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方言

昆明方言

昆明方言屬西南官話—雲南片—滇中小片。昆明方言主要是指昆明市盤龍、五華、官渡、西山四城區漢語方言,或是以其為代表的,有時也兼及市周邊各縣的漢語方言。昆明方言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方言為基礎,同時吸收了華北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方言特點的漢語方言。

基本信息

簡介

語言系屬分類: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方言-西南官話-滇方言-昆明方言

羅常培先生在《雲南之語言》一文中評價雲南方言時說昆明方言“音素簡明,辭彙雅達,語法平正。雖與中原相去萬里,而語言固無扞格也。”

概括

昆明話(昆明話拼音方案:kue44 min31 huah212)是雲南昆明四區的方言的統稱,而區別於行政區劃上昆明市(地級)的其他區、縣方言。昆明話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方言為基礎,同時吸收了華北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方言特點的漢語方言。

主要使用於昆明四區(五華區、西山區、官渡區、盤龍區),其中五華區和官渡區口音上略有差別,上世紀初生人、上世紀中生人與上世紀末以後生人口音、用詞上也有差別,但並不影響交流。使用人口超過500萬。

歷史

漢朝以前,有關昆明的文字記載是找不到有關漢語的材料的。據此推測,當時昆明地區通用的語言應該是當地的民族語言。但從雲南後來發現的一些碑刻來看,如東漢《孟孝琚碑》、晉代《二爨碑》、唐代《王仁求碑》、《南詔德化碑》,我們可以肯定:從東漢到唐代,在雲南,至少在一些重要城鎮的上層人士中已經同用漢語、使用漢文字了。

昆明方言的成型即在明朝時期。明朝以後從內地來到雲南漢族移民的原住地,大部分是江西、安徽、湖廣、南京、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到了清代和近代,華北、四川的移民也大量進入雲南。

昆明話的形成與歷史上漢族人口徙居雲南有著密切的關係。昆明話“新派”、“老派”的差別最初產生於二十世紀40年代。主要是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北方難民和江南難民逃遷昆明,尤其西南聯大南遷昆明以後,對昆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大量的外來人口,對昆明方言的演變有著不容忽視的催化作用,故逐漸形成了”新派昆明話“。

傳統性

昆明話既然屬於官話方言,就有官話方言的特點,並包含了許多的傳統語言成分。昆明的老人至今仍把“肉”字念做“如”,這樣的發音據說就是古字“肉”的發音。另外還有一些昆明話中的詞語是可以在古文中找到出處的:

包彈(“彈”讀作攤):{古}指責,批評。來源:元代雜劇,見《董西廂》

昆明話 昆明話

血胡淋拉:{古}血跡斑斑。來源:元代雜劇,見《勘頭巾

鏖糟:{古}原指人身上汗垢,後形容骯髒。來源:元代雜劇

蒙松(音):{古}小雨。來源:東漢《說文解字》

含(音):{古}誇獎人精明能幹,今多用“含實”。來源:東漢《說文解字》

神:{古}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頭神腦”。來源:東漢《說文解字》

相干:{古}有關聯,或作“不相干”。例:與你有哪樣相干? 來源:《漢書》

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成分很難有確切地論證,因為並未有很翔實地記錄考證昆明話發音和語法的著作,也沒有一本很全面記錄昆明話的著作,對於昆明話中的古音、古文法成份很多還只能靠推測,但很詞語可以在古代作品中找到,比如在《紅樓夢》中多次出現的“腌臢”(音“阿扎”)一詞,在今天的昆明話中仍很常用,意指人猥瑣邋遢。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所以說昆明話包含古漢語特點,有傳統性是稱得起的。

語音

昆明話有輔音20個、介音2個、元音16個

輔音:清單輔音8個:f[f]、h[x]、k[kʰ]、l[l]、m[m]、p[pʰ]、s[s]、t[tʰ],清複輔音8個:kh[kʰx]、ph[pʰx]、sh[sx]、hs[xs]、th[tʰx]、tsh[tʰsx]、hts[xtʰs]、hz[xts],濁單輔音3個:n[n]、r[z]、z[ts],濁複輔音1個:zh

