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

概述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一型制式軍用步槍。由於時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為“三八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十年式步槍兩者在外觀上最顯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機匣上方增設了一個“∩”形的防塵蓋,這個防塵蓋可隨槍機前後滑動,當槍機呈關閉狀態時,這個大大的防塵蓋將整個機匣完全蓋住,可有效防止沙塵進入機匣之內。由此,三八式步槍就得了一個叫得響的名字——“三八大蓋”。的確,在中國大地上的城鄉村野、街頭巷尾,有誰不知道“小日本,大蓋槍”呢!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單兵武器,也是裝備量最大、裝備時間最長的一型單兵武器,直到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停止使用,用了整整40年。

一提起抗日戰爭,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就一定會泛出“三八大蓋”這個槍械俗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地不分南、北、東、西,人無論男、女、老、幼,時間也不分過去、今天, “三八大蓋”這個詞的“知曉率”之高,很難找到別的什麼詞語與之相匹敵。儘管在實際生活中,一般的人們並不能從眾多的老式步槍中將他們所說的“三八大蓋”分揀出來。曾幾何時, “三八大蓋”幾乎成為了一般老式的槍機迴轉式非自動步槍的代名詞。這就是令我們不得不嗟嘆的歷史烙印!作為世界槍林中的普通一支,中國人民所賦予“三八大蓋”的感情色彩極為鮮明、極為厚重、極為複雜。毋庸置疑,“三八大蓋”曾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是中華民族備受侵略、屈辱、奴役的象徵;同樣,“三八大蓋”曾打得侵略者靈魂出竅,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血洗屈辱、掙脫奴役、贏得勝利的象徵。這也是令我們不得不詠嘆的歷史!

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回眸中國這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我們從槍械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細細說一說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順乎眾意,下文中凡提及日本三八式步槍者,均以“三八大蓋”代之。

前身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在日本幕府末年至明治維新之後的較長時間裡,日本軍事力量中的步槍,大多是當時歐美的舶來品或仿製品,口徑雜、構造差、型號多、質量大,這種狀況顯然不能適應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日益膨脹的需要。明治二十二年(公元1889年)以後,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無煙火藥的廣泛運用,為槍械的生產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使步槍技術的進步成為可能。這個時期,東京炮兵工廠在一個名叫有坂成章的日軍大佐主持之下,對當時一些7mm、6.5mm、6mm口徑的步槍進行了分析研究。鑒於歐美各國普遍認為在當時盛行的“陣地戰”中,步槍以使用口徑較小、初速較高的槍彈最為有利,同時又受到當時較為優良的M1888毛瑟步槍的影響,最終確定日本第一代制式步槍口徑折中採用6.5mm,並決定該槍採用迴轉閉鎖後拉式槍機及5發固定彈倉,於是誕生了日本明治三十年式(1897年)6.5mm步槍。該型步槍的一個顯著標誌,是為了便於操作保險裝置,在槍機機尾後端設有一個鉤狀部件,因此在我國照例地被冠以一個形象的俗名——“金鉤步槍”。

由於三十年式步槍具有現代步槍的各種特徵,比以往日軍中各種雜牌步槍都要輕巧靈便,特別是還按照統一制式,同時設計製造和配裝了三十年式刺刀,因此很快取代了日本軍隊中各種雜式步槍,並作為日軍一線部隊標準的單兵武器,投入了日俄戰爭。經過日俄戰爭的檢驗,日本立即根據三十年式步槍在實際作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制定了一個旨在全面提高步槍的戰鬥使用可靠性、分解結合簡便性以及生產製造簡易性的“一攬子”改進計畫。其中,在提高步槍戰鬥使用可靠性這一方面,還特別針對“滿洲”自然環境天候特點,要求改進後的步槍必須確保在中國北部黃沙塵和嚴寒條件下使用不出故障,並由南部麒次郎大尉——“王八盒子”(日本十四年式手槍)和“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輕機槍)的設計者來主持設計。於是,就有了“三八大蓋”。

特點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全槍由槍管、瞄具、槍機、機匣、彈倉、槍托、槍刺等七大部分組成。該槍全面秉承和實現了日本軍方“可靠、便捷、簡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發揮了當時日本機械工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支加工製造品質相當精良且戰鬥使用性能相當優良的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認為該槍具有以下特性:(1)槍的鋼質好,經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發射1萬發槍彈;(2)瞄準基線較長,射擊時即使略有瞄準誤差,彈頭的偏差量也較小;(3)因槍彈裝藥量小,初速也小,所以殺傷力較小。但射擊時槍的震動小,因而命中要精確些;(4)槍管較長,因此射程較遠;(5)有防塵裝置,使塵土不易侵入機匣;(6)全槍較長,雖攜帶不大便利,但適於白刃戰。

