,常把他們塑為兩尊威武的神將,他們的職責是守衛道觀的山門,就好比佛寺山門前的哼哈二將一樣。

著名的黑龍潭“三異木”就在祖師殿前。枝幹橫曲的唐梅,相傳為唐南詔時道安和尚手植,為一臥一立兩株。所以碩慶才寫下了“兩樹梅花一潭水”。可惜它們都已相繼枯死了,現在的這株是原唐梅一株的四分之一的枝幹。這株梅樹屬於紅梅,別看它已老態龍鍾,每逢春節前夕數它開花最早,粉紅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襲人。阮元曾寫過兩首贊唐梅的詩:

昆明黑龍潭久負盛名的唐梅

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雲南。
香吹蒙鳳龜茲笛,影伴天龍石佛龕。
玉斧曾遭圖外劃,驪珠常向水中探。
只嗟李杜無題句,不與逋仙季迪談。
鐵石心腸宋開府,玉冰魂魄古梅花。
邊功自壞鮮于手,仙樹遂歸南詔家
今日太平多雨露,當年萬里隔煙霞。
老龍如見三滄海,試與香林較歲華。

這兩首詩鐫刻在本觀碑館之中的石碑上。作者以唐梅歷經的歲月滄桑,回顧雲南歷史,充滿了對祖國邊疆神奇土地的熱愛之情。

現在,黑龍潭公園在後山上廣植梅樹,有紅、白、綠梅等近90個品種6000餘株,構成一道新的風景,命名為“龍泉探梅”,是昆明新的十六景之一。黑龍潭梅園占地427畝,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之一。

唐梅近旁便是宋柏,高28米,直插雲表,枝葉茂密,古根盤結,是觀中現存最雄偉挺拔的古木,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袁嘉穀曾賦《宋柏行》詩云:“風霜飽閱八百載,柏身老矣色不改。問柏何緣老不改,中堅持有性根在。”此詩既讚美宋柏飽經風霜仍生機盎然,又表達了作者高遠的志向,抒情哲理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涵意。

明代種植的茶花樹亦在院內。冬末初春,其它茶花尚含苞待放,它已花紅似火,艷如桃花。品種名為早桃紅。“雲南山茶甲天下”。確實,滇中花木,山茶首屈一指,位列雲南八大名花之首,又是昆明市的市花。明代詩人擔當曾寫這樣一首讚美山茶的詩:“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美麗的山茶冒霜雪而吐艷,寄濃情於清冷,燦如朝霞富有生氣,是其他樹木不能與之媲美的。

昆明黑龍潭“老驥伏櫪”的宋柏

唐梅、宋柏、明茶並稱為“黑水祠中三異木”。1961年郭沫若游黑龍潭時曾題詩詠贊:“茶花一樹早桃紅,百朵彤雲嘯傲中。驚醒唐梅睜眼倦,襯陪宋柏倍姿雄。崔嵬筆立天為紙,婉轉橫陳地吐紅。黑水祠中三異木,千年萬代頌東風。”此詩現鐫刻碑上立於觀中“明茶”花壇前。

真人殿中陳列著明代以來關於黑龍潭的碑刻二十來方,所以此殿又稱“碑亭”或“碑館”。其中一碑鐫刻李君像。唐梅、宋柏的碑刻上,可以欣賞到當年唐梅的鐵骨龍姿和宋柏鐵乾凌霄之態。詠梅詩碑其內容正是前面介紹過的阮元的兩首詠梅的七律詩。此外,還有歷代興修黑龍潭的碑記等大量珍貴的碑碣。詩詞、書法、繪畫、刻工薈萃一亭,不僅是寶貴的文物,也是藝術珍品。最引人注目的碑是道符碑,又稱凸字碑。其實這是一塊凹刻碑。碑文為“萬物茲生”四個大字。其意思概括了道教關於萬物之生於道的創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塊碑的刻工精細,受光後,明暗變幻,使人常發生視感的錯覺,把實際的陰刻凹字型錯認為是陽刻凸出來的。因此人們一般稱它為凸字碑。這塊碑是根據明朝著名道士劉淵然寫下的符籙刻成的。劉淵然(1351年~1432年),明代道士,江西贛縣人,是道教長春派的祖師。他原是全真龍門派的傳人,熟悉符籙和煉丹術。曾得朱元璋朱棣的寵識封賜,統領天下道教。後忤權貴,被謫來滇。到昆明後,居黑龍潭傳道,創建長春派。由於道教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所以說劉淵然是全真教和正一教的雙修道士。他在昆明期間,對發展昆明道教影響極大。