介音:y、w

元音:單元音5個:a、e、i、o、u,複元音11個:ae、ah、an、ang、au、ei、en、eu、in、ong、 ün

昆明話有四個音調:陰平(調值44)、陽平(調值31)、上聲(調值53)、去聲(調值212)

昆明話中有些字的讀音在新老代際間有所不同,如:肉(老:ru31 新:reu212)。

隨著國語的推廣,使得昆明話的語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如:何(原:ho31 現:he31)。

1、昆明方言語音的特徵:

①低沉、鼻音重、不響亮

②平直、少生動

③舒緩、柔和、少變化

2、個性形成的原因:

①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語音有一定的影響。昆明位於北半球暖溫帶的雲貴高原中心,濱臨滇池,平野開闊,夏無酷署,冬不嚴寒,四時之氣,和平如一。因而,昆明方言口音較之於雲南其他方言口音,尤為沉緩鬆弛。

②歷史文化的作用

昆明土地廣闊,且多為平原沃野,近代的人口卻很稀少,謀生是比較容易的。優越的地理環境,人們容易得到溫飽,性情較為溫和;同時,容易養成疏懶恬退的生活態度。有這樣的惰性,作用在語音上,也就形成平直、舒緩、鬆弛、低沉的諸種個性了。

構成

時代性

昆明話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推進,很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因素也被吸收到了昆明話中,展現出不一樣的特點。

原來的昆明人把時髦的事和人多稱作“摩登”,筆者推測這個詞來源於洋涇濱英語,隨著西方資本、文化在中國的步步侵入而被吸收到昆明話中。昆明人形容一件事情很時髦、很新潮就說這事情太“摩登”了;巷坊間,父親看著亭亭玉立的女兒打扮得花枝招展,也會自豪地打趣:“我家出了個小摩登”。

昆明人中,很多人現在仍把火柴叫做“洋火”。雲南地處祖國邊陲,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中的英法把觸角通過越南緬甸伸向了雲南,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產品也隨之來到雲南,於是雲南人在火柴這些西方產品前加上個“洋”字以表明來源,於是出現了“洋火”這樣的詞語,雲南還把白人戲稱作“洋老咪”,原因已幾乎不可考了,但這個叫法在雲南、在昆明很普遍,並且影響深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昆明人把可樂叫做“洋醬油”,十分形象、詼諧。還有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駐紮在昆明的美國空軍飛虎隊隊員們食用的芹菜,也被昆明人結合飛行員的形象叫做“飛機菜”,極具時代特點,並顯露出昆明人可愛的淳樸。

時至今天,更多的具有時代特點的語言因素加入到了昆明話中,“酷”、“美眉”這樣的新新人類語言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昆明話中了。

地域性

各地的方言都具有多特的地域性,昆明話也如此,很難說清昆明話的地域性究盡有幾條幾點,因為語言,特別是方言,地域性更多是體現在個體文字詞語的發音上,但要說情昆明話的具體發音幾乎不可能。昆明話中又有許多特有的詞語,可劃入地域性的特點中,如在試題中提到的“板扎”、“貓哩兒”,“大拽拽呢”等,筆者將在討論昆明話的生動性和幽默性是再議。

特殊性

筆者所討論的昆明話的特殊性主要指昆明話的語法中的特例。不同於國語和其他許多中國方言,昆明話中有助動詞存在,昆明話中的助動詞“(音)”主要在詢問時使用,表示是否的意思,如“你鉻來?”意為“你來嗎?” “鉻是你整呢?”意為“是不是你做的?”某種意義上,這個“鉻”的作用近似於英語中“do”的作用,實在是昆明話種不同於其他方言和國語的地方,但這樣的語法形式只出現在口語中,並不出現在書面語中,“鉻”也只是筆者按發音而選用的,具體的這個字的寫法是不存在的。