結構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全槍長1275mm,可以說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步槍,比當時蘇聯紅軍使用的莫辛·納甘1891/30式7.62mm步槍還要長 43mm。從外觀上看,全槍顯得十分纖細緊湊,乾淨利落,從而操槍更為便捷,不像有些步槍,外觀上“零碎”很多。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的槍管長769mm,也是二戰時期各種主戰步槍中槍管最長者。槍管內部有4條右旋膛線,為了追求射擊精度,膛線導程確定為200mm,這在當時各式步槍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蓋”發射的彈頭轉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誤差也相對要小。並且由於彈頭的初速為 762m/s,儘管在當時各式步槍中也是最小的,但彈頭命中目標後,仍有足夠的侵徹力且不易翻滾。說“三八大蓋”打得比較準,自然與瞄具有直接關係。“三八大蓋”的準星形狀為“∧”形,用燕尾槽準星座配合,可以橫向調整,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前期生產的“三八大蓋”,沒有準星護翼,而後期生產的則有準星護翼。“三八大蓋”的表尺,與一般步槍的板狀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個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個缺口照門(其中表尺框板上有2個缺口照門,游標上有 1個缺口照門),相應地有3種用法。平時攜帶步槍時或目標在300m以內時,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狀態下使用,這時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 300m;當目標在400m以上時,則將表尺框向後立起並將游標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的另一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400m;當目標在 500m以上時,則使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狀態下,將游標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標上的第3個缺口照門,此時這個缺口照門所對應的射距為500m;當射距大於500m時,則逐次上移游標,使游標上的缺口照門與目標距離相對應。“三八大蓋”的表尺射程2400m。在後期生產的“三八大蓋”中,有的採用3個覘孔照門,其目的是企圖利用覘孔照門以抵消瞄準誤差,從而簡化新兵的瞄準訓練過程。但是,實踐證明“三八大蓋”上的覘孔照門距離使用者的眼睛過遠,瞄準時並不方便,特別是在夜間瞄準更為困難。像“三八大蓋”這樣的準星與表尺關係位置形式,覘孔照門顯然不如缺口照門使用方便。“三八大蓋”改覘孔之舉,不失為弄巧成拙。作戰實踐證明,步槍戰鬥使用密度最大的距離,通常在200m以內,而真正達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離是在100m左右。這時,還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優點,就是當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時,可以豎起表尺框,並把目標與準星同時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擊,若受過一定訓練的射手,槍槍打中不成問題。

銘文與皇花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三八大蓋”相對於“金鉤步槍”改動最大之處,要數槍機。在世界步槍之林中,沒有沿襲當時各國盛行的槍機結構而獨樹一幟者,就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縱覽世界上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步槍,凡採用迴轉閉鎖後拉式槍機的步槍,其槍機大體上可以歸為三大類。其一,是以德國M1888毛瑟步槍為代表的槍機結構;其二,是以俄國莫辛·納甘1891式步槍為代表的槍機結構;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蓋”為代表的槍機結構。這3種典型的槍機中,結構最簡單、分解最簡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數“三八大蓋”的槍機,分解開來只有槍機栓體、抽殼鉤、機尾、擊針和擊針簧5個零件。而另外兩類槍機的零件,至少在6個以上。上述3類槍機的機頭大同小異,而區別主要是在機尾部分。“三八大蓋”槍機的機尾部分,沒有兩個歐洲“兄長”那樣複雜,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礙事的“金鉤”,把機尾部件(保險機)改成一個滾花的扁圓柱體,既不會鉤掛服裝、裝具,又便於射手操作,特別是便於在嚴寒天候條件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右旋轉到定位,即為保險狀態;向前按壓機尾並向左旋轉到定位,即為待擊狀態)。此外,槍機栓體上的拉機柄頭,採用了獨特的橢球體而不是傳統的圓球體,也是為了提高適操性特別是嚴寒條件下戴大手套時的適操性。

“三八大蓋”的機匣上方和右側各有一道縱向溝槽,用來安裝和規正其獨特的“大蓋子”( 防塵蓋)。在防塵蓋的後端,有一個供拉機柄穿過的方圓形孔,當槍機拉開時,防塵蓋隨槍機一同向後滑動,讓開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以供射手向彈倉內填壓槍彈以及完成抽、拋彈殼動作;當推槍機時,防塵蓋又隨槍機一同向前滑動,直至完全封閉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塵土進入步槍的核心部位。這一點在世界各國所有的步槍上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帶來的戰術技術效益也是舉世無雙的。這一點即使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來,也不失為點睛的一個妙筆。