昆明黑龍潭人們精心呵護的明茶

龍泉觀北面山巔有一座塔,令人矚目。名“定風塔”,高13米七層八角密檐實心,為塊石壘砌,始建年代無考,清鹹豐二年(1852年)重修過。塔身鐫刻對聯數副,其一云:太極南鏇雙鏡月,定風北峙一壺天。龍泉山又名太極山。上聯寫太極山南面清、渾兩潭水宛若兩面映月之鏡;下聯則說此塔似將北來的寒風定住的一把盛天風之壺。

黑龍潭公園除了梅園之外,還有桂花園、杜鵑谷、紅楓林,以及竹園、松園、秋園和苗圃等園地。坐落於黑龍潭東面的半山坡蒼松翠柏之中的是烈士陵園,安葬著王德三、吳澄、馬登雲三烈士,以及王復生張舫劉平楷等烈士。墓園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內地及沿海不少單位遷到昆明。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與雲南省教育廳合辦“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並選定黑龍潭龍泉公園全部宮觀房舍和園地作為所址,昆明市還委聘研究所研究員蔡希陶為龍泉公園的經理。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即新中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不久,國立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及化學研究所也遷到龍泉公園,這個物理所即後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所長為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今天,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陳列室中,還懸掛著一幅抗戰時期龍泉公園黑龍宮的老照片。照片上黑龍宮門柱上掛著“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的條型牌子。當時西南聯大青年教師吳征鎰經常帶聯大生物系學生來此參觀實習。吳征鎰1958年從北京回到昆明擔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成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千年渾水突然變清

昆明黑龍潭千年渾水突然變清 昔日景觀不再 2008年03月13日生活新報
素有“滇中第一祠”美譽的昆明黑龍潭,是我省著名的名勝古蹟。千百年來,黑龍潭公園裡始終有一道非
昆明黑龍潭昆明黑龍潭
常奇怪景觀:黑龍潭裡有一個清水塘和一個渾水塘,兩個水潭形如一對孿生兄弟,雖然相互連線在一起,但是兩潭湖水卻一清一濁。古往今來,黑龍潭為何出現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始終是人們心中的不解之迷。更讓人不解的是,渾濁了千百年的渾水潭卻在最近忽然變清了,此後再也沒有呈現出復願原回過去那種渾濁的跡象。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昨日上午10時,記者來到位於昆明市北郊的昆明市黑龍潭公園,發現龍潭處園內渾水潭一改往日的渾濁景象,而是清澈見底、清波照人,在有的地方,還能看見水底的青苔與水草,有的地方還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塊。渾水潭與清水潭如出一轍了。而且有意思的是:兩個潭裡基本看不見魚的身影。昔日這兩個潭雖然一清一濁,但在水面上,均可以看見群魚競游的景觀。

渾水潭為什麼會變清呢?一位常來公園的老人說:“我家就住公園旁邊,從小就喜歡到黑龍潭,渾水潭變清這樣的情況從來都沒有見過,也從未聽哪位老人講起過渾水潭水變清的事。”在公園內買東西的一位女婦說:“在這裡做生意很久了,從來沒有見過渾水潭變清,這次究怎么了? 會不會與潭內投了石灰有關呢?”

昆明市黑龍潭公園的管理人員文先生說,黑龍潭渾水潭水質變清已有一段時間,至今仍未能恢復以前的渾水景觀,究竟什麼原因促使黑龍潭的千年渾水變清,他們也不清楚。

在黑龍潭公園工作20餘年的公園負責人李標說,多年來,他們從來就沒有見過該公園的渾水潭變清過,在有關黑龍潭的歷史記載中,也沒有渾水潭變清的記載。該園的渾水潭和清水潭的水源各不相同,而且無論什麼時候,渾水潭裡的水是渾濁的,清水潭的水是清冽的。在公園裡,他們從未聽人說過渾水潭的水變清過,只是的有年份水位會下降,但渾水潭的清濁度從未改變過。

李標回憶說,今年春節期間的2月5日發生了一件事:兩個潭內的數百公斤觀賞魚一夜之間大部分死亡。隨後,渾水潭裡的水卻漸漸變清。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沒有人能說清其中的原委。只是此前,公園管理人員為了給渾水潭消毒,投放了一些石灰。渾水潭忽然變清,是否與這件事情有關係,誰也搞不清楚。至於,發生在2月5日大批觀賞魚死亡的的事件,經調查發現,主要是因為地質變異所致。那么,渾水潭成了清水潭會不會也與地質變異有關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