生動性

昆明話的語氣生硬,但昆明人說起話來是極其生動的,頗能使人拍案叫絕。現舉幾例如下:

昆明人的語氣次堪稱一絕,李白《蜀道難》開篇有云:噫吁唏,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筆者的中學老師在翻譯課文時說,“噫吁唏”譯作昆明話是最有氣魄,最能反映蜀道之難的。昆明話的感嘆詞為“買買”或“買買三三”,大聲地喊出來,的確很難有其他方言的感嘆詞能比擬了。

昆明人有形容胖子的一個詞:紅白濫脹。紅,應是指胖人的臉色,白,似乎胖子給人的印象多是白白胖胖的,濫脹,當然是指胖子的身軀雄偉,給人江水泛濫要湧出來的感覺了。這個詞難免刻薄,恐怕沒哪個胖人甘願這個詞加到自己頭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詞的確很形象,很生動。

昆明的口味近於川味,但不及川味辣,也喜鹹辣甜鮮酸,但昆明人的口味大開大豁,或者純甜,或者盡鹹,很少讓食物串味,所以昆明人有一個形容食物不合口味的詞:甜不粘鹹。這是一種什麼味道?恐怕沒人說得清,但卻生動的表現了該事物的口味不佳,不知所以,很有昆明特色。

昆明人把吃米線叫做“甩米線”,因為米線細長而滑,用筷子很難夾住,吃米線要連劃帶吸,於是就會使米線被從湯汁中迅速扯出,甩起湯汁,所以就把吃米線叫做甩米線了,之後推而廣之,凡是吃帶湯汁的東西崑明人都叫做“甩”了,統稱為“甩大碗”。

通過以上舉例,相信大家是會認同昆明話的生動性的。

幽默性

昆明人是喜歡休閒的,崴花燈(昆明的地方戲),騮雀(玩鳥),舂殼子(聊天),弄花弄草,昆明人的市井生活豐富多彩,反映到語言中就流露出昆明人特有的幽默。在此,筆者也舉數例。

昆明國小生考試之後,等家長開家長會,考試成績不佳的小孩心中肯定打鼓,怕回家“吃跳腳米線”。“吃跳腳米線”就是被家長拿棍子教訓的意思,米線是雲南特有的小吃,狀細長,與棍子相似,孩子被家長追打肯定是又跑又跳的,所以“吃跳腳米線”實在是形象又幽默的。

老昆明有叫賣麥芽糖的流動商販,因為麥芽糖很硬,商販往往用一小吹不斷敲擊著麥芽糖,發出“叮叮”的響聲,配合著商販幽默的叫賣歌謠:“叮叮糖,叮叮糖,吃了不想娘,想起娘來哭三場。”挑動著饞嘴孩子的食慾,實在幽默。但筆者一直困惑,這樣的“忘母糖”哪個母親敢賣給孩子吃啊?

另外,昆明人把自作多情的人叫做“孔雀”,形容他們“沒事瞎開屏”,自討沒趣。刻薄的幽默,但此話一出,說者和聞者必有一人不禁一笑,於是尷尬的氣氛馬上渙然冰釋了。這就是幽默的力量。

昆明人在語言中的幽默淳樸而有力。 

辭彙特性

1、豐富多彩

昆明的漢族居民來自全國各地,必然帶來各地特有的一些事物,匯成許多地域性的名詞。其次,昆明地理環境和氣候覆雜多樣,動物、植物品類繁多,因而表示各種動、植物名稱的詞語也就多。再次,昆明地區少數民族的種類多,有的少數民族有眾多的分支和名稱,這些少數民族的詞語,主要是名詞,尤其是地名詞語,有一些融入昆明方言。還有,雲南與越南、緬甸、寮國、泰國接壤或接近,邊民貿易,不分國別,語言也互相吸收,其中有少量詞語進入昆明方言。除上述之外,有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昆明方言存留著較多的古詞語,特別是元明清時代流行於內地的近代漢語詞語。