結構探秘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應該說,“三八大蓋”的結構非常簡單,而其在戰鬥使用性能和戰場勤務性能方面的考慮,卻又非常周到。

先說“三八大蓋”彈膛,總體上看與其他同類型步槍並無大異,但是,在“三八大蓋”彈膛的正上方,鑽有兩個泄氣孔,一般人看來似乎沒有多大的用處,其實不然。這兩個泄氣孔可以在槍機開鎖的瞬間,與槍口形成一個與現代坦克炮抽菸筒作用類似的氣體拉動力,這無疑有利於彈膛的冷卻。再說“三八大蓋”的彈倉,其總體與“毛瑟”的彈倉類同,但卻比“毛瑟”高出一籌,多了一個彈罄提示,即當最後一發彈殼被拋出槍外之後,槍機的機頭即被彈倉的托彈板擋住,無法繼續前推槍機,以此告知射手“該裝槍彈了!”這個類似現代槍械的“空倉掛機”功能,在實戰中特別是緊迫倉促的戰鬥中實在是太重要了!謂之不可或缺並不為過。“毛瑟”的彈倉底蓋卡筍,深藏在底蓋卡筍孔中,不用相應的工具抵壓,難以卸下來,戰鬥間隙要把彈倉中的槍彈或髒東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蓋”的彈倉底蓋結構,幾乎與“毛瑟”的彈倉底蓋無異,惟其卡筍在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用拇指向前按壓,即可方便地卸下彈倉底蓋,使擦拭保養和快速退彈具有極大方便性和安全性。

“三八大蓋”的槍托。對於步槍來說,槍托無論在人機工程方面還是在生產成本方面,都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從人機工程方面講,“三八大蓋”的槍托無論縱向尺寸、槍頸握圍以及槍托厚度和傾斜夾角,還是造型圓弧過渡、粗細過渡以及托底板的設計和槍背帶環的位置等等,都更適合日本(包括亞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體形,使用起來包括據槍、端槍、托槍、背槍以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較舒適。當然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步槍在這方面也都不遜色。從加工生產方面講,傳統步槍的槍托和下護木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大多為一個整體部件;其二是大都用一塊整體木材製成。“三八大蓋”的槍托和下護木雖然也是一個整體部件,但卻是由兩塊木材製成。其中,槍托的上半部分和下護木是由一條長條木材製作,而槍托的下半部分則由一小塊三角形木材拼接。僅此一項,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木材。這對於日本這樣一個木材資源缺乏,又要大量製造武器來滿足法西斯侵略戰爭需要的國家,效益可想而知。

“三八大蓋”配裝的刺刀。眾所周知,伴隨大和武道的發展,日本的刀劍打造技術和工藝,是很有特色的。日本軍國主義在籌措侵略軍火的時候,自然是要傾其刀劍打造技術之所有的。日本軍國主義的槍刺,由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實現了絕對的標準化,其制式槍刺為單刃偏鋒樣式,刺刀全長500mm,其中刃部長400mm,全質量0.5kg。包括“三八大蓋” 在內的所有日本步槍以及九六式輕機槍,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二是鋼“活”好。根據在同等條件(開軍用罐頭)下,對二戰時期各主要國家的步槍刺刀所進行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日本步槍所配刺刀是剛度最好的,是惟一不捲刃、不崩口的刺刀。講到這裡,心裡不禁升起一股強烈的感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鬥爭是何其艱苦卓絕!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啊!

家族

按照現在的說法,“三八大蓋”實際上是一個槍族。在設計三八式步槍的同時,還設計了三八式6.5mm馬槍。該槍除了槍管比步槍短306mm,背帶環位置在槍身的左側,上護木從頭箍一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以外,其他機構與步槍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馬槍的彈膛部位上表面,也像步槍一樣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個字的銘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帶有摺疊槍刺的6.5mm馬槍,並將其年式定為“四四式”。四四式馬槍的機構特徵與三八式馬槍基本相同,只是在槍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以摺疊的三稜錐形槍刺,刺刀座與頭箍相連,在其彈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式”銘文。

口徑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關於“三八大蓋”的口徑,始終是日本陸軍爭論不休的問題。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公元1920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針就要求步槍採用7.7mm口徑,但直到昭和天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開始進行步槍使用7.7mm口徑九九式槍彈(與九二式重機槍彈同型)的試驗,目的在於使步槍具有與重機槍一樣的威力,從而解決6.5mm步、機槍彈在中國戰場上顯得威力不足的問題。試驗中,使用的是口徑改為7.7mm的三八式步、馬槍和四四式馬槍,最後認為,兩型馬槍改大口徑之後,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過大;而“三八大蓋”改大口徑則沒有多大問題。於是於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蓋”的基礎上出台了7.7mm的新步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9年,故稱該步槍為“九九式”。九九式步槍基本上就是後期出廠的“三八大蓋”,除了口徑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與九七式狙擊步槍相同的鋼絲腳架,立框式表尺兩側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摺疊的、對空中目標射擊的提前量桿,並採用了覘孔照門。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後,九九式7.7mm步槍被確定為日本制式武器, “三八大蓋”則停止生產。

