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熱島效應

在炎熱的夏季,高樓林立的城市核心區要比周圍郊區熱得多,被稱為“熱島效應”的這一現象早已為人所熟知。不過,據美國馬里蘭大學在2010年1月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身處城市群中的城市,也會因為周圍城市的影響而氣溫上升,這種現象被稱為:“新熱島效應”。

背景資料

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身處城市群中的城市,也會因為周圍城市的影響而氣溫上升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身處城市群中的城市,也會因為周圍城市的影響而氣溫上升

熱島效應、又稱熱島現象,是一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發現的一個地區性氣候現象。具體來講,究是無論從早上到日落以後,城市部份的氣溫都比周邊地區異常的高。

這個現象的發現,是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使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攝地球。這種拍攝的最初目的,是作氣象測量用途,用以分析雨雲的構成。可是,後來人類從紅外線的影像發現了照片中的城市地區的溫度有著很明顯的差異,看起來城市部份就好像在周邊地區的一個浮島。

發現

2010年1月,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身處城市群中的城市,也會因為周圍城市的影響而氣溫上升。

研究者用計算機建模的方式對美國華盛頓特區巴爾的摩哥倫比亞這幾個相鄰城市2007年夏季的氣候和溫度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華盛頓特區的溫度變化對距離其100公里的巴爾的摩有著重要影響,甚至令後者氣溫更高,污染程度更重。例如,當華盛頓的氣溫為36.5攝氏度時,位於其東北部的巴爾的摩溫度已經上升到37.5攝氏度,空氣中臭氧含量也比華盛頓高出40ppb。研究者在計算機中模擬了將華盛頓夷為平地、種滿樹後的情景,結果發現,這會讓巴爾的摩的熱島效應減少25%,溫度降低1.25攝氏度。

成因

1、高樓大廈建築群是現代城市的象徵,隨之而來路面拓寬,道路縱橫、車水馬龍。水泥混凝土建築物、柏油路面的吸熱快,在相同的太陽照射下,其表面溫度明顯高於綠地和水面,柏油馬路上的溫度要比土地上高18度,而水泥屋頂要比草地上高20度。

2、隨著城市中建築、廣場和道路的大量增建,綠地、水體等自然因素卻相應減少,吸熱少了,緩解熱島效應的能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3、出門汽車,到處是空調,家家戶戶有冰櫃。人們在改善生活質量的同時,不但消耗掉大量能源,還在不停地向外“傾瀉”著熱量,使城市的氣溫升高。

4、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群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粉塵等,這些物質可以吸收環境中熱輻射的能量,產生眾所周知的“溫室效應”,從而引起大氣的進一步升溫。

危害

醫學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環境溫度高於28度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氣溫高於34度,並伴有頻繁的熱浪衝擊,還可引發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此外,高溫還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從而提高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傷害人體健康。

影響

新熱島效應不但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還成為人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和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應對

植樹、採用高反射能素材、塗料、採用透水性,保水性鋪修,確保風的流通性,灑水,限制飛機、汽車的機器及建築物的人工排熱,分散市區人口至郊區,以減低人工排熱,合理地規劃城市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