2、古拙樸實

昆明方言總是屬於那個時期普遍流行於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語言。由於昆明遠在西南一隅,境內,尤其是四周崇山峻岭,不便與內地交往,處於隔離狀態,因而無論生活習俗和語言,受到的外來影響都極小。這就使得昆明方言的新陳代謝活動較為緩慢。可以肯定,明代的口語辭彙中所保留的中古以至上古的辭彙必然比清代以來的口語中所保留的古代辭彙多。因而,昆明方言保存的古代辭彙必然比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保存的多,特別是較多地保留了元、明時代的辭彙。創作於元、明時代以至清代初年的大量的白話戲曲和小說,是用當時普遍通行的北方方言寫成的。

3、五方色彩

昆明方言辭彙中蓄存著其他一些漢語方言詞語,程度不同地帶上那些漢語方言的色彩。這裡主要以江淮方言和吳方言的詞語來說明。在地域上,江淮地區和今吳方言地區是相連的,遠在明代初年,很可能這兩個地區的語言比較接近;而昆明漢族居民的源頭,主要就是明初從這兩個地區來的移民。因此,昆明方言辭彙中存在著江淮方言和吳方言中的土話俚語。

4、雅達純淨

“雅”含有古樸典雅的意思,昆明方言中保留著大量的古詞語,這是構成“雅”的一個因素。加之老昆明人重禮貌,與人交談常用敬稱,日常談話中有大量的文雅詞語。“達”指詞語含義清楚,使用恰當,能準確表達思想感情。所謂“純淨”,是指詞語中很少有怪異、下流的東西,也不帶那種難以入耳的口頭禪。至於常用的一些介詞、語氣詞、助詞,如“挨”、“改”等,顯得有點“土俗”,卻無污穢不經的成分。“雅達”和“純淨”在昆明方言的稱謂和眾多名物的稱呼用語中表現得特別突出。

昆明方言詞語與國語詞語的比較

1、同義同形

①詞素完全不同

詞素完全不同,也就是對某種名物、某個概念以及某個虛詞,昆明方言和國語各有各的說法,二者詞形完全不同。如:昆明方言 國語

番茄 西紅柿

蔑帽 斗笠

麵糊 靦腆

②部分詞素不同

昆明方言 國語

娘娘 小姑

打失 丟失

趕街 趕集

背鍋 駝背

③詞素順序不同

宵夜 夜宵

強勉 勉強

齊整 整齊

2、同形異義

①詞義內涵不同

詞例 昆明方言詞義 國語詞義

白酒 甜白酒 普通燒酒

卵子 睪丸 卵

②詞義外延不同

詞例 昆明方言詞義 國語詞義

辣手 難辦、棘手 A、老手

B、難辦、棘手

丟 扔 A、扔 B、遺失

③使用頻率、感情色彩、對象不同

如抬、端,二者詞義有別。而在昆明方言中,多用“抬”字,該用“端”的地方也用“抬”。

諺語特點

昆明諺語主要有均衡對稱、變化多姿、聯繫巧妙以及講求側重等特點,這些表現形式與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充分顯示諺語的藝術魅力。

均衡對稱

昆明諺語一般為單句、雙句,還有三句或三句以上。雙句(包括四句、六句等偶數句)常常運用對偶、對比、迴環等修辭方式,使構成形式對仗工整,節奏分明。

1、對偶的諺語

主要是寬式對偶,不受嚴式對偶的限制,用字和讀音都允許相重,帶有來自口語的靈活特點。如“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房子怕暗,世間怕亂”、“家中存蛀米,路上有飢人”、“平時肯幫人,急時有人幫”等。

2、對比的諺語

以鮮明的比較來增強說服力,讓人們充分認識事物的性質,決定對事物的態度和取捨。有兩物對比和一物兩面對比兩種。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越閒越懶,越吃越饞。”等。