因為體形如同“三八大蓋”的九九式7.7mm步槍,槍口動能以及後坐力均比“三八大蓋”有所增加,顯然不適應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著又出台了一型長度在“三八大蓋”與兩型馬槍之間的九九式7.7mm短步槍,其主要特徵為上護木從頭箍一直覆蓋到表尺座處,二箍處無鋼絲腳架,背帶環在槍身左側。彈膛上方也銘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樣。

日常分解結合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一)分解:

1.左手握槍,右手握拉機柄向左旋轉並向後拉槍機,左手拇指向左撥開槍機阻筍,右手繼續向後拉槍機,直至從槍上卸下槍機和防塵蓋,再從槍機上取下防塵蓋;
2.左手握槍機體,右手向前頂壓機尾,順時針將機尾旋轉90°,然後慢慢放開,並取下機尾,倒出擊針和擊針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壓扳機護圈前緣內側的彈倉蓋卡筍,左手取下彈倉底蓋及托彈板(簧)。

(二)結合:按分解相反順序進行。

註: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馬槍的分解結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將槍機裝入機匣之前,應將防塵蓋前端插進機匣上的防塵蓋導槽內,然後再推槍機向前;當托彈板擋住槍機時,以左手拇指下壓托彈板,然後繼續推槍機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蓋”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擊步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故稱之為九七式狙擊步槍(該槍彈膛表面的銘文為“九七式”)。九七式狙擊步槍乍一看很難與“三八大蓋”區分,仔細看來,九七式狙擊步槍有瞄準鏡座,可以裝瞄準鏡;槍的二箍上裝有一個鋼絲支架,平時向前摺疊於槍身之下,必要時向下展開,作為射擊時的腳架。其實,這個鋼絲腳架究竟有多大用處,能不能將槍架穩?很值得懷疑!不過日本槍大多有個規律,這就是到一定的時候總會出點 “邪怪、武蠻、拙笨”的東西來,否則就不叫日本槍了。

此外,為了適應空降兵作戰需求,還生產了一種可從槍管節套處將槍分解成前後兩段的7.7mm短步槍,日本軍方將其命名為“二式”步槍。九九式7.7mm步槍系列開始正式投產裝備日軍之時,也正是日寇“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之時。九九式無論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戰場,事實上並沒有成氣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敗。到後來,九九式的生產水平和加工質量每況愈下,遠遠不及“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在中國

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

“三八大蓋”自1907年開始生產到1940年停止生產,累計生產數量達300餘萬支。我國舊統治當局曾經向日本購買過一批,以後遼寧太原的兵工廠也先後仿造過。在抗日戰爭中以至抗戰勝利,中國軍民曾繳獲了大量的“三八大蓋”。因彈藥不足,棄之又實在可惜,當時國民黨當局曾經指定軍政部第60兵工廠將 6.5mm口徑的“三八大蓋”改為7.92mm口徑,以同國民黨軍隊7.92mm口徑彈藥體制一致。凡被改擴口徑的“三八大蓋”,其彈膛上方均刻有“改七九”字樣。抗戰勝利之初,國民黨瀋陽第九十兵工廠曾仿造九七式步槍,但口徑改為7.92mm,同時把瞄準鏡座去掉。因該產品未列入制式,故稱其為“臨時式步槍”,並在機匣正上方刻“臨七九”三字。

在中國廣大抗日戰場上,繳獲的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數量遠遠不如“三八大蓋”多,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槍或短步槍在中國只分布在東北地區的關東軍手中,而大部分都用來裝備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的日軍,因此現在歐美各國有為數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戰後作為戰利品收藏的。

在中國,“三八大蓋”被日軍一直用到戰敗投降,我軍則一直用到祖國大陸全境解放,還有相當一部分“三八大蓋”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此後,我國廣大的民兵一直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蓋” 這樣一支取之於強敵之手,又為我所用與強敵作戰的戰利品,在中國軍民手中使用時間之長,分布面積之廣,贏得勝利之眾,實為歷史所罕見。以至於老一輩軍人每每談及“三八大蓋”的時候,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蓋”的時候,是那樣愛不釋手,操槍的一招一式又總是那樣嫻熟。這就是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士兵!歷史就是這樣寫著:兵民是勝利之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