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村

地處太原市最南端,距離市中心50公里。位於太原盆地的正中心,四周平坦,為平原村莊,汾河從村西兩公里處流過。鄉級公路貫穿村周圍,清祁二級公路從村東2公里通過。本村800人左右,耕地1700畝,是發展農業的大村。南邊毗鄰祁縣(晉中地區),西南方向是文水縣(呂梁地區)。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孟封鎮新營村

村里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巷子將繼續整修。在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不僅重建了村大隊,而且要見一個大型的養殖場。在新建的大隊漂亮的房頂赫然醒目的立著八個大紅字——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新營村也將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各方賓客。
作為清徐縣孟封鎮南部發展新農村的中心,同時也是山西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10年度重點推進村,新營村將起到表率作用。下面是縣與各界領導對新營村發展的支持:(摘自騰訊網2010.8.7)
“新營村210戶人家就有110戶養奶牛,由於分戶散養、各自為政,導致互相競爭,牛奶價格一直提不起來。更嚴重的是,這種養殖方法導致村里環境和形象受到極大的破壞。
面對這種情況,今年年初,縣委書記車建華專門包下了新營村,縣鄉村三級書記共同研究對策,提議建設奶牛養殖小區,形成規模優勢。村“兩委”非常慎重,先安排村幹部逐家逐戶徵求意見,根據民眾的建議,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最終通過“四議兩公開”使奶牛養殖成為特色產業。侯煜青(本村大學生村官)給記者算了筆賬,等小區建好了,養殖戶一頭奶牛一年將多收入3000元。”
其次本村主要種植經濟作物(西紅柿,西葫蘆等),所以對農作物原材料進行深加工也有很大的前景,養殖和農產品深加工必將成為新農村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往日由於周圍很少煤炭、鋼鐵、製造、加工等清徐特色的工業,所以一直來發展比較緩慢,以往的農業大村,現在屬於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但是當地人勤懇、純樸,而且村民特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過去出了不少的大學生(在這片被稱為“教師村”),所以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地方,望廣大的有識之士來新營村考察,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松陵鎮新營村

新營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73名,設總支書記1名、總支委員3名。近年來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黨總支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經過多年努力,集體經濟實力得到增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村黨總支帶領全體黨員,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今年來,村黨總支組織黨員學習黨在農村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新農村建設等知識,提升黨員的思想境界,進一步明確了農村黨員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打造了一支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優秀隊伍。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新營村

新營村地處水頭鎮政府所在地的西北部,距水頭鎮區僅5.6公里,周圍毗鄰文斗、文山、後坑三村,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環境優美的泉郡古剎——熊山飛瓦岩,就坐落於新營村西部,乘坐每日抵村的公交班車僅10分鐘即可達大盈,村道連線福廈324國道。
新營村以駐地村得名。原屬三十八都,民國屬營南、營北保二保,1949年解放後轄於新營鄉,1958年公社化後為新營大隊,1984年稱新營村委會。
新營村全村人口為6727人,耕地面積達12000畝,乃水頭人口最多的三大村之一,全村村民90%屬姓李。聞名於中外的五山君懷公之長子汝淳公乃本村開基之祖,君懷公陵墓所在地距本村僅5公里,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晉、南、同及金門海外各埠李族裔孫均不遠千里前來祭拜祖先,年年盛況空前,新營原里故登瀛,後改名新營。近年來在上級領導及水頭鎮黨政領導關心指導下,新營村兩委帶領全體村民發奮圖強,徹底改變了舊村村貌,今日之新營,已是交通便捷,高樓林立,村貌整潔,人文環境優美的小康村落。
村內有聞名於中外的熊山寺、飛瓦岩,始建於元代,其山勢險要,一峰獨秀,高聳雲端,更有熊山名茶而馳名海內外,素有東海出龍蝦,熊山出名茶之美譽,寺中保留的弘一法師羅狀元“醒世詩”更為遠近賓客所傾注,在海內外熱心人士支持捐資下,如今環山高質量的水泥路,可直達寺門口。因交通便捷,每日遠近遊客,絡繹不絕。清晨傍晚,成群結隊的人們登山鍛鍊身體。尤其是如今全線水泥路的路燈照明,整夜輝燦。更迎來數百萬遊客前來避暑乘涼。觀賞水頭、石井、安海三鎮的美麗夜景。夜夜熱鬧非凡。如今,熊山飛瓦岩正以其迷人魅力和風韻吸引眾多的中外遊客,而成馳名的旅遊勝地。
新營海內外宗親及熱心人士素有“關心教育,注重人才培養”而聞名於水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旅菲愛國華僑李玉樹夫婦,獨建新營中學現為三級達標中學,成為當年飲譽全省之義舉。如今新營中學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校園環境更為優美,全校師生已達三千之餘,學校被評為“省綠化紅旗單位”“泉州市文明學校”“南安市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五好達標先進黨支部”。建校二十餘年已培養不少博士、碩士及研究生,為國家輸送大批建設人才。新營國小、新營第二國小亦均為海外同胞及村民關心基礎教育而建成。新營以一村一所完中,二所完國小聞名於南安。李玉樹、李諸冊、李垵金、李慶財等海外僑胞傾注桑梓公益,成為新營村民眾口皆碑的“慈善家”。新營村近年來,畢業(或就讀)全國各大專院校已達數百之多,俊彥濟濟,出類拔萃,人才輩出[1]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海子鄉新營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海子鄉,地處海子鄉西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38公里。東鄰本鄉中溝村,南鄰本鄉海子村、花園村毗鄰,西鄰角奎杉林村,北鄰大坪村。轄新營、龍井、新寨等2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8戶,有鄉村人口3639人,其中農業人口3639人,勞動力220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05人。
全村國土面積35平方公里,海拔2410米,年平均氣溫10.63℃,年降水量1039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稻穀、土豆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237畝,人均耕地1.17畝,林地2640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9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2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勞務輸出為主。[2]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237畝(其中:田497畝,地3740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擁有林地26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4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草地9510畝,荒山荒地8400畝,其他面積3953畝。有鋅、鐵等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局部村、社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20戶實施過國債人畜飲水工程,有708戶飲用井水,有6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80%)。有82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戶(分別占總數的17.5%和4.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農用運輸車2輛,機車3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0畝,有效灌溉率為8%。
到2007年底,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29.87%;畜牧業收入191萬元,占總收入的3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20頭,肉牛80頭,肉羊266頭);林業收入34.7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121.9萬元,占總收入的24.6%。農民人均純收入136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32人(占勞動力的31.9%),在省內務工235人,到省外務工297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8戶,共鄉村人口3639人,其中男性1944人,女性1695人。其中農業人口3639人,勞動力2205人。該村以漢、彝、苗三種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933人,彝族371人,苗族33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31人,參合率9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17%。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62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358人,距離海子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3人,其中小學生328人,中學生135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7人,少數民族黨員12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8人。該村黨支部2003年、2005年曾被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員2人組成,下設新營、龍井、水井等23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處偏遠,海拔高差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無支柱產業,受歷史、地理、環境條件影響,勞力者素質低下,部分農戶思想保守、科技意識差,正常通電率和人畜飲水比例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基礎設施方面連通石格、灣子、花紅、海子、小灣、坪上、石筍、杉林公路,修繕龍井大堰,爭取實施國債人畜飲水工程;種植業方面發展核桃、板栗等特色經濟林果,在海拔高的村社發展冷涼蔬菜400畝、在海拔較低村社發展反季節蔬菜300畝;養殖業方面建立生豬、黃牛養殖示範園區;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使每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每年遞增勞務輸出4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362元增加到215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