3、迴環的諺語

採用變換語序的手段,把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語言片斷緊緊連在一起,內容上表現出兩種事物或情景之間的對立統一辯證關係。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響水不漲,漲水不響”等。

變化多姿

諺語的表現形式追求均衡對稱,但也避免單調、枯燥,主要通過錯綜和誇張的修辭方式來實現的。

錯綜的諺語

主要分為排比錯綜諺語和隱現的錯綜諺語兩種。排比錯綜諺語是運用排比修辭方式,表達事物的因果關係或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還有運用數字構成的排比錯綜諺語。如“文官的講堂,武官的操場,莊稼人的積水塘”、“居家三不留:糞滿不留,人死不留,姑娘大了不留”等。

隱現的錯綜諺語指一些由兩個句子構成的諺語,有的時候一個句子可以不出現,但表述的內容基本不變。如“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塊青磚難砌牆”、“好花要有綠葉扶,好漢須得眾人幫”,這兩個諺語實際上是同一內容用兩個句子表述,其實可以只用一個句子表述。這種諺語打破了均衡對稱的格局,使構成形式參差多變,從而避免了單調、枯燥。

誇張的諺語

運用誇張的諺語,由於突出、鮮明地表現某一事物的特點,故意“言過其實”,所以渲染了氣氛,啟發了聯想,強調了事物的特徵。從使用修辭方式看,可分為單一誇張的諺語和兼用誇張的諺語兩種。

單一誇張的諺語是不藉助於其他修辭方式而直接擴大或縮小誇張的諺語。如“陽宗海無底,昆陽海無邊”,陽宗海位於呈貢、宜良等縣之間,是我省第二大深水湖,所以誇說“無底”;昆陽海是滇池的別稱,面積為全省最大,大觀樓長聯中稱“五百里”,所以誇說“無邊”。

兼用誇張的諺語,是藉助於比喻、比擬、借代等修辭方式來擴大或縮小誇張的諺語。如“不見棺材不掉淚”,是類比中的一種現象,形象說明不到徹底失敗不算完。

聯繫巧妙

聯繫是運用語言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時候,如果聯繫得合理、自然、特別是巧妙,就能增強語言的感染能力。聯繫要藉助比喻、借代、比擬等修辭方式。如“隔行如隔山”,是比喻的諺語,比喻不了解別的工作情況。如“木工師傅住破樓,繡花姑娘裸肩頭;公侯將相樓外樓,太太小姐滾繡球。”“住破樓”、“裸肩頭”是用有特徵的事物來指代勞動者生活的窮苦;“樓外樓”、“滾繡球”同樣是用有特徵的事物來指代剝削者生活的奢華。兩相對照,更顯出貧富之間的懸殊。這是以特徵代本體,是借代的諺語。

比擬的諺語多用於說明事理,使抽象的事理具體形象,生動感人。這種諺語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雞有雞路,鴨有鴨路”是用動物擬人的方式,說明人各有各的路子,用描寫人的詞語描寫物,使其具有人的言行、精神、品質。擬物的諺語,如“宰相肚裡能撐船”,是把宰相的“肚裡”比擬為江湖海洋,開闊得可以行船,用來形容肚量大。

講求側重

講求側重,就是突出重點,在語言表達中,自然、合理、巧妙地突出重點,往往能收到最佳的表達效果。這種諺語具有層遞的特點,也就是“漸層美”,能使人們的認識層層深化。如“寇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這是舊時對寇、兵、官搶劫掠奪百姓殘酷程度的寫照。“梳,指雞犬不留”、“篦,指更少遺漏”、“剃,指寸草不留”按由輕到重的程度排列,表明百姓受到的禍害越來越慘重。層遞諺語還有一種嵌入“一、二、三、四”等的,如“一扒金,二扒銀,三扒四扒花形”是指把飯送入口中的動作要雅觀,不要扒的太多、大滿,象花子一樣餓